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会出现怎样的发展态势是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各地在“十一五”期间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有待于对自身的资源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对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产品明确定位。
“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_齐勇锋集

进入“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将由点到面,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会出现怎样的发展态势是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略做分析,希望对文化投资和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其增速将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做这样预测的主要依据: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化,将会极大地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给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将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巨大。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逐步递增,恩格尔系数将分别下降到30%、40%左右。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703美元,估计到“十一五”末可达2500美元,“十二五”末接近35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40%,人均GDP达到2000~5000美元之间,是从“小康”迈向“富裕”阶段,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沿海和内地大中城市已经富裕起来的部分居民消费方式的“脱物化”,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交通、通信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十一五”规划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像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级图书馆和乡镇文化馆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建设工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不仅会大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四是政策支持。文化产业既是新兴产业,也是绿色产业,“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今后五年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增速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成为发展趋势,各个文化行业将会出现非均衡增长的局面

由于条块分割而导致的结构不合理是我国文化产业链条断裂、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预计“十一五”期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下,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会逐步加大,在最近几年可能形成购并、重组的高潮,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会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和战略投资者。从文化产业和行业结构看,预计音乐、演出、影视、动漫等娱乐文化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将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某些领域甚至可能出现爆炸式的增长,而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媒文化产业则可能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有些方面(如报刊)甚至还可能出现逐步下滑的态势。也就是说,各个文化行业将会出现非均衡增长的局面。其原因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和技术含量方面的差别,也有传统媒体存在的市场准入和条块分割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同时还有十几年来传统媒体高速发展,其外延扩张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因而进入平稳增长的经济周期也是正常的。传统媒体若要实现新一轮增长,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解决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模式创新,以及在产业政策方面存在的三网合一、广电和信息产业的条块分割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和重点所在。据悉,在有关部门起草的《电信法》中,将考虑取消广电和信息产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对于广电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三、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将逐步形成

从所有制结构看,随着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对非公有经济放宽了市场准入,预计“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混合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各种所有制之间通过投资控股、相互参股、收购兼并、托管运营、项目合作等市场化方式日益融合的步伐会大大加快,形成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国有和非公资本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格局。由于国有文化单位目前还处于体制改革的试点阶段,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还需要时间,所以,国有文化经济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并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媒文化产业中继续保持优势,而民营和外资将在音乐、演出、影视、动漫等娱乐文化产业、艺术产业和新兴传媒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所有制布局,将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区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创业投资热潮、文化资源开发热潮将持续升温

区域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总体来看,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人才和资本相对丰裕,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文化资源却十分丰富。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将会形成东西合作、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虽然近几年来西部经济的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东、西部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差距,所以预计在“十一五”期间,东、西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在短期内还不可能缩小,甚至会进一步拉大,这种逐渐拉大的态势有可能在“十二五”以后逐渐缩小。

目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如突出什么特色、主打什么产品还不是很清晰。因此,各地在“十一五”期间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有待于对自身的资源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对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产品明确定位。最近,北京、上海在规划中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北京明确提出来要成为全国、全球的创意中心之一,上海则提出未来要跟纽约、东京、伦敦并列为世界四大创意中心。北京、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人才集中,资金充足,有条件发展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则应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于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避免结构雷同。例如,云南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和特色,成为该省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在“十一五”期间,随着产业政策的倾斜和区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升温,将会形成持续性的文化创业投资热潮和文化资源开发热潮,而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公共资源,也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

五、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上日程,内容产业、版权产业将成为投资热点

“十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在传统文化体制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文化产品和服务还存在着较大供给缺口,是在强劲的文化消费的拉动下实现的。但由于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外延式的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因而,我国文化产业原创能力和动力不足、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十一五”期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媒载体和传播渠道日益过剩,节目内容将日渐不足,从而使文化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以原创为特征的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升温必然会促进版权产业发展,因为只有版权产业发展起来了,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才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所以,预计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将是“十一五”期间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的版权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或者说还没有形成完整意义的版权产业。通过版权的保护、利用、开发与交易使节目内容的创作形成多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并在每个环节获利,从而促使版权这种文化要素能够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地有序流动起来,在不断地交易和转让中实现增值,这样一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同时以规范的版权交易,用经济手段从根本上治理盗版问题,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等相关产业日益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换代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传统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上游不仅为其下游提供原创文化,而且还可以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普遍缺乏品牌、创意,设计和技术工艺差,效益低下的问题,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预计“十一五”期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将日益融合,形成二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的发展态势,推动我国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换代。目前,在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制造业基地中,北京、上海、深圳都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绝不是偶然的。可以预料,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获得迅速发展,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做出积极的贡献。

七、文化人才严重短缺,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形成

文化产业是资产轻型化的知识经济,其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源。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市场投资准入的开放,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与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矛盾越来越大,各类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成为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瓶颈”之一。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在新媒体、影视、卡通、动漫,以及出版、报刊、广电、演出、会展、休闲艺术品经营等领域中,上述各类人才的缺口达数十万之多。预计“十一五”期间,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继续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文化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各类文化人才的短缺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缓解,从而促使文化培训市场、文化学历教育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升温,催生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逐步形成,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八、文化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从长远看,我国文化市场开放仍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这种开放并非直线的、无差别的,而是渐进式的、内外有别的差异化的开放。由于文化传媒产业是兼具公共性和产业化特点的国家战略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信息安全,所以市场准入仍然会比较严格。一般来说,文化市场准入与经济领域不同,在经济领域,我国实行的是内资、外资几乎同等的国民待遇,而在文化领域,特别是在文化传媒产业领域,则是内外有别的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这也是国际惯例。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多轮谈判,签署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按照“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适度保护本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表明,在文化市场实行内外有别的差异化的开放政策有了国际法的依据。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将显著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市场准入方面,按照内外有别的原则,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前提下,将继续开放文化市场,使文化体制,特别是市场微观组织和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和国际接轨;二是促使文化产业与国内外资本市场结合。在文化市场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混合和民营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将登陆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三是随着国家鼓励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去,鼓励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开拓国际市场,一批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性的文化节目将逐步推出并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一些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经营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会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从而不仅改变目前我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地位,同时也在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充分展示中国的大国文化形象。

(本文系作者应国家发改委《经贸导刊》约稿而撰写,发表于该刊2006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