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在开放的世界中要得到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许多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必然要求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对外开放可以做到这一点。随之,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在开放的世界中要得到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许多挑战。中国只有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才能真正发展自身。

12.1.1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和经济高度国际化的发展,使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整个世界经济的开放程度也随之而日益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中,最有效益的生产规模,其产量并不是一国的市场所能容纳的,需要到几个、十几个、几十个国家的市场上去销售;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质量的提高,所需要的大量科研费用,也越来越多地通过采用国际合作和国际分工的办法来获得。在国际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开放已使各个国家的生产和流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国家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规模大小,都被卷入了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经济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获得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和市场,只有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也只有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参与合理的国际分工中达到。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中,生产、贸易、金融等都不可能只在一国范围内进行,商品、资本、劳动、技术等都必须在国际间流动,资源必须在国际范围进行配置。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中,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转换来实现,也必须通过在国际范围内获得追加的生产要素来实现。因此,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中,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发展,孤立自己、闭关自守,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不引进资金,都是不可能的。

国际贸易中优势互补的实例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供了国际贸易中优势互补的实例: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布和酒。在布的生产上,英国的生产成本低于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布,英国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而葡萄牙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酒的生产上,英国的生产成本高于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酒,英国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葡萄牙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因此,对英国人来说,用布换酒是有利的;而对葡萄牙人来说,以酒换布是有利的。这样,通过国际分工和交换,双方都发挥了自身的优势,都得到了最佳的利益。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189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开放的世界,获取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我们可以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弥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金的不足;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我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政府、市场、企业的管理水平。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33页。)

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必然要求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对外开放可以做到这一点。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各有优势和劣势,通过发展对外开放,可以进行经济资源上的互通有无和经济发展上的取长补短。我国的基本情况是: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比较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但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等。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行对外开放,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又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也可以发展具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换取我国在生产上不具有优势的产品,从而节约国内生产要素的耗费,节约社会劳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12.1.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方。随之,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和WTO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一,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降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先进技术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制高点,积极争夺这一制高点是各国立于不败之地的途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在世界科技领域永远居于领先地位,一方面进行高层次技术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将本国生产中已趋于过剩或被淘汰的技术项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加工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依赖在不断减弱,相反,各个国家对高新技术的依存却在相应增强。由于我国的科技政策注重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好的效果,但一般引进的则是较低层次、较低等级的技术,往往还附带了许多不合理的转让条件,经济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由以模仿创新为主转向以自主开发为主,是降低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赖的重要路径,是加强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注:a指1995年数据;b指2001年数据;c指瑞士在1996年商业研发经费排名中位列第10(57亿美元)位,故而当年世界排名前10位经济体的商业研发经费总额为3404亿美元。

资料来源: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D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成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在2002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超过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2002年,中国内地吸引外资527亿美元,香港吸引外资137亿美元;而美国吸引外资仅有381亿美元,英国是250亿美元,荷兰作为原来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也只有292亿美元。

第二,引进和利用外资与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渠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它不仅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加快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国家的财税收入,而且还提高了经济管理水平,增强了社会主义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但是,引进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必然也会造成外资经济与民族经济在市场占有和股权控制方面的激烈竞争。因为外资引进的规模越大,外资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就越大,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产业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在利用外资上,涉及外资投向产业的合理化问题,否则,就会降低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造成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从而也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开放的环境中,要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生物制品、精密仪器等新的技术产业,一方面必须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积极引进多方外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外资过分集中而可能带来的动荡,同时还必须把外资的引进规模控制在我们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和偿还能力范围内;另一方面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用好外资,即主要用于支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增强使用外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新的贸易格局与提高加工贸易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格局,即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比较优势,抢占一个产业或一个产品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把劳动密集型的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其他国家。这一新的贸易格局带来的必然是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新的贸易格局中,会利用自身在历史上亦已形成的优势地位,一方面控制着初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掌握着高新技术转让的国际途径;一方面垄断着任何一个产业或一个产品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的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让给其他国家。我国在这种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只有面向世界,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占领某个产业或某个产品生产环节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环节,将自身融于全球生产和销售的系统之中,才能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益和较稳定的出口市场。只要我们增强了对外贸易的效益,也就增强了我们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交往中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7)》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整理而得

12.1.3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

我国外贸进出口数据和引进外资数据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逐年提高。197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211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8%。2007年已达2173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7%。与美国、德国的差距缩小。197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只相当于美国的6.4%,相当于德国的8%。2007年已分别提高到68.4%和91.1%。197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居世界的第29位,1990年提升到第15位,2000年提升到第8位,2004年提升到第3位并保持至今。2008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从任何事物都具有的内因与外因关系来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部根据,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内因发生作用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完善,以及发展外向型经济;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平等互惠的经贸关系,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我国有原则地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区域性的金融和贸易组织,并能有所作为等,所有这些,都是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做到的,并且也只有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立足点才能做到这些。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的对外开放,才是真正的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要保证,也是在对外开放中提高经济实力的必要保证。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对立的。实行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绝不是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国外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国经济的实力。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好从国外进口商品、引进技术设备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对外开放中,我们既欢迎外商投资,并带来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但又必须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和赢利的行业被它们所控制,努力提高民族工业的水平。因此,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既能与狼共舞,又能与狼周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