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千古至奇之杰作_关于屈原的故事

千古至奇之杰作_关于屈原的故事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千古至奇之杰作_关于屈原的故事或许屈原不是第一个问难苍天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敢将自己问难苍天的内容记录成诗的人。这些奇特之处,展现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想象力和令人望尘莫及的学识,更充分体现了他惊人的艺术才华与诗歌造诣。至文末是屈原问询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史实与传说的问题。屈原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感同情与不满。

千古至奇之杰作_关于屈原的故事

或许屈原不是第一个问难苍天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敢将自己问难苍天的内容记录成诗的人。《天问》一诗承载了从天地初开到屈原所处的年代的170多个问题,全诗共有373句,1560字,句式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观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诗歌由始至终都由问句组成,一口气将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问题都问了个遍,堪称“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说它奇,不仅是说它的内容庞大,涉猎之广,还包括从诗歌的构思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思想的“奇”。这些奇特之处,展现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想象力和令人望尘莫及的学识,更充分体现了他惊人的艺术才华与诗歌造诣。

《天问》可以说是屈原广泛涉猎所得的精髓,所问内容皆是上古传说中甚为难解的怪事、大事。针对这众多的“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屈原似乎是要得到一个回答,找出一个因果。事实上,屈原在《天问》中提到的许多问题,在春秋战国以来的文人典籍中都有描述,但是,只有他以疑问的语气将这些问题汇总一处,给人以诗文气势磅礴,世间奥妙无穷的感觉。屈原曾为楚国宗室重臣,且学富五车,经历丰富,《天问》奇篇由他写成,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更表现了诗歌不俗的影响和价值。

在《天问》中,屈原对天地、山川、日月、灵异怪事和人事的问询,大多都有影射当时的现实意义。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是由其主观上的选择而精心撰写的,并非是完全如流水账似的记录历史疑难。从全文最后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来看,更能表明屈原主观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www.guayunfan.com)从整首诗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它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围绕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提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那些当时尚未解决的存在疑问的问题,也有一些明知原因而又问出以求得公道的问题。屈原对众多历史问题进行提问,其实是在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而围绕自然进行的问题,表现的是其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和对传说的大胆怀疑,从而可以看出屈原比同时代人超前的思想认识。而《天问》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博大精深的内容,也成了世界文库中独一无二的奇作。

从整体看来,屈原写作时是将全诗分为两大部分来写的。从开头到“羿焉彃日?乌焉解羽?”是第一部分。该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小节,篇首至“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为一小节,写的是其对宇宙生成、天体情况和宇宙阴阳变化等内容的发问。第二小节是从“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到“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主要写的是对日月星辰的提问,问题有:日月星辰会不会坠落?太阳每天要走多少路?月亮怎么会有阴晴圆缺?……接下来到第一部分的结束处便是第三小节的内容,问的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奇闻怪事。

在这一部分中,屈原主要围绕自然界的奥妙来发问,兼有其联想到的与自然相关的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丰富万变,且生动有趣。细细读来,足以令人们对屈原丰富神奇的想象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接下来从“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至文末是屈原问询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史实与传说的问题。这一部分含有明确的时间脉络,主要围绕夏、商、周的人和事进行提问,涉及对象有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等。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中,屈原大胆提出自己的怀疑,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与爱憎。这一点,在鲧禹治水的传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屈原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感同情与不满。他认为鲧被害的原因,不是因为犯了什么错,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受人拥戴,所以引起了帝的嫉妒和猜疑。这一观点与屈原自身的遭遇极为相像,所以,这一部分的“天问”内容,其实是屈原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公待遇所表达的愤懑之情。

紧接着,屈原又写了一些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说,包括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齐桓公、吴王阖庐等,进一步发表自己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在对这一系列历史的总结中,屈原更加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更加鲜明地说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而且还借机劝谏君王以史为鉴,懂得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天问》一诗,除了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想象离奇,寓意深远外,还有另一个奇特之处,即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与众不同。全诗以四字为句,间杂以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十分协调。而且,屈原又将它们以问句的形式紧密连接,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清晰的脉络。在语言运用上,屈原又摒弃一般诗歌所常用的“兮”、“些”、“只”等语末助词,而多以“何”、“焉”、“胡”、“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频繁变换。这样一来,即便通篇都是发问之句,也不显得呆板无趣,反而更显错落有致。

《天问》诗成,震撼九州。人们既佩服屈原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又倾慕于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的学识。而有心之人,更是从其发问中读出了他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抨击以及对未来的希冀。一时之间,《天问》被天下百姓奉为“天外奇书”。而后世文人,更是将其视为临摹与学习的典范,晋傅玄作《拟天问》,唐杨炯作《浑天赋》,宋柳宗元作《天对》,等等,可见其“天下至奇之杰作”的美誉并非浪得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