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情系民生,关心老区建设_关于伍修权的故事

情系民生,关心老区建设_关于伍修权的故事

时间:2022-08-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情系民生,关心老区建设_关于伍修权的故事顾大家,重民生“文革”初期伍修权抓中联部机关日常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仍然一如既往地倡导艰苦朴素、俭以养廉的作风。军区负责人认为伍修权的意见是对的,与省、市领导商讨后妥善处理了此事,兴隆山又成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旅游胜地。伍修权历来清正廉洁并严格要求子女。伍修权回京后,经多方反映情况,大悟县被列为全国应予扶贫支援的老苏区县之一。

情系民生,关心老区建设_关于伍修权的故事

顾大家,重民生

文革”初期伍修权抓中联部机关日常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仍然一如既往地倡导艰苦朴素、俭以养廉的作风。那时宴请外宾,接待人员通常都要安排吃烤鸭,而当时烤鸭价钱比较高。伍修权知道后说,外宾不是为了吃才来北京的,不能这样浪费。他见接待人员常用海参、鲍鱼招待外宾,就告诉他们,并非所有的人都爱吃这些东西,有人认为是吃“虫子”,这种费钱不讨好的做法要改变。“咱们的国家还很穷,很多人民群众还吃不饱饭,你们搞接待工作千万不能大手大脚,一定要注意节约。”从伍修权的话里不难看出,“四清”中因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的自责和感受,被他带到外事接待工作中来了。

身在北京,心系延安,胸怀世界。他对自己度过了六年战斗岁月的延安及那里的外宾接待工作,更多一份关注。他说,咱们经常带外宾去延安,目的是让他们体会一下延安精神,学点革命经验,他们学得越多,对他们国家的革命和治理就越有好处。不是让他们去延安吃西餐的。如果吃西餐,北京的西餐还不比延安的好吃吗?延安人民现在还很苦,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很困难。他交代工作人员:“下次你们去延安对接待人员说,就说我说的,不要给客人们吃西餐,要给他们吃一些延安的土特产,如小米饭、莜麦面、土豆、南瓜、胡萝卜等等,这样才能达到让他们去延安的目的。”[10]可见,伍修权是从“延安人民现在还很苦”的民生角度强调接待要节约的,是从学习延安精神、帮助他国革命的全局思考问题的。

1983年在兰州故地重游期间,伍修权还为兰州人民办了一件实事。兴隆山是兰州的著名风景区,当年伍修权曾应国民党军方之邀游览过。在伍修权的记忆里,兴隆山是兰州的胜境之一:“但见那山峦重叠,林木茂密,晨雾初散,景色如绘,不禁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兰州解放以后,这里成了兰州军区某部的驻地,因为是个保密单位而成了外人不得入内的军事禁区。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兰州市很想把这里作为旅游区加以开发利用,使其既为当地人民服务,又能创造经济效益。他们乘伍修权来兰州的时机,向他表达了这个愿望。(www.guayunfan.com)

伍修权听了他们的陈述,认为地方上的人员提出的要求不无道理,应该支持这个意见,便会同兰州军区的相关人员去那里考察,与有关领导进行协商研究,请他们考虑将这处驻地腾出来,他则代为向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报告并请求批准。军区负责人认为伍修权的意见是对的,与省、市领导商讨后妥善处理了此事,兴隆山又成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旅游胜地。

伍修权历来清正廉洁并严格要求子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此后,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各种公司相继成立,不少人的腰包鼓了起来。当时,伍修权的三女儿伍连连的一个朋友,邀请她一起组建个公司,邀请者有经营外贸业务的经验,而伍连连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人际资源,公司的“钱景”可想而知。恰在此时,陈云在中纪委会议上提出了高级干部的亲属不许经商的意见。伍修权专门召集子女打招呼:“改革开放政策我坚决拥护,但是党的纪律也必须遵守。党内有纪律,高级干部子女不许经商,你们必须遵守,谁个也不许经商。我们的眼里不能只看到钱,还要有大局观念。”伍连连当即回绝了朋友的邀请,伍修权的其他子女也没有一个下海经商。与先富起来的人家相比,伍修权一家人仍然过着俭朴的日子。

三次深入大悟县

伍修权顾大家、重民生,尤其牵挂革命老区。80年代,他曾三次深入大别山区的革命老区湖北省大悟县。

邓小平在中顾委的第一次会议上说,联系群众、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和调查研究,向中央报告和提出建议,是中顾委成员的任务之一。他要求中顾委委员除了身体不好的,都经常联系一个地方或单位,也就是抓一个相对固定的点。伍修权响应邓小平的号召,把大悟县选为自己的联系点。他之所以选大悟为点,一是因为大悟县是紧邻红安的著名革命老区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他有个侄女婿刘大江时任大悟县副县长,刘大江每次来京开会等都要来看望四爹,一面讲讲自己县里的情况和问题,一面请他帮助解决一些县里的实际困难。刘大江谈的情况引起伍修权极大的兴趣,他也热心为那里办点实事。

1983年11月19日,他第一次深入大悟,听取了中共孝感地委和大悟县委、县政府领导人的汇报,视察、参观了县城的工厂、学校、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等。又冒着寒风冷雨,驱车四十多公里,深入三里公社马鞍大队张家畈生产队,向基层干部了解三农情况,听取党的农村政策在当地的执行现状及其反映,还爬坡到几户农民家中,深入了解、嘘寒问暖。不管是听干部汇报,还是与农民交谈,他都亲笔做记录,一些数字、比例等等,都认真问清楚、记下来。在掌握实际情况后,他对县里的干部说,大悟县人民在战争年代为革命承受了巨大牺牲,全县当年三四十万人口,就有革命烈士6万余名,其中留下姓名的干部高达8000多人。自己作为一个老同志,看到这里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还没有摆脱贫困,心中十分不安。他正式宣布,大悟有什么问题和要求,都可以直接与他联系,向他提出。

两年多后的1986年3月,伍修权第二次来到大悟。这时刘大江已是县委书记了,他干得确实不错,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把地方财政收入和老百姓人均纯收入中重复计算等的水分挤干,还贫困县以本来面目。好心人劝他,衡量政绩的第一标志是经济发展状况,你这不是跟自己的乌纱帽过不去吗?可他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一点的想法远远超过了对自己政绩的关心。他不浮夸、不虚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做法,很对他四爹的胃口。伍修权回京后,经多方反映情况,大悟县被列为全国应予扶贫支援的老苏区县之一。他特别重视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牵线搭桥上了几个大项目——化肥厂、汽车配件厂、电扇厂和大理石厂,大悟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上台阶。伍修权对大理石厂特别感兴趣,对他们把当地盛产的石头加工为建筑材料,为本县换来经济收益大为赞赏,认为他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山区优势,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条正确道路。

1989年,81岁高龄的伍修权第三次深入大悟,听取并实地调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山区经济开发等工作的进展情况。去农村看了看,在县城转了转,他亲眼看到了发展与变化,心里才踏实了。扶贫先扶志,他再次强调:“你们要发扬老区人民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奋斗,建设大悟,振兴大悟。”

伍修权三次去大悟回京后,都给中共中央和中顾委写了调查报告,详细列举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水平的统计数字,反映他们的困难与问题,特别是一些新提上来的年轻干部在工作和思想上的苦恼,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建议。

大悟的领导干部有感于伍修权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总想表示一点谢意,伍修权不但从不接受,而且尽量为他们减轻负担。他三次深入大悟县,都是趁机去的:第一次是趁参加武汉大学校庆之机,第二次是趁到大悟邻县红安参加董必武诞辰100周年纪念之机,第三次是趁应邀去广州参加富申集团成立5周年活动途经武汉之机,目的是为贫困县节省一点往返路费等接待开支。没有时刻把老百姓的温饱挂在心上的公仆情怀,就不会为老区办好事如此之实,为他们减负考虑得如此之细。

发起筹建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

年事渐高后,伍修权再想深入老区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对老区人民的牵挂,驱使他换一种方式继续为老区建设出力:82岁高龄时还担任了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老促会”)名誉会长。

伍修权是筹建老促会的发起人之一。1988年6月2日,他参与组织了发起筹建老促会的第一次会议。1989年10月28日,伍修权与后来担任老促会首任会长的裴丽生联名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报告成立老促会有关事宜。信中说到发起成立老促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参与者的心情:“中国革命老根据地,对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老区的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由于老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资金和人才缺乏,至今仍有不少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许多老同志对此感到不安。”

1988年,伍修权(中)八十大寿时迟浩田(左一)和老革命家刘英(左二)、帅孟奇(右二)登门祝贺(右一为夫人徐和)

1990年7月5日,老促会在北京成立。伍修权诚恳地问老促会的另一位发起者:“你看,我能为你们做什么呢?”对方说只想借重他的声望和影响,请他担任老促会的名誉会长。他听了慨然答道:“可以。我就当个名誉会长,会里有什么需要我出面的事,我就去办。”一诺千金,伍修权直接为老促会、间接为老区人民办的实事还真不少。1992年3月13日,伍修权和王平、陈丕显、杨成武、陈锡联一起接见参加第一次全国各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的全体人员,对老促会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联动网络起了推动作用。在这次会上,伍修权说:“饮水思源,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忘了老区。今天,我们为报答老区人民,为老区办一点实事,这是理所当然的、责无旁贷的,也是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情。而老区人民对于我们所做的一分努力则念念不忘,他们也就为此而感谢党。看到老区一天天富裕起来,兴旺起来,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注释】

[1]《伍修权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2]黄景渊、史溶:《祁连雪》,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伍修权:《尊重史实 实事求是》,《人民日报》1990年7月29日第5版。

[4]王定国:《月明千里思旧事》,见《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5]《伍修权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367页。

[6]黄景渊:《情系兰州祁连雪》,见《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7]张长鹰:《业绩风范铸英名》,见《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8]辽沈战役纪念馆筹建办公室:《情况反映》1986年第3期。

[9]辽沈战役纪念馆筹建办公室:《情况反映》1986年第3期。

[10]齐吉树:《谆谆教诲记心间》,见《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