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漫漫关山路,去戍边又如何_关于林则徐的故事

漫漫关山路,去戍边又如何_关于林则徐的故事

时间:2022-05-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漫漫关山路,去戍边又如何_关于林则徐的故事天苍苍,野茫茫。反正漫漫长路,除了思考也不能做什么事情。邓廷桢和林则徐,两位难兄难弟,相约在关中相候,一同出塞赴戎机。林则徐来镇海只待了三十三天,却黑天白夜奔忙操劳,军营中官兵无不为他的离去而惋惜,纷纷来话别。这幅图表,已留有无数名家的题词墨宝,亦成为后世无价之宝,珍贵的文化遗产。显然,顾为林则徐曾画像留念。此文中,他如实公布英国军队

二?漫漫关山路,去戍边又如何_关于林则徐的故事

天苍苍,野茫茫。漫漫关山路,孑然独行。

南粤的纷乱,镇海的炮声,都已远去,一切已与他无关。

一个戴罪之人,将远赴大西北天之边,去赎罪,为莫须有的罪名。身后,跟随着护送的官差。这位年逾五十六的老汉,曾经的权臣,现在心情何等的落寞,自不必多言。

想来可笑,继任他的钦差琦善把事情办砸,接着继任琦善的奕山又把事儿办砸,结果把这办砸的罪责,还是推给他这个对付英国人从未失过手的已不在位的前任来承担,这事儿荒唐得令人无语。大清国再也找不出一个能人来挽回局面,鸦片战争就这么惨败,含冤战死的关天培等那么多豪杰,你天朝气数将尽,七十年之后大厦将塌,你发配一两个林则徐邓廷桢管什么用呢?

孤独地走在原野路上,甚至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心里难得几分轻松。(www.guayunfan.com)默默地,一直在琢磨他的皇上道光。反正漫漫长路,除了思考也不能做什么事情。道光,这位在他心中感恩又无法不衔怨的皇帝、被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庙号宣宗”的统治者,究竟怎么想的?为什么最终还是如此处置他呢?

对此,老朋友邓廷桢看得明白。他一直滞留在广州最后也没去成闽浙,从一开始目睹了奕山这庸人的惨败乞签和约过程,激愤难抑到都已“不敢言,不欲言”的地步。给林则徐的信函中他说:“今日之事虽意外,而细思之,似亦意中”“惟硽崦景短,关塞路长,此后茫茫,殊难逆计耳!”

奕山失败后,他料到会有如此结局,遭受追责,唯担心的是前路茫茫,不知何时是个头儿,老身子骨儿能否熬得下来。而林则徐这里,确实有些出乎意料,毕竟道光做出似乎放过他的样子,重新委任他为四品衔,给了他一丝希望,可现在又狠狠扯断了这根线,如此出尔反尔,令林则徐内心中隐隐作痛,悲愤不已。深感此道光已非彼道光,已非当初那位敢做敢当想有所作为的道光。

邓廷桢和林则徐,两位难兄难弟,相约在关中相候,一同出塞赴戎机。

林则徐接到发配御旨时,裕谦在江苏接任两江总督后刚赶回镇江,打算倚重林则徐当左右手共同御敌,想着老朋友相见格外高兴。可这消息,又把裕谦打蒙了,只能为失去这位心中仰慕的谋事高人而仰天长叹。林则徐来镇海只待了三十三天,却黑天白夜奔忙操劳,军营中官兵无不为他的离去而惋惜,纷纷来话别。

林则徐七月中旬到达杭州,稍作停留,接来家眷,决定熬过伏暑之后再启程。更需要在这里养养身体,尤其养养精神,近三年来精神上备受压力和摧残,正好杭州这边有一堆文朋好友帮他排解。

寄居友人闻兰樵家,他开始思考边塞那边的事宜。

故友张珍臬,字同庄,做过县令,十年前也曾受谪发配新疆,趁此向他了解边疆情况。张珍臬绘有一幅《梦月听诗图》,当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张向他索题因忙误过,现在正好补憾,心中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欣然命笔题曰:

乙未在吴,张同庄明府珍臬出《梦月听诗图》,冗中仅题额应之。

辛丑重晤武林,则徐亦有荷戈之役矣,率成志感:

谪宦东归已十秋,玉关怀旧感西州。

从戎大漠追狐尾,惜别将写揖马头。

诗梦俄惊梁月堕,边心遥逐塞云愁。

谁知卷里濡毫客,垂老凭君问戍楼。

自谓“荷戈之役”,扛戟兵士,依然不忘匹夫之责。张珍臬理解老上司的心情,拿出泰庵尚书在伊犁时所著《三州辑要》稿本相借,并赠诗与他。林则徐兴奋之余,再和诗两首,其一曰:

唱彻阳关万里秋,借书还为说三州。

几人绝域逢青眼,前度归程羡黑头。

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

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

这《三州辑要》,是当朝已故尚书和瑛(字泰庵),在嘉庆年间任乌鲁木齐都统时编写的一部地方志,三州相当于唐代的庭州、西州、伊州,即为现在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地区。这首诗里,再现林则徐永不服输、傲然面对一切的风骨,“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何等的气魄,丝毫不见颓废哀伤之态。

其二曰:

惜别群公各感秋,酒痕襟上话杭州。

传书犬欲寻黄耳,瞻屋乌难换白头。

相送莫贻临贺累,有心都寄夜郎愁。

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

诗里的黄耳,引自《晋书.陆机传》黄耳犬传书的典故。“乌难换白头”,即乌鸦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夜郎愁”,指李白因李璘兵败被杀而牵连入狱,后流放夜郎地,这里借指伊犁。“西笑”,桓谭《新论祛蔽》:“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长安是西汉京城,人们出门向西笑,以此来分享京城的快乐,是对朝廷的祝福。此诗表达了林则徐劝朋友们往后多通书信,莫让等书头变白音信隔绝,自己是罪臣,不要因他连累大家,互相记在心上就可,不要像李白那样受牵连。尤其“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这句,安抚大家,忆谈往事要心系朝廷,祝皇上无恙,自古有多少被贬流放官员出出进进戍楼,难以计算,他又算什么呢?这里充分流露出诗人的豪迈之情,西出阳关无怨无悔,胸怀坦荡。当然,诗中也有暗喻“青眼”“边愁”“酒痕”“贺累”等等,描述了他的担心、愁绪、眷恋、伤怀、天各一方、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之类多般孤苦心境,这点唯诗人自己才可领略到其中滋味了。

在此短暂调养期间,他还有幸得到陈其元撰写的《筹边策》和《屯田议》,感觉十分有价值,再次向官场朋友提出海运主张,同时非常赞同陈其元的建议:“垦荒土以资战士皆他日所必行者。”显然,深受此思想影响,自他到新疆后便全力身体力行。

在杭州时,他还拿出自己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的父亲的那幅《饲鹤图》,趁此机会请众朋友张应昌、王景贤、张珍臬等人题咏。这幅图表,已留有无数名家的题词墨宝,亦成为后世无价之宝,珍贵的文化遗产。杭州的朋友们,也把大家赋诗裱成一册,临别相赠,成为林则徐西行路上的莫大慰藉。

八月动身,携带家眷,取道江苏,计划经河南、西安,再出玉门。

到苏州,与旧友著名学者藏书家顾湘舟相聚,据林则徐门人冯桂芬记录称,顾湘舟“以公为当代伟人……请留其像以去”。显然,顾为林则徐曾画像留念。

接着路经镇江时,正好与知己老友魏源偶然相遇。

二人自上次江苏话别,转眼已六载,没想到竟然会在这里相逢。

魏源现在定居扬州,去年奉命参与徒阳河修浚工程,定海失陷后百姓俘虏英军上尉安土德,魏源受朋友邀请前去参加了对这英国人的审讯,回来后著《英吉利小记》一文。此文中,他如实公布英国军队侵略行径和蓄谋已久的战争阴谋,揭露他们倾销鸦片以掠夺中国白银、毒害民众的真实目的,用事实说话,反驳“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这一荒谬舆论。他和龚自珍,是林则徐最难得的两位精神知己,一直声援林在广东的禁烟抗英大业。魏源在年初还受林则徐推荐,曾入裕谦幕府帮助战事,东渡定海处理收复之后的善后工作等。林则徐如今遭这样不平惩罚,激起了他极大愤慨,创作著名组诗《寰海》,鞭挞主和投降派。其中如:“谁奏中宵秘密章,不成荣虢不汪黄。已闻狐鼠凭城社,安望鲸鲵戮场疆!”这样激扬的诗句,至今读来令人痛快。

两个知心老朋友,在京口(镇江)相遇,把酒对月,彻夜倾谈。

江口凉风微吹,东方发白,纵论天下事,放不下的还是抗击侵略者的大事。抛下个人荣辱,以天下为己任,是他们“经世致用”派精英们的精神所在,此时的林则徐已经明确认识到,与英国签耻辱和约,此口一开,“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为此,早有远虑的他,把自己在广州时收集并请人翻译的有关外国资料,和自己《四洲志》手稿,无私地托付给魏源,嘱咐他继续搜集研究,编撰出一部有价值的《海国图志》,供国人了解世界,让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早日觉醒,从长计议。

夜长酒酣,终有一别。魏源为即将远行的朋友,赠诗两首,以作勉励。

京口晤林少穆制府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江山两戒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

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萍。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

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

这两首诗,含义非凡。也是二人共同心声。

最核心的两句:“方术三年艾,江山两戒图。”需要细细研读。

方术,初指医、卜、巫、道、炼丹等等,后演变而成泛指方略,即指治国方略;三年艾,艾是指艾草,中医针灸所用草药,具有驱邪通络清神作用,《孟子.离娄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被奉为经典,意即七年之病难治大病,需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才管用。《礼记.王制》曰:“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朱熹集注》:“艾,养也。”

这里,魏源的诗意指,治国需大方略,从长蓄养,须三年陈艾般的大谋略。

两戒图,渊源更深。来自唐朝名僧一行所提出的“天下山河两戒”的地理观念。一行是位著名地理学家,他划分天下山河为两个大系,即北方分割为华夏与狄戎,南边分割为华夏与蛮夷。这两个戒线的北边称之为“胡门”,以戒“限狄戎”,依秦陕终南山北侧,经黄河南岸、山西、接长城;南边的称“南戒”,构成“越门”以“限蛮夷”,从西南岷山以至终南山南侧;由此“两戒”即组成华夏九洲的含义,北界南界都会于华山太华,突出了关中地理之重要。他这一理念,对后人影响很大,划分天下山川脉络以两戒,依长江黄河两条江河东西贯之,这也是春秋战国时形成的“华夏之限”,体现了“天垂象,地成形”理念的继续,分割华夏与非华夏的地理界限。一行的观念来源,一为古代天文学中的分野理念,二为先秦时代开始强调的人文地理方面的所谓“华夷之辩”。后人按照一行的这一地理观念编制成地图,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唐一行山河分野图》较为典型。

林则徐则根据梵典分世界大地为四大洲之说,著出《四洲志》手稿,并以此作为了解“夷情”的基础,研究“时务”的材料,其中对于俄国自彼得大帝称霸后向外四处扩张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提到俄国侵犯中国黑龙江地方被击退的史实。现在他把自己呕心沥血之作,托付魏源。魏源也称“时林公嘱撰《海国图志》”,此书编撰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1843年1月)。《海国图志》也是魏源为抵抗侵略、振兴中华、富国强兵而编撰的忧愤之作。他在《叙》里开宗明义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纲领性口号。又写道:“愤与忧,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夷烟流毒,罪万准夷。……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徘,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去伪、去饰、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凭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强调了发愤图强和内政改革,包括革除吏制腐败和发现、培养人才等等,充满了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海国图志》里,主要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情况,是一部当时关于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使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环境、隔绝于世界大势的中国人首先是士大夫们耳目为之一新。张之洞曾评价:“近人若邵阳魏源于道光之季译外国各书、各新闻纸为《海国图志》,是中国知新政之始。”梁启超亦说:“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指《海国图志》及徐继畲《瀛环志略》)始。”徐继畲是另一位与林则徐同时期的爱国官员,曾任福建巡抚,赞成禁烟,抵抗英国入侵,他的这部《瀛环志略》不仅介绍西方科学技术,还介绍西方民主制度,盛赞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为“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此语受到美国总统克林顿等的高度评价,并书刻在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上。徐继畲凭这种对华盛顿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充分见解及介绍,也被后人称之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海国图志》中,除辑录、编纂中外资料,介绍各国情况外,魏源在本书中,还总结鸦片战争经验,着眼于未来抵抗侵略、富国强兵,而精心撰著了《筹海篇》两卷凡四篇,即议守上、下,议战,议款,冠于全书之首,完整系统地阐发了他的思想主张。魏源概括地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如何“师夷”,他提出具体办法:先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与管理,“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或购或造,而以自己设厂为主。除主要生产军用船舰、武器外,官办的造船厂、火器局还可制造民用器物,“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并且,还建议鼓励商民自设厂局,制造军需物资和民用品。

针对当时不少人对“师夷人技”的拒绝和怀疑,魏源写道:“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显然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充满信心。魏源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根据林则徐原先提出的思想,加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标志着魏源思想发展到高峰,也切合时代的要求,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运动和近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方术三年艾,江山两戒图”,是林、魏二人反侵略思想的共同信念。最早提出要做反侵略的准备,注意西北东南两处边界。也可看出,这两位充满爱国主义思想忧国忧民的士大夫,除了关心当下南边英国入侵,而且已把目光投放到大西北俄国威胁的隐患,主张事先预防。身处逆境,依然深谋远虑,谋国谋事,大智大慧,真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先行者、先知先觉者。

辞别镇江月,罪人复上行。

舟船到扬州仪征,无法前行,到处是汪洋恣肆的大水。

这时,江苏巡抚的公差急慌慌找到林则徐,截住了他。泥泞的河岸上,林则徐跪接御旨:“林则徐着免其遣戎,即发往东河效力赎罪!”

哈,可怜的道光,有困难找组织,又来找能人万能的膏药天赐林则徐了。

他还真好意思。反正人家是皇上,躺在哪个临幸美人帐里,遇到难事首先想到的还是林则徐。这对林则徐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皇上钦点,岂敢怠慢,火速前行吧。

原来,黄河又闹事了。它像个顽劣调皮的孩子,折腾沿岸子民数千年,时不时地抽冷子表演一番。这次闹大发了,今年一入夏,上游大雨,呼啸而下的浑黄大水拍击两岸,恶浪滔天,八月二日洪水终于冲垮开封城北十余里的南厅祥符所辖九处堤坝,滔滔大水顺势而下,滚滚东去,冲淹豫省开、归、陈及安徽凤、颍、泗等,五省二十三州县直接受灾,邻近十几个州县遭到波及,面积之大人口之多已成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大水灾。古城开封府的护城堤坝被冲毁,浑黄大水直接灌入城区,一时间千年古都变成水泽之乡,街巷中激荡着惊涛骇浪,整座城市在洪水冲击中飘摇。有钱的富户官吏们,纷纷买舟乘船弃城逃逸,剩下的无数黎民百姓恐慌无比,无处可逃,只好爬到房顶高处,或就近上树上楼顶庙顶躲避逃命。从惊恐中回醒的民众,先是痛哭后是奋起护城,自觉带苇箔、秫秸、布袋、床板纷纷赶到决口处抢险,全力堵塞,日夜奋战,也充分显示了民众的力量,勉强护住开封这座危城一时不被大水冲毁泡塌。的确,统治者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他们一旦行动无坚不摧,无事不成。

难怪道光情急之下不顾脸面,紧急截停治河有经验的林则徐前去救险。

林则徐的故交、现任军机大臣王鼎,也已临危受命,拖着老身奔赴祥符汛厅,亲自督办东河救灾工程。其实林则徐半路被截停,也与这位故友举荐有关联。

林则徐无心计较此事的祸与福,临时让家眷返回南京寄居,只身从扬州启程赶赴汴梁。他到达祥符工地时已是九月底,中原大地一片狼藉,对水利实在外行的王鼎见他到来如见了救星般高兴。尽管外行,王鼎力排众议,否决了东河道总督文冲放弃省府开封、迁民洛阳、放水下泄的主张,那是将下游几省千万百姓置水深火热于不顾。道光批准了王鼎方案,可耗费巨额,工程浩大,投入人力物力须地方全力协调才行。王鼎见工程缓慢如乌龟爬行,急得团团转,林则徐勘测清楚之后积极向王鼎建议,一是指令州县专买草垛提供工地,惩办迟者;二是分段挖引河,专派武官严督,不派文官;三是组织两岸受灾民众分挖引河,赶造三道挑水坝。王鼎上奏通过此方案,令林则徐日夜督办,累得林则徐都病倒了,发鼻病患脾泄,身体难支。就是如此,王鼎也不准他歇假,让他带病坚持奔波在工地上。林则徐是个戴罪之臣,督河工又无实权,那些觊觎工程欲图贪私者,没少给他出难题,他甚至赋诗曰:“鹰隼出尘前路迥,豺狼当道惜身难。”

这时节,东南沿海又起战事。英女王免去义律公使职务,认为他“无能”还不够狠,另委派一位更硬的角色新全权公使亨利.璞鼎查,再次向中国东南沿海发动侵略战争。很快,定海等地接连失守,裕谦等大将纷纷战死。道光震惊,委派皇侄、协办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紧急赴闽浙主持战事,从内地大量调兵遣将,还曾起用声名狼藉的琦善去浙江军营效力,结果引起朝野议论,只好收回成命作罢。

这个奕经与他的几位前任族人差不多,空有名头,心无御敌韬略,他发动的收复定海、镇海、宁波战役,很快惨败,全线崩溃,他自己闻敌丧胆,奔逃到杭州躲起来,再不敢言战。主和派又重新抬头,提议妥协,起用伊里布赴浙江军营效力。

林则徐在修河工地上,日夜操劳中听闻旧僚故人纷纷阵亡牺牲,无不悲痛难抑,也通过各种渠道献计献策表达抗敌之术,然而道光哪里听得进,此时的道光已从内心中失去勇气,只想苟且偷安,再无魄力去挞伐英贼,从长计议做全面抗战的准备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匹夫都不可夺志,三军更岂可夺帅?

只要那些皇亲国戚大佬一旦战败,倒霉挨板子的人,肯定又是林则徐。

果然,奕经战败后,王鼎主持的修河工程也在林则徐近半年不懈努力下,终于河堤合拢竣工,王鼎感激林则徐劳苦功高,庆功宴上让其坐首席,也早已向道光力荐林则徐为难得大才,按惯例论功行赏重新起用,起码也可将功折罪,不用再远配边疆了。

大家也都是这么想的,可道光不这么想。越战败,他越是衔恨林则徐。

一八四二年三月十八日,在王鼎办庆功宴的前一天,道光的御旨就已签发了。

“上年降旨将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嗣因东河需人委用,将林则徐调赴河工差遣。现在东河合拢在即,林则徐着仍遵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钦此。”

读罢此御旨,忽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道光真无情。同时,感觉他是在较劲。不知道是跟自己,还是跟林则徐,反正是在较劲。那股心头之恨,时时冒出来左右他的思路。另外,他的内心中始终隐秘存在的一个不好言明的褊狭思绪,也就是对族臣对汉臣的徇私偏向,时不时地跑出来作祟,影响着他这位本应是全国各族人统治者的大皇帝,老是做出些错误的偏颇的选择。

在对待林则徐和琦善问题上,也许他在心里说,你们反对起用琦善,那你们也不必惦记起用林则徐了。

对如此的结局,还是那位老到的邓廷桢看得明白,始终抱有冷静的见解,给林则徐的来函中说,如果战事失利,“而我辈沉沦,更无论矣”。

林则徐内心里,则是无限凄然。

他是多么期望万圣的皇帝,把他改派去东南“赎罪”啊,他可一身戎装上战场去效命去杀敌。尽管他曾对友人一再表示:“大工一竣,即乞归里扫墓”,显然他开始时又觉得有转机而心怀期冀了,就像上次从广州赐四品赴镇海时产生的幻觉一样,这次他也隐隐希望着也许就此可以“乞归里扫墓”,不必远赴戎机了。

命运总是拿他开玩笑。

悲催的他,再次被他的皇帝爷道光给忽悠了。

收起空想,收拾好心情,收敛起胸中奔腾的千思万虑,他再次踏上漫漫远程。

写给王鼎的惜别诗云:

幸瞻钜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

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

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

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的确,唯苦了老臣王鼎。深深感觉对不起林则徐,对不起脚下土地和多难的邦国。在河干道上二人相别时,王鼎忍不住老泪纵横,依依难舍。

谁知,此次竟成永诀。

心中激愤,王鼎一回京城,便急奔皇宫。他要面见皇上。

道光无情。第一次召对时王鼎力保林、邓,道光顾左右而言他:“尔病未愈,可再调养数日,何必如此着急。”可怜王鼎继续唠唠叨叨诉说,道光生气拂衣而起,王鼎揪住龙裾大言:“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帝!”道光大怒,逐其出宫。翌日,王鼎还要硬闯龙殿,被拒觐见,饱受斥责,这位忠肝老臣在羞辱与悲痛中感到绝望,于是在自家府邸“别院缢焉,红封套犹在怀中”。悬梁而亡,以死谏上。反正是死给你道光看。

一个王朝的皇上,若是到了逼死忠良贤臣的地步,那他的大旗还能扛多久呢?

对道光,林则徐心里则说,你既然依旧坚持发配,那我依然落实你的发配,满足你的狭私。在继续他的孤苦流沛时,百感交集中最令他心痛的是,王鼎这位忘年故交因他而亡。国家失去一位栋梁,朝中再无人制衡穆彰阿、琦善之类“天潢巨室”“开门揖盗之元凶”了。令他忍不住感叹的是,镇江与魏源话别,悲壮而苍凉,想当初,一拨儿“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崇者追随者,梦想着改变社会,致力新政实现抱负,现如今内忧外患,民众苦难,改良毕竟不是出路,一切属枉然,落得个:残梦伴随罪身行,故国依然万马喑。

他知道,道光是必须要惩罚他的,不会放过的。

一是,道光后来与英帝国交战和谈判均告失败,必须由他这个所谓启了“边衅”的人来背黑锅,道光满胸的邪火要找一个人来发泄,他是最佳人选;二是,国内矛盾激化,各地汉民少民暴动起义不断,作为北方入中原统治的外民族满洲皇上心中另藏有一种思路,那就是不能因为全力御外而削弱国力军力,导致无法安内弹压,威胁到满洲皇朝的统治。由此戒备心理作祟,宁可降外也不可降内,最终导致议和路线,宁负汉臣林则徐等而不能让抗战御敌派得势,谁知狡黠的汉臣们内心里打着什么鬼主意?所以,即便是错了,也必须错到底,脖子一梗挺到底,心和脸一起黑下去。其实一开始,这股核心统治集团的如穆彰阿等大佬,对林则徐招募水勇借民众之力抗英的事儿就冷眼看待,担心民众在底层形成军事力量趁机搞起反清活动。故而,琦善一到广州便遣散水勇,裕谦谴责“琦善到粤后,散遣壮勇,不啻为渊驱鱼,以致转为该夷勾去,遂有沙角大角炮台之陷”;伊里布在浙江,也是尽撤去“客兵乡勇水勇”,“防民胜于防寇”,恐夷又仇民;两江总督牛鉴甚至向道光描绘了一幅可怕的图画:“汉奸之潜滋随处皆有,查之无从查,沿海居民之流散,无日无之,禁之不能禁,土匪乘机肆掠,又不待言……万一彼竟分邦大举,汉奸内应,风鹤一惊,远近瓦解”;江苏巡抚程矞采上奏称长江沿岸“枭徒出没无常,自逆夷驶入京江,臣深恐其乘机窃发……该枭徒等已渐形蠢动”。以上这些“防民胜于防寇”的舆论,促使道光不得不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甚至成为“降外而安内”。道光一想,倘若国库枯竭,军力削弱,无力弹压风起云涌的反清活动,那后果更比英夷肆掠财物抢占码头还可怕,对他来说保护祖宗的江山社稷永远是第一位的。因而,只能把当初的宠臣林则徐,弃之如敝屣了。

想着这些,林则徐兀自苦笑。

放弃他的抵抗方针和所制定的战略战术,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漫漫西行路上,他也在反思,扪心自问: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当初他不那么果决地缉拿那些鸦片贩子,断了大烟商义律、颠地及英帝国的财路,又不去强行逼他们交出数万箱毒品毁之一炬,英国不会那么记恨于他,也不会启“边衅”炮打天朝了吧?可史料证明,早在林则徐赴任前几年(道光十四年,1834),英政府未经与清廷协商强行派律劳卑来广州任全权大使起,就已经未安好心,要撕裂东方的这块肥肉了。律劳卑当年八月下令英两艘巡洋舰开入内河,又入侵虎门炮击炮台,接着侵犯黄埔,试探着寻求战争手段,他们甚至公开叫嚣“我们和中国订立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写下来,并要在大炮的瞄准下,才发生效力的”(《鸦片战争史料选译》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瞧瞧,狼要吃羊肉,还真怪不着羊,不是林则徐启“边衅”,而是人家英帝国要启你的“边衅”。这一点,闭关锁国自傲虚狂的道光压根没有预判到,连聪明的林则徐也没有想到这一层,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意识到时为时已晚,他们都对血腥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靠坚船利炮掠夺财富的帝国主义嘴脸太无知,耳聋眼瞎,太缺乏了解了。谁碰上谁倒霉,无论林则徐、张则徐、王则徐,都是砧板上的肉。这场早该发生的战争,只是因为当年律劳卑突然病死而推迟了几年而已。

如果,林则徐又在想,如果自己当初来广州后不疼不痒收缴些烟土,对曾经是律劳卑秘书的义律及杀害林维禧的凶手也不再穷追猛打,不硬要签那劳什子“具结”,你好我好,让那些鸦片烟馆继续兴旺发达,林大人就可以大摇大摆笑嘻嘻回京师交差,那会怎么样?他的官位能保得住不?道光会不会以欺君之罪拿下他?如果道光也装糊涂睁一眼闭一眼,那么大烟鬼们会不会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整个民族会不会都在吞云吐雾醉生梦死,兵扛不起枪,民种不起地?那么八国联军会不会也更早几十年不费一粒子弹,打进北京城大肆抢掠了?这样的结局,会使爱新觉罗氏的天朝更加坚固了吗?

当然,一切假设都毫无意义。

后来的有些民粹派人,甚至辩称鸦片战争帮着推翻了清王朝。这一说法,那也太过了,太有些疯狂,甚至有些邪气。难道宁可让洋人割走你一块块肉,也不愿看到满洲人当皇帝?纵观历史看,满洲人入关可是给国家带来了多大的国土面积,中华历史上曾有过吗?他们可没带走一寸土地,最终还完全与汉族相融合了。

幸亏林则徐没有听到这些狭隘的胡言乱语。

如今,他独自饮着苦酒,正艰难地行进在发配的西行路上。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人,还是有的,同样遭贬发配的好友邓廷桢,已先期抵达新疆恭候着他。故人,在路上也不少,经洛阳时他的老乡姻亲洛阳知府叶申芗,为他洗尘,一起游龙门伊水岸上的香山寺,为香山居士白乐天捐修此寺、并在此“诗意地栖居”十八年而感慨,回来后挥笔写下《同游龙门香山寺记》一文,长叹曰:“顾时事之艰,运数之奇,有不独关乎一身休咎者。今虽万里西行,而南望侧身,叹喟欲绝,尚敢希林泉之娱哉!”

当他还如此为时事运数、为东南战事喟叹不绝时,道光手里断不能少了无能的皇亲国戚,他又搜罗出一位宗室王公内阁大学士内务府大臣爱新觉罗.耆英,奉旨奔赴杭州,实施那个“暂时羁縻以作缓兵之计”了。

笔者此次算是记牢了“羁縻”二字。“投降”“求和”不好说出口,用此“羁縻”还可不降低了阿Q大爷的身份,照样把圈儿画得圆些,还可自慰称是被孙子欺负的。

继续西行,抵达华阴。县令姜申璠等陪他游西岳华山,他为其“五千仞峻徒窘步,八十盘经犹骇目”而折腰,发出“恨无谢朓惊人诗,恐学昌黎绝顶哭”的感慨,自说“独惭塞外荷戈人,何日阴崖结茅屋”以寄语。

五月中旬,自离开祥符工地后走了两个月,林则徐一路颠簸着终于来到古都西安。可这是才到哪儿啊,万里长征才走完三分之一,更要命的路还在后头呢。这个柔弱可怜的南方文官,终于吃不消,劳累加水土不服,一进西安便得了疟疾病倒,卧床不起了。只好向一直盯着他的皇上禀报,告假养病。这时,家眷那边的安置又出了麻烦。本来洛阳的亲家翁叶申芗满心好意,劝林则徐把家眷从南京接来住在洛阳,由他照顾,林则徐只带长子汝舟陪同出关。谁承想,叶氏突然病亡,家眷不方便继续留住洛阳,又不好再返回南京,郑夫人只好携二子聪彝、拱枢尾随夫君颠沛流离地折腾到西安来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郑夫人也算是一生颠沛流离的命。好在一家人又有了短暂的团聚,抱团毕竟能取暖。夫君即便出关,西安毕竟比起待在遥远的福建或南京强很多,通信联络近了很多,家人在困难时近一步是一步,对牵挂的心也是个安慰。

整整躺了两个多月,林则徐这个顽强的老汉,又站了起来。

不能再耽搁,赎罪皇命在身,拖长了更麻烦。他原打算先把家眷安置在西安,由此处做小官的门生方用仪和刘源灏平时照顾些,自己带长子汝舟赴伊犁。

然而,又出变故。长子林汝舟现在身份是翰林院编修,虽未任他职仍属于朝廷在编人员,按例不得随侍父亲出关,若要走必须请奏。可陕西官场那些人,提出问题却不帮忙,不敢为其代奏皇上,害怕担责。林则徐深感人生地不熟,在他人屋檐下,人微言轻,无奈只好放弃这一打算,让汝舟留西安侍奉体弱患病的母亲郑夫人,自己携带三子四子聪彝拱枢二人,于八月十一日动身。

就是如此,他还得强作笑颜,留诗告白世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两首诗,虽是林则徐告别家人的戏谑口占之句,然而韵味婉约,哀而不怨,风雅豁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堪称绝句,是林则徐浩荡襟怀的袒露。诗句出自《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看似心平气和,心底却埋藏着万丈波澜。诗中所提三岛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赵老送灯台”,《归田录》俚语:“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朝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林则徐对此类混话,不屑一顾,坦荡笑言老子正好养拙,当一名戍卒住边疆,很适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句,来自典故:宋真宗听闻隐者杨朴能作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大笑,放杨朴还山里。又:苏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借此句以表达旷达胸襟,与“山妻”郑夫人戏谑告别,放笑赴戎。

苦中作乐的林则徐,就这么坦然出西安城,义无反顾向西去。

十五辆木车艰难地滚动,在泥泞的雨后路上行进。车上装的,除了简单的行李就是他一生积蓄的几千卷书籍。坐着肩舆即竹木轿子颠簸,恰逢老天总下雨,不时耽搁,渡渭水,抵咸阳,经醴泉,至乾州。长子汝舟送到这里,就要返回西安了,免不了一阵伤怀唏嘘,父子洒泪作别。

携两子继续赶路。长途跋涉过永寿、长武、泾州,行至甘肃平凉。

林则徐在《壬寅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里记:“接陕寓安信,知本月十二(日)夜亥正二刻,彝儿举一男,为余初得孙男之喜……平凉闻此喜音,本欲名之曰平庆,并祝域中安定之意,因此二字皆须避族中长辈之名,遂取平凉之崆峒山为义,名之曰贺峒。”并作《次白水驿得家书,彝儿举一男,余初得孙,诗以志喜》,诗云:

仳离家室寄长安,闻出孙枝稍自宽。

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

见儿作父吾知老,待汝成人古已难。

正向崆峒倚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

艰难的西行途中,得知陪伴身侧的三子聪彝有了儿子,这自然是一种不错的心灵慰藉。他一直看重家族的传宗接代,九牧林氏后裔,书香儒家,不能有负于祖先。因而,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总结出精辟的做人准则,如佛家偈语般的“十无益”:

一、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二、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三、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五、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六、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九、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还写过一对著名联词:

子女不如我、要钱干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子女胜过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智;

横批:不给子女留钱财

他以此种人生哲理,谆谆教育和鞭策子女,唯求不辱门第。

这点,从他写给长子汝舟的两封信,也可看出此良苦用心:

大儿知悉:

父自正月十一日动身赴广东,沿途经五十余日,今始安抵羊城。风涛险恶,不可言喻,惟静心平气,或默背五经,或反躬思过,故虽颠簸不堪,而精神尚好,因思世途险,不亚风涛,入世者苟非先胸有成竹,立定脚根,必不免为所席卷以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择友之道应尔也。若于世事,则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若才不逮而思徼幸,或力不及而谋痨等,又或胸无主宰,盲人瞎马,则祸患之来,不旋踵矣。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用以切嘱吾儿者也。汝母汝弟,身体闻均安好。汝二弟且极用功好学,父闻之,心为一快。客居在外,饥饱寒暖,须时加调护;友朋应酬,虽不可少,而亦要有限制;批阅公牍,更宜仔细,切不可假手他人。对于长官,尤应恭顺小心,即同僚之间,亦应虚心和气。为父做官三十年,未尝以疾言遽色加人,儿随父久,当亦目睹之也。闲是闲非,不特少管,更应少听,一有差池,不但殃及汝身,即为父亦有不测也。慎之慎之!

元抚手示

在第二封信中,林则徐对人世及官场看得透彻,根据儿子状况也萌生出让其归田的念头,他称:“父十一载在外,虽坐八轩,食方丈,意气豪然;然一念及家中状况,觉居官虽好,不如还乡……吾儿在都,位不过司务,旅进旅退,毫无建树;而一官在身,学业反多荒弃,诚不如暂时回籍之尚得事母持家,且可重温故业,与古人为友,足以长进学识也。”

为父的谆谆教导,严谨而滚热的父爱,感悟人生的殷切告诫,都力透信纸。

怀着抱了孙子的喜悦,林则徐九月二日到达兰州。

陕甘总督富尼扬阿,字海帆,是个风雅之士,与林则徐颇有交情。此次西域故人相见,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挽留林则徐在此多歇养几日。当年(1834)富尼扬阿、吴退旃、程梓庭、陈石士、徐廉峰等五个文友同游韬光庵,合写《韬光蜡屐图》,各藏其一,林则徐趁此为富海帆所藏《韬光蜡屐图》题诗曰:

昔年公作西湖主,假日扁舟弄烟雨。

清秋况值客槎来,恰似奎躔聚星五。

湖山深处梵宫开,孤嶂岧峣石径回。

一寺偏宜分两寺,后台更许胜前台。

冷泉亭畔凭栏坐,灵隐禅林访碑过。

不知绝磴几千重,约数幽篁十万个。

韬光同上莫辞难,到顶方知此大观。

岭树湖云沈足底,江潮海日上眉端。

一时宾主东南胜,写得须眉共辉映。

富海帆的盛情招待,频频致书或亲自过来看望,无不感动这位“荷戈之人”,他是官场沉沦者,也别无他法答谢,唯有为他题诗了。

题海帆《松阴补读图》

开府清时杰,儒门大雅宗。

五三经作笥,廿八宿罗胸。

学已山渊邃,源真左右逢。

九能根夙慧,二典翊时雍。

即以忘筌喻,奚烦鼓箧从。

虚怀仍若谷,积帙更如墉。

梦入琅嬛地,奇探委宛峰。

名编观卓荦,乔木爱葱茏。

郑草阶分绿,江花管映彤。

手披朱露滴,口沫墨华浓。

碧简驱残蠹,苍鳞吼老龙。

不疲稽古力,况对岁寒容。

谡谡声如答,琅琅兴未慵。

公诚儒者气,树合大夫封。

非阙偏云补,惟勤乃益恭。

笙诗同寄慨,兖职兆登庸。

从识恢勋业,长怀矢靖共。

集成题一品,用足记三冬。

谪宦频相问,论文不厌重。

退思增我愧,久负故园松。

据林则徐《壬寅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三十日)记载:“在海帆处饭。其署中后园甚宽整,连及北城之上,有楼曰‘拂云楼’,登楼望北岸诸山,俯瞰黄河,眼界颇佳;其下小碑林,镌怀素、米(芾)、董诸帖于壁。皆那文毅公(那彦成)所遗物也。”八月初二日记载:“富海帆制军邀午饭,赴之。阅赵松雪所书《松江宝云寺》真迹。”林则徐临别兰州时,还深情地写下了《留别海帆》诗二首。

宦踪离合廿年间,秦陇重逢鬓渐斑。

前路欲凭询翰海,新纶先喜过潼关。

今天筦钥兼双节,玉塞烽烟靖百蛮。

犹有松阴读书处,早将书舍媲时还。

节府高楼跨夹城,玉泉山色大河声。

开筵东阁图书满,剪烛西堂鼓角清。

慷慨论兵忠愤气,殷勤赠别解推情。

今闻江海销金革,休养资公翊太平。

接着,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初四,林则徐应时任甘肃布政使程德润之邀,二人相谈甚欢。据林公《壬寅日记》八月四日记载:“玉樵来邀,赴之。其署中后园有林泉之胜,玉樵新为修葺,名之曰‘若已有’,中有稻田蔬圃。其上为宝穑堂又转而为月波亭。池中有小舟,因雨未能放棹。”同时还写下了《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余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诗二首: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酿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戟,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一路西行,一路写诗,谁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许,坐牛车或竹轿子上颠簸,容易生成诗句。思考多,感慨也多,再与这些不离不弃的故人们应酬,只有心中涌动的诗句才可表达那时的心境和衷肠了。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

九月十一日,辞别富尼扬阿等甘肃众友,林则徐离开兰州北过黄河,继续前行。江苏时的旧属现甘肃定西县主簿陈子茂,在秤钩驿迎接并专程相伴,送林则徐到凉州,一路痛饮痛歌,吟诗抒怀。时年已五十有七的他,日见西域荒凉,越发激起心中感慨,此时的诗篇,或直抒胸臆,或高亢激昂,其哀婉伤怀,无不熔铸着他人格的内涵。

凉州亦是今日之武威,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表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现在驻守这里的甘凉兵备道郭柏荫,是林则徐福建侯官同乡,已经在此恭候多日。之前,林则徐在西安时就已致信与他,特意委托他定做了车厢高大的二驾车,一共七辆,此车上边可安放供歇息的牛筋床,结实耐用。从凉州起,将是漫漫无边的河西走廊,崎岖驿路坎坷难行,唯有乘坐这种车辆,身子骨才可经得起折腾,不会被颠散了架。

同乡郭柏荫,热情挽留林则徐一行,在其府中歇息了七天。

九月二十六日,林则徐从凉州起行,至四十里铺。那位热忱忠怀的旧属陈子茂,“送至此,与之共饭而别”,林则徐写下日记做记述时十分动情。时至深秋时节,苦风萧瑟,黄叶飘零,林则徐伤怀心情可想而知。

时而乘车,时而由于颠簸坐凉州令送的特制肩舆,两天后辛辛苦苦地入住水泉驿站。在这里接到富尼扬阿等发来的信函,得知朝廷派耆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城下之盟,林则徐除了一声长叹,别无他话。

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林则徐继续西行。进肃州,再走七十里便是“天下第一雄关”,出关就是茫茫塞外沙漠路,当地人告知此后七辆大车再不宜行驶了。他们便在这里将大车换成叫作“长辀”的一种当地木车,属于通常来往于关内外的车型,具有减轻颠簸昼夜长途耐行的优点。

十月十一日,林则徐选择骑马出嘉峪关。也许,脑海中蓦然出现了那位汉代名将霍去病,他的卫国守疆驰骋西域的英雄风骨,此时正好激励林则徐吧。

写下《载书出关》一诗,以抒豪情:

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

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

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磈垒浇。

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日记里,他如此描述自己出关:“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先入关城,城内有游击、巡检驻扎。城楼三座,巍然拱峙。关内设有号房,登记出入人数。一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又路旁一碑亦然。近关多土坡,一望皆沙漠,无水草树木,稍远则有南北两山,南即雪山,北则边墙,外皆蒙古及番地耳。”

他另赋诗《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庐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出玉门关时,再作《有感》二首:

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

荒戍几人家,如棋剩残局。

蚊蚋噬我肤,尘沙扑我面。

夜就毡帐眠,孤灯闪如电。

塞外荒凉,漫漫河西走廊上,凄厉的漠风在呼啸,狂烈的恶沙在击打,如他日记中记录“夜宿车中,此后大抵以乘舆为卧榻矣”。

六日后抵达安西。这里是河西走廊最西端,从这儿再向西北就进入新疆的哈密地区了。戈壁滩的沙砾,在车轮碾轧下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车厢中的人如竹筛上的谷粒般战栗,呼啸而过的风沙如千军万马在奔腾,他感叹而写:“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颠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风沙便罢了,还时常伴着鹅毛大雪。李白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比起这里的万里飞飘鹅毛雪,燕山雪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林则徐再发诗兴,吟咏出《途中大雪》:

积素迷天路渺漫,蹒跚败履独禁寒。

埋余马耳尖仍在,洒到乌头白恐难。

空望奇军来李愬,有谁穷巷访袁安?

松篁挫抑何从问,缟带银杯满眼看。

十月二十六日,住宿哈密城。

一路写日记的林则徐,此时有如下记录:“哈密本汉伊吾卢也,置宜禾郡尉,唐为伊州,后陷于土番,元代入版图,明为哈密卫。今其地土润泉甘,田多树密,可谓乐土。”

哈密办事大臣德全等尽心招待,还送好马给他们,加强履力。

进入新疆深处的南北两路,都起自哈密,赴伊犁应走北路,可时至冬季大雪封天山达坂,北路难行,林则徐便选择天山西南麓,经瞭墩后再向北绕行。可就是这条南路也艰苦难行,人烟稀少,大雪弥漫,路途泥泞不堪,黑夜不敢贪路,时而野宿山谷。

浩茫耸峨的冰达坂,令他这位来自东南海滨的闽人无比惊愕。不由写道“连日望见达坂上积雪,一白连天”,诗曰:“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苦中作乐,诗人的浪漫情怀再次展露。

艰苦跋涉近一个月,于十一月十五日才到达乌鲁木齐巩宁城,然后乘都统惠吉派来的车驾,进入满城行馆住宿。

这里也有几位难友,早先发配这里,如前彭泽县令黄浚,前东河同知高步月等。他们现在见到发配来了一位更高级别的曾经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也许心中会有些平衡吧,反正同为天涯沦落人,相见相慰,问寒问暖皆是情。

歇息三日,又换乘车。雇用当地适合崎岖山路的五辆大车,一辆太平车,两辆轿车,去完成赴伊犁的最后一段路程。经玛纳斯,走喀喇乌苏,拖着疲惫不堪的老身日夜直奔伊犁而去。

一八四二年十二月十日,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爱国者林则徐,终于走完悲凉的流放行程,没有倒毙在路上,顽强地抵达了中国最西北边陲伊犁惠远城。自一八四一年七月十四日离开镇海算起,整整走了一年零四个月,从西安出发至此也走了四个月零三天。

直线公里数,大约四千六百七十七点二公里,从他曲折迂回的路线算,早已超过了一万里!整整万里长征啊,比工农红军早走了一百年。

岳飞曾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林则徐低语:我好嘛,比岳将军还多出了两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