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 市场失灵理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就是指市场失去效率。市场失灵理论从诞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经济理论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逐步走向越来越广阔的研究空间。真正的市场失灵理论的产生源于19世纪末的边际革命。至此,市场失灵理论的研究开始了从现象到内核的历程。

2.3 市场失灵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就是指市场失去效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中,经济主体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采取获得自我利益(对于企业是利润,对于消费者是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必须满足如下几个前提条件和假设:一是市场上交易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产权可以明晰地界定;二是市场内具有为数众多的卖者和买者,他们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且产品具有同质性和无差别性;三是供需双方都拥有商品买卖完全的信息集合。现实中上述几个假设条件并不是同时可以得到满足的,当上述假设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不能得以满足时,市场就容易产生资源的扭曲配置。这种资源的扭曲配置会导致配置资源出现低效或无效率,出现资源配置相对于“帕累托最优”的偏离,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或难以有效率地配置经济资源。市场失灵理论从诞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经济理论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逐步走向越来越广阔的研究空间。

从亚当·斯密开始,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大多认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它在提供一种刺激,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能使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被称为“市场神话”。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崇拜市场机制的同时,也对市场的一些不完美之处提出了质疑,如西斯蒙第、马尔萨斯、约翰·穆勒等。但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强调分配不公、贫富不均或者生产过剩方面,多数是从现象上强调市场运行的结果与一般伦理判断间的冲突。

上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零星而不系统,尚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失灵理论。真正的市场失灵理论的产生源于19世纪末的边际革命。由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等理论构建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将市场现象归结为假设的经济理性人的结果,着重分析和解释了在资源稀缺和技术约束的条件下,市场如何趋同于均衡与协调。在此基础上,张伯伦等人考察了垄断及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生产者行为,将垄断现象置于市场内生的地位考虑,使其成为研究市场失灵的首个着眼点。至此,市场失灵理论的研究开始了从现象到内核的历程。

市场失灵理论的产生,还有赖于福利经济学所确立的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福利经济学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市场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是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相等。但是福利经济学也进一步发现,在市场体制下,常常发生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相偏离的情况,这就推进了对市场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研究。这样,市场失灵理论研究的内容,开始向自由价格体系所能支配的经济生活之外的领域开拓,市场失灵理论的评价也摆脱了一般道德伦理标准,而回归到经济理论本身中来。传统的西方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垄断、外部性和公共品的提供。其中,垄断直接涉及市场运行结果,强调对该直接结果的研究,而外部性和公共品则属于市场运行规则无法起作用的某些社会经济关系,存在于市场之外。围绕能否将这部分经济关系和行为纳入市场这个问题,现代市场失灵理论提出了市场化和政府干预这两条解决途径:一是从庇古传统而来,认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依靠征收附加税或发放津贴,实现对私人决策的影响,从而使私人决策的均衡点向社会决策的决策点靠近;二是以科斯为代表的自由市场,即市场化途径。科斯认为,只要产权关系明确地予以界定,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就不可能发生背离,而一定会相等,因此重要的是明确产权而非权利是属于谁。他还认为通过交易的内生化可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交易的内生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第一,将交易的几个主体合并为一个主体,消灭交易的必要,从而消灭扭曲资源配置的可能;第二,明确界定买卖损害的权利,无权利的一方可以通过市场向有权利的一方购买,其实质是引入市场,使外部性在产权界定基础上,重新回到市场中来。

当今西方经济学界对市场失灵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从研究本身意义的市场失灵发展为研究广义的市场失灵,包括“微观经济的无效率”、“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和“社会的不公平”。广义市场失灵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强调:即使在竞争性市场机制下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也不能保证收入的公正分配。二是强调技术对市场失灵形成的重要作用。技术水平往往能决定哪些方面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解决,哪些方面不能够进入市场。三是强调信息不对称对市场失灵的形成的影响。在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如果买方低估产品质量,生产者提供信息的积极性就将减弱,导致无效率的潜在可能。四是对经济组织和经济演进的重视。许多学者认为市场失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应该是从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入手纠正市场失灵。五是对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与市场两条途径的对峙还将继续下去,目前在这条途径的研究上都有一些深入的进展,但任何一方尚未占据绝对优势,在相当多的问题上,双方还没有达成一致和共识。

综上所述,可以把市场失灵的主要内容梳理为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定协调的发展。市场调节实现的是一种经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盲目性,而个体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从而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

第二,市场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本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同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市场主体利用联合、合并、兼并等手段垄断市场,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功能。这样,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也就成为纯粹的假设。

第三,市场机制无法纠正和补偿经济外在效应。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获取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导致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相偏离情况的发生。

第四,市场机制无力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非对抗性特征,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于是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公众就都可以消费。这样一方面虽然公共产品的供给的成本理应由受益者分摊,但另一方面,这种供给一旦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前所述的经济外在效应,出现“搭便车者”。这种结果就造成人人都希望其他人为公共品提供成本费用,而自己坐享其成,最终造成大家都不愿为公共产品买单。

第五,市场机制难以调节收入分配不公与贫富两极分化。市场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自动均衡社会分配结构。这是由于市场分配机制奉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原则,由于各地区、各部门(行业)甚至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自然禀赋、教养素质及其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造成其收入水平的差别,从而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由于竞争规律又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马太效应”,从而导致收入在贫富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六,其他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前提条件的不满足导致资源对最优配置的偏离,比如由于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性等造成市场进出障碍、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不明等原因,导致资源的扭曲配置。[3]

【注释】

[1]丁岩.市场经济中蛛网模型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7(11).

[2]史永东.资本市场中的投机泡沫、羊群行为和投资者心理[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

[3]董玲.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