首页 百科知识 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

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泰顺山区做了8年的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汪自强老师,属于服务山区的老特派员了。万排乡,经行政区划调整后,现在是泰顺县仕阳镇万排社区,虽然是个茶叶之乡,但收益一直不大。前两任特派员,由于工作的原因,一年一换。然而,这个“厅长”“教授”“博士”却是那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的硬汉、倔汉。发掘当地主导产业,培育产业特色,是科技特派员的工作重心。
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_记浙江大学派驻仕阳镇万排社区科技特派员汪自强_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泰顺县科技 特派员工作十周年纪实

在泰顺山区做了8年的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汪自强老师,属于服务山区的老特派员了。如今他还是秉承“情系三农、传播科技知识,爱岗敬业、服务山区农民”的初衷,继续活跃在田间地头、山乡农舍、果园菜地,践行着一个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服务农业、服务基层,致富山区、致富农民”的目标,在偏僻的山区传播着农业科技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着农业新型实用技术。

万排乡,经行政区划调整后,现在是泰顺县仕阳镇万排社区,虽然是个茶叶之乡,但收益一直不大。而因为有了他,那里实现了由大众茶向精品茶的转变,茶叶收入直线提高;也正是因为他,那里实现了“泰顺县国家级项目实施基地”零的突破;也正是因为他,那里的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产品、有机茶叶的品牌;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泰顺县有2个乡镇成为温州市14个“科技富民强镇”的实施乡镇。

汪自强,这位来自高等院校的博士,继续发挥着农学专业“万金油”“博”的特色和优势,奔波于杭州和泰顺山水之间,活跃在田间地头,在浙江省“两创”向“两富”转变的大潮中,贡献着一份光和热。

深入实际,获得农民的认可,完成“厅长、教授、博士”的“蜕变”

汪自强老师2005年接受组织委派,进驻当时的泰顺县万排乡。在这之前,曾作为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在西部宁夏科技厅任党组成员、厅长助理,2004年结束挂职回来后,即踊跃报名,成为第3批省科技特派员。前两任特派员,由于工作的原因,一年一换。所以,万排的农民对这个新来的“特派”也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乡镇领导也从档案资料中得知这个特派员大有来头,并对这个“特派”会不会干好,会不会干得长久不抱什么希望。而在称呼上,叫“厅长”,叫“教授”,叫“博士”,什么都有,但都是恭敬之词,极少亲近之意。

然而,这个“厅长”“教授”“博士”却是那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的硬汉、倔汉。自从报名承担科技特派员的任务后,从获悉被派往仕阳万排那时起,汪老师就通过前任老特派员、校友和在泰顺工作的学生,了解到万排乡的一些农业发展状况,拿到了当时的乡党委书记、乡长在万排乡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05年万排乡工作计划》,对所入驻乡镇经济发展的重点、主导产业的现状、农民的收入水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都一一做了笔记,并初步制定了万排乡农村发展规划。汪老师在入驻万排的十多天时间里,几乎走遍了全乡4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他进农户,入合作社,访茶农,谈产业发展,夜以继日,通过与农民聊家常、谈生产,慢慢地,他与农民成了朋友,成了亲人。渐渐地,人们就叫起“汪老师”“老汪”来。原来那“厅长”“教授”“博士”等恭敬之词也渐渐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次,时任泰顺县委书记周维亮在欢迎第三届特派员到来的会议上曾开玩笑地说:你们特派员工作做得好不好有个标准,我不看你们能为泰顺带来多少资金,也不看你们在这里入驻多少时间,我要看你们有多少人多少次被企业、合作社和农民请去吃饭,被请吃饭的次数越多,说明你们受欢迎的程度也越大,成绩也自然就有了。汪老师听了暗暗一笑,周书记的这个“标准”,他已经开始达到了。

2007年,泰顺县科技局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提出了“1 +1+N”的工作模式,即入驻一个乡镇,联系一个乡镇,服务几个企业。在泰顺8年多的时间里,除了省科技厅规定的省科技特派员项目外,汪老师还为入驻乡镇和合作社申报了10多个项目,其中申报成功并得到资助的有6个。汪老师积极走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企业诊断把脉,与8家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进行技术指导。

8年中,汪老师放下身段,深入农户,进村入企,融入了万排这个群体;在杭州到泰顺之间每次来回路上至少两天的长途奔波中,完成了由“厅长、教授、博士”向“老汪、汪老师”的蜕变。成了万排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传播知识,运用科学技术,全方位服务于农民

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发展,需要人才支援;山区的农业产业的提升,也需要资金扶持;农民的脱贫致富,更需要实用技术支撑。而来自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具有农学背景的他,通过科技特派员这个平台,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身手,服务地方农业。

调查研究、摸清农业发展现状是帮助欠发达乡镇实施开发农业的基础。汪老师通过调研发现,上排村地处乡镇中心,有200多亩的连片水稻田,山水自上而下流出,周年不断,而且该乡有稻田养鱼的传统,2001年曾获温州市渔业局稻田养鱼科技三等奖。在这里,无公害、纯天然的农产品也必将受到市场的欢迎,得到群众的认可。切入点找准了,接着汪老师就向温州市科技局申报了“稻田养鱼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项目经过2年的实践,在一年中每亩稻田在稻谷产量基本不减的情况下,可增收20公斤田鱼,同时控制了农药的使用,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优质稻谷与丰富的鱼产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发掘当地主导产业,培育产业特色,是科技特派员的工作重心。根据政府的要求和主导产业为茶叶的特点,汪老师在随后的6年多时间里,围绕当地的茶叶产业,开展了系列科技提升和科技支撑工作。尽管茶叶不是汪老师的专长,但他入茶园与茶农交谈,进茶厂看茶叶加工,逛市场探茶叶行情,渐渐地在外人看来也成了一个“行家”。背靠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这个大平台,他从茶叶教授那里“挖”来了茶叶新品种——“浙农117”,同时引进了浙江省的推广品种“龙井43”,更新了茶叶园区内的老旧品种;针对采茶劳动力缺乏、价格增加等问题,他先是以项目经费购置了采茶机,并通过内引外联,请来了浙江大学茶叶专家、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骆耀平教授来乡里培训茶农,讲解示范机采茶园的管理、机采过程、机采茶叶的加工;结合全国富民强县项目“‘三杯香’茶叶提质增效工程”在万排的实施,汪老师重点在万排的茶厂做了茶叶的提质增香研究,利用原来废弃的淀粉加工厂房,改造、引进了茶叶加工流水线,通过几年的项目实施,该乡茶叶的品质和效益不断提升。当地的泰龙茶叶专业合作社老板谢细和高兴地说:“经汪老师扶持的茶叶产业,由低档茶和粗制茶变成了高档茶和精品茶,价格也由原来的平均30多元一斤,卖到了200多元一斤,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汪老师不仅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而且将“老师”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几年来,他共举办了有专业特点的大小培训班、科普讲座15场,小规模的十几人、几十人就开讲,大规模的有全县530多人的“新农村和生态建设讲座”;同时利用自己省科协的人脉和资源,为泰顺县拉来了“省科协希望之光科技下乡活动”“农科学会办联合下乡活动”,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提升了农业产业水平,拓展了企业、合作社科技研究、项目申报和对外联络等各方面能力。

开拓创新,抱团开展服务,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三个转变

汪自强老师作为泰顺县资格最老的、入驻时间最长的科技特派员之一,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联络组长,还经常思考,如何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引向深入,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泰顺县科技局也针对省科技特派员来自不同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业背景不一的特点,专门发文,要求科技特派员相互支持,抱团开展工作,以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最大能量。

汪老师深谙这一点。在特派员座谈会上他了解到,有一个乡镇的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鑫农果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投入大但坐果率与产出率低、易冻害等问题,急需科技支持。汪老师立即联系该合作社,实地调研,提出了优化大五星枇杷在山地上种植的矮化密植、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通过“黑膜覆盖促进生长、整形修剪促冠成型、增施肥料促株健壮、反光膜垫底促果优质”的“四促”技术,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大五星枇杷山地促成栽培技术,同时申报了温州市科技局的科研项目并获得资助。第二年恰逢早春冻害,但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实用技术,该合作社的枇杷仍获得了好的收成,合作社社长董教书逢人便说:“是汪老师引进的技术,使我们的枇杷躲过了一劫。”

几年下来,汪老师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服务种植业向服务大农业的转变,现在许多合作社的业主,包括养鱼、养鸡、养猪的,都找汪老师,要求科技支持;二是由服务一个乡镇向服务全县转变,他自己笑称现在不是万排的特派员,而是泰顺全县的特派员;三是服务的范围由原来的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汪老师的工作从项目策划、项目申报,到项目实施、最后的项目验收和产品销售都管了,泰顺的园区成了汪老师的试验地,杭州成了泰顺农业科研的联络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