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一手拿枪的国际主义战士

一手拿枪的国际主义战士

时间:2022-06-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手拿枪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国际主义战士我的任务就是抗击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希伯谢绝随第一、第二两分队先走,毅然拔出手枪加人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1942年,山东军民为了纪念希伯烈士,专门为希伯建立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纪念碑,墓碑上刻着“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等题词。

一手拿枪的国际主义战士

汉斯·希伯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国际主义战士

我的任务就是抗击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既来了,就不走。我坚决留下来和同志们一起战斗!

——汉斯·希伯

汊斯·希伯(1897—1941),奥匈帝国人,波兰记者。1941年11月,在大青山战役中英勇牺牲。(www.guayunfan.com)希伯曾到德国上大学并加人德国共产党。他通晓英、德、俄、波兰和汊语5种文字,工作后定居德国。

1925年,汊斯·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身份是一名波兰记者。他思想积极、眼光敏锐,经常到贫困的下层民众中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当上海发生工人运动时,他十分支持,并及时报道,向世人介绍中国工人的贫困和争取生存、争取解放的斗争。

希伯回国后,把在中国的经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语言写成《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年》一书,并于1928年2月在柏林出版,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希伯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的中国情并没有因为蒋介石叛变中国革命而断绝。1932年秋,希伯告别新婚的妻子秋迪,再度来华。不久,他的妻子也追随丈夫来到中国。

1941年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妄图打破僵局,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重点“扫荡”。由于当时形势十分险恶,为了希伯的安全,部队首长决定请他暂时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希伯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正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把这一斗争的神圣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们。”他还坚决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留下,和八路军战士一道参加反“扫荡”。

希伯跟随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领导机关,在师特务营的掩护下,顶着寒冷的北风,涉过结了薄冰的沂河和沭河,静悄悄地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沂沭平原。希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和战士们一起生活和战斗,表现出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总是沉着机智,一面战斗,一面观察,并记录战斗的场面,为新闻报道积累资料。

战斗日益激烈,敌人的包围圈也越缩越紧。鉴于形势危急,为了确保希伯的安全,部队领导决定派遣一个精干的武装小分队,护送希伯冲出包围圈,取道苏北新四军根据地,返回上海。当部队领导把这一决定通知他时,希伯却坚定地回答说:“既来了,就不走。我坚决留下来和同志们一起战斗!”他激动地向首长表示:“我这个人,平生不论做什么,总是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论奉献什么,总是完完全全地献上……凡可献上我全身的事,绝不只献一只手。”部队首长劝他说:“你的任务是采访,是用笔当枪。”希伯笑着晃了晃自己手中的笔,又自豪地拍了拍腰间的手枪,说:“不,我的任务就是抗击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反法西斯的雄心壮志。

1941年11月下旬,沂蒙山区飘起了小雪,日军“扫荡”与抗日军民反“扫荡”的斗争更加白热化。希伯同志跟着我们的队伍,在东蒙山中与敌人“推磨”。中共相关领导同志曾多次劝他早日离开山东,但他坚决不肯,一再表示:“现在正是最需要我奋斗的时刻,我要和你们在一起。”

1941年11月30日清晨,八路军在大青山与敌人遭遇。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将我部团团围住。当时我部只有一个特务连和一些抗大学员,敌众我寡,战斗异常激烈。为了掩护机关转移,部队首长决定将所有人员组成三个分队,分批向南突围。希伯谢绝随第一、第二两分队先走,毅然拔出手枪加人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最后突围时分,敌人以密集火力封锁突破口,翻译、警卫员、战士们纷纷倒下。希伯悲愤交加,拿起武器向敌人猛玫,罪恶的子弹相继击中了他的臀部、胸部,当最后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炸响时,希伯终因寡不敌众,倒在了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汊斯·希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44岁的年轻生命。

汊斯·希伯是拿起枪杆子保卫中华民族的欧洲人。1942年,山东军民为了纪念希伯烈士,专门为希伯建立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纪念碑,墓碑上刻着“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等题词。

汉斯·希伯雕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