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俞绂棠简介资料_俞绂棠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俞绂棠简介资料_俞绂棠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时间:2022-03-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俞绂棠简介资料_俞绂棠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俞绂棠,浙江新昌人。俞绂棠一生从事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工作,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这种机缘促成了俞绂棠与冼星海的交往。俞绂棠也谢绝了校方的邀请和挽留,决定跟随老师刘质平离开上海,从此,俞绂棠踏上了音乐教育之途。1938年9月初,联中正式开学,俞绂棠成了联中师范部的一名音乐教员。开展抗日救亡音乐活动来到碧湖不久,俞绂棠得知老师刘质平先生已在金华中学执教。

俞绂棠简介资料_俞绂棠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俞绂棠(1914—1992),浙江新昌人。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随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学习音乐。1949年至1953年任杭州师范学校音乐教师、音乐教研组长、音师班班主任。1957年,任浙江省音协筹委会副主任,同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任浙江省音协顾问《浙江音乐》主编。俞绂棠一生从事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工作,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

家乡戏曲的熏陶

俞绂棠1914年12月诞生于浙江省新昌县沙溪乡真诏村的一户俞氏家庭。童年的俞绂棠,对于家乡盛行的各种戏曲音乐十分敏感好奇,他经常跟随在走村串户的歌(戏)班左右,慢慢地与师傅们混得眼熟了,还能跟他们学一点吹拉弹奏,为此他乐此不疲,音乐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地播撒在他的心田里。俞绂棠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还感慨不已:“盛会时各村往往结集起好几班‘莲子行’来,唱起来此起彼落,异常热烈,我在儿童时代为它所留下的印象,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十分亲切。”

1920年,俞绂棠入真诏初小、高小就读,毕业后考入新昌初级中学。他常常在课余随同学甚至独自一人到县城旧东门越剧班看戏,耳濡目染,对音乐的喜爱日深。

在恩师刘质平身边

1930年夏,俞绂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在该校兼课的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刘质平,对刻苦用功、勤奋好学又具备了一定功底的俞绂棠关爱有加,除了正常的上课以外,还在课外单独辅导俞绂棠学习作曲和钢琴弹奏,让他经常参加校音乐会和全省中等学校教育部年会音乐会的独奏。1933年,南京中央大学小提琴系教授马友骏(大提琴家马友友之父)到宁波中学参加音乐会,刘质平专门推荐俞绂棠为他钢琴伴奏莫扎特《D大调协奏曲》。

1933年秋,俞绂棠以优秀成绩考取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育系,继续跟随老师刘质平学习理论和作曲,钢琴则由钟慕贞指导。因为有中学打下的扎实音乐基础,他一入大学就表现非常突出,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经常协助老师和学校组织各项演出。

与冼星海的交往

1935年秋,冼星海创作了回国后的第一个作品——电影《时势英雄》的插曲《运动会歌》。为了灌制唱片,冼星海特地赴新华艺专邀请同学演唱。这种机缘促成了俞绂棠与冼星海的交往。俞绂棠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与冼星海相识的经历:“我的乐谱堆里有一本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

每当我看到它时,总要忆起这本书的主人:黑脸孔,蓬头发,穿一套不很整齐的西装——这就是我在1935年秋天在上海第一次见面的冼星海同志。那时他从法国回来不久,写成回国后第一个作品《时势英雄》影片里的插曲《运动会歌》。为了灌唱片,他特地到新华艺专来邀同学演唱。当时我为他找人,并且为他弹钢琴伴奏,他自己指挥。他不大说话,但充满了热情。指挥时非常兴奋,好像他回祖国来抱了无限的热忱,将要发展他无限的才能。这印象对我是异常的深刻。他有很好的小提琴技巧,我曾为他伴奏过一首贝多芬的奏鸣曲。”www.guayunfan.com

动荡岁月中的教学生涯

1936年俞绂棠凭借优秀的成绩被推荐为自己的母校(新华艺专)做助教,协助教授工作并担任部分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年夏,俞绂棠应征到蚌埠乡师担任短期的代理音乐教员。他在《一个乡村师范的音乐教学》一文中记载了这段经历:“二五年夏,我在上海新华艺专担任暑期学校的音乐,得知蚌埠乡师函聘音乐代理人,就离开上海到了蚌埠。当时虽说暂时去尝尝乡村风味,谁知一来却已一年了……当我初来时,我真想马上回转上海去。这里的一切音乐上的设备、环境,都使我感到大大的困难。没有音乐教室,没有钢琴,没有五线谱板……但是我也转念到我国目前的乡村教育机关,差不多是这样简陋,固然谁都高兴到设备完善的地方去服务,但是假使没有人到乡村里去劳苦一下,还谈得什么音乐教育的推进呢?我既已来此,便没有再推辞的理由!”

1937年夏,俞绂棠在新华艺专毕业并留校正式担任助教。不幸的是,当时日军全面入侵上海,整个上海笼罩在战火纷飞之中,上海新华艺专校舍在战火中被焚毁。学校只好开辟临时校舍,继续办学。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华艺专停办。当时为了保护弘一大师的墨宝,刘质平决定护送墨宝回乡躲避战火。俞绂棠也谢绝了校方的邀请和挽留,决定跟随老师刘质平离开上海,从此,俞绂棠踏上了音乐教育之途。他受嘉兴中学校长张印通先生的邀请到嘉兴中学执教。刚到嘉兴不久,抗战形势突变,随着上海的沦陷,与上海接壤的嘉兴成了战区前线,杭嘉湖平原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校长张印通在危难之际,不顾经费不足和前途艰辛莫测,毅然挑起重担,带领师生南迁,踏上了千里流亡之路。他们经余杭,过分水,到桐庐,又经永康、兰溪、缙云,徒步跋涉近两个月,历尽艰辛,最后到达丽水碧湖。在疲惫的流亡途中,老师们仍然抓紧时间给学生上课,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学习用品,他们就在树荫、屋檐下,老师凭着一块很小的黑板来上课。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俞绂棠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为了救亡图存,省教育厅决定将杭嘉湖的七所省立中等学校(包括杭州高中、杭州初中、杭州女中、杭州师范、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嘉兴中学、湖州中学)合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分高中部、初中部和师范部。1938年9月初,联中正式开学,俞绂棠成了联中师范部的一名音乐教员。

开展抗日救亡音乐活动

来到碧湖不久,俞绂棠得知老师刘质平先生已在金华中学执教。于是俞绂棠也来到金华中学,与老师刘质平一起并肩战斗。他帮助刘质平组织学生自治会的抗日宣传队,广泛开展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活动,以及由学校剧团演出《复活》《我们的故乡》等短剧,都甚为成功。

1942年,他接受临海回浦中学校董陆翰文先生的邀请到回浦中学任教,同时还兼任临海师范音乐教员。在临海,他不但兢兢业业于学校音乐教育,而且还配合抗战的需要,组织开展抗日救亡音乐活动。后来俞绂棠撰文回忆了这段经历:“1942年,我和杜念杭在临海回浦中学任音乐教师。当时在校内教唱的都是进步歌曲,1943年夏,高中部合唱队还到临海、黄岩温岭一带去举行音乐会,演出进步歌曲。当时的节目有大合唱《抗战歌》《旗正飘飘》《黄河大合唱》等。经过一个月的排练,我们先在临海回浦中学对外演出一场,群众反映‘这样新鲜好听的歌还是第一次听到’。接着陆续赴黄岩、路桥、温岭各地演出,所到之处都有校友为我们做海报、安排场地、借用钢琴。我们走到哪里,群众就拥护到哪里。这次所需船费、伙食,都是由各同学和各位老师自负的,但是我们回忆起会场上热烈的掌声和群众兴奋的笑容时,感到为群众所做的太少太少了。”

为新中国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1949年上半年,俞绂棠离开临海,来到杭州,任杭州师范学校音乐教师、音乐教研组长、音师班班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俞绂棠焕发革命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百废待兴的音乐教育中。在杭州师范音乐师资班任教期间,他将自己的音乐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将自己的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经验与音乐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他经常带领学生参观中学音乐教学,还组织学生深入音乐教学实践,从而为浙江省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音乐师资。在学有所成的弟子中有吕英、林光璇等著名音乐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系前主任何悟春教授,二胡演奏家程振福教授、杭州师范学院前音乐系副主任陈良森等。

俞绂棠在音乐教育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刻苦钻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上海音乐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小学音乐教学法》一书,是俞绂棠结合多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及在杭州师范任教经历的总结,是他在广泛征求一线音乐教师意见基础上,数易其稿、反复修改、积几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颇有分量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学术思想,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音乐教学法著作之一,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宝贵文献。

为时代讴歌

1953年秋,俞绂棠被调往浙江省文化厅音乐工作组(1955年改为省群众艺术馆),任音乐室主任。这一时期,俞绂棠主要从事抗美援朝歌曲的创作,以《打,狠狠地打》《到军事干校去》最为流行。1954年,俞绂棠与郑律成、瞿希贤等人到浙江舟山体验生活,谱写出《我爱我的炮兵连》等歌曲。这一时期,俞绂棠开始向民间及古典音乐学习,走民乐创作的道路。1956年俞绂棠与赵松庭、刘式焜等组建了浙江省民间乐队和民歌合唱队(浙江歌舞团的前身)。他为先后举行的首届全国音乐周及音乐舞蹈会演创作的器乐曲《莲子行变奏曲》《花头台》《畲族定情舞》《翠盘舞》及改编民歌《小弟歌》《盼姑娘》等作品,获得音乐界广泛好评。

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杜念杭,新中国成立后在杭州的中学里担任音乐教学工作。在教学之余是俞绂棠最好的助手,各种音乐活动的开展组织都少不了她的参与。杜念杭还创作发表了许多儿童歌曲,如《三个小朋友》《放寒假》《大黄牛》《推磨》《春天到了》《慰劳志愿军》《新年锣鼓响》等。

1957年,俞绂棠任浙江省音协筹委会副主任。同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浙江新昌农村劳动,一直到1979年平反。1980年6月,俞绂棠赴杭州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顾问,担任《浙江音乐》主编。这一时期,俞绂棠谱写出《列车在暮色中飞》《庄严的国徽》《我爱伟大的祖国》等歌曲,参与主编了《浙江音乐家小传》,撰写了数十篇论文。1984年,俞绂棠退休离职后,还经常创作一些歌曲。据俞绂棠先生的儿子俞钢回忆说,直到1992年7月15日(逝世前四天),俞绂棠还修改了《教师之歌》的最后一稿。作为作曲家,他一生创作大量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音乐作品约计101首。其中歌曲59首,改编民歌4首,整理民歌10首,创作民族器乐曲3首,改编民族器乐曲2首,记录整理曲谱2首等。1992年7月19日,俞绂棠走完了自己的音乐人生路。在告别会上,作家杜苕先生挽曰:“人生艰辛一身疾,埋首清音传宏人。几多才华几许愁,且喜桃李遍瀛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