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鲧堵禹泄(下)

鲧堵禹泄(下)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鲧堵禹泄(下)舜虽然杀了鲧,但是洪水还是得找个人来治,找谁呢?首领听后,一致推荐禹担当治水的重任。后世人为了追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又称龙门为禹门口。禹凿开龙门以后,沿河下行,来到一个古柏参天的山峪。天下人皆知黄河有个三门峡,这又是大禹治水时开筑的三个豁口,形成三道水门,即鬼门、神门、人门,被阻挡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咆哮而下。帝舜又是点点头,鼓励禹继续说下去。

鲧堵禹泄(下)

舜虽然杀了鲧,但是洪水还是得找个人来治,找谁呢?

一天,舜将各部落首领召集到一起,说道:“尧勤劳一世,功业千秋。如今仙逝归天,由我担此重任,深感德薄才微。特别是近些年,连降大雨,江河四溢,人民不能安居,我心不安。现在,你们或者你们给我推荐一个堪当重任的人来治水,以光大帝尧的功业,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首领听后,一致推荐禹担当治水的重任。

禹是什么人?他正是鲧的儿子。

但是首领们都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他的德行很好,为人又谦逊有礼,做事又认真负责,生活也非常简朴。”

舜也素知禹的为人,并不因为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对舜说:“治水之事实在关系重大,我可以舍生忘死,尽力去办。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禹在行动之前,首先认真总结了父亲的经验和教训,并请了一些老年人来商讨治水的良策。

一个老人说:“大禹,你父亲太自信、太固执了。我们早就看出他那种挡水的办法会给百姓造成祸患。可是他硬是不听,一意孤行,这才落到今天的下场,可不能怪别人。”

另一个老人说:“什么?什么?治水不用挡,难道能让水到处流吗?不挡,那还叫什么治水?”

原先那个老人道:“挡,是要挡,但它不是唯一的办法。鲧在世的时候,用石头和泥土垒成堤坝堵截洪水,刚开始还是有效的,但如果洪水一大,堤坝就不管用了。”

“是的,筑堤坝,垒高墙,把水都围起来,就像把猛兽关到大门里,它能不吃人吗?鲧领着我们堵水堵了9年,硬是把猛兽暂时管住,只要门一开,它们吃起人来比原先要凶猛得多。所以,我们不能再去挡了。”

禹一边听,一边问:“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洪水小下去呢?”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有人道,这茫茫洪水已经长到半山腰了,水面上到处是漩涡,就是不见它流走。我看,也许大海早就被水填满了。”

“大海被填满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主要是河道不通畅、洪水流不出去,才导致水势长久不退。”

“对!”禹拍着大腿叫了起来,“洪水是赶不走的,只能引,只能疏,只能导,我们要把洪水引入大海!”

半晌,一个老人说:“这主意我也曾向你父亲说过,他却说,疏通河道,谈何容易,你给我指出河道在哪儿?当时,我望着翻滚着的一片汪洋,回答不出来。”

禹说:“水是要往低处流的,我们只要探明地势高低,就能摸清水的流向,知道河道在哪儿,就可以因势利导,找到水的出路。”

说干就干,禹立即行动,开始了摸水情、探水路的漫长征程。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为大家谋福利。

禹带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开挖新河。他和挖河的工人一起劳动,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挖山掘石,披星戴月,不辞辛苦。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屋里,吃得比一般民工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上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钱时,他都亲自去征取。

“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其中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是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又骑马飞奔而走了。

他把天下分为九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定出治水的等级。首先从冀州开始,从冀州到兖州,开挖了九条小河道,即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鬲津河等河道。尤其是在今天山西河津一带,他们遇到了巨大的险阻,原来是有一座大山恰好挡住了黄河的去路,河水流到这里,无路可走,只好回流,形成一片泽国。

禹来到这里,就指挥人们将山僻开一个大豁口,滔滔的河水从豁口直泻而下,激流澎湃,声震数里,豁口的两边,犹如两扇大门,禹就将它定名为龙门。后世人为了追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又称龙门为禹门口。

禹凿开龙门以后,沿河下行,来到一个古柏参天的山峪。他实在太累,就靠在一棵小树上休息了一下。后来,人们又把禹靠过的柏树称作神柏,把那个山峪取名为神柏峪,那个村庄叫禹店村,并建庙纪念。

天下人皆知黄河有个三门峡,这又是大禹治水时开筑的三个豁口,形成三道水门,即鬼门、神门、人门,被阻挡的河水形成三股急流,咆哮而下。如今,三门峡附近还有7口石井,两个马蹄窝,据传那还是当年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呢!

治水和治山是紧紧相连的,俗话叫做水土保持。13年时间,经大禹治理过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

大禹治水二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一天,帝舜把众大臣召到一起,特意让禹谈谈治水的经验。禹非常谦逊地说:“这次治水,没有采用过去那种筑堤挡水的老办法,而是察明地势,探测水道,疏通九州,引水下泻。这办法,是大伙想出来的。至于我,只不过每天都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罢了。”

“好啊,帝尧留给我们的美德,你都继承下来。现在,洪水已经制服,黎民已经安居,你再谈谈治理国政的办法吧!”

禹道:“你的地位很高,责任重大,所以就该特别注意谨慎行事。”

帝舜点点头,认为这一点说得很好。

“帝王的好恶之心要稳定,不要今天听这个的,明天听那个的,老是不能持之以恒。”

帝舜又是点点头,鼓励禹继续说下去。

“还有,”大禹说,“帝王虑事要周,千万不可匆忙。若是一时不能决定,不妨多听听臣民们的想法。”

“你说得很对,还有了吗?”

“帝王选择的辅佐之臣,必须能刚直敢言,一心为公。”

帝舜听了很高兴,同意地道:“对,你们都应该像我的肱股和耳目一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大王,只靠几个还不够,普天之下,万国苍生,其中的贤才都应该成为你的助手。”

“是的。过去,帝尧就是这样,遇事总是和臣下多商量,从不固执己见。他自己有儿子丹朱,却将大权禅让给我,这便是他贤明、仁德的表现。”

帝舜和禹越谈越贴心,最后,当着众位大臣的面,舜把自己早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我在50岁上继位做了帝舜,如今我已八十有三。和帝尧当年一样,年岁一大,精神就不能集中,精力更是不济。我看禹办事勤恳,从不懈怠,三过家门而不入,更是有口皆碑。诸位大臣,我想从今天开始,让大禹代理我总管政事,你们看怎么样?”

众大臣都看到了大禹的功绩,所以一致拥护帝舜的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