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设计出来的人脉,坚不可摧_关于左宗棠的故事

设计出来的人脉,坚不可摧_关于左宗棠的故事

时间:2022-05-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设计出来的人脉,坚不可摧_关于左宗棠的故事晚清有两大名臣,即左宗棠和曾国藩。左宗棠得知这一消息,顿时欣喜若狂。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穷书生,竟然能获得贺长龄如此高的待遇,左宗棠的大名在长沙一带不胫而走。贺长龄的志向、才智以及为人处世的精神,都使左宗棠受益匪浅。左宗棠在贺长龄的介绍下,进入城南书院就读。

设计出来的人脉,坚不可摧_关于左宗棠的故事

晚清有两大名臣,即左宗棠和曾国藩。

曾国藩向来以谦虚谨慎的姿态出现,是无数人敬仰的为人做事之楷模,他长袖善舞,在众人之间左右逢源,编织出了一张强大的人脉网,这也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

反观左宗棠,他狂傲不羁,刚毅勇烈,在任何人面前都直言不讳,好像想到他,人们就不由自主地会头疼:这个傲慢的娃儿,根本不懂什么“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www.guayunfan.com)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左宗棠比任何人都明白人脉的重要性,但是他不像曾国藩那样步步为营,时刻惦记着给自己铺好路子,以防万一。

性格狂傲的左宗棠,只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手就出手,用谁找谁。所以,别说左宗棠很狂傲,他只是有目的地打交道。而他的人生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技能”,就是打算借着名师效应,来提升自己的人气。这对名师就是贺长龄、贺熙龄兄弟!

贺长龄是清善化县(今长沙)人,字耦耕,号西涯。他是晚清最早提倡经世实学的有识之士。嘉庆十三年(1808),考中进士以后,贺长龄开始入朝为官,先后担任庶吉士、编修、学政、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道光六年(1826),贺长龄委托魏源辑成一部专门收录清代道光帝以前名臣巨儒的经世文章的类书《皇朝经世文编》。

道光十年(1830),贺长龄因为母亲去世回到长沙丁忧。

左宗棠得知这一消息,顿时欣喜若狂。他早就听说贺长龄的大名了,据说贺长龄为官数十载,勤于职守,颇有惠政。任职山东时,山东多水患,贺长龄亲自带人开沟洫,兴水利,使得粮食收获倍增。陶澍、林则徐等人都十分佩服贺长龄的才学,一旦遇到漕、河、盐等方面的政务,就马上跑去向他请教。

如今,这位学历高、才能强、人品好的名师自己送上门来了,作为一个做事三思而行、出手直奔目的的狂人,左宗棠果断决定亲自上门去拜访传说中的贺老师。

左宗棠这步棋走得十分巧妙,十分正确,十分高明。神州大地,人杰地灵,大江南北,人才济济,可惜“千里马”虽遍地,“伯乐”却少之又少,而人才的横空出世、名动天下往往离不开“伯乐”的发现。左宗棠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主动敲开了“伯乐”家的大门。

一番深谈以后,左宗棠成功地“俘获”了贺老师的心。

贺长龄看到左宗棠年少而学博,又十分了解全国的军事地理、山川形势、社会情状,顿时被这个少年奇才的宏大抱负和杰出才智“电”到了,竟然“以国士见待”。

事实上,这时候的左宗棠不过是一名年仅十八岁连生员都不是的青年,而贺长龄则早已经是朝廷要员。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穷书生,竟然能获得贺长龄如此高的待遇,左宗棠的大名在长沙一带不胫而走。

贺长龄十分喜爱眼前这个爱读书的青年人,得知左宗棠家境贫寒、没钱买书以后,就将家中所藏的全部官私图书借给左宗棠随意阅览,有些书藏在楼上,他不顾自己已上了年纪,总是亲自上楼替左宗棠取书,爬上爬下,不厌其烦。

每次左宗棠来还书,他都耐心询问左宗棠有何心得,两人相互印证,十分默契,逐渐成了忘年之交。也就是在贺长龄家里,左宗棠阅读了贺长龄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并接触到了历代大量政治实际和典章制度,学识和见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贺长龄的志向、才智以及为人处世的精神,都使左宗棠受益匪浅。

贺长龄居丧一年后,就回原任去了,但他对左宗棠的影响绝对是不可估量的。贺长龄曾对左宗棠说:“当今天下,真正的人才十分缺乏,以后千万别匆忙随意找个小官职就当,这样会委屈你的才能。要耐心等待,干那些能真正发挥你的才能的事业!”后来左宗棠时刻铭记贺长龄这句话,在数次落第、生活贫寒之际,仍旧顶住压力,拒绝出任那些卑琐的小官职,谢绝友人的多次邀请,毅然学姜子牙、诸葛亮在乡间隐居,以耕读为生,等待“天降大任”。

贺长龄离开长沙以后,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六年后,贺长龄担任贵州巡抚,曾几次写信邀请左宗棠去贵州和他共事,并以重金礼聘。但由于当时左宗棠正在安化教授陶澍的孤子,便辞谢了贺长龄的邀请。

贺长龄离开长沙的时候,他的弟弟贺熙龄仍留在长沙。贺熙龄,字蔗农,也是一位有名的饱学之士。他原来担任湖北学政,也因丁忧在家,并接受长沙三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城南书院的邀请在此讲席。左宗棠在贺长龄的介绍下,进入城南书院就读。贺熙龄跟贺长龄一样,也十分看重左宗棠,后来他在一篇题赞左宗棠祖父画像的文章中提到左宗棠,说:“左季高少年的时候跟着我学习,我看他卓然自立,学习看书必有所得,行为言语循然规矩,就知道他很不同于众。”

贺熙龄在长沙住了九年,左宗棠经常不在长沙,但两人经常通信,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国家大事。道光十九年(1839)秋天,贺熙龄准备返回京城。左宗棠和几个同学以及贺熙龄的朋友共十人会集长沙城南,为贺熙龄送行。贺熙龄到九江以后,看到月明如昼,忽然想念起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左宗棠,就写了一首《舟中怀左季高诗》:

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

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贺熙龄在诗中加注说:“季高近弃词章,为有用之学,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这简直是正大光明地给左宗棠做宣传!

贺长龄曾赞誉左宗棠为“国士”,贺熙龄又以形象生动的诗词这样赞誉他,有意无意地将左宗棠推向了经世之才、国士之士的宝座。

后来,左宗棠的大儿子左孝威出生,贺熙龄十分高兴,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左孝威,于是,左宗棠与贺熙龄一下子从师生变成了亲家。贺长龄、贺熙龄兄弟在官场、绅士之间颇有名气,所以,凭借贺氏兄弟徒弟兼亲家的身份,左宗棠很快就成了湖南有名的才士。

中国人历来就看重学历,古代的太学生就比穷书生要高出一筹,状元、进士明显甩秀才、举人好几条街,就算到了近现代,北大、清华、哈佛、剑桥的分量也远远超过一个三流大学、二流本科。

名师像是一盏灯,所有笼罩在灯光下的学子,都会瞬间展露锋芒,亮瞎人眼。所以,孔子千里迢迢拜见老子,杨时程门立雪拜见老师程颐,当今父母不惜花费重金送儿女上名校拜名师。左宗棠很清楚这一点。

凭借贺氏兄弟这一名师高徒的身份,左宗棠人气倍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小子,一下子成了湖南一带的名流才士。这一次拜师,可以说是左宗棠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拜师,却给他铸造了一道坚硬的“绝对防御”,给他树立起“国士”形象,让他在社会底层爬了起来,站成了一尊压不垮的巨人像。

不得不说,左宗棠择人的本事实在是太高明、太强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