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

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事实证明,市场失灵是环境退化的重要根源。环境保护项目是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依据市场经济理论,自然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施加于“公共产品”,其结果必定是“市场失灵”。
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_环境人类学

第三节 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

商品交易市场虽然创建了一个新时代,但是市场机制却不是万能的。在众多环境资源的实际使用中,市场常常不能有效运作,其表现为资源价格信号失真、不完全或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效益外溢等,这就是“市场失灵”。很多事实证明,市场失灵是环境退化的重要根源。

大自然赋予人们丰富的资源,使人类有了生存的环境条件,但是,资源不是无限的,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它们。因而,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物尽其用,这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市场经济首先在欧洲国家的历史上战胜了封建经济,最关键的原因是高效率。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是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经济学家,他于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被奉为西方传统经济学的“圣经”。亚当·斯密在这部著作中表述,市场竞争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当个人追求他个人的利益时,市场看不见的手会导致最佳结果。”这就是说,每个人的自利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即能使人人获利,国家富裕。但是,随着市场体制的全球性扩张,人们发现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一些恼人现象。“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与缺乏完全竞争,这些会导致市场失灵。”[33]这就是说,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有时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环境保护项目是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以下举例说明。

一、超载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化

人类从改造自然中获得了生存资料,因而,利用自然资源越多能够获得的成果就越多,生活也就越好,这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了一种思维与行动的固定模式。然而,这种定式在某些事物中却是失败的。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曾指出:“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成果,后来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为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34]。人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调节自己利用自然的行为,否则必定遇到大自然的报复。

中国北方有大片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牧场,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契丹人、蒙古人均在草原上自由放牧。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个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汉族、鄂温克族等各族牧民是用沿袭的、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在大草原上自由放牧牛群羊群。内蒙古自治区目前拥有草原8667万公顷,面积居全国之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就拥有大片草原,往年进入5月的牧草返青季节,草原上满目绿色。可是,近些年来,5月时节,乌拉特草原却是一片黄褐色,到处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老鼠洞,老鼠种类主要是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大沙鼠和草原鼢鼠等。这些草原害鼠大肆啃食牧草,破坏土层结构和牧草根系,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在鼠害严重的区段,一公顷草原上的鼠类能达1400多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在2010年曾做过一次调查,截至当年5月25日,全区草原受鼠害面积达到654.8万公顷,其中严重危害面积283.1万公顷。研究表明,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植被高度是鼠类选择栖息地的主要限制因素,因为,当植被达到一定高度时,这样的草原环境就不适应鼠类栖息了。然而,一些人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长期超载过牧,超越了草地的自然承载力,结果导致了草原退化,植被矮化、稀疏,这是引发鼠害的根本原因。目前,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全部有鼠害发生,涉及27个旗(县、区)。也正是由于过度放牧,另外加长年干旱等原因,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退化十分严重。20世纪90年代末,全区草原退化、沙化达到了最高峰值,总面积为4667万公顷[35]。超载放牧不仅没有让牧民致富,反而导致草原退化,一些草原甚至成为人类不能居住的沙漠,大量牧民被迫成为“生态移民”,迁移他乡生活。依据市场经济理论,自然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施加于“公共产品”,其结果必定是“市场失灵”。

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迷茫与混乱

西方传统经济学奉行“看不见的手”能支配人人获利的观点,但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例如,信息在市场上充分公示,社会上都是理性经济人等。但是,现实经济领域中的情况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结果造成了两难处境,致使社会总体利益遭受损失[36]。发生在四川省什邡市的“钼铜项目”事件,就是一起信息不对称程度很严重而导致的环境领域内的群体事件。

2012年6月29日,四川省什邡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以下简称钼铜项目)在什邡市举行了开工典礼。2012年7月2日上午,该市部分群众担心钼铜项目建成后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危害身体健康[37]。因而,这些群众反应十分强烈。他们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反对钼铜项目建设。少数市民情绪激动,强行冲破警戒线,进入市委机关,砸毁一楼大厅8扇橱窗玻璃、3个宣传栏、4个宣传展板。经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及现场工作人员耐心疏导,多数围观市民相继离开[38]。但是,个别人员利用互联网散布一张某地车祸现场的图片,谎称现场人员死亡了的谣言,结果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39]。于是,少数市民继续聚集拥堵。

这个钼铜项目是经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获准,属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也是经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优势特色产业重点项目。该钼铜项目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从国外引进,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钼铜项目环境评价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相关法规及最新标准编制和评审,已经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和行政审批。2012年7月3日,四川宏达钼铜有限公司接到什邡市人民政府通知,主要内容如下:“你公司举行钼铜项目开工典礼后,我市部分群众对项目环境影响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反应强烈。为维护我市社会大局稳定,经市政府研究决定,你公司钼铜项目从即日起停止建设。”[40]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迅速执行了什邡市人民政府的决定。2012年7月3日下午,什邡市市委书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造成了部分群众对该项目的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针对群众当前的诉求,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一是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什邡今后不再建设这个项目。二是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请广大群众不信谣、不传谣,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等[41]。什邡市民众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群体事件最终得到了妥善处理。

人人皆知,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发展水平又不高的国家,中国新建工业项目无法做到完全不承担环境风险。同时,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像欧洲、北美或日本那样做事,即他们一方面只发展高端经济;另一方面又有意把很多有环境风险的行业转到国外。中国将在很长时期内继续处于世界“低端国家”的位置,因而,今后做一些“脏”或“累”的行业还要比西方发达国家多得多。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复兴之路中必付的代价。因此,中国需要钼铜项目以及其他化工矿产项目。为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需求,中国非但不可能是化工及矿产项目绝迹的国家,而且这类项目一段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还会增多。它们不建在这里,就得建到那里。如果每人均谋求利益最大化,社会经济建设的总体需求与利益就会受损失。由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每一次有可能引来环境担忧的工业立项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公示,公司、政府和民间三方信息完全交流,依法严格进行听证,杜绝信息不对称现象。尊重民意,实施决策,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底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