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守仁格竹反映了王阳明精神

守仁格竹反映了王阳明精神

时间:2022-04-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守仁在广西重教化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嘉靖六年,56岁的王守仁奉朝廷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出征思恩府、田州。在广西任职期间,王守仁了解了广西教育落后的状况,更加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为当地办教育。这不能不说与此前王守仁重视教育、大力办书院的影响有关。这些仅存的遗迹,就是当年王守仁在广西兴办教育的历史见证。

王守仁在广西重教化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他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数百年人文历史,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学问,而且能够统领大军,驰骋沙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明正德元年(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上书言事,触怒大权在握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驿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级招待所所长),在官场上可谓一落千丈。当时的龙场,地僻山穷,瘴蛊横行,各族杂处,语言不通。龙场驿站更是年久失修,举目皆残垣破瓦,无以为居。他在离驿站1千米处选择一个低矮地方,结庐而居。就在这样艰难恶劣的环境下,他潜心钻研“程朱理学”,创立“心学”“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守仁画像(www.guayunfan.com)王守仁在政务及戎马之余,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办学传道上。早在贬谪贵州龙场时,他就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以一驿丞区区之职而大启西南教学之门,堪称勋劳卓著。后来他又在任职的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广设教坛,亲自讲授,一时生徒甚众,求学者云集,轰动一时。

嘉靖六年(1527年),56岁的王守仁奉朝廷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出征思恩府(今广西武鸣)、田州(今广西田阳)。十二月又奉命兼任两广巡抚。十二月二十六日,王阳明率部抵达南宁。《明史·广西土司传》卷三一八载,田州土官知府岑猛父子,与思恩州土官都指挥同知岑浚祖孙、头目王受等多年互相仇杀,地方生灵涂炭。王阳明到任后做了大量工作,于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接受土酋卢苏、王受的投降,前后仅3个月,兵不血刃,平息了田州、思恩州的祸乱。

在广西任职期间,王守仁了解了广西教育落后的状况,更加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为当地办教育。据《王阳明全集·年谱三》所载,他在九月初八出征思田,临行前夕,仍为学生钱德洪、王畿讲解《天泉四句教》,阐释他的“格物致知”理论。平息思田之乱后,他旋即在田州、思恩、南宁设立书院,延师授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宁的敷文书院。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版的《邕宁县志》载:“我县书院,明朝所立者,皆已久废,惟敷文书院岿然犹存。”“敷文书院,在北门街口,即县学旧址。明嘉靖七年,新建伯王守仁征思田驻邕时,建有正厅,东西廊房,后厅,日集诸生,讲学其中。后人因立公像于后厅,春秋祀之,名为文成公祠。”

在教学方法上,王守仁主张因材施教,不拘于课堂一隅,其形式多种多样,或歌,或舞,或读,或赋,或问,极其生动活泼。对此,郭沫若先生曾予以高度评价,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对于办学目的,王阳明则在《敷文书院记》中说得很明白:“守仁曷往视师,勿以兵歼,其以德绥,乃班师撤旅,散其党翼,宣扬至仁,诞敷文德……”敷文书院自王阳明创建以来,经多次重修,一直延至民国初年。自敷文书院之后,嘉靖年间,南宁先后设立书院11所。至清代,广西书院发展出现高峰期,共有184所之多。这不能不说与此前王守仁重视教育、大力办书院的影响有关。

现在,南宁尚存多处阳明先生的纪念遗址,如南宁市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的线刻王阳明全身坐像碑。碑高2.13米,宽1.39米,刻像冠服肃然,神态自若。青秀山风景区有阳明洞,石壁上镌有“阳明先生过化之地”,落款为“大明嘉靖四十年闰五月吉日左江兵备俭事门生欧阳瑜”。这些仅存的遗迹,就是当年王守仁在广西兴办教育的历史见证。

浙江余姚市王阳明故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