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迁居:桃源深处有药香_曹雪芹传

迁居:桃源深处有药香_曹雪芹传

时间:2022-05-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也不知道,那位始终柔声询问,细心诊脉的医者,竟然是世界上少见的可以被称之为瑰宝的曹雪芹。那亦是曹雪芹希望在白家疃的村民中留下的印象。清乾隆二十二年,曹雪芹偶然经过白家疃。还是这位朋友偶然说起,自己有位姨妈,目盲了多年,还请曹雪芹帮忙瞧上一瞧。在开了药方的同时,曹雪芹还将身上所有的银两都留了下来,专门留作为老夫人买药之用。

迁居:桃源深处有药香_曹雪芹传

自古以来,都说乔迁之喜。搬到新居,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乔迁之喜,很大程度上被认为胜过了新婚的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迁入新居,意味着人生又步入了一个新台阶,新的一页,即将翻开。

然而,不是所有的迁居,都意味着欢喜。有人从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屋搬入了九十平米的新居,欢呼雀跃,连做梦都是甜的,空气里亦是荡漾着蜜一样的氛围;也有人从华美的豪宅迁入了百余平米的居屋,便觉得世界顿时被缩小成小小的一方,空间狭隘,连转身都觉得困难。

不论是从贫苦步入小康,还是从富贵跌宕至贫寒,都是人生百态中的种种。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心。强大的心灵,足够治愈命运带来的任何伤害,不论是多么残酷的命运,只要有一颗坚韧强大的心,时光里,总能看回安然浅笑的自己。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刚刚完成《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曹雪芹,迁居到了一个叫作白家疃的小村落,这里山清水秀,鸟鸣山幽,很有一番风味。至于曹雪芹为何要搬到此处,此事却还得从头说起。(www.guayunfan.com)白家疃是一个并不大的村庄,它坐落在寿安山后一片青翠绵延的深处。这里,跟正白旗的营地,只隔了一座山梁,却是格外的清幽怡人。虽然在京城里并不出众,却像是一朵野菊花,在各种千娇百媚里,也有自己的独特芬芳。

正如真正清醇的美酒,从不担忧因为巷子太过蜿蜒而不为人所知,白家疃同这坛美酒,被雍正朝的怡亲王允祥所挖掘。位高权重的亲王生前时常来此打猎,还因为深深地沉醉于这里的美景,乡野间的别有情趣,惬意的生活而在这里兴建了山庄别墅,余暇时分,亦是常在此小住。

甚至在怡亲王去世后,雍正念及这位叔叔,还是不由动容地回忆说,从前怡亲王还在的时候,经常跟他说起,京城郊外的白家疃,百姓淳朴,民风纯净,每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得踏实而知足,还深深感念着朝廷的给养教化之恩。想到此处,雍正几经思索,终于提笔下旨,将白家疃的赋税人丁全部永久地豁免,而在这片土地上的产出,只需要供奉怡亲王的香火钱。

因此,这个淳朴的村落,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村民们一年的劳作所得,无须缴纳赋税,仅仅只要留出足够的香火银两。从此,这个只有三百余户人家的村落,鸡鸣犬吠,炊烟如缕,宛如是一座小小的世外桃源,悠然自得地存在在世界之外,唯一不同的是,它还留着一条蜿蜿蜒蜒的小路,通往那个红尘俗世,通往繁华和精彩。

百年前,有位白家疃的老人,他还记得祖辈上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白家疃人口虽然不多,然而加起来也有好几百号的人口,村里并没有大夫,偶尔头疼脑热了,总是自己摘草药熬汤来喝,若是生了大病,就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到前头的营地里,才能找到比较正式的大夫。

但后来,前头的营地里来了一个大夫,经常过来给穷人们问诊看病。他并不收钱,每次都是孑然一身,背着个沉沉的药箱。刚开始,他的病人不太多,却每次都是药到病除,于是后来来找他看病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村里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药堂,在南边山脚的一间破庙里,凳子不够时,便有热情和感激的村民,自发地送来家里的桌椅。他们对那位大夫,很是感恩。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金鉴先生的《寻踪白家疃》里,最初是出于哪位老人之口,已经无法寻觅,然而,这件事情,是真真切切发生过,存在过的。多年前,在这片醇厚古老的土地上,曾有过那么一个人,飘然而来,施给这里的人们不尽的福音。白家疃的百姓们不会写字,可他们会记得,会在众口传诵里,将他的事迹,一代代流传下去——这是属于他们的感恩方式,他们没有金钱,没有珍贵的宝物,只有一份炽热的真情。

他们也不知道,那位始终柔声询问,细心诊脉的医者,竟然是世界上少见的可以被称之为瑰宝的曹雪芹。他们只记得,这个人,隐约是姓曹,仿佛也能断文识字,可这些,他们并不在意,因为在他们眼中,那只是一个医者,一个用真心在帮他们解除病痛的医者。

那亦是曹雪芹希望在白家疃的村民中留下的印象。

走进白家疃,是曹雪芹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开始的习惯。那一年,他移居到了西山,跟白家疃离得并不远,偶尔有空暇,便抽空过来此地走一走,看看山水,也瞧瞧人情。时间久了,对这里的山水和人们,不免都生了淡淡的情意。虽然淡,但足够在他心中留下痕迹。有时有朋友赶了远路来探望自己,曹雪芹也极愿意带着老友们来白家疃走走逛逛,虽然不是多么绮丽的景致,可小小地徜徉其中,亦是觉得舒适。

他是通才,不论文武,便是星象八卦亦是有所涉及,至于医术,虽然不能说是妙手回春,但超过某些江湖郎中,却是绰绰有余。经常在西山附近行走,曹雪芹便发现,这里的医馆虽然不少,但看得起病的人却实在是不多。于是,他便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为附近的穷苦百姓们义诊,所用的药材也大多是当地就有出产的药材,方便,而且实惠,很是为穷人们着想。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曹雪芹偶然经过白家疃。那是一个寒风萧瑟的冬日,到底是乡间生冷,曹雪芹便到一位朋友家小坐,烤烤火,偷闲聊上几句。还是这位朋友偶然说起,自己有位姨妈,目盲了多年,还请曹雪芹帮忙瞧上一瞧。

这位姨妈夫家姓白。说起来亦是个苦命的女人。她嫁得早,丈夫也去得早,那时儿子才刚刚出世,家中除了几间屋子,并无其他财物。幸好白夫人自己精通女红,靠着帮大户人家做衣服,每日在灯下苦熬,才将儿子拉扯到二十岁。

想着就快要苦尽甘来,享一享清福了,孩子却在这时候染病死去,留下孤苦无依的寡母,伤心欲绝。因为失去了唯一的希望,这个可怜的女人每天都失声痛哭,以泪洗面,没多久,便哭伤了眼睛,导致目盲,也因为这个,再也无人请她帮忙做衣服。儿子死去,生活来源又断绝,便只好来投奔外甥。幸好,这位住在白家疃的外甥,是个好心人,见姨母孑然一人,孤苦凄凉,便将她当成母亲奉养。

曹雪芹听闻朋友诉说,心中已是十分钦佩,主动要求为这位白老太太仔细看看。待得细心问诊之后,他思索了很久,才蹙着眉斟酌着说:这位老夫人的眼疾十分严重,但幸好并非毫无转圜,耐心用药,仔细休养,还是有可能会复明的。在开了药方的同时,曹雪芹还将身上所有的银两都留了下来,专门留作为老夫人买药之用。那段时间,他经常翻山越岭而来,不断为白老夫人看诊、调整药方、配合她的病情针灸,等等。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曹雪芹的精心医治之下,白氏的病终于有所好转。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冰雪消融的时候,她的眼睛已经能够重新看见明媚的迎春和娇嫩的新芽。曹雪芹不由大喜过望,更加觉得自己应该用医术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们。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白氏,在这段时间里,曹雪芹和这家人,已经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白氏亦是极其感激这位妙手仁心的大夫,于是当即建议,不如曹雪芹搬到此处来——他每次来白家疃帮人义诊,都是两地奔波,有时甚至还要去别处看诊,干脆搬到白家疃,方便了村民,也方便了自己。

曹雪芹稍一思索,便干脆地同意了这个建议。

房子是在几个朋友的帮忙下盖起来的,木料是白氏多年前种下的树木,刚好可以就地取材。这四间房子坐落在白家疃的河边,偏向西南方,阳光充足,空气湿润,闭上眼睛的时候,能听到跳跃的鸟鸣和不息的河流声。朋友们为曹雪芹打造了几件简单的家具,而他又在屋子里挂上了收集多年的字画,虽然简单,倒也清幽雅致,别有味道。

际遇巧合,曹雪芹就这样搬到了白家疃。自从这位大夫定居到了村子里,附近来看病的病人更加络绎不绝,曹雪芹原本只打算在这里住上几个月,不久后照样回到公主坟居住,没想到需要自己的人,却是越来越多,自己回去的时间,不得不一推再推。

冷月无声,滑亮一纸的墨香;风影姗姗,摇曳一帘的好梦。旖旎的夜雾,推开谁家小轩窗,朦胧灯影下谁紧皱的眉。笔下的梦,仿佛已经在昨日尘埃落定,繁华而放纵的过往,仿佛已在岁月鼎沸里成了遥远而依稀的前世。曹雪芹无心追问,当年那个被安放在满堂金玉里的小小孩童,若是知晓未来的自己,将会一身青衫,行走于截然不同的贫瘠之地,是否会惶恐害怕。

或许在世人眼中,著述千万章或妙手千万人,还抵不上一顶乌纱。然而,在他心里,醉生梦死的生活穷奢极侈,仿佛快活至极,教世人垂涎欲滴;可他更愿意成为现在的自己,虽然穷困,可他的心,生活在贫瘠处,却是被温暖和感动充填得不知疲倦。他是从心底深处,钟情这样的自己,也热爱这样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