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马家老宅_关于马季的故事

马家老宅_关于马季的故事

时间:2022-08-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马家老宅_关于马季的故事马淑俭老人不仅讲清了马家过去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又使我有了新的兴奋点。老人越说我们越兴奋,这次可把马家老宅搞清楚了,没想到还是马家前世原汁原味的房子,保护得这样好,太珍贵了。我们从西大街进的这个过道,就是吴家过道,田永忠现在的这个房子就是马季家的老宅应该没有异议。

马家老宅_关于马季的故事

马淑俭老人不仅讲清了马家过去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又使我有了新的兴奋点。她提到了马家过去在黄庄的居所,提到了大体位置和变迁。究竟现在这个房子在哪里?还有没有这个房子?为了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我很快又到黄庄村去找一些人了解情况,但他们都不能确定房子的准确位置,说不清现在谁住的房子是马季家的老宅子。地点比较含糊,都只说个大概其。书稿都快接近尾声了,我对这事儿还是不死心,因为搞不清楚书出了也是一个遗憾,给读者更是留下好多谜团。

不行,必须把这件事搞清楚。我又在内心自加压力,给自己派了活。我多次找黄庄村时任党支部书记吴奎全,让他多费点心帮着找找。吴书记很用心,但终归黄庄村是三千六七百口人的大村子,这么多年了,又经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要想搞清楚确实有点难度。2009年3月11日,我和区政协的顾胜利、广电局的摄像记者张树强又来到了黄庄村。吴奎全书记见到我们就笑了,“这回有点眉目了。”他把我们带到村西头,又把原村支书吴树华叫来了,“他知道马季家的老宅子在哪儿。”吴奎全对我说。吴树华说:“我的大舅哥现在住的房子可能是马季他们家的老宅子。”我说,那好,咱们赶紧看看去。在老吴的引领下,我们在村西大街路北的一条里巷,走了30多米,来到西开门的一户人家。先进到了小院,这个院子有20多米长,10来米宽,虽然不大,但很幽静,泥土芳香田园色彩浓郁。三月乍暖还寒,几垅大蒜已栽种,新土已展春色,院子里的一棵枣树挺拔窈窕,生机勃勃,新芽初露端倪。三间正房坐落在院南端,房子很陈旧,是三间土坯房。一般当地盖房子,如果是“里生外熟”(里边是大坯,外是砖)磉上13行也得完全是砖的,可这个房子,不仅磉上只有7行是砖,而且7行以上全部是大坯。见到我们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

老人叫于瑞英,63岁,她的老伴叫田永中,71岁,老伴没在家,上街溜达去了。得知我们的来意,于瑞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个房子就是马季家的老房子,过去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儿。”老人给我们介绍了这房子的变迁。“这个房子是我们在1969年从马凤桐家买过来的。马凤桐与马季他父亲是同辈,是堂哥俩,马凤桐什么时候从马季他父亲那直接买来的,或是从别的人那里把房子买过来的,我不清楚。1969年我们跟马凤桐买这个房子花了600多块钱吧,那时我的大儿子只有4岁,今年他都44岁了,这房子我们已买了40个年头了。”

马凤桐卖房给田永忠的房契

为了搞清买房子的真实情况,我们一直等到他老伴回来。老人从柜子里的一个小布包找出买房的房契,打开一看,房契上写得清清楚楚:1969年2月2日,卖房人马凤桐,买房人田永忠,价格610元。河北省宝坻县(镇)人民委员会房契。那时,宝坻还归河北省管,有了这个就清楚了。

马季家的老宅

于瑞英老人说:“在我们没买这个房子之前,我的婆婆就住了好多年,因为马凤桐很早就出门在外,去东北了,他走后村里就用着,之后我的婆婆就住着。我们是1963年结的婚,住的是两小间房,这个房子买了之后,我们就搬过来了。刚买时这房子很破,柁架都有点往东倒,当时我们胆大没在乎。我记得刚住不长时间,夜间下大雨,我听着房子掉土渣,嘎嘎的有响动,我正推着小磨子磨高粱渣儿,听着响声“嗖”地就站起来,一个胳膊夹着一个孩子顶着大雨往外跑,刚跑出不远,这房子就塌下来。过了雨季,我们又重新盖房子。那时我家很穷,就请了30多人,两天脱了8000多块土坯。那时请人不给工钱,管了几顿饭,村里的爷儿几个就都给忙活来了。因为家穷,磉上还是砌了7行砖,还是用原来的砖,没垒到13行,7行砖上边就是垒大坯,砖瓦什么的都是原来房子的东西。”

说着,老人把我们领进了屋里,“你们看,这檩木扶架、门窗门框,都还是马季家老宅的东西。”我细细观察,可不是,里屋门框的插销,都是木制的划子,卧在了里边,我还是孩提时看过这样的门插销,炕沿也是木制的,好像是老榆木的,坑坑洼洼,仿佛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屋子里只是地上铺了现在的方瓷砖,其他没有新东西。我对张树强说:“你赶快把这些东西用特写拍下来,作为历史资料。”他很用心地把屋子里的典型部位都拍了。老人又把我们领到西屋,她指着窗户的下马扎子:“这底下的窗户框都是马季家老房的东西,上边能活动的窗户扇,实在没法用了,才重新做的。”我看了看,果然和原来的窗框不配套。我们又来到了前院,院子也就三米来宽,两只白色的老母鸡,正悠闲自在地觅食,花架上的枝干已开始变绿。我问于大娘:“这院子怎么这么小?”于瑞英老人说:“原来的房子前院就这样小,翻盖的时候也没有变。”我又问:“听马淑俭老人说,马季家原来的房子是三间正房、两个对面厢房?”她说:“不知道,我们买时就没有对面厢房。”老人把我们领到了后院,再走到院子的当中处,老人用脚画了画说:“往南是原来的老院子,往北这是我们后来花钱置过来的。”

老人越说我们越兴奋,这次可把马家老宅搞清楚了,没想到还是马家前世原汁原味的房子,保护得这样好,太珍贵了。房子虽然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但只是窗台下的墙壁依稀可见两三个裂缝,总体上没有受到大的破坏,翻盖以后的30多年,房子没有揭过一次瓦,一点不漏,外观上檐平脊正,东山和前后檐的外墙壁(西山与邻居隔山相连)用麦瓤泥抹得四棱见线,虽然是土坯房,但看着很有生气。

马季家老宅的窗户

老人让我们到屋里坐坐。房间不大,3米开间,一间穿堂过间,有锅灶水缸,两侧是住屋,每间屋子路深也就5米上下,但屋里屋外整理得井井有条,非常干净。我对于大娘说:“这房子就不想再翻盖翻盖吗?”老人说:“没事儿,儿子媳妇们都在别处住,我们老两口住挺好的,甭看房子旧点儿,土坯房冬暖夏凉,很舒服。”我对老人半开玩笑地说:“这个房子您算买着了,今后这就是文物了,您可要把它保护好呀!”临别前,两位老人满脸笑容,把我们送出了家门。

马季家老宅的屋顶

这次来黄庄村,我们考证了马淑俭老人的叙述。我们从西大街进的这个过道,就是吴家过道,田永忠现在的这个房子就是马季家的老宅应该没有异议。其次也考证了当时马季家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按当地盖房子的习俗,一般就是盖土坯房,磉以上也要用砖垒到13行。可他家的房子,磉以上用砖连13行都垒不上,只垒到7行,当时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可想而知的。马季先生的父亲之所以很早就背井离乡去天津谋生,家庭经济状况是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