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张载简介_张载的资料_关于张载的故事

张载简介_张载的资料_关于张载的故事

时间:2022-03-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载简介张载,字子厚,生于公元1020年,卒于1077年,因其家住陕西都县横渠镇,又曾在那里讲学,所以学者称其谓“横渠先生”。张载看到无法与王安石通力合作,决定辞去其职,但是未获批准。这是张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重要篇章。不幸中途病逝于临撞,享年五十七岁。在张载看来,在整个宇宙中“气”是唯一的本体。张载还认为,气是永恒不灭的。不仅如此,张载还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

张载简介

张载,字子厚,生于公元1020年,卒于1077年,因其家住陕西都县横渠镇,又曾在那里讲学,所以学者称其谓“横渠先生”。张载家族原世居大梁,祖父张复曾任给时中,父亲张迪在宋仁宗时任殿中垂,知涪州事,后因张迪病故涪州任上,张载与弟弟张哉均尚年幼,无力返回老家,因此全家便侨居于风翔县横渠镇。

少年时代,西夏常常侵扰西北边境,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这对于“愤然以功名自许”的张载激励很大,他决心习练兵法武艺,以便收复失地,来保护一方百姓。所以《宋史·张载传》说他“少喜谈兵,至于结客取挑西之地。”

张载二十一岁时,正值范仲淹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知事之职。于是他上书渴见范仲淹,献议于边疆战事。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向事于兵!’因劝其读《中庸》。”张载遵其旨意,乃弃武从文,钻研学问。

他读了《中庸》之后,虽然十分喜爱,但总觉道理浅显,于是他又转向佛教、道教方面。后仍不满意,又转攻儒家经典,并很快于其博大精深而陶醉其中。特别是《周易》,最为他叹服而深究其现。这些对他以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广览博学,张载很快便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学者。三十八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获得了从政的机会。曾先后担任过祁州的司法参军,丹州的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公事等官职。张载很想有一番政治作为,在任云岩县令时,每逢月初,他总要设宴邀请四乡长老到衙门聚会,从中了解民间疾苦,阐述养老敬老的意义,并教育青年,因而深受百姓的爱戴。

宋神宗即位后,御史中丞吕公著向朝廷推荐张技,说他学问好,“四方之学者皆之,可以召对访问”,于是宋神宗下令召见了他,并当堂问他治国之法。

张载应对如流,甚为得体,宋神宗很是满意,不久任命他为崇文院校书,辅助国政.当时正值王安石担任宰相,推行新法之际。有一天,张载见到王安石,王安石对他说:“朝廷要实行新法,恐怕会有障碍,你能助我吗?”张载回答说:“如果您能与人为善,那么天下之士谁不顺从呢?如果您教玉人琢玉,强人随已,恐怕就会有人反对了。”

两人谈话的结果,“语多不合”,双方都很不愉快。张载看到无法与王安石通力合作,决定辞去其职,但是未获批准。时隔不久,随着新法的推行,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日益尖锐,张载之弟张哉成为反变法的中坚。不得已张载再次辞职,获准后,他回到了故居横渠镇,读书讲学,著书立说,专心治学。

公元1076年,张载把多年来研究学问的成果,集成《正蒙》一书,意为订正蒙昧之作。这是张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重要篇章。全书共九卷十七篇,其中包括哲学、天文、生物现象和教育问题等,提出了许多与前人不同的看法。张载的弟子们对此书颇为看重,奉为儒家经典,不肯轻易示人。此外张载还著有《易说》、《礼乐说》、《论语学》、《孟子解》等书。遗憾的是现存的只有《正蒙》和《易说》,其余的久已散失。

公元1077年,由于吕大防的推荐,张载再次被召人京,并被委以司知太常之院之职。但是时间不长,因与上级礼官意见不合,加上身体多病,于是告老还乡。不幸中途病逝于临撞,享年五十七岁。

张载一生涉猎颇广,著作等身,因此其思想极为丰富。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是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可谓前无古人,在我国哲学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首先,张载明确提出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不灭的观点。在张载看来,在整个宇宙中“气”是唯一的本体。大到苍茫的银河,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高耸人云的山陵,流动不居的河流,小至形形色色的动植飞潜,诸如空中高翔的飞鸟,水里潜泳的游鱼,以及花草树木等等,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呢?

张载说:“所谓气也者,非得其郁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向为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气不仅是指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即使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如晴朗的天空,似乎无物可见,其实广摸清虚的气仍在那里运动和流行。换句话,气可以聚而为万物,也可以散而为无形。www.guayunfan.com

张载所说的气就是物质代名词。张载还认为,气是永恒不灭的。在他看来,字宙中只有“有”,没有“无”。有些事物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只是存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宇宙中充满着气,气虽变化无穷,时隐时现,但都不是无。就如同水变成冰,或冰变为水,只是存在形式不同而已。所以他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随也。”

其次,张载的哲学思想中还包含有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这突出反映在他所表述的矛盾学说中。张载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的,就象野马奔腾一样,一刻不停地进行着“郁燕凝聚”,“键顺动止”等各种形式的变化。

事物形象的改变,万事万物的生灭,正是气不断运动的结果。那么气为什么会不断地运动呢?张载抛弃了以往学者“动来自外”的观点,大胆地提出了“一物两体”的矛盾学说。他认为,气之所以不断地运动,不是来自外部某种神秘力量的驱使,而是因为任何一个事物内部都存在着两个矛盾的方面。

所谓“太虚之气,阴阳一物也”。这一阴一阳虽存在于一个事物之中,但是两者之间又在不断地进行着斗争,“欲一之而不能”。斗争结果就促使事物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张载的这一观点较为正确地道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南宋理学家朱熹称赞其这一思想“极精”。

不仅如此,张载还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他认为,事物的运动过程虽然纷纭复杂,难以把握,但并非乱麻一团。一般来说,它有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一种是逐渐的“化”,一种是显著的“变”。

但是不论化还是变。作为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渐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著变,著变又会引起渐化。事物总是由这两种形式交替变化,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

当然,张载的唯物论与辨证法思想,在今天看来还很粗糙,并且存在许多不彻底之处。比如他在提出“太虚之气”,“气不消灭”的唯物论时,又主张“天人合一”的唯心论;在提出“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的辩证法时,又宣扬“神鼓万物”而动的形而上学论调。但这并无损干他的哲学地位,也掩盖不住其思想中的光华,我们更不能因此而苛求古人。

张载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十分深刻的。他平时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极严。在教育理论方面,他特别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他认为,作为学者,不怕天资不够,只患意志不坚。张载这一论述在今天仍有现实教育意义。

总之,张载作为我国十一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其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尊崇与学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