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精诚团结――曾国藩的官场游刃法

精诚团结――曾国藩的官场游刃法

时间:2022-03-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精诚团结——曾国藩的官场游刃法3.精诚团结——曾国藩的官场游刃法很多人会问:“职场最便捷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只有懂得精诚团结,尊重他人建议和意见的人,才能在团队中有巨大的号召力。曾国藩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官场中度过的。精诚团结的精神让他的部将对其忠心耿耿、宁死不弃。曾国藩因对鲍超重视之极,遂以战事吃紧为由拒绝。事后鲍超还抱怨曾国藩是在故意压制他,剥夺了他飞黄腾达的机会。

精诚团结——曾国藩的官场游刃法

3.精诚团结——曾国藩的官场游刃法

很多人会问:“职场最便捷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其实,职场关系无论多么微妙,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然而,一个人最大的实力就是他的团结精神。如果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懂得广开言路,从来都是固执己见,片面地围绕一种思路去想问题,那么,你永远也不会突破自己的极限。只有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然后再进行利弊的权衡,最终拿出最优的方案,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团队的力量才能得到体现。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双勤劳的双手,更重要的是要有高速运转的头脑。虽然领导者掌握着最终的决策权,但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凡是可以提出来的建议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至于采纳与否,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只有懂得精诚团结,尊重他人建议和意见的人,才能在团队中有巨大的号召力。

很多人会认为,在工作中,总是会碰到很多障碍,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从来不在意其他人的感受。其实,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精神,只要能够让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争论过后,就一定能够达成一种共识。一旦这种共识得到大家的认可,人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朝着目标前进。那些通过激烈的论证制订出来的目标,显然更能够得到实现。

所谓团结,就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把自己当成英雄,总是过早地给出答案,而是给所有的员工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和陈述自己的观点;所谓团结,就是让大家充分讨论,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看法,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作决定,而不是仓促地下结论,造成其他人思维短路;所谓团结,就是不要自以为你表现得越有激情,大家就越容易受到你的感染,相反,你的沉默和低调会给其他人更多各抒己见的空间。如果你是一个注重团结精神的人,如果你想在职场中作出一定的成绩,那么,从现在起,学会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不要让自己在无形中把所有的人都疏远了。(www.guayunfan.com)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甚至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晚清时期的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名臣。你知道曾国藩是怎样从一名文弱书生,为清朝同治中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吗?其实,除了个人的能力和魅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曾国藩懂得“精诚团结”。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真诚,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曾国藩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官场中度过的。他身为将帅,对待部下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诚”!曾国藩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强调,所谓的“诚”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虚情假意从来都不会笼络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就是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基的。

曾国藩时刻要求自己把“诚”字作为立业立志之本。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血诚”一直是曾国藩为人处世以及统军治政的重要原则,他正是以一片至诚之心取信于部下,最终也是因为他的“血诚”精神而获得成功的。在他的领导下,全军上下同心协力,从来没有退缩半步。精诚团结的精神让他的部将对其忠心耿耿、宁死不弃。在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交战期间,曾国藩的部队团结一心、共御敌军;而敌军却因为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和纷争,导致他们自相残杀、军心涣散,最终不是投敌叛变,就是弃城而逃,做出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我们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曾国藩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他的成功就在于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说:“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竭尽全力去寻访和招揽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在他的手下,有些人是他从社会底层挖掘出来的,有些人是凭才能毛遂自荐的,还有些人是通过激烈的竞争荣升上去的……在曾国藩的人才后备库中,所有优秀的人才都是“英雄不问出处”的,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都能够被曾国藩所用。

曾国藩注重团结,并不是说他盲目拉拢身边的人,而是他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任。即使是被他一眼看中的人才,曾国藩也不会马上任用,而是仔细考量,发现此人的特长之后,才“多能用其所长”。例如,有胆气的人,曾国藩就命其领兵打仗;谨小慎微的人,曾国藩则命其筹办粮饷;才华横溢、思维缜密的人,曾国藩命其做文案;学富五车,富有文墨的人,曾国藩就令其校正书籍……如果仔细研究曾国藩麾下的人才,你会发现他独到的“量才器使”的眼光,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因为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成为当时非常显赫的人物。曾国藩正是团结了他们中的每一份看似微薄的力量,才成就了自己事业的高峰。

曾国藩对人才不仅能够量才而用,还会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对他们加以培养。更加高明的是,曾国藩能够用一种更加宽阔的眼界来对待人才,这一点是当时很多官员都难以做到的。鲍超原本只是一个流浪汉,而且性情十分鲁莽。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国藩发现他不仅有一身好武艺,而且深谙水性,于是就收留了这名无家可归的人,并让他在自己的湘军水师中担任营长一职。结果,鲍超率领的部队总是能够神出鬼没,屡建奇功,常常让敌军闻之则胆战心惊。鲍超每打一次胜仗,曾国藩就会力荐他一次,于是,他很快就晋升为参将。后来,英法联军攻破北京,清政府无兵可调,指名要鲍超率军入京守卫京城。曾国藩因对鲍超重视之极,遂以战事吃紧为由拒绝。事后鲍超还抱怨曾国藩是在故意压制他,剥夺了他飞黄腾达的机会。殊不知,曾国藩对这位傲气凌人,难以驾驭的鲍超是忘其所短,用其所长,帮其所急。一次,鲍超在作战中被敌军围困,情急之下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个“鲍”字,然后用三个圆圈将其圈起来,命人突出重围送至曾国藩。当所有的人都不解鲍超此举为何意的时候,曾国藩只看一眼便领会到鲍超被包围了,于是,立即派兵增援,把鲍超救了出来,鲍超对曾国藩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曾国藩多次维护和保荐鲍超,终于在伊利之战爆发时,为鲍超争得了“奉诏赴京,保卫京师”的机会,让鲍超最终如愿以偿。

曾国藩深知,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是以他的团队人才多寡而定的。因此,对于那些有才干的人,他总是非常器重,即使对方是有缺点的人,甚至是喜欢与自己唱反调的人,曾国藩也能够以大局为重,将个人感受置之度外,以宽大的心胸团结他们。

在组建自己的湘军时,曾国藩说道:“卒与卒不和,将与将不和……离心离德,断不足以灭贼而成大功。”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曾国藩做足了准备。他在招募兵丁的时候,按地理来招人,同村同乡的人都安排在一起。例如,李元度看重平江一带的人,刘长佑选用的人不是自己的部下亲属,就是内部人士的乡邻,曾国栓只在家乡十里以内的范围招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感情基础为纽带,为全军打下精诚团结,众将一心的基础。

曾国藩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湘军:“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正是因为湘军内部能够团结一致,才能够屡败屡战,也从来都不曾临阵脱逃,最终一步一步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曾国藩自己虽然并不擅长领兵打仗,但他却对团结人心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带出了一个齐心合力、生死相依的团队,打造了一支声名显赫的湘军。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坐到大清第一重臣的位置,与他的团结精神和团结意识是分不开的。

相信每个人都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都耳熟能详。团结,写在纸上也许只是两个普通的汉字,一个简短的词语,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千百年来赋予它如此深刻的意义呢?为什么人们一听到团结,就会从内心深处涌出一种劲头、力量,或者是希望?团结、协作,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展、共同进退,既能凝聚力量,还能将人心凝聚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原本不可能发生的奇迹。从古至今,每一个善于利用团队力量的人,最终也都因为团结的力量而受益匪浅!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如何团结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和大家形成一种紧密团结的氛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从曾国藩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诚为贵是一种途径,同时,在相处的过程中,也容易建立起一定的感情,这个纽带可以很好地让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奋进的过程中不离不弃,让团队中间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著名企业家史玉柱在点评《赢在中国》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团队成员之间保持内心的真诚,才是大家不离不弃的真正原因。”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坚持的结果,而是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只有抱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才能和团队成员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巩固团队坚不可摧,无可匹敌的力量。无论任何时候,都请不要脱离你所在的团队,否则,你只能离成功越来越远。这是曾国藩给我们的升迁启示,更是适用于每个人的至理名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