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士在战地不拿枪

战士在战地不拿枪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武子的“治力”说,讲了三个方面:就战场来说,我近敌远;就部队劳逸状况来说,我逸敌劳;就官兵饥饱状态来说,我饱敌饥。《军争篇》“治力”三法,尤以“以逸待劳”为后世兵家所重,影响军事行动深远巨大。此语多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不堪后,乘势出击取胜。聪明善于“治力”的指挥员,用这种办法使敌人处于失败的境地。

《孙子兵法·军争篇》论“治力”,即战争指导者对敌我战斗力的掌握和利用。他说: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意为以自己部队靠近战地而等待敌人远道而趋,以自己部队的养精蓄锐来对付敌人的奔走疲劳,以自己部队的粮草充足来对抗敌人的饥饿难熬,这是掌握部队战斗力的办法。

孙武子的“治力”说,讲了三个方面:就战场来说,我近敌远;就部队劳逸状况来说,我逸敌劳;就官兵饥饱状态来说,我饱敌饥。总体来说,就是我近我逸我饱,而另一面是敌远敌劳敌饥。做到这几方面,就在敌我战斗力的比较中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也就有了胜利的基础。

《军争篇》“治力”三法,尤以“以逸待劳”为后世兵家所重,影响军事行动深远巨大。常以成语的形式进入兵学著作。

毛泽东在战争活动、军事文电和军事著作中,常常使用“以逸待劳”这条成语。

逸为安逸,劳指疲劳。此语多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不堪后,乘势出击取胜。“以逸待劳”亦作“以佚待劳”。“佚”与“逸”,在古书中为通假字

战场态势千变万化。敌军处于“安逸”状态怎么办?孙子曰:

兵者诡道也……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计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孙子兵法·虚实》)

“佚而劳之”和“佚能劳之”,意思相同,都是指使敌军从安逸转化为劳累、劳苦、劳顿。这是诡道“动敌”的要求。聪明善于“治力”的指挥员,用这种办法使敌人处于失败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