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五代十国中奇葩的事情_奇人物点缀奇时代

五代十国中奇葩的事情_奇人物点缀奇时代

时间:2022-04-0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五代十国中奇葩的事情_奇人物点缀奇时代五代时期,名声最坏的人是石敬瑭,名声最好的人是冯道。还有一位张全义,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人品上有不小的污点。886年,诸葛爽病死,张全义和大将刘经推举诸葛仲方为河阳留后,并与另一大将李罕之发生了战争。这期间,朱温大耍主子的威风,命令张家妇女侍寝,张全义的妻子、女儿、儿媳妇都未能幸免。

五代十国奇葩的事情_奇人物点缀奇时代

五代时期,名声最坏的人是石敬瑭,名声最好的人是冯道。但在后世,冯道却和石敬瑭一起挨了骂。石敬瑭挨骂,是因为他当儿皇帝,把大片国土献给了契丹。冯道挨骂,却不是因为他做过什么亏心事,而是因为他在乱世混得太好了,是个不倒翁,“气节”有亏,不是忠臣。还有一位张全义,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人品上有不小的污点。至于杨凝式,他是一位疯疯癫癫的艺术家,在五代厮混了好几十年,官做得也很大,但后世却没有一个人骂他。

种田老叟

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繁华程度不亚于长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经过河南,洗劫烧杀了一回,蔡州军阀秦宗权和孙儒又洗劫烧杀了一回,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基本上就是一片废墟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之后,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而这时候的洛阳城,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这建设之功是一个叫张全义的人做的。

张全义(852—926)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他的名字比较多,最初叫张言,又作张居言,唐昭宗给他赐名张全义,朱温给他赐名张宗奭,晚年他又改回了张全义。

张全义是穷苦百姓出身,青年时在县衙门当差,县官经常欺负他。张全义忍无可忍,正好赶上黄巢起义,他就投奔了农民起义军。因为作战勇敢,办事能干,在军中很快出人头地,黄巢在长安称帝以后,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和水运使。黄巢失利以后,张全义及时归降唐朝,和朱温一样,他也被皇帝赐了个新名叫张全义。降唐以后,他归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管辖,任泽州刺史。

886年,诸葛爽病死,张全义和大将刘经推举诸葛仲方为河阳留后,并与另一大将李罕之发生了战争。乱世没有什么是非,在战争中张全义又和李罕之结成了联盟,共同对付刘经和诸葛仲方,双方又分别投靠更强大的军阀李克用和朱温。最后在李克用的干预下,刘经和诸葛仲方失势,李罕之做了河阳节度使,张全义做了河南尹,驻扎到了只有一片废墟的洛阳城。

张全义是农民出身的军阀,他见洛阳一带荆棘遍野,白骨蔽地,活下来的居民不超过一百户,心里非常难受,就开始了艰难的恢复工作。当时,李罕之分给张全义的部属才一百多人,张全义就在这一百多人中选了十八名能干的屯将,每人发一面旗和一张榜文,让他们分别到周围的十八个县去树旗张榜,招揽流民。乱世里的老百姓,哪有什么多余的活路可以选择,看到张全义打出了安民的旗号,自然纷纷投奔,积极地参与到建设中来。

张全义的政策十分宽松,除了杀人要治罪,基本没有什么其他刑罚。开荒种田的,他都给免几年赋税,这样吸引来的流民就更多了。张全义经常下乡视察,只要听说谁家获得了丰收,他就一定要亲自去看看,并把这家老小全召集起来赏给酒食。如果看到谁家的田地荒芜,他就一定要询问原因,帮助解决困难。他让老百姓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有耕牛的人家,要帮助没有牛的邻居耕地。老百姓十分尊重张全义,传说张全义不喜欢声色,看见美女美酒从来不笑,只有看见好麦子好蚕茧才会笑出声来。当时还是战争年代,不能没有兵备,张全义从流民中挑选出来一些身体强壮的,加强训练,作为洛阳的武装力量。

张全义勤勤恳恳地做了几年,效果很好,不仅洛阳一带渐渐繁荣起来,他自己也成了一个富裕的军阀。相反,他的直接领导李罕之,完全是另外一种作风。李罕之补充军需的主要手段是抢劫,结果是越抢越穷,经常需要张全义来贴补他。两人的关系本来很好,就因为作风不同,渐渐就产生了裂痕,张全义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一点粮食布帛,哪能长期去填李罕之的无底洞呢?

888年,李罕之出兵去攻打晋南的晋州和绛州,使得后方空虚,张全义就趁机出兵攻占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没办法,只能投靠晋王李克用,从李克用那里借来三万精兵回攻河阳,把张全义困在了城里。这是张全义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粮食吃完了,就成天以木屑充饥。没办法,他只好投靠朱温,请求朱温出兵救他。朱温派兵赶走了李罕之,趁机占领了河阳,任命丁会为河阳节度使,张全义仍然回到洛阳当河南尹。从此以后,张全义就全心全意地听命于朱温,自己脱离了军阀混战,安心地在洛阳搞自己的生产。

由于张全义的努力,洛阳城已经有了重新利用的价值。朱温杀了宰相崔胤之后,就决定把唐朝首都从长安迁到洛阳,他下令命张全义修复洛阳的宫殿。张全义自然是积极配合,迅速完成了这个政治任务。而且他也十分乖巧,知道朱温不是个好伺候的主子,自己不能待在洛阳当人家的绊脚石,就上书请求外调。朱温把他调到山东,任天平军节度使,另外给他封了个中书令、东平王,算是安慰一下。没过多久,唐昭宗被杀,朱温又把张全义调回洛阳,还是做河南尹,另外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朱温称帝以后,又命令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封魏王。张全义说自己的名字不好,既是唐朝皇帝赐的,又和“朱全忠”连着,请朱温另赐一个,这纯粹是为了讨好朱温,表示自己的忠心,朱温就给他改名张宗奭。

张全义盘踞洛阳,军事实力不强,经济贡献却很大,所以朱温能够容忍他长期存在。912年,朱温进攻河北时大败而回,生了重病,就到张全义的会节园避暑养病,住了十几天。这期间,朱温大耍主子的威风,命令张家妇女侍寝,张全义的妻子、女儿、儿媳妇都未能幸免。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羞愤难当,准备搞一场兵变,杀死这个暴君。张全义却说:“当年我在河阳被困,每天吃木头屑,只剩下一匹马,想把马杀了给士兵吃。幸亏梁兵及时解救,我们才有今天,这种恩情不能忘啊!”张继祚这才罢休。因为这件事,后人都骂张全义是“软盖王八”,是个没有廉耻的人,其实这只是忍辱图存的一种表现。

有一次,朱温听了别人的谗言,想杀张全义,张全义的老妻储氏跑进宫里,对朱温说:“张宗奭只是一个种田叟而已,镇守河南三十年,开荒种田,聚集财赋,助陛下创业。现在年龄大了,什么都干不了了,你还怀疑他干什么?”朱温笑了笑,说:“我没有坏心,老太太别说了。”就这样饶过了张全义。

张全义确实就是个“种田叟”的水平,他发展经济很有一手,但做地方官就糊里糊涂。老百姓来打官司,他断不清楚,就讲究先来后到,谁先告状谁就有理,手里的冤案确实有不少。他对朱温也并非完全忠心,他弟弟一家被俘到太原,受到晋国的优待,所以他经常和李克用、李存勖秘密联系。后梁灭亡后,他积极归附李存勖,并请求李存勖到洛阳建都,他被后唐先后封为魏王、齐王、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为了保障自己一家在后唐的地位,他又积极地投靠李存勖的皇后刘氏,认刘氏做了义女。李存勖在位期间朝政腐败,张全义也是有一份责任的。县令罗贯是个爱民勤政的好官,但与张全义系统的官员们有矛盾,张全义通过皇后刘氏向李存勖进谗言,杀了罗贯,这是当时的一桩大冤案,让后唐朝廷失去很多民心。

张全义平生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推荐李嗣源去平魏州的叛乱。李存勖本来猜忌李嗣源,想要借机除掉他,张全义和大臣们努力举荐,李存勖才把李嗣源派了出去。结果,李嗣源很快就成了叛军领袖,带兵杀了回来。张全义没想到弄出这个结局,他害怕李存勖责怪,就在忧惧中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五岁。

张全义是个有很多缺点的人,但他在五代乱世给一方百姓提供了相对安宁的环境,让百姓们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这份功德,后世人确实是不该忘记的。当时的才子杨凝式曾经用一首阴阳怪气的诗歌颂张全义的政绩:

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

不是我公重葺修,至今犹是一堆灰。

长乐老人

冯道(882—954)字可道,河北景城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读世家。

冯道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三好学生”,爱读书,爱劳动,孝敬老人,团结亲友,生活节俭,心性宁静,很早就创下一个好名声。幽州军阀刘守光听说辖区内有这么个人才,就把他请出来做事。刘守光是冯道的第一个主公,他不是什么高明的军阀,也不算好主公。冯道给他提意见,劝谏他不要随便用兵,他一生气就把冯道关进了监狱。这是冯道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不过因为名声好,有人缘,他很快就被营救出来了,没有被杀头。

刘守光被晋王李存勖消灭以后,冯道就进入了晋国的势力范围。他去太原投奔监军使张承业,任了一个巡官之职。这时候,他遇到了又一次挫折,有个叫周元豹的人,据称善于相面和品评人物,他对张承业说:“冯道没有前程,不值得重用。”给李存勖做秘书的卢质听说以后,急忙对张承业说:“我见过唐朝大臣杜黄裳的画像,冯道和他长得极像,以后前程无量,是应该重用的。”张承业自己也是比较欣赏冯道的,就把他推荐上去,不久冯道就做了李存勖的秘书,当时叫掌书记。

李存勖率大军在河北打仗,大家生活得都比较艰苦。李存勖为了团结将士们,每天都要请很多人一起吃饭。郭崇韬是管后勤的,供应不上,就给李存勖提意见,让李存勖吃饭时少请一些人,这让做晋王的李存勖大伤面子。他生气地说:“吃个饭都不自由,我还是回太原去吧,你们另选个主帅。”说完了就让做秘书的冯道起草文件,冯道拿着笔,半天也不动手,李存勖在气头上,一个劲地催。冯道慢悠悠地说:“我做的就是这个工作,哪能怠慢呢?刚才郭崇韬提的意见,其实并不过分。您要是不高兴,拒绝他就可以了,何必这么大闹,让敌人知道咱们君臣不和。”后来他又做了做调解工作,使李存勖和郭崇韬和好如初了。一个地位低下的文臣,敢这样顶撞暴怒的主公,确实是需要胆量的,冯道的名声一下子就起来了。

冯道在军中的日子也挺艰苦,住的是草棚,睡的是牧草,但他怡然自得,毫不介意。将士们打胜仗抢来战利品,都会给冯道赠送一份,主要是掳来的妇女。冯道推辞不掉,就把这些可怜的女子安置在别的草棚里,然后找机会送还家人。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还要坚持行善。

李存勖做皇帝以后,冯道也升了官,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做了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他听说父亲在景城去世,就连夜步行回家,一刻也不肯停,他的家人整理好衣装后才追了过去。冯道在景城服丧期间,遇上了饥荒年月,他就把自己的俸钱捐献出来赈济灾民,自己一家还是过那种清贫生活,每天都要亲自劳动。地方官听说冯道生活艰苦,经常馈赠一些财物,冯道都不肯接受。据说,冯道的名声已经传到了契丹,契丹人为了抢夺这个人才,专门发兵来攻打,后唐的边防做得比较好,契丹人才没有成功。

李嗣源很早就敬重冯道,他做皇帝以后,立即下令寻访这位名臣,把他提拔为宰相。

冯道是穷苦人出身,在宰相位上比较喜欢提拔同样出身的人才,而对出身于富贵的世家子弟就比较严格,这样就得罪了一些人。有一回下了朝,冯道在前边走,后边的工部侍郎任赞悄悄地和别人说:“他要走得急一点,身上肯定会掉下一本《兔园册》来。”《兔园册》是穷苦人家小孩子的启蒙教材,清流士族们是很鄙视这种书的。冯道听见了,很郑重地对任赞说:“《兔园册》是名儒编辑的,里边的文章我都能背诵。你们这些士子,平时只读科举文章,学一点诗词歌赋就位至公卿,也过于浅狭了吧?”把任赞说的挺脸红的。在后梁做过宰相的李琪,文章写得好,但地理知识缺乏,在表文中把“真定”和“定州”搞混了,冯道毫不客气地指了出来,把李琪也闹了个大红脸。冯道自己不仅重儒学讲德行,文章也写得好,他亲自起草了几篇表文,展示出高超的文学水平,一下子震住了朝廷里那些自以为高贵多才的文臣,以后就没有人再敢说冯道的不是了。

冯道利用李嗣源对他的尊重和信任,做了许多有益于天下的好事。当时,天下平静,有几年丰收的好日子,冯道担心李嗣源慢慢骄傲自大起来,就委婉地说:“我以前出使中山,路过险要的井陉关时,很小心地控制着马匹,平平安安地下了山。到了平原地带,我以为没事了,就放开了缰绳,没想到却摔了跤。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富足,陛下还是应该小心谨慎,不要放松警惕才好。”李嗣源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另一次,李嗣源问冯道:“今年天下丰收,老百姓的日子应该过得很好了吧?”冯道却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这是个常理。”他又吟诵了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让李嗣源了解普通农民的艰辛。沙陀人出身的李嗣源很认真地把诗抄下来,天天看着,提醒自己要关心农民。

冯道还主持了当时一项重大的雕版印刷工程。他和同僚李愚向皇帝提出建议,由学官田敏具体负责实施,把长安城里的“石经”刻为木版,印刷流通。因为战乱以来,书籍损失严重,而流行的手抄本经书错误很多。长安城里的石经是郑覃刻的,是个标准版本,而雕版印刷是当时的新技术,可以大量复制书本。这项工作进行了多年才完成,对保存中国文化贡献甚伟。五代做这个工作的,还有后蜀的毋昭裔,他在四川刻过经。宋朝和后世的士人有书读,全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如果冯道在后唐时期就死了,那他在后世的名声一定会很好,人们将称颂他有品德、有学问、有文才、有贡献,可以称是个完人了。但冯道的修养太好,身体也太好,偏偏就在五代的乱局中活了好久。李嗣源死了以后,李从珂起兵进攻李从厚,冯道做人比较务实,既然李从珂想当皇帝,那就赶紧拥戴吧。李从珂做皇帝后,按惯例把冯道打发出京城,到同州当节度使,过了一阵子又召回来当司空。石敬瑭一向也是敬重冯道的,他夺得了天下,立即任命冯道当首席宰相,还是很重用他。

冯道给石敬瑭做的最大贡献是出使契丹。

后晋人表面上把契丹人当“爸爸”,但心里头却十分恐惧这个虎狼之国,石敬瑭要给耶律德光上徽号,大臣们没人敢当使者,最后冯道说:“还是我去吧!”石敬瑭既感激冯道,又舍不得让冯道冒险,冯道说:“陛下受契丹厚恩,我受陛下厚恩,有什么去不得的。”

耶律德光听说中原最著名的人物冯道来了,激动得想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他身边的汉臣懂得礼仪,连忙劝阻说:“您是天子,冯道只是个宰相,哪有天子出城迎接宰相的道理?”办完公事以后,耶律德光舍不得让冯道回去,就给冯道暗示了一下。冯道是个有智谋的人,他心里当然是想回去的,但还是从容应对道:“北朝是父亲,南朝是儿子,亲如一家人,在哪里做官都是一样的。”耶律德光听后非常开心,重赏冯道,契丹民俗中最珍贵的赏赐,冯道都得到了。冯道得了赏赐,就立即换成钱去买柴炭,他住的馆驿里堆满了这些防寒用品。耶律德光知道了,就问:“你攒这么多柴炭干什么?”冯道说:“年龄大了,怕冷,要长期在北方住,当然要多攒些柴炭了。”耶律德光毕竟是北方民族的人,心眼直,连忙说:“要不你就回南朝吧!”冯道说:“不急不急。”

他在契丹住了好久,走的时候还是慢慢悠悠的,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又拖延了好久才离开契丹边境,进入后晋国土。他的随从说:“我们都想长翅膀飞回故乡,您为什么要走这么慢呢?”冯道笑着说:“咱们走得再快,能赛过契丹的快马吗?只有走慢一点,他们才不会追赶。”

冯道在后唐、后晋都是位极人臣,其实他早厌倦了官场,想辞官不做。石敬瑭却不肯放走这个名人,他派郑王去请冯道,并说:“明天你不出来办公,我就亲自去请你。”冯道没办法,只好继续在官场上待下去。石敬瑭曾经向冯道询问用兵之道,冯道说自己是书生,不懂军事,只能在行政事务上提供一点建议。石敬瑭死的时候,把小儿子石重睿托付给冯道,冯道却认为国家应该立长君,就和大臣们拥戴石重贵即位。石重贵想和契丹打仗,有人说:“老和尚玩不了猎鹰,冯道是个太平宰相,在战争年代就没什么用了。”于是石重贵就把冯道打发到同州当节度使,后来又移镇到南阳。

冯道最受后人诟病的,是他和耶律德光的第二次交往。

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召集后晋的节度使到开封朝见,冯道当时也算是藩镇,就乖乖地来了。耶律德光想不通,这帮人为什么就不和他打一仗呢?他问冯道:“你为什么乖乖地来了?”冯道说:“我一没有兵二没有将,不来还能干什么?”耶律德光又问:“你究竟算是个什么样的老头子?”冯道装糊涂说:“我就是个又蠢又笨的没有用的老头子而已。”耶律德光拿这老滑头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又问:“天下百姓,如何可救?”看来耶律德光还是有心想治理中原的,冯道回答道:“这时候,佛出世也救不了百姓,只有皇帝能救百姓。”这句话让耶律德光很开心。

据说,正是因为冯道和赵延寿等一批汉臣的巧妙斡旋,契丹人在中原才没有大肆屠杀汉族百姓。契丹人北归,冯道等晋臣被裹胁到河北常山。冯道在流离之中,还忘不了救人,经常拿出钱财从契丹人手里赎买被掳掠的中原士女。后来,汉族士兵在常山起义,赶走契丹人,冯道又积极地出来稳定局势。军士们要推举冯道为首,冯道认为自己是书生,带不了兵,就选白再荣为主帅。

刘知远称帝,冯道又成了后汉的臣子,他在刘知远时代做的一件好事是营救昭义判官张璨。张璨因为禁牛皮的事和朝廷发生争执,刘知远下诏要杀张璨,冯道据理力争,最后只把张璨免了官。到了刘承祐时代,冯道年事已高,被封了一个奉朝请的虚衔,实际上算是退了休。他清贫节俭了一辈子,到晚年才略微享受了一下生活,还总结平生,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后人骂他,就是因为他自封为“长乐老”,在这样悲惨的乱世,他居然活得这样快乐,没有一点点羞耻和悲愤。

晚年的冯道又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郭威篡位前,假意迎请刘承赟为帝,逼迫冯道去请刘承赟。后来郭威篡了位,刘承赟的部下气得想杀冯道,刘承赟是开明人,说:“这不关冯道的事。”郭威死后,柴荣即位,因为亲征北汉的事,冯道和柴荣吵了一架,柴荣命令冯道留下来负责给郭威下葬。

冯道一辈子做了好几次山陵使,可以说是埋葬皇帝的专业户,李嗣源和石敬瑭都是由他负责埋的,他埋的最后一个皇帝是郭威。葬礼办完以后,他又把神主送回旧宫,但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祔庙大礼,冯道就病故了。因为他是五代的大名臣,柴荣给了他很高的礼遇,赠尚书令,封瀛王,谥文懿,还下令辍朝三日。

后人说冯道不忠,说他视改朝换代如儿戏,其实冯道对每一位皇帝都是很忠诚的。孔子所说的“言忠信,行笃敬”,冯道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他经历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其实都属于山西军阀集团,石敬瑭是李嗣源的亲信,刘知远是石敬瑭的亲信,郭威是刘知远的亲信,名义上是改朝换代,实际上是一个军阀集团的内部权力斗争。他和耶律德光间的事,最多只能说是他巧妙周旋,并没有到屈膝投降的地步。后人对冯道实在是有点苛求了。

客观地说,冯道个人品德好,修身工作做得不错,一辈子做了很多善事。做为大臣,他敢于谏争,帮助皇帝实行仁政,营救受冤枉的臣子,这都是很难得的。而他主持刻印儒家经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有贡献的。这样一个好人,何必要让他承担五代乱世的责任呢?冯道有一首七律,反映出了他自己的心迹,兹引如下: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装疯君子

都说冯道在五代混得好,历仕四朝,与孔子同寿。但冯道总归有点“铁肩担道义”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他生前身陷局中,被泼了很多污水,在后世又挨痛骂。笔者发现,五代时期,还有人比冯道混得好,活得长,后世却不挨骂的,这就是“疯子”杨凝式。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出生于所谓的“弘农杨氏”。他出身高贵,远祖是隋朝的越国公杨素,父亲杨涉在唐末官至宰相。杨凝式长得奇形怪状,五短的身材,腰比身体粗很多,但是聪明颖悟,神采飞扬,小小年纪就有了才子的名声。唐昭宗年间,他中了进士,做过度支巡官、秘书郎、直史馆,算是唐朝的一位臣子。然后,他赶上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直到后周世宗柴荣即位的那一年才去世,活了八十二岁,还有记载说他活了八十五岁的。他最后的官职是太子太保,被追赠为太子太傅,地位不低。

为什么后世人骂冯道,却不骂杨凝式呢?因为冯道是好好做官的人,杨凝式是装疯卖傻、不好好干的人。他混迹于官场,却有一种不合作的精神。相反,后世人还崇拜杨凝式,因为他是大艺术家。

朱温篡唐时,杨凝式的父亲杨涉是唐朝的宰相,曾拿着玉玺到开封搞禅位大典。杨凝式对父亲说:“唐朝的天下搞到亡国的地步,您做为宰相是有责任的。现在您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拿着玉玺去推举朱温做皇帝,让后世人怎么看您呢?”当时朱温猜忌心重,杀了很多唐臣,杨涉本来就是朝不保夕,听了杨凝式的话,越发吓坏了,说:“你要害死咱们全家啊?”杨凝式一想也对,总不能因为说真话害死全家人吧,从此他就开始装疯,成天胡说八道,行为怪异,朱温果然没有和他们计较。不过,杨凝式是个半疯子,有时装疯,有时正常,并不完全影响工作。

后梁时代,他先后做过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三川守,又给洛阳张全义做过巡官,还做过集贤殿直学士、考功员外郎。这个时期他很少装疯,大概是接受了朱氏政权。

后唐李存勖时代,他先做比部郎中和知制诰,不想干就装疯辞官。后来他又被请出来做给事中、史馆修撰、判馆事。李嗣源时代,拜中书舍人,他又装疯不干。几年后再任右常侍、工户二部侍郎,他还是装疯,改任秘书监。李从珂时代,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他就在军营里大呼小叫地捣乱,李从珂也不肯怪罪他,把他打发回洛阳就算了事。

后晋时,他做了几天太子宾客,很快就挂着礼部尚书的官衔退休了。退休后他住在洛阳,成天装疯胡来,当地官员慑于他的名气,谁都不肯惹他。宰相桑维翰听说杨凝式在洛阳穷得揭不开锅了,就举荐他做太子太保。

后汉时,他又做少傅、少师,都是位阶极高的名誉职位。他还是不肯干,专门找到管军事的郭威,说自己老了,不能成天在军营里待着,郭威也敬重他,就替他上奏,免除了他的实际责任,他只挂名领俸禄。

后周时,他基本上一直处于退休状态,但还挂着朝廷的官职,做过右仆射、左仆射、太子太保等。

杨凝式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就是因为文才好、名气大、出身又高,所以大家都敬重他,给他官做。他大概是看不起沙陀人,所以在后唐、后晋、后汉时期经常装疯辞官。在洛阳闲居时期,他经常闹笑话。有天早上起来,他叫仆人驾车出门闲逛,他要去城东的广爱寺,仆人要去城西的石壁寺,主仆争执了半天,最后杨凝式居然听了仆人的话,到石壁寺转了一圈。冬天家人饥寒,朋友赠送了一些丝绵和布帛让他做衣服,他全拿到庙里布施了僧尼,根本不理会家人。后来地方官亲自做好衣服,带着粮米送来,他却满不在乎地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你会周济我。”

杨凝式的诗写得好,有“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这样的名句,但平时却爱写打油诗挖苦人。有一回从开封回洛阳,正好赶上闹蝗灾,他碰上河南尹张全义,就写诗说:“押引蝗虫到洛京,合劳郡守远相迎。”张全义提拔重用过他,让他写诗歌颂其兴洛的功绩,他写出来的却是打油诗。他又是伟大的书法家,大家公认他是颜真卿后的第一人。他平生最爱在墙上写字,在洛阳一带游览,只要看见空白的墙壁,就要乱写一通。但他胡涂乱写的作品,都被大家当宝贝一样保护起来,至今还有《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杰出作品传世。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写诗赞美杨凝式道: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杨凝式是艺术家,不算是政治人物。但我们读五代史,怎么能不了解杨凝式这样的奇才呢?五代还有一位契此和尚,大腹便便,笑容可掬,身后背个大布袋,被人称为“布袋和尚”,后世将其演化为寺院里迎客的大肚子弥勒佛。杨凝式和契此和尚他们两人,一个装疯,一个憨笑,也可以看做是五代乱世里的两道别样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