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光故居考

严光故居考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聘严光辅佐,被他多次拒绝。不久,严光离开富春江,回到余姚故里。至今,对于严光故里尚有多种说法,众说纷纭,孰是孰非,难以定论。据1920年严礼高《姚江下河严氏支谱》载,严光有两位夫人,元配梅氏,生子庆如。严光死后其子庆如在墓地守孝三年,并随带家仆。因严光墓在客星山,然徙祠于客星山,庙遂废。四周严光后裔仍聚族而居。

严光故居考

严光,又名遵,字子陵。原姓庄,为避汉明帝刘庄讳,后人改姓严,会稽余姚人。汉武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八月十二日,出生于姚北黄清堰下河严家村(现为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

严光自幼聪颖,年轻时即勤奋好学,誉满乡里。15岁时,县令钱通礼聘书《姚江赋》,光借姚江波涛为百姓诉苦,有“浊流清流也,皆生民之血泪”的怨愤句,因此得罪了权贵。20岁时,随父去新野读书,然后游长安入太学学习。时西汉名士梅福,字子贞,江西九江寿春人,主持太学。他见严光博学多才,学习努力,一表人才,便将二女儿嫁他为妻。(民国严礼高《姚江下河严氏支谱》1920年务本堂刻本)后梅福因为王凤所恨,被贬南昌尉,他不满浊世,又来到四明山中的大梅山隐居。

西汉末年,兵匪为患,适父士恂任新野尹,刘秀父刘钦任南顿尹,故士恂与刘钦友善,士恂命严光陪同刘秀赴汝南郑敬处学《尚书》。刘秀中兴汉室,即位为帝,定都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数聘严光辅佐,被他多次拒绝。而他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恶习早已深恶痛绝,更不愿为官场繁琐的礼节所束缚,向往无拘束、清静无为的耕钓隐居生活。到建武十五年(39),光武帝再次特征,被他再次拒绝。不久,严光离开富春江,回到余姚故里。到东汉建武十七年辛丑(41)复特征,不授,年八十,病逝于家。

至今,对于严光故里尚有多种说法,众说纷纭,孰是孰非,难以定论。可惜的是严光本人未留下只字片言。综合起来,有以下四说:

一说“严光是河南新野人”。河南新野,是严光父亲严士恂任新野尹时的官舍,严光自20岁始随父亲去新野,直至53岁,在那里他探访名师研究学问,结识贤达,会各路英雄好汉,为恢复汉室作准备。而新野不仅是严光父亲做官(新野尹)的地方,他和父亲均住在官舍。不能认为他就是新野人了。

二说“严光是睦州桐庐人”。睦州桐庐有严光的祠堂,范仲淹还写有《严先生祠堂记》,而且睦州桐庐,还聚居着许多严氏后裔。建德确有严光祠堂,为北宋范仲淹所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也是为了纪念他的高风亮节而写下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誉句。据1920年严礼高《姚江下河严氏支谱》载,严光有两位夫人,元配梅氏,生子庆如。他的后裔即是姚江严氏支系,包括由余姚迁徙到福建漳州及远至陕西户县余姚村的严氏;继配范氏,生有严伦、严儒二子。他俩的后裔即成为桐江支系,子孙繁衍由桐庐外迁到淳安、开化、东阳,江西南昌、分宜、宁都、建安、黎州,福建福州、莆田、龙岩、永定、三明等县市。严氏子孙已传至七十世。笔者认为这些也不能说明严光就是桐庐人了。

三说“严光是慈溪石堰人”。石堰历来属于余姚县,1979年才划归慈溪县,这是其一。仅是严光墓在石堰乡的陈山北麓,墓地不能算作出生地。又说山下的严陵坞、严子园自然村及大奥、小奥自然村,有严姓后裔居住,说明严光是陈山人,依据也不足。严光死后其子庆如在墓地守孝三年,并随带家仆。古代家仆随主人姓,所以也姓严。庆如守孝期满后,留下了家仆以长期管理坟墓,所以严陵坞、严子园及大奥、小奥自然村留下了严姓,并非严光后裔。严光在陈山隐居过很短的一段时间,也是隐居在陈山南麓的月德庵(历来属余姚,今仍属余姚市凤山街道陈山村),笔者认为隐居地也不能说明是其故里。

四说“会稽余姚黄清堰村人”。据《姚江下河严氏支谱》载:“严光祖景仁,为汉成帝时太学生,因评论时政被杖一百逐出太学。景仁生二子,长群,卖卜为生,不知所终。次君宠,习医,自号‘安乐公’(即士恂),青春丧偶,有子子陵。西汉末年,兵匪为患,‘安乐公’携子离家避乱至会稽,因治愈富商痼疾,以姚江别业,连同十顷良田为酬。”据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谓:“严公山在治之西北三十里,相传为子陵故里,今子陵裔尚聚族而居,少东曰陶婆岭。”《史记·楚世家》载,严氏周时为芈姓,五传熊渠称楚幽王,传至熊旅楚庄王。楚庄王为列国五霸之一,国境一直扩展到吴越。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秦统一后,当时流传着一首童谣:“虽楚三户,亡秦必楚。”因此,秦极力搜捕楚王宗族,部分楚王后裔芈适公始改芈姓为庄,隐居东海之滨。这东海之滨,具体位置又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说得很清楚:“邑之西隅,古为句章州,里湖山拱其南,历山居其北,亭山襟其左,柏山塞其右,境面有湖环带。”这个地理位置十分清楚的四山之间,正是汉时称之为“严公山”、“客星里”的“黄清堰村”。严光于汉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出生在这里,即今低塘街道黄清堰村下河严家自然村。在余姚有许多严光史迹可以佐证:唐开元六年(718)二十一世孙,登州刺史严浚,在严公山建有严公庙。因严光墓在客星山,然徙祠于客星山,庙遂废。西晋晋安太守太康一年(218)始建祠(姚江下河严氏宗祠),严光为始祖,祠四年建成,后毁,清道光三年(1823)重建,坐南朝北,面对严公山(又称白云山,俗称面前山),面前湖,山清水秀。规模宏大,共有三进,一进门厅,二进大厅,三进神主牌位,各五间,两边侧楼,亦各五间,中有戏台。柱间、牛腿、雀替、卷棚顶,都搂空雕刻人物故事,栩栩如生,一直保存完好,2007年村中的老年人集资8000元人民币向国家买了下来,现仅剩三间(其余拆毁),作为村老年活动中心。宋乾道七年(1171),史浩知绍兴府,告县令蔡宪,将严公庙迁建于客星山严子陵墓右,改名严公祠。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浙江按察司于客星山重修严子陵祠、墓的同时,特在故居客星里重建“高风千古”石牌坊,以纪念这位汉代高士严光先生(现石牌坊保存完好)。西侧又新建广场和高风亭三楹,北侧原黄清堰基,改建成“黄清堰古桥”。四周严光后裔仍聚族而居。明弘治中,为方便瞻谒,参政周本立祠于龙泉山巅。正德八年(1513)同知屈铨重修。嘉靖三年(1524)知县邱养浩徙于千佛阁左,未几又徙龙泉山龙泉寺东上,有林仰成重修严先生祠堂碑录金石。万历三十二年(1594)浙抚尹应元重修。现保存完好。2006年春,我三赴黄清堰村,会同严光后裔63世孙严格先生(浙江省地理学会会员、中学退休教师)实地踏勘,经“高风千古”石牌坊和严子陵宗祠(姚江下河严氏宗祠)、环湖带到严公山(又称面前山)。由北而上攀登,直至陶婆岭西黄沙湖西南的白云峰顶,依稀发现有一块大石头,高约1.5米,长约3米,宽1米左右,不规则长方形,且不连山体。石呈灰褐色,四周长满苔藓,隐隐尚能分辨“严公山”三大字。终因年代久远,风蚀严重而字迹模糊。

晋太子洗马兼秘书丞稽绍书《客星祠记》:“乃循北访友人严晋安于客星里,里去余姚二十里之遥。大海环其北,柏山镇其水口,厥土宜种稻,厥木多贞松,基蘅媚于南湖,舜迹征于历山盾甲,所谓句余之墟,可以长住,可以隐居者也,固宜先生生也。先生得天无纯,囊括道妙,以为道不可以徇时,故安节以高蹈,高蹈不可以适俗,故耕钓以远游。金石不足以为贞,冰玉不足以为洁,非圣人仁义不为浃其心,况当世富贵士如君房者。先生之子庆如,终不占汉禄……先生七世孙高士居安,由秘书丞出守晋安宏宣大化……而居安飘此始寻先生之遗躅,构祠而祀先生,门庑堂室皆如制,以先生为始祖,祖于第一室,梅夫人配也……”

稽绍书《客星祠记》与《史记·楚世家》和《姚江下河严氏支谱》的记载完全一致。“客星里”、“严公山”在东海之滨,位于柏山、历山等四山之间,是严光出生之地,也是其隐居之地,80岁终老在此,无可非议。犹如《后汉书》所说的“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辞海》记载:“严光,一名遵。东汉初会稽余姚人,字子陵。”

所以笔者认定,东海之滨,姚江句余之墟,云柯中,里湖山拱其南,历山居其北,亭山襟其左,柏山塞其右,境面有环湖带,正是汉时之“严公山”、“客星里”,今称之为“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下河严家自然村”,当为严光之出生地和故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