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唐朝李靖简介_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事

唐朝李靖简介_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事

时间:2022-01-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李靖简介_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事唐初,人才济济,文武齐备。李渊在长安俘虏了李靖,决定把他处死。李孝恭把李靖的方略上报给唐高祖,唐高祖极为赞赏,决定加以采纳。李靖接到任命,即按十条方略,积极进行出征的准备工作。赵郡王李孝恭受命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统领十二总管,为唐军的主力,自夔州顺流东下。但是,李孝恭没有采纳李靖的合理建议,命令李靖驻守大营,亲自率军向文士弘发动进攻。

唐朝李靖简介_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事

唐初,人才济济,文武齐备。但出朝为将,入朝为相,既通兵法,又善征战,就要首推李靖了。

李靖遇主逢时

李靖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本名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三原)人,出身于官僚家庭

青少年时期的李靖,姿貌魁伟,并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文武才略和远大的抱负,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要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何必去做咬文吐字的书生!”李靖的话并不是青少年狂语,他的舅父、隋朝名将韩擒虎经常和他谈论兵法,每每赞不绝口,曾说:“可以与谈论孙、吴兵法的,除了李靖还有谁呢!”那时李靖才二十岁左右。大约在隋文帝后期,李靖进入仕途,最初做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功曹,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小官。

后来在他三十岁左右,到兵部做驾部员外郎,地位也不算高。但在朝廷中,他却以超群的文武才略,深得吏部尚书牛弘、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曾经赞叹李靖说:“李靖,王佐之才也!”意思是说李靖具有辅佐皇帝的才干。杨素有一次拍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言外之意,李靖将来一定能做宰相。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靖出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丞在郡中地位仅次于太守、通守。当时,由于隋炀帝的昏庸残暴,奢侈腐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又连年发动对外战争,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广大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遍布各地。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乘机起兵,占领州郡,称王称帝。李靖在马邑,觉察到太原留守李渊正在密谋策划起兵,于是他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准备向在那里的隋炀帝告发。

不料走到长安,道路阻塞不通,只好滞留长安。大业十三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乘瓦岗军与镇守洛阳的隋将王世充正在争夺河南,关中兵力空虚之机,迅速抢渡黄河,攻占了长安。李渊在长安俘虏了李靖,决定把他处死。临刑之际,李靖呼喊说:“你李渊起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以成大业,为何以私怨而斩壮士?”

李渊一听,知道李靖不是寻常人物,再加上李世民又站出来为他说情,这才免他一死。李靖从此归附了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实现了他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遇主逢时”的愿望,在李渊统一全国,李世民征讨东突厥的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平抚岭南

李靖平抚岭南

大业十四年三月,在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已经陷于瓦解状态,隋炀帝在江都被大将军宇文化及等人杀死。五月,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7年),唐高祖稳定了在关中地区的统治,并且在占据了巴蜀地区(今四川)后,便以关中为根据地开始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他一方面命秦王李世民经略北方,一方面则以赵郡王李孝恭等人经略荆州地区(今湖北荆州地区)。当时的荆州为梁王萧铣所盘踞。萧铣是南朝梁皇室后裔,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起兵,占据了长江中游地区,势力范围东起巴陵(今湖南岳阳),西抵三峡,北自汉水中游,南极交趾(今越南北部),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拥有精兵四十万,是当时南方一股极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为了讨伐萧铣,唐高祖命令李靖率兵南下,前往夔州(今四川奉节),进行出征前的准备工作。李靖率领唐军抵达峡州(今湖北宜昌)后,受到萧铣军队的阻挡,迟迟无法开赴夔州。唐高祖对李靖本来就有宿怨,听到他滞留峡州不进的消息,恼怒异常,命令峡州都督许绍把他处死。幸好许绍很爱惜李靖的才干,上奏请求赦免,唐高祖这才作罢。后来,许绍击败了萧铣的军队,李靖到达夔州。

第二年,开州(今四川开县)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进攻夔州,驻守夔州的赵郡王李孝恭迎战失利。李靖闻讯,急率八百士卒偷袭冉肇则大营,并在一个险要地点设下伏兵,阵杀了冉肇则,俘敌五千余人。这个以少胜多的消息传到京城,唐高祖特别高兴,对大臣们说:“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立了大功。”他亲手写了一个敕令给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从此,唐高祖对李靖倍加重用。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初,李靖经过深思熟虑,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向李孝恭提出了攻取萧铣的十条方略。李孝恭把李靖的方略上报给唐高祖,唐高祖极为赞赏,决定加以采纳。于是,便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长史,让他担负战争的具体指挥工作。李靖接到任命,即按十条方略,积极进行出征的准备工作。讨伐萧铣,水师在作战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但唐军缺乏战船,而且军中的士卒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所以李靖就加紧建造战舰,训练水师。而且唐朝在巴蜀地区的统治还很不巩固,李靖劝说李孝恭,选用巴蜀大地主和少数民族酋长的子弟,安置在自己的身边,表面上是提拔重用,实际上是作为人质。这样,不仅稳定了巴蜀局势,同时因水师多是巴蜀人,对稳定军心也起了重要作用,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九月,唐高祖下达讨伐萧铣的诏令,唐军兵分四路向荆州地区进发。赵郡王李孝恭受命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统领十二总管,为唐军的主力,自夔州顺流东下。时值江水泛涨,三峡路险,急流汹涌,萧铣认为李孝恭、李靖根本不会沿水路出师,毫不加防备。李孝恭的部将也认为江水猛涨,不宜出师,建议等到江水退落以后再进军。李靖认为:“兵贵神速。现大军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如果乘江水正涨出师,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攻其不备,乃是兵家上策。即使萧铣得知我将出师的消息,仓促调集军队,也无法应战。擒获萧铣在此一举,机不可失也!”

李孝恭采纳了李靖的正确意见。于是,大军分乘二千余艘战舰,由夔州出发,浩浩荡荡,乘急流,过险滩,顺利渡过三峡,顺流而下,在十月间抵达夷陵(今湖北宜昌)。萧铣大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驻于清江(今湖北清江,自宜都注入长江),李孝恭准备乘胜追击。李靖认为,文士弘是萧铣手下的名将,士卒精锐骁勇,不可力战,主张把战舰停泊在长江南岸,暂时不与敌军交锋,待其士气衰落,再出兵决战。但是,李孝恭没有采纳李靖的合理建议,命令李靖驻守大营,亲自率军向文士弘发动进攻。

不出所料,李孝恭果然失利,被迫回奔江南的大营。李靖密切观察敌情,他发现文士弘的军队在小胜之后,都离船上岸抢掠财物,阵势混乱不堪,立即指挥将士乘机出击,一举击败了文士弘,缴获战舰四百余艘,歼敌万余人。文士弘带领败兵逃窜,李孝恭挥师进击,直至百里洲(唐时,长江在今湖北枝江南北分流,二流之间有一小岛即百里洲,今已不存)。文士弘整军复战,又遭惨败,退入北江(长江出百里洲而东流的水道)。

打败文士弘后,李孝恭命令李靖率领精兵,直逼江陵城下。萧铣做梦也没料到李孝恭、李靖的大军会来得如此神速。在此之前,萧铣下令罢兵归农,只留下宿卫士卒几千人,将大部分士卒分散到各地去屯种。这时,他只好又仓促下令,把士卒重新集中起来。江陵的防御极为空虚,道路遥远,士卒一时无法集结。李靖首先乘虚攻占外郭,然后又攻下江陵水寨,先后击败萧铣大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虏士卒四千余人,进而围困江陵城。在攻下江陵水寨时,缴获了萧铣大批战船,李靖下令把这些战船全部散于长江水中,顺流飘荡。

部将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说:“缴获敌人的船只,应该加以利用,为什么把它们丢弃了,难道是为了资助敌人吗?”李靖回答说:“不然,萧铣所盘踞的地区,南至岭外(今广东、广西等地),东到洞庭湖,范围很大。假若我军一时攻城不下,萧铣援军赶到,我们就内外受敌,进退无路,虽有船只,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把缴获的这些战船散在江中,萧铣沿江将领忽然见到船只顺流飘散而下,必然认为萧铣已被打败,江陵失守,就不敢再进兵了,等到他们弄清事情的真相,至少也得十天半个月。我们用这个办法延缓敌人救兵的到来,必定可以顺利地攻克江陵。”

果然,赴援萧铣的救兵抵达巴陵,见到大江之中飘荡的船只,疑惑不进。萧铣见无援军到来,李靖攻城甚紧,无计可施,只好下令打开城门出降。李靖率军先入城,号令严肃,军不私掠。李孝恭率领大队人马随后入城,诸将建议没收萧铣将士以及同唐军交战而死的人的家产,分赏给将士们。李靖却坚决反对,他指出:“王者之师,应该宣扬忠义。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乃是忠臣,不能与叛逆者同等看待。

至于投降的人,更不应该加以惩罚,因为萧铣所控制的地区,还有许多尚未归附,如果我们惩罚萧铣的降将,没收他们的家产,那里的将士就会坚守不降。所以,我们应该宽大为怀,以慰人心。”李孝恭接受李靖的意见,不仅不没收萧铣将士的家产,并下令严禁掳掠。全军将士秋毫不犯,江陵城中,人心安定。江汉之间萧铣所属的州县得到这些消息,纷纷望风归降。几天后,援救萧铣的各路大军十余万人,得知萧铣已经投降,也都解甲而降。

平定萧铣后,唐高祖授予李靖上柱国,封永安县公。接着,李靖受命代表朝廷按国家制度任命地方官吏安抚岭南地区,并拥有“承制封拜”的特权。李靖到达岭南后,派遣使者分道招抚诸州。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岭南少数民族的重要首领冯盎投降,岭南之地全部为唐朝所占有,计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于是,唐高祖又任命李靖为岭南安抚大使、检校桂州(今广西桂林)总管,让他镇守岭南。

李靖统一江淮

武德六年七月,接受唐朝招抚的江淮农民起义军,由铺公柘领导,在江南重新起兵反唐。唐高祖任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率兵前往镇压。

铺公柘原是江淮起义军主要领袖之一。江淮起义军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活动于淮南江北地区,与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齐名。这支农民军以历阳(今安徽和县)为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隋炀帝的统治,并迫使外出巡幸的隋炀帝滞留江都(今江苏扬州),无法北归东都洛阳,为推翻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丰功伟绩。武德二年,江淮军主要领袖杜伏威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投降,被唐高祖封为吴王。后来,杜伏威击败了江南一些地主武装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完全控制了淮南江东之地,并将根据地迁到丹阳(今江苏南京)。

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率兵镇压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的势力后,占领淮北地区,而长江中游地区及岭南地区也在前一年为唐朝所占领,杜伏威感到势单力孤,难以存在下去,为表示投降的诚意,便主动前往长安入朝。辅公柘对杜伏威降唐深为不满,就率领部众在623年秋重新起兵反唐,自称皇帝,建立了“宋”政权。起兵之后,他立即部署兵力,向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发动进攻。

李靖受命与李孝恭一起带领李绩等七总管的军队镇压辅公柘。到武德七年初,唐军先后攻占了广陵(今江苏扬州)、芜湖(今安徽芜湖)等地,把江淮起义军压缩在江东地区,辅公柘为了确保丹阳的安全,派遣大将冯慧亮率水师三万屯驻于江东的博望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三十里),大将陈正通率步骑三万屯驻于青林山(今当涂东南),并在梁山(博望山对岸)、博望二山之间拉起铁链,封锁江路,以防李孝恭、李靖顺江而下,或沿江由陆路东进。李孝恭与李靖率水陆大军抵达舒州(即今安徽安庆一带),冯慧亮死守不战,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李孝恭召集众将研究对策,大多数将领认为,冯慧亮拥强兵扼守,又据水陆之险,如果强攻,一时难于取胜,建议出兵绕道直取丹阳,掩袭辅公柘的根据地,丹阳一败,冯慧亮就会不攻自降。李孝恭准备采纳诸将的建议,但李靖却认为冯慧亮所率领水陆二军虽然是辅公柘的精兵,但辅公柘亲自率领的部队数量也不少。现在博望山等几个营寨尚且不能攻拔,攻取丹阳又谈何容易!如果攻取丹阳,将要腹背受敌,非常危险。

他提出唐军前往挑战,将冯慧亮的军队引出城外,可以一举破敌的建议。李孝恭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便派一些老弱士卒前去进攻冯慧亮的营寨,而把大部分精兵放在后面,列阵以待。战斗打响后,前去攻营的老弱士卒不胜而退,冯慧亮不知是计,率兵出城追击,追奔了几里路,正遇上朝廷军的大队人马,被打个措手不及,遭到惨败。

李孝恭、李靖乘胜率领水陆大军俱进,转战百余里,博望山、青林山的戍卒纷纷溃败,冯慧亮、陈正通二将弃阵逃遁,死伤万余人。李靖率军攻到丹阳,辅公柘得知冯慧亮、陈正通的败讯,十分恐惧,尽管手下还拥有数万精兵,仍然弃城东走,向会稽(今浙江绍兴)撤退。唐军紧追不舍,辅公柘的士卒沿路溃散,最后辅公柘在武康(今浙江德清西武康镇)被俘。至此,江淮农民军便被彻底镇压下去,唐朝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战争结束后,唐朝在丹阳设东南道行台,以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不久,废除行台制度,设扬州大都督府,又以李靖为大都督府长史,协助李孝恭统治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战乱,江南社会经济凋敝,人心浮动,李靖派官吏到各地进行安抚,使民心逐步安定下来,生产也日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李靖北击突厥

李靖做了一年多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于武德八年又奉命来到北部边疆,投入了反击东突厥的斗争。

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在隋末乘中原战乱之机再度崛起,不少农民起义领袖和地主武装割据势力纷纷向他称臣纳贡,甚至向他借兵,就连唐高祖李渊也曾向他称臣纳贡,并借兵南下,发展自己的势力。后来,李渊称帝建立唐朝,觉得向东突厥称臣纳贡是个耻辱,而东突厥也不愿意看到中原地区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唐王朝,于是双方的关系日趋恶化。

从武德五年起,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便多次率兵南下,进攻唐朝,并且一度逼近到长安。唐高祖在镇压了辅公柘,基本实现全国的统一之后,决心集中力量进行反击,武德八年,他命令李靖率领江淮兵一万出潞州(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北上。八月,颉利可汗带领十万骑兵南下,大肆掳掠朔州(今山西朔县),唐将张瑾率兵迎击,在太谷(今山西太谷)全军覆没。

第二年四月,颉利可汗又进攻灵州(今宁夏灵武),李靖率兵前往抵御,在硖石(今宁夏青铜峡南)展开一场激战。他指挥将士顽强拼杀,经过一天战斗,迫使颉利可汗引兵北退。不久,唐高祖便以李靖为灵州大都督,让他担负北方的御敌重任。

武德九年,唐朝太子李建成(唐高祖长子)、齐王李元吉(唐高祖第四子)与秦王李世民(唐高祖次子)争夺权力的斗争日趋激化。李世民的妻弟长孙无忌竭力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犹豫不决,征求李靖的意见,他婉言辞谢,没有答话,从而得到李世民的敬重。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月后,唐高祖传位给他,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唐太宗继位后,即以李靖为刑部尚书,后来又任命他代理中书令(宰相),再后又改任为兵部尚书兼代理中书令。

唐太宗即位后,东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发生政变之机,率大军直逼渭水便桥(今陕西西安通往咸阳的渭河桥处),威胁长安。唐太宗感到唐朝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决战,只好亲自前往渭水便桥,与颉利可汗结盟,送给他大批金、帛,颉利可汗这才回师北撤。

但是,在这一事件之后,东突厥内部贵族之间互相争权夺利的矛盾急剧激化,特别是颉利可汗与突利小可汗之间的矛盾更是尖锐,不时发生内战。同时,遭受突厥统治的铁勒诸部中的薛延陀、回纥等,也乘颉利可汗南下进攻唐朝的时机,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摆脱了突厥的控制。再加上蒙古草原气候恶劣,频年大雪,牛马牲畜大批死亡,人民生活发生困难,东突厥的势力日渐削弱了。

而唐朝经过唐太宗几年的治理,人心安定,社会经济逐步复苏起来,开始显露出升平局面的曙光。于是,唐太宗决定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贞观三年九月,他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治所在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张公瑾为副总管,讨伐东突厥。十一月,李靖与李绩等分兵四路,合兵十余万,北上出击。第二年初,李靖率骁骑三千从马邑(今山西朔县)进屯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的恶阳岭,然后夜袭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定襄。颉利可汗没有预料到李靖会突然率兵深入突厥境内,他误以为唐朝大军必定是倾国而来,否则不敢孤军深入,慌忙率众越过青山(今内蒙古大青山),逃向碛口(大沙漠之口,在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www.guayunfan.com

李靖不战而定襄后,派间谍潜入敌人内部,实施离间计,使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带领一部分东突厥部落降唐。这是唐朝建国以来对东突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唐太宗得到捷报,特别地高兴,晋封李靖为代国公,并赞扬李靖说:“汉朝李陵以步卒五千抵御匈奴,然而终归降于匈奴,他尚且留名青史。李靖以骑兵三千进入突厥地区,攻占定襄,威震北方,此前所未有,足以雪往年渭水便桥结盟之耻也!”

颉利可汗逃到阴山(今内蒙古阴山)之北的铁山之后,尚有余众数万,但已是困难重重,所以派遣使者到长安谢罪,请求内附于唐朝,并且表示颉利可汗本人将亲自入朝的意愿。唐太宗派遣唐俭前去抚慰颉利可汗,并命令李靖率兵迎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并非真心实意要入朝,只是想借此阻止唐朝的进军,准备待到草青马肥之时,再逃往大沙漠以北(今蒙古地区)。

李靖引兵与李绩相会于定襄北的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两人分析当时的形势,商议说:“颉利可汗虽失败,但突厥部众依然很盛。一旦让颉利可汗逃入漠北,道路远阻,我军就不易追击。现在朝廷的使者已经到达颉利可汗那里,颉利可汗必定认为朝廷不会再出兵进攻,而不加防备。如果现在选拔一万精兵,携带二十天的口粮,前往偷袭,就可轻而易举地把他活捉。”

他们把自己的意见告诉行军副总管张公瑾,张公瑾犹豫不决,说:“皇上的诏书已经同意接受颉利可汗投降,朝廷的使者也已经去他那里,我们怎好再发兵进击呢?”李靖说:“这就是韩信所以破齐的计策也!”夜里,李靖便领兵出发,李绩继后,进至阴山,俘获突厥数千人。果不出李靖、李绩所料,颉利可汗见到朝廷使者唐俭心中大喜,以为唐军不会继续北进,毫无戒备。李靖派遣苏定方率二百轻骑为前锋,乘雾而行,悄悄地逼近颉利可汗的牙帐。当唐军到达距离牙帐七里的地方,颉利可汗这才觉察,匆忙骑马奔逃。

李靖率军掩击,突厥部众溃散,唐俭乘混乱之机脱身返回,唐军歼敌万余人,俘虏男女十万余口,牲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带领万余人准备越过大沙漠,向北逃遁。李绩率兵抢先赶到碛口,挡住颉利可汗的逃路,突厥部众纷纷投降。颉利可汗眼看翻越大沙漠的通道被堵死,被迫向西逃,准备穿过河西走廊(今甘肃西部),进入吐谷浑地区。由于众叛亲离,不久即被唐军俘获。至此,号称控弦百万的强大的东突厥汗国灭亡了。

东突厥灭亡的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异常高兴,因为这不仅消灭了唐朝北部的一个劲敌,而且洗掉了唐高祖在太原起兵时向东突厥称臣的耻辱。唐太宗和太上皇李渊特地在皇宫的凌烟阁上举行庆祝酒宴。酒酣之后,太上皇李渊亲自弹奏琵琶,唐太宗随乐起舞,由此可见父子二人的兴奋心情。

李靖位高而谦的晚年

在灭东突厥的战争中,李靖功居第一。但是凯旋归来,御史大夫萧踽却上奏唐太宗,弹劾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唐太宗虽然下了一道敕书免予弹劾,但是等到李靖入宫晋见,还是当面对他大加斥责。李靖忍让为怀,不予置辩。后来,唐太宗明白这是有人陷害李靖,赏给李靖许多绢匹,并对他说:“以前有人说你的坏话,现在我已经明白自己上当了,你千万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里。”

八月,正式任命李靖为尚书右仆射(宰相)。李靖担任宰相后,虽然身居富贵,功名显赫,但在盛名之下,颇知自足,为人沈厚,从不盛气凌人,被唐太宗誉为“一代楷模”。贞观八年,李靖因病请求辞去宰相职务,唐太宗便给他特殊礼遇,让他在病情好转时,每两三日到政事堂参加宰相会议。

就在辞掉宰相职务的这一年底,六十四岁的李靖又率军出征了。当时,唐朝与吐谷浑屡有摩擦,唐太宗决定大举讨伐吐谷浑。唐太宗本想以李靖为帅,但又觉得他已年迈,不好开口,李靖知道后,请求挂帅出征,说:“臣虽年老,尚可一征。”唐太宗喜出望外,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等五总管,出征吐谷浑。贞观九年闰四月,李道宗于库山(今甘肃兰州西)大败吐谷浑,吐谷浑王伏允放火焚烧野草,然后向西逃跑。李靖部将认为,野草被烧,马就缺食,不可深入追敌。但是李靖采取了侯君集的建议,分兵两路追击吐谷浑王伏允,李靖率领薛万均、李大亮沿湟水(今青海湟水,黄河支流)西进,为北道,侯君集与李道宗沿黄河西进,为南道。

李靖在牛心堆(今青海西宁南)大败吐谷浑,接着南下,又在赤水源再度击败吐谷浑。侯君集等往西追击伏允到达乌海(今青海冬给措纳湖)。各路唐军不顾路途艰险、缺水缺粮的困难,越过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穷追不舍,终于击溃伏允的军队。伏允逃入大沙漠中(今柴达木盆地),其子慕容顺举国投降。不久,伏允为部下所杀,李靖立慕容顺为吐谷浑王,然后率军凯旋而归。www.guayunfan.com

在出征吐谷浑的过程中,李靖因为行军总管高甑生延误军期,曾按军法处分。凯旋之后,高甑生为报私仇,诬告李靖谋反。后来唐太宗虽然以诬告罪将高甑生流放边疆,但这件事却在李靖的心中投下了一层阴影,使他觉得自己功高位重,成为众矢之的,难以自处。为了避免招惹麻烦,从此他便阖门杜绝宾客,即使亲戚也不让随便进入家门。后来改封爵为卫国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死于家中,享年七十九岁。唐太宗下令将他陪葬于昭陵,把他的坟墓修成铁山、积石山的形状,以旌表他北灭东突厥、西征吐谷浑之功勋。

李靖不仅是能征善战的一代军事统帅,而且也是一位对兵法很有研究的一代大军事家。据说,唐太宗曾让李靖教大将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对唐太宗说:“李靖想要谋反。”唐太宗问他证据何在,他说:“李靖只教给我兵法的粗略部分,而不教精华部分,他留了一手,显然是想要谋反。”唐太宗就去问李靖,李靖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现在全国形势已经安定,我教给侯君集的那些兵法,就足够制服四方之用,他却坚持要把我的全部兵法学到手,这不是要谋反又是为了什么呢?”侯君集后来果真与废太子李承乾一道谋反,这里姑且不说李靖此时是否真的看出他有造反之心,但侯君集在唐初已是一员战功累累的名将,先后出任兵部尚书、宰相,唐太宗却让他向李靖学习兵法,这就足以说明李靖对兵法是何等精通了。

另外,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在亲征高丽败绩后,自己弄不明白失败的原因所在,就求教于李靖,问他:“我以天下之众,败于小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李靖回答说:“这个问题江夏王李道宗可以解释明白。”唐太宗又去问李道宗,李道宗说:“陛下亲征高丽时,臣曾提出乘虚攻取平壤的策略,可惜陛下未予采纳。”唐太宗听后怅然地说:“当时行军匆忙,我已不记得这件事了。”此时李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又未参与高丽战事,但对唐太宗出征的过程及作战指挥的利弊得失了如指掌,一句话就解开了唐太宗百思不得其解的疙瘩。

李靖著有《李卫公兵法》一书,惜已失传,只有唐代后期杜佑写的《通典》及宋朝人写的《太平御览》,尚保留此书的部分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