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杀妻子的人才,再有才能和文化上的污点也不能用

杀妻子的人才,再有才能和文化上的污点也不能用

时间:2022-04-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杀害妻子的人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重负,中原诸夏各诸侯国在用人政策上也面临着太多的尴尬。到了战国时代,秦国的用人政策更加宽松了,加大了吸引外国专家的力度。可以这样说,那些为秦国的强大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几乎都不是秦国人。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很惊悚,历史上称作“杀妻求将”,讲的是吴起的事。但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所以鲁国领导人觉得纠结。但是,吴起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他领兵打仗,冲锋陷阵,是一流的将军。

杀害妻子的人才

由于历史文化的重负,中原诸夏各诸侯国在用人政策上也面临着太多的尴尬。

我们在上面提到,秦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大胆起用异姓专家,任人唯贤。像百里奚、孟明视、蹇叔、由余等人,都不是秦国的本地人,更不属于王室公族,只不过是因为有了点才华和本领,就受到了秦穆公的提拔重用。

到了战国时代,秦国的用人政策更加宽松了,加大了吸引外国专家的力度。可以这样说,那些为秦国的强大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几乎都不是秦国人。关于此,我们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吕不韦、商鞅是卫国人,韩非子是韩国人,李斯、甘罗是楚国人,蒙骜、蒙恬父子是齐国人,范睢、张仪是魏国人……总之,只要你有才,不管你出身如何卑微,不管你来自哪里,秦国都是大大地欢迎。这些人在当时的秦国被称为“客卿”,既是臣子,又是客人,自始至终都没有遭到排挤。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组成的政府也不是一家一姓的政府,而是汇聚了出身普通但有才华的人的政府。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第二个国家像秦国这样几乎来者不拒地招纳各种人才。

但我们又要问了:为什么这些贤臣能将都跑到秦国去了,而没有在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大施拳脚呢?难道他们的母国的国君个个都是白痴,眼睁睁地看着人才流失?难道秦国的国君个个都是开专业猎头公司的,都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都有包容人才的胸怀?(www.guayunfan.com)关于这个问题,除了上面说到的贵族阶层制造阻碍的因素外,我们还需要到文化中去挖掘一下根源。东方六国深受宗法礼乐文化的影响。在这里,礼乐和宗法所代表的文明和文化,就像一把大锁,紧紧地锁住了他们的思维。他们想的太多,所以什么也不敢去干;他们脑袋里有着太多的条条框框,所以放不开手脚。

在治国和用人方面,他们就是这样,无论采取什么路线,总是先想想这样做是不是符合仁义道德;要重用什么样的人才,总是先考察他们是不是德才兼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顾虑重重,求全责备,当然留不住人才了。《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两个故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先看第一个故事。

子思到卫国去,向卫侯推荐苟变。子思说苟变这个人很有才,让他率领五百辆战车是小case。可卫侯却没什么兴趣,理由是:苟变当年做官时,在向老百姓收取赋税的时候偷吃了老百姓的两个鸡蛋。据此,卫侯认为苟变这个人人品太差,是个犯过错误的人,政治上有污点,行为上有前科,所以不愿意再起用。

子思还不死心,就举了一个例子劝告卫侯:用人应该要像木匠用木料那样,取它的长处,不要管它的短处。一颗大树,烂了好几尺了,木匠也不会轻易丢弃它。现在可是兵荒马乱的时候,您竟然因为两个鸡蛋而放弃了一员大将,太可悲了!如果这样,卫国还能招揽到什么人才?

从子思和卫侯关于苟变的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很容易把握这两个人所处的不同的立场。对卫侯而言,所谓人才就是要德才兼备,即使再有才能,道德上有污点,也不能用。卫侯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主流,很多国家的国君都是这样来衡量人才的。但子思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人才就是那些能为我所用的人,每个人都有短处,我们应该扬长避短,而不能在各个方面都求全责备。如果因为水脏就把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么看来,卫侯坚持的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作为了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这显然是深受东方文明熏陶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很惊悚,历史上称作“杀妻求将”,讲的是吴起的事。吴起是鲁国人,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鲁国打算起用吴起。但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所以鲁国领导人觉得纠结。吴起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竟然杀掉了自己的老婆,终于当上了迎战齐国的将军,最后大败齐军,风光无比。可是,齐国的威胁刚刚缓解,很多人就向鲁侯说吴起的坏话,说他母亲去世,他也不奔丧;由于人品问题,他的老师都和他断交了。总之,吴起是个残忍薄情的家伙,留着他只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算计,还不如杀掉。就这样,鲁国马上开始了卸磨杀驴的计划,幸亏吴起提前知道了消息,跑到魏国去了。

吴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死了老母不奔丧,气得老师和他断交,为了当官不惜杀掉与自己生活多年的结发妻子,要我看,简直不是人。但是,吴起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他领兵打仗,冲锋陷阵,是一流的将军。鲁国在危难之际根本没有顾及吴起的道德品质如何,可是危难刚刚缓解,就举起了道德的大棒,逼人上梁山。鲁国是孔圣人的故乡啊,做出这样虚伪的事情,真是令人汗颜。

这两个故事深刻地反映出那些虽然才华横溢,但在道德品格上有问题的人,根本无法在东方立足,他们或者像苟变那样遭人诟病,怀才不遇,或者像吴起这样被卸磨杀驴。他们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被人重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背井离乡,寻找赏识自己的“伯乐”。而正在这个时候,求贤若渴的秦国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由此,我们或许能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单纯研究政治和法律的法家代表人物都会跑到了秦国,为什么后来唯功利是从的法家思想单单在秦国扎下了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