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韩光笔下的杨靖宇_《晓孟巡视南满报告》考

韩光笔下的杨靖宇_《晓孟巡视南满报告》考

时间:2022-03-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韩光笔下的杨靖宇_《晓孟巡视南满报告》考在解放后东北抗联老战士中,对杨靖宇交往最多、了解最深的要数前中纪委常务书记韩光,收录在《汇集》第18册第349页的《韩光关于南满抗日游击运动的报告》,就是记载他与杨靖宇共同生活战斗的一段经历的第一手资料。据笔者初步查证,当年有关杨靖宇的传奇故事,如马技师拜认杨司令、老常青全队听指挥、邵本良慨叹“鬼不过”等等风靡海内外的佳话,其最早的出处就是“小孟报告”。

韩光笔下的杨靖宇_《晓孟巡视南满报告》考

在解放后东北抗联老战士中,对杨靖宇交往最多、了解最深的要数前中纪委常务书记韩光,收录在《汇集》第18册第349页的《韩光关于南满抗日游击运动的报告》,就是记载他与杨靖宇共同生活战斗的一段经历的第一手资料。

这份党内文件最初的题目是《磐石巡视报告》,写作时间标明为1934年4月23日,作者署名为“小孟”。韩光原名孟宪林,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生于1912年。他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时因年龄较小,化名“小孟”,有的文件也写成“晓梦”。关于这篇报告韩光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1933年10月,我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身份曾到南满巡视,有幸与杨靖宇在一起工作半年之久。”“我的汇报是在珠河(尚志)县写的,时间上我可以肯定,就是1934年”。“我回哈尔滨住在道外区……组织上来通知我不用当面汇报,让我把在一军搞抗日联合军的经验写出来,到赵尚志部队去传达这个经验。”这就是称之为“小孟报告”的由来。

韩 光

“小孟报告”全文8项内容,洋洋1.7万余字。它虽然是南满工作的全面汇报,但大都与杨靖宇有关,并且具有党内文件所特有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具体地说有以下两大特征:(www.guayunfan.com)特征之一是用事实说话。例如它举出杨靖宇率部南下后南满形势的巨大变化。

A游击区扩大:

在去年十月敌人大进攻以前,南满我们的游击区域只是在磐石一带,方园[圆]不过百里之多,直到敌人的大规模围攻到来,我们才将一部分队伍调往辉发江向金柳一带开发新的游击区域……

我们的游击区域长达五六百里,可分为三部区域来说:即北部区域——磐石全境、伊通东部、桦甸西北及吉林七区;中部区域——辉南东部、蒙江南西北部、桦甸南西(同时计划往安图发展);西南部区域——金川柳河之大部,通化、临江之北部(同时计划往清原发展)。[72]

B军民抗日热情高涨:“特别是青年群众在山里已经不能安适地掩藏了。同时又加上,青纱帐将起来,所以新产生的抗日队伍(头年插起来的)非常之多……人数皆在二十或十来人的样子,与头一年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他们每要起队的,皆先要求我们的领导或派政治委员。”

C抗日军纪律变好:“不但不相[像]去年那样打骂捆绑,反而要帮助群众的斗争者不少。赵旅、天虎、曹团、董副官等曾几度进攻伪满[洲]国的会房,并将后来收得的马匹送给群众,开群众会议,令群众不要搬家,并向群众说:‘如果你们无法生活,则我们给你们担负粮食、衣服,管保你们用’”[73]

D“抗日联合总指挥部”成立:“在陈家砬子这个会议上,连我们大小共有17个队头,……宣言归总指挥起草发出,不用再经整体会议通过”。“纲领是我军斗争纲领,又加上不投降,坚决抗日到底”等三项内容,规定“如有勾结敌人叛变等情,一经察觉,得由总指挥部下命令解除该队武装,以军法从事”。“选总指挥票17张,16张写着杨司令”,“抗联之成立是有很大意义的,这是已经完全在我们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形势”,“这是南满反日战争的新阶段”。

特征之二是用他人之口说话。报告很少直接称道杨靖宇,而是通过当时敌我友各方人士对杨的评论来印证他确实不同凡响。

A群众的信任——“唐家五兵工厂一位马技师……某日他访我军,到司令部后即与杨司令和个别抗日军头子谈起抗日工作等情,谈至中途,忽有一人起来为马技师介绍说‘此位即是红军之杨司令’,马技师听即忙站起,垂立地下不坐,静听我司令之讲话,并口口声声称道:‘这回我才认得真正抗日救国的我的司令了!’约一个多小时杨司令讲完,他跪下叩了三个响头……”此人兵工技术很高,后来办起秘密兵工厂,为杨靖宇部解决武器制造和修理问题。最后马技师的兵工厂被敌发现,马技师全家三口和两名徒弟在炸死数名来犯之敌以后英勇就义。

B友军的拥戴——“……司令等五人当夜追队不得,第二日夜在某处遇一小帮抗日军,当时司令令该小帮抗日军送信给青林(抗日军)。待青林得信后连夜赶来接……”这位报字“青林”的抗日军首领当即集合全队,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杨司令五人作战滑出来了,我们豁出上半截也得接他去!”他们果然冒着危险把杨靖宇等五人接归本队,住了半个多月,阴历年后才与我大队会合。抗日军首领老常青见到杨司令后逢人便讲:“我信服共产党了,他不但公正而且能干,没错!”

C敌方的敬畏——在连吃败仗之后,“邵本良说:‘我就够鬼的了,红军的杨司令比我还鬼。’他的兵说:‘红军我们打不了’。又说:‘红军是真救国救民,我们打他干吗?’……”这里须说明的是“鬼”字原稿为“完”字,乃形近致误。在笔者本人出生地吉林省农村,常用“鬼”、“真鬼”一类口头语形容某人机灵、聪明、有谋略,等等。丛书作者在校订时将“完”字改为“诡”字,其他版本和部分引用者也有这样改的,这大概是怕读者对“鬼”字产生误解而以另一音同义近的“诡”字来代替吧,但笔者认为这样一改反倒有失小孟报告的原汁原味儿。

总而言之,“小孟报告”就是这样以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和朴朴实实的话儿,把杨靖宇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的风范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纵观14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为中华民族解放献出生命的志士仁人成千上万,而真正像杨靖宇这样成为家喻户晓、备受仰慕的民族英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无名英雄。因为,这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事迹动人,二是有人传播。据笔者初步查证,当年有关杨靖宇的传奇故事,如马技师拜认杨司令、老常青全队听指挥、邵本良慨叹“鬼不过”等等风靡海内外的佳话,其最早的出处就是“小孟报告”。有了“小孟报告”,又经党内外新闻工作者努力,上述故事便先后出现在上海《大公报》、天津《益世报》、巴黎《救国时报》以及《新中华报》、《新华日报》、《反攻》杂志等新闻媒体之上。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孟报告”是向海内外系统宣传杨靖宇的第一篇文章。

当然,“小孟报告”只是开始。从当年只有23岁的“小孟”,到后来年逾九旬的“韩老”,对杨靖宇的宣传从未间断。他说:“从1933年9月到1934年3、4月间,我同杨靖宇虽然仅仅相处了半年时间,但由于是朝夕相处,印象很深。”“同他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他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可贵品质。他忠于党和人民,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待人热情,谦虚谨慎,遇事同大家商量,并尊重别人的意见;他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他坚韧刚毅、有勇有谋,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他的这些品质,在抗联部队和当地人民群众中形成了一种凝聚力。”“他和他创立的业绩代表着一个时代,是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反抗精神的具体、生动的体现。”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如今,韩老也已经故去了,当我们缅怀杨靖宇的光辉业绩,以杨靖宇的革命精神教育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对以宣传杨靖宇、弘扬杨靖宇精神为己任,孜孜不倦、老而弥勤的韩光老人倍加怀念和感激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