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深入的研讨_关于马季的故事

深入的研讨_关于马季的故事

时间:2022-08-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的研讨_关于马季的故事新书首发座谈会的发言,成为这次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会者不仅对新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借助新书出版的契机,在马季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一起纪念他,怀念他,同时有感而发,对马季艺术、马季精神又一次进行全新深入的研讨,对于丰富马季艺术、传承马季精神、不断发展我国的相声艺术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的研讨_关于马季的故事

新书首发座谈会的发言,成为这次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会者不仅对新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借助新书出版的契机,在马季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一起纪念他,怀念他,同时有感而发,对马季艺术、马季精神又一次进行全新深入的研讨,对于丰富马季艺术、传承马季精神、不断发展我国的相声艺术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发言,我都铭记在心。他们每个人都是在用心说话,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他们心中的马季。我把他们的发言整理出来,放在书里,以此作为本书再版的重要补充。

董耀鹏发言

董耀鹏(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非常高兴参加这么一个名家、大家云集、层次规格很高的座谈会。今天中国曲协来了七位,兰芳主席,副主席姜昆冯巩、黄宏、吴文科,秘书长刁惠香同志,还有我,一共七位,这回是全体出动了,表达了我们对座谈会的重视和支持,体现了我们对马季先生的崇高敬意之心和深厚缅怀之情,我想我是有感而发,我想说几个意思吧!(www.guayunfan.com)

第一是祝贺和感谢。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同时感谢天津市宝坻区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先生,做了一件好事情,也感谢新世纪出版社出了一本好书,感谢马季先生的家乡人和出版界能采取这么一种富有文化含量的方式,来纪念马季先生、怀念马季先生、学习马季先生。这本书两个礼拜之前我已经看到了,使我们大家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彩的马季先生、更加立体的马季先生。

第二点是传承和发展。马季先生崇德尚义,德高望重,德艺双馨,是我们相声艺术领域的一位大师,我说的这个艺术大师啊,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个时代的光环,他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高度。我觉得马季先生作为艺术大师,具有原创式的思想,比如说,他首创歌颂相声之先河,在大学、国外进行演讲,我为什么知道,他说相声的时候说学逗唱,他说就在其中,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力,包括在圈里面、圈外面,国内和国际,他还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个在他身上有充分的体现。更为可贵的是,马季先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醒、文化自强,敢于担当,还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历史的考验、人民的考验,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季大师的思想遗产、精神风范、高尚的品质以及人格魅力,更加会闪烁出耀眼的思想光芒、文化光辉和艺术光辉。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怀念大师,纪念大师,向大师致敬,我觉得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把大师所热爱的、所从事的相声艺术事业,更加自觉地传承下去,更加主动地发展下去,不断推出艺术作品和优秀人才。马季先生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段子,非常的不容易,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就能为人民树旗,为人民放歌,为人民呼吁,关注人民命运,激励人民前进。

第三点就是希望和努力。马季大师是我们曲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他是一面镜子,他也是一把尺子,他更是一个火种,代表着时代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是我们曲艺界的光荣,也是我们曲艺工作者的骄傲。中国曲艺家协会是党领导下的一盘棋,是党和政府联系曲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各种曲艺工作者的创作、创新之家、温馨和谐之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履行我们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努力发挥组织、引导、服务人民的重要作用。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和广大的曲艺家、曲艺工作者一道,心连心,手拉手,肩并肩,进一步增强曲艺界的大团结,促进曲艺创作的大繁荣,也为了更加自觉地推动全国的大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好,我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王书伟发言

王书伟(时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党委书记):各位领导,曲艺界、新闻界的朋友们,首先我代表广播艺术团对今天参加《马季生前与身后》这本书出版暨座谈会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相声事业,同时更对《马季生前与身后》这本书的作者张伯苓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他利用业余时间,耗时两年,呕心沥血,完成了这部著作,应该说这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如果不是出于对相声事业的热爱,出于对马季先生的热爱和对家乡宝坻的热爱,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马季先生是相声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我们新中国里程碑式的人物。他1956年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广播艺术团50多年的时间里,他作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深受影响,促进了中国相声的发展和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发展,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相声艺术的本身,更在于他有50年不竭余力的奋斗历程,为我们留下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称之为马季精神。有关马季精神,我曾在2007年曲协和艺术团举办的的马季艺术人生座谈会上,代表中国广播艺术团阐发了三条意见,第一是深入生活,创新相声艺术。第二是不断探索,锐意进取。第三是奋力培养人才。当然这只是一个提法,系统的阐述还有待于专家、各方面人士的不断研究、探索和总结。以马季先生为代表的相声艺术已经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广播艺术团作为相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单位,其传统和创新的内容,也要求我们对相声代表人物和经典的作品进行整理和梳理。《马季生前与身后》一书的出版可以说对于中国相声的发展、马季精神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有以下三个突破:

一是写马季生前。马家历史渊源、马季成长的文化背景研究,取得最翔实和详尽的成果。这个成果填补了一些空白,有一定的含金量,可以被后人广泛借鉴和采用。二是写马季的身后,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马季的人生、马季的风格、马季的创作和马季的艺术,为马季的精神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丰富材料。第三采访笔录,原汁原味以第一人称出现,自然、亲切、可读性强,又令人信服,也可以说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马季先生不仅仅是中国相声的骄傲,不仅仅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骄傲,也不仅仅是宝坻人的骄傲,而是新中国文艺事业的骄傲,是中国全社会的骄傲。马季精神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宝藏和无尽的启迪,我们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挖掘和整理,所以借《马季生前与身后》这本书出版之际,我们期待社会各界更广泛更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声艺术,期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层面对马季精神给予新的诠释和认识,期待更多更好的有关相声的文章、专著面世,对更多有利于相声发展的活动均给予全力支持和帮助,并积极参加。

唐杰忠发言

唐杰忠(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首先我要感谢伯苓同志、各有关单位出版《马季生前与身后》这本书。除了感谢以外,我还表示歉意,就是马季的这本书,我应该全力参与,义不容辞的,在这里表示道歉。大家都知道,马季应该是我的恩人,也是我的亲人,我曾经给马季老师当过艺友,捧过哏。马季在我的心里面是个好搭档也是个好兄弟,也是一个好党员,也是一个好老师,好的太多了,他是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的相声人、广播人、电视人

马季大师那是名副其实的,他一生都是围绕着相声事业,凡是对相声事业有用的人和事、对党的事业有用的人和事,都充满热爱,还充满了奉献精神。所以说马季先生是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观众、热爱老艺人、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热爱同事的相声演员和作家。凡是对相声事业有益的人他都热爱和尊重,你比如说,凡是对相声事业有贡献的、有才能的演员、亲人、学员,他都能够一起共同来奋斗,特别是一些作家,像在座的王金宝啊,王兆元啊,王善智啊,于娟啊,所有的这些作家,包括戏曲作家,他都非常尊重,非常热爱。对老艺术家也是一样,除了侯宝林先生是他的恩师以外,那就是老一辈的刘宝瑞老师、郭启儒老师、郭全宝老师,他都非常尊重,非常热爱,非常全心全意地从老师那里学习,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是侯宝林老师给他起的,而且他也欣然接受了。他演出的那些节目,比如《戏剧杂谈》,他连标点符号都能够记下来,不用本子就把它记下来了,就学会了,还按照侯老师的教导去戏曲学院找老师学习,一招一式地去学习,努力排练。另外,他对相声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来到说唱团以后就跟他在一起,在一个办公室,住在一个宿舍,在宿舍里,他就经常跟我对词。我为什么说他是个好老师呢?除了我向我的恩师刘宝瑞学习以外,其余的时间我都是跟马季在一起背词。他不但跟我背词,也跟团里的小青年一起背词,深夜、半夜都在背词。大家都了解的白慧谦啊、曹桂林啊,都跟他在一起背词。他爱传统艺术。他经常去天津去学习,向老艺人毕恭毕敬去学习。老艺人们都特别喜欢马季,可以说马季爱人人、人人爱马季。老先生听说他来了,就问他想听什么节目啊?他说我想听听您的《卖布头》,您的《卖布头》特别出色。老先生说马上就改,不按照原来的节目单去演,改成《卖布头》了,专门给马季演《卖布头》。由此看出马季的人缘。

在创作当中更是这样,他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差不多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有新节目出现,好多先进人物他都能及时表现出来。你比如说,像什么《画像》里的张富贵啊,当时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他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先进人物、每一个先进单位,他都有志去创作,而且都有节目出现,你像什么乒乓球的冠军啊、三比零啊,这些人物。还有上海的营业员于向荣、山东的海燕,解放军的节目他创作的也不少,而且还跟别人学习解放军,像《高原彩虹》,就是我跟他排练的,他自己亲自写的那个《找舅舅》,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用张永和同志为了祝贺马季获得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写的一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情,我把它念一念:“德艺双馨玉无瑕,承前启后创奇葩,桃李育人满天下,曲坛泰斗一大家。”姜昆写的表演唱的那个我也在这里念一念:“恭贺马季终身成就牡丹花,相声艺术送欢乐进千万家,数十载;歌颂光明走新路,唱英雄,写模范,大家都来夸;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数百段新节目意气风发;身在源泉,那些人,尤其是曲艺海里满天下。”

姜昆发言

姜昆(时任中国曲协副主席、现任中国曲协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我就讲三点,谈谈心中的感受。

马季老师是一面旗帜,他自己就是举旗的旗手,大旗一挥,让多少人看到见到,感到振奋,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意气风发地跟随这个旗帜前进。马季老师是一座丰碑,他自己为这个丰碑写下了厚厚的墓志文,这个墓志文记录着人间的微笑,创造着人类美好的情感,丰富了中国民间相声艺术宝库的殿堂。马季老师是一本大书,他自己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我们有时候离他很近,他去世这么久了,我们没有觉得一天他离开过我们。而有时又觉得离他很远,真正能看清楚他,跟上他的前进脚步,得费那么大的力气,而且还力所不能及,这本书我们一生都要好好读。马季老师又是一个普通人,他就在所有的中国人身边,就是在走的这几年里,大家还都不断地看到和听到他创造的欢笑,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生活周围传播,他的音容笑貌,一举手一投足,凡是喜欢他的人,没有一个人会忘,而且一定会陪伴大家到永久。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这位作者,我提议,我们马季老师的弟子还有他的徒孙,站起来给张伯苓老师鞠一个躬,感谢他为我们的老师树碑立传,向他家乡的人民问好。谢谢大家!

赵连甲发言

赵连甲(著名曲艺作家):能参加《马季生前与身后》新书首发暨座谈会,我当然高兴,特别是上面你们几个同志的发言,很感动,老唐这番讲述,我觉得他们是一字不落的听啊。都说他脑子不好了,谁说的,他记忆多好啊,说明他对大师的印象、记忆有多么深刻、多么强烈。他的发言算是代表我了,包括对作者的感谢,对作者的道歉,包括所有对马季的评价,我要说的是要学习、发扬马季精神。

马季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骄傲,马季是曲艺界创造奇迹的相声大师,现在我再把这个精神、这个奇迹,用一个简单的数字作一个对比。我说的不好,说的不一定准确,不准确的大家在当面更正。相声历史不足二百年,相声的传入,按照相声界的宗谱来说,到1980年是八代人,现在不知道多少了。这八代人一共是897名演员,其中有两个人是重师,是谁我就不说了。那么相声传统段子究竟有多少?我做了一番调查,有人说一千多段,哪有证据?比如说中国相声大全,包括最近补充的第五卷,甚至有那些脏活,加在一起不足七百段。当然了,这些东西,传统曲艺传统相声啊!宝贵的资源。但是我说,马季是个奇人,创作的奇迹。马季从艺50年,大家说了,他创作的相声三百多段,我刚才讲的那些传统相声,了不起的财富,那些东西借鉴了很多传统的东西,笑话、传说、演义等等,也包括什么司马登等等。我认为创作新相声只可以在传统相声里借鉴一些技法,怎么写纯属创新,因为他摆的是现实生活,有些东西是传统所不能代替的,那有可能是解放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马季的相声里你们找得到,四四方方,类似这些东西都有的,那是他学习东西进步的表现。说现代人要提倡这三句话,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抵御英雄风。我们可以说马季从艺50年,和他的表演,他的作品过半,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是,他做得很好,如果说用简单的话来概括马季的相声,那就是三个词:“向上”,就是他的相声可以让你想象很多东西。是音留机啊,是不同的梦,听了想笑,把笑当成一种记忆啊!“向善”,他不是说是说笑是笑,是有很深刻的东西。“向爱”,爱什么?爱社会主义,爱你的新生活,爱你的人民,在他的相声里体现得非常通透。我就拿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说,传统相声里有多少人,多少作品,马季从艺多少年,马季有多少作品,又有什么样的作品,语言类的他是奇迹。不仅相声界,包括我们其他曲艺,能有这样的奇人不容易啊!所以,学习发扬马季精神是对马季的一种自豪的怀念,自豪的尊重,也是我们最最需要的精神,我的话完了。

王金宝发言

王金宝(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大家好,首先感谢邀请方给我这么一次机会,和多位艺友多年不见,在这里重逢,王金宝还是活的,呵呵。也感谢伯苓同志这本书,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怀念马季同志这么一次机会,千言万语归到心里头,俩字,“想他”。因为五年前他走得太突然了,连句话都没留下,所以这是一生留在心里头的创伤。

我们两个人由1982年到1992年在一起工作,是创作伙伴,和他几乎白天黑夜在一起,比和家里人待的时间都长,所以我也成了他们的家人,包括马树良、马淑芬、马树明这几个人待我有如亲兄弟一样,所以这种感情在后面因为工作的关系,1993年以后他到三友文化书社去搞他前期的准备,就这样分开了。那个时候常祥霖同志给了我们一个,《中国工商时报》写的关于马季的介绍,打那以后接触的机会少了。在一起工作的那十年当中,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后期像伯苓主席写书的时候,到宝坻区演出的时候,就没能和伯苓同志早几年相识。

看了这本书以后,因为年龄大了爱看书了,读书我认为是嗑文字瓜子,拿到一本书嗑文字瓜子,自己在咀嚼品味。他这本书,他这个瓜子啊,他没加盐,不腌嘴唇,也不齁嗓子,原味的,没加任何添加剂,非常的朴实,所以读他的书不费劲。就好像我俩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拿到这本书之后,跟他聊天说喜欢。所以我觉得这是老实人写的一本老实书。现在的书很多都加水分,加添加剂,讲兑水,这本书讲的少,当然作为出版物,一点水分没有也不行,干不呲咧人家也不爱看,但是这本书很朴实地加了进去,他表达了这个作者很用心,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本书的价值就是在于给后来研究马季生平的人提供了史料。这是我看到的关于马季的第三本书,对于专研马季家族的成员,写他的老家那一段,别的书上没有。我跟马季生前在一起的十年当中,老太太、马老太太曾说过一些,说的也不多。马老太太说的那几句话,这么一位朴实的母亲,带出他这些孩子,个顶个的顶事,所以说他的家风、生活的朴实也体会到了,研究马季这位对历史做出贡献的当代文化战士是挺有价值的资料。再一个呢,这又是在追求成长、成熟、成功的当代人立志成才的参考书。马季怎么成长的,反正我自己知道,我在他身边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从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到业余搞教育,最后成为一个能写相声、能演相声的人。我受益于他,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因年龄相近,所以包括二炮文工团退下来的同志,都是好朋友,我们是良师艺友的关系,跟他确实是学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他带我们走上了一个和新中国的时代、生活、和人民的情感相统一相和谐的这么一个相声创作道路。我所以说今天想他,想的多了,就是看到我们相声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更加想念他的艺术道路,艺术风格。

再有就是从这本书和马季的艺术道路之中我理解了一点,大家都是搞民间文艺的,为什么中国民间文艺和进口的西洋文艺比起来这么受老百姓的欢迎,退休下来也想了很多,因为这里面对传统文化的智慧保留的最多。我从马季那里懂得了、也看了他进步的。他给别人讲学的时候也这么讲,当你看到黑的,你就想到白,所以民间的东西有很多都值得我们细想。马季有一块东西,很棒。你比如我的作品,有一回我目睹了这个东西了,“找”字和“我”字有什么联系?这就涉及象形文字了。找字一个提手,一个戈,它本身告诉了我们中国的历史在战国时代,就有这么一个字,您那个搭腔、八卦阵、长蛇阵,去找自己那个字,所以他才会去找,找着那个字了你就是那个点上的,一点找就是我。所以我也说分文解字还是需要大家去解释去支持。所以我们要向民间的智慧学习,相声艺术啊,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有这样好的相声艺术,咱马老师对这方面艺术研究颇多,所以我们要继承马季同志的这种精神,发扬他这种创业精神,投身事业把命都搭在里面了。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把相声事业推向前进。底下在座的艺友们,表达我的一点心意,虽然我岁数大了,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祝大家事业进步,祝马季老师在那边高高兴兴,记得家乡人爱你。

吴文科发言

吴文科(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曲艺评论家):前面艺术家的发言特别受教育,特别感动,但是我还得表达自己的心情,我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就是说这本书的出版,包括今天大伙一起来庆祝和怀念马季老师,来纪念他、学习他,这从一个侧面再一次充分体现了马季作为伟大艺术家的价值。人走了已经快五年,四年半了,但是他的音容、他的艺术、他的人格、他的情感、还有对人的方式,对这样一个社会,回荡、发酵、生长,这个是我今天来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句话,我想说,您这个东西是多种多样的,家乡的父老对他特殊的情怀和感念通过张先生的笔墨,来纪念马季先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是艺术的根基,所以说我非常感动,非常感谢张伯苓同志。

第三句话,我想说,这本书的史料价值非常的珍贵,这些年关于历史的书写,有一种非常时髦的做法,叫口述式,而这本书更恰恰在口述的意义上来写马季,用他自己的亲人、他的乡亲、他的同族来说马季、马季从哪里来;还有讲身后,马季到哪里去,结果只有一句话,马季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生前的艺术给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曲艺和相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身后,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篇目上,他哪也没去。给这本书做一个定位的话,它对相声、对马季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马季这个点和马季所创作的作品、他的相声表演艺术,已经把这个半径和手臂伸长、拉大,上下几千年,追溯他自己的路、血、这样一个人,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恐怕好多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到成熟以后,非常非常关注这个点。文化是有传承的,马季的祖上是陕西扶风法门寺一带,后来祖上有军功,到了天津,到了北京。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对相声、对曲艺、对艺术,分析它这个关系,就有一个轮廓、一个思想的背景,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有营养、有价值的,可以品味。还有一个比方是嗑瓜子,虽然我是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谦祥老师把这本书送了过去,非常感动。今天老师和同行们都在,我没有充分的准备,我只是说空话,这三点感言、感动和感想,讲出来跟各位老师一起交流,谢谢。

廉春明发言

廉春鸣(著名相声作家):很感谢,非常感谢出的这本书,因为它非常真实。以前马季老师跟我说过一个事情,他说有人写我一本书,这不对,因为什么呢,这个不真实,刚才我跟王谦祥说这事。所以写书一定要真实,不来虚的,所以说这本书非常感谢你(指作者),再一次感谢你。

作为他的学生,感谢你出了这本书。因为我跟谦祥他们几位都特别的熟,马季就是上天派来的,马季老师就是一个相声天使,就是上天派给我们的,中国相声只是因为有马季才显得更有色彩。马季老师就是盐,他有味道,你要是没有盐、缺少盐,人得多恐慌啊!马季老师就是当前我们相声一代的领军人物,是永远的相声,永远的我的老师,谢谢。

常祥霖发言

常祥霖(曲艺评论家):实在荣幸,今天看到这本书。刚才文科讲的我觉得特别好,这本书是按照人类文化学的思路去写的,是在我们曲艺家的传记文学当中,特别缺乏的一个文体,曲艺家的一生往往是光鲜亮丽的几个作品,进行多方面的评述,至于他的生前、身后,这样的写法,估计没有。我觉得张老师尽了一个家乡人的义务,也给我们曲艺界开辟了一个道路。

马季先生在我心目当中,跟大家所说的一样,是座高山,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一直以为马季先生是一个对新社会怀抱着无比忠诚、浑身散发着一团热气、烤化很多人的一个诗人,他能用诗人的情怀、诗人的角度、诗人的情感驱动他所擅长的相声,去讴歌新社会,讴歌我们的伟大时代。马季先生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反哺人民,反哺社会,开创了相声的一个时代,时代有马季,马季有时代。今天,面对相声我们有很多很多问题需要思考,有位艺术家说得很刻薄,说中国电影是一位伪黄金先生,这词我们不能滥用。但是我们今天怀着很虔诚的心态,面对马先生的诸多战友、昔日领导和他的众多弟子,你们有权利这样认为,马季是我们时代的骄傲,时代因为有马季而荣幸。但是我们面对荣幸、面对着马季时代,我们不能有过分的惭愧,惭愧确实是随时伴随着我们。希望大家多想想马季,多想想他的辉煌,想想他的奋斗,想想他对时代的责任。在这个时候,我们用马季的立场、情感来要求我们,关照我们的责任,我希望今后的惭愧少一点。谢谢。

冯巩发言

冯巩(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现任广播艺术团团长):昨天看了这本书,我琢磨了一宿,现在还没有从这本书里出来。首先感谢您啊!虽然马季老师走了,但是感觉越来越近。大家都这么评价,大师是书,是旗帜,是丰碑,是精神,我这么品味先生,可能是不全的。我知道马季精神有这么四条,第一条就是马季先生始终与时代同步。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还是全面奔小康的今天,他都是紧跟时代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跟时代、民族的命运,跟国家的发展一脉相承。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马季先生,我们的老师,永远跟老百姓血肉相连。他知道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本质属性和源头,所以他潜心地深入生活,不断地创作。我听马老师说,他到大鱼岛深入生活,有一天两点多钟还在那黑灯瞎火地坚持笔耕不辍,在那里写作,写张福贵,突然他发现,他光着脊梁写作品的时候,后面一片漆黑啊,他用手一拍,没想到啊,全是蚊子,后脊梁一片蚊子,手上全是鲜血。这说明马季老师的成就,取决于人民群众的鲜活的滋养。

第三条是继承精神、不断创新。他把传统相声继承以后完全为自己的创作所用,创作了三百多段相声,也开创了一代歌颂和讽刺并举的先河。从内容上来说,从形式上来说,马季老师的相声小品,马季带我们演喜剧电影,这是对他的喜剧之路、相声之路,是一种拓展,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发展和扬弃。马季先生是一个德艺双馨的人,马季老师为人宽厚,为人师表,他的音容笑貌至今都在我的脑海中。我觉得马季先生用自己的联想,为他立了功;用自己的作品,为他立了言;用自己的人格,为他立了德。我感谢您,今天您为他立了碑。马季先生是块丰碑,光从一个侧面,可能不全面,不是很深刻,但是您带了一个好头。马先生离开我们时间越久远,他的精神越凸显;历史越漫长,他的思想越凸显,其实越久越想他这个人。作为相声从艺者,马季老师的弟子,应该学习马季的这种精神,应该继承他,在艺术上不断地创新,深入生活,潜心创作,为人民、为观众提供更多的笑声!再次谢谢您!(起立与作者握手)

黄宏(马季弟子、著名相声小品表演艺术家):非常高兴能参加这个会,《马季生前与身后》对我来说是一本崭新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遗憾的是,我不跟其他的弟子一样,生前没有陪他更多,身后的故事也了解得很少,从这个角度讲,我更像是一个普通的观众,因此对马老师的纪念,更像是一个最普通、最忠实的观众,用全心去感受他。今天家乡人来了,我们曲艺界的朋友来了,还有很多观众们,我觉得马老师是得到家人、同仁和众人的认可。他是我们的恩师,又是相声的一杆大旗,也是我们曲艺事业不可多得一代大师。我觉得能够具备这样的名,必须有几个鲜活的条件。

黄宏发言

第一,优越的专业条件,丰富的综合素质,正直的为人施礼。我对马季老师的了解是从幼年开始,因为他是我爸爸的至交,在我们家的影集里,放着三个人的照片,让我仰慕——马季老师,唐杰忠老师、赵丽蓉老师。马、唐、赵,“当头炮”,当时曲艺事业生龙活虎,也是最有活力的一代蛟龙。我想,马季老师有今天的成就,也离不开周围这些好同事,还这些老师、这些好搭档。我认为马季老师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纯粹得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际关系的平衡上,他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际的计较上,他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金钱和物质的贪婪上。我和马季老师接触的不多,不像赵炎老师、刘伟老师,他们经常在一起,我每当演出也好、聚会也好,与他碰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是在说艺术,就是在讲相声,我就是利用这些时间,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我喜欢曲艺,因为我从小来到部队,写了很多段子,我的曲艺集请马季老师为我题前言,他拿过笔来一气呵成,现在我能够把这个前言背下来,觉得这就是对我的要求和指导。所以说我们今天缅怀他,马季老师生前是神,现在在我们心目中仍然是神,他是那样的纯粹,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质,而且对我们部队的曲艺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我记得马季老师在我的书里面写的这样的一句话:“两条腿走路,作为曲艺演员一定要自己创作。”这也是我的座右铭。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这样做,而且今后我也会这样做。虽然我们创作水平不高,但是我们一定会去努力,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今天这个书出版了,有这么多的同仁去怀念他,我希望他有更大的社会影响。我们一是自己学,向王金宝老师学,我们拿回去一包瓜子,回去自己嗑。还有我们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本书推向社会,造成更大的影响,为我们曲艺争光。我们曲艺界有这样的人,值得我们骄傲。而且我们也希望这部书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不仅仅设在书香里,这本书写得这样细,写得这样实,我相信它一定很有价值。我也希望我们的同仁,能够把马先生的这本书拍成影视,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现代的媒体去了解。

最后我想说四句话。这四句话我觉得用在马先生身上就是像在说他,优秀的文化是什么?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扪心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力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谢谢大家!

李增瑞发言

李增瑞(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感谢给我这么一次机会说两句话。我代表我们这些弟子们说。因为这些我们马季先生的弟子,在我们的艺术生命当中,有先生的遗传基因,都有先生洒下的辛勤汗水,我们能有今天,我们能够成长到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恩师的培养,我们永远怀念他。

今天出版《马季生前与身后》这本书,为先生著书立传,使我们有一个聚会来共同怀念我们的恩师,恩师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大家深思,他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毫不动摇地做一个真正的相声人。我希望这句话能够使我们弟子一起共勉,来永远怀念我们的恩师,感谢恩师的培养。同时我们也感谢,宝坻这块宝地为中国相声培养、培育了这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向宝坻人民表示感谢,向这本书的作者张伯苓先生表示感谢!我们会继承先生未完成的事业,把我们的相声搞得更好,给我们的人民带来更多的欢笑,完了。谢谢。

韩兰成(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央视《曲苑杂坛》编导):该说的各位都说了,该感谢张先生的也感谢了,也鞠了躬了,我说个车轱辘话,再一次感谢张先生,感谢给我恩师出了这本书。除了感谢之外,我再给你提供一点小素材,等你出这本书下册的时候,你好用。

韩兰成发言

有一次先生带着我们去徐州有一场演出,演完了已经到了夜里12点了,开车的时间是十二点半左右,结果到那一看,火车晚点,火车站的人非常客气,你们赶快来吧,赶快来贵宾室吧,结果就到贵宾室了。这时候大家在贵宾室,天下大雪非常冷,都在休息的时候,突然门开了,一群铁路工人,有拿着小铁锤的,有拿着号志灯的,起哄一样就到屋里了,门一拉开,雪花北风一块就都吹进来了。这时候马季先生赶快站起来了,大家说我们来看看马先生,马先生说你们只是想看看我吗,不想听我说一段吗?这是夜里面一点钟,结果全体观众一起鼓掌,这个时候我师兄赵炎在旁边已经快要入睡了,他把赵炎喊起来,两个人夜里面一点,为铁路工人演了两小段。这是一件活生生的例子,现在记忆犹新。

我跟随马先生20年的时间,他的高尚的品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比如原来没有手机的时候,走到哪,最后他都说把电话费给结了。说句实在话,有的时候我不想结,到那儿演出去,人家这么热情,住的五星级,还叫我们去结什么电话费,他说了我不结不行,不管在哪演出完了,我必须把电话费结了。有一次去演出,人家也是非常热情,我想咱没有必要结,我就没结,他下楼问我:“兰成,电话费结了吗?”我说:“啊啊啊。”结果就下来了,因为我说话吞吞吐吐,先生聪明地看出来了,上了车,他问我电话费你到底结了没结?他噌地一下从车上下来,自己跑去把电话费给结了,后来一路上先生都没理我。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咱们是说相声的,咱们不能让人家看不起咱们。”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先生接了一个电话,在成都有一个演出,一个叫鸡蛋妹的演员组织演出,我们就去了,结果演员进门以后她就哭了:“马先生实在对不起你,我们说的包路费不能跟您兑现,只能给您五千块钱。”马季先生说:“别介,你放心吧,该怎么演怎么演。”演完后给你写个条子,结果就写了一个借条,写了三万块钱的借条,然后给了五千块钱现金。马季先生把这五千块钱递给我:“兰成,装着。”我一犹豫,“你装着,少废话。”把那钱就给我了,然后在那个演员走了以后他把条子给撕了,“那还能要的来啊,咱们全当作旅游了。”演出一点儿没耽误。所以先生生前经常说,艺术的高低是人品的较量,他还经常说,我们相声演员一定是生活的老师,却不能做生活中的小丑。他的名言,至今我认为还是我们的座右铭,就这样,谢谢大家!

柏迈高发言

柏迈高(马季的徒孙、美国驻华商会主席):今天我非常高兴参加这个活动,看了这本书的出版,我说说两方面我的心情和纪念。

一是很多人都提出来马先生写了好多的段子,我记得有一次和马先生一起他还是有创新,创意的想法,比如有一次我和刘老师到马先生的书斋,请他吃晚饭,讨论我企业的问题。马先生开始想一想,后来写了一段叫《中国的诸葛亮和美国的企业管理》,边吃边听马季先生讲。他开始讲了一段相声,我们旁边的服务员冷静地站在那边,开始微笑,后来控制不住,开始笑,马季先生就是创意的艺术大师,这印象非常非常深。过了一段时间,考虑到我企业发展的问题,就是停车的问题,他又创作了一段相声。马季先生在艺术上非常讲创新,这一点我印象是非常深。马先生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也知道他是政协的委员,每次老师过来他也问到地区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他最关心我们的问题。最后我想感谢张先生写了这本书,回去后可以读一读,可以更好地认识马先生,纪念马先生。

马东(马季的儿子、央视春晚总导演):特别对不起,今天底下坐着这么多长辈,这么多大叔,很多各个方面的老师。下午台里面有一个不能缺席的会,刚刚完,所以刚赶过来。

马东发言

其实关于这本书的出版,我们盼了很长时间,这本书的书稿在我那儿也放了很长时间,我一直在看,有的时候看不下去,因为我父亲离开我们到今天是1549天。虽然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是有些东西还是很难放下,包括我父亲很多生前的资料,到现在我妈老是催我,让我找时间整理,但是确实是有的时候拿不动,有的时候不太敢去触碰。

我父亲一生不管是他写的还是有人写他的,出的书并不是特别多,包括他最后临终前在桌子上的书稿,我们在他去世之后,尽快地就把它出版了。那么今天这本《马季生前与身后》其实是对他这几本书的一个特别好的补充。由于涉及生前的部分,有许多是别的书里涉及不到的,涉及身后的部分,又是对他72岁的一生的补充和完善。张伯苓大哥,是我父亲走之后我才逐渐熟悉起来的,也是通过他,才跟我父亲的原籍、我的原籍宝坻更加亲近,应该说其实是通过伯苓大哥,使我和宝坻有了这种血脉上的继承。我父亲生前很多次去宝坻,也跟他聊的特别多,所以应该说他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情况,对我来说第一次读的时候都是很新鲜的,非常完整,非常翔实,采访的工作也特别的辛苦。

从我的角度看,我父亲是一个亲近的人,他是一个专家,专业人士,他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情感非常含蓄、醇厚的一个人,这个东西往往需要时间,才能在心里慢慢地品出味来,这也是一千五百多天以来,常常转在我心里的一些感受。我特别感谢伯苓大哥出这本书,好多了解我父亲、不了解我父亲的朋友们能够回味他的一生,然后把这种温暖传递出去。我特别感谢今天来的这么些叔叔辈的、这些老艺术家,唐大爷,王金宝叔叔,赵叔叔,包括那边廉老师,这都是跟父亲一生的朋友。在他去世四年多,关于我父亲的一本书出版之后,还能够听到您们温暖的声音,看到你们的样子,我心里特别感动,也特别感谢我的大哥们。说实话,他们都是特别特别忙的人,这么一个活动,要我打电话去联系的时候,真是拿起来,放下,拿起来,放下。因为可能这一点我随我爸,就是张不开嘴。然后,我得到的回馈,永远是极其干脆、极其直接的——还需要做什么?肯定到,还需要做什么?让我很感动。我虽然是当主持人的,但是碰到这种时候,总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形容自己内心的那种感激。我父亲走了之后,所有我父亲的这些老朋友们、弟子对我母亲、我叔叔以及对我的那种照顾,让我们永远感激,我觉得从家人的角度,我谢谢大家,就这些。

刘兰芳(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现任名誉主席)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马季生前与身后》一书的首发式暨座谈会,缅怀马季先生为相声艺术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以及我个人,对今天到场的各位领导和曲艺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兰芳发言

刚才几位领导和艺术家都做了很好的发言,从不同方面深切缅怀马季先生,表达了对他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并对马季先生的艺术成就做了很高的评价。马季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相声演员。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相声事业,是深受全国人民群众喜爱的相声艺术家,他精表演、通创作、长教育,是我国曲艺界的一面旗帜,是广大曲艺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在曲艺界,提起马季的人品,人们都交口称赞。他为人敦厚朴实,急功好义,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为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大艺术家著书立说,是一件必要而有益的事,而由马季先生的故乡天津宝坻的人民来书写他的人生故事,则更加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伯苓同志和我相识时间虽不长,却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对宝坻的文史工作非常用心,对宝坻的文化名人也十分关注。多年前听他说想从故乡这个角度为马季先生写一本书,当时我就赞同,并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今天看到新书终于出版,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在此深深感谢张伯苓同志为编撰本书付出的辛苦努力!

出书不仅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作为曲艺战线的老兵,在继承传统民族曲艺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都能抽出空来,认真读读这本书,好好体会马季先生留给我们的累累硕果与深切期望,以他的精神为动力,努力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不断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和文化素养,为推动我国曲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尽一分力量,做一份贡献。

(根据录音整理,各位的发言有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