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象祠记(王守仁)

象祠记(王守仁)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2〕,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而象之祠独延于世。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传说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弟弟,多次企图加害舜,但都没有成功。舜即位以后,反而封他为鼻国国君。作者借苗人翻修象祠一事,引出一番议论。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1〕。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2〕,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改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3〕,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4〕?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5〕。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6〕:“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1〕象:舜的异母弟,与其父瞽瞍屡次谋害舜。灵博:山名,在今贵州黔西县。一说为灵鹫山、博高山,在今云南境内。

〔2〕宣尉:即宣慰使。明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长官叫宣慰使,由各族酋长担任。一般称为“土司”。

〔3〕有鼻:今湖南道县。据传舜封象于此。唐代道州刺史薛伯高毁象祠。

〔4〕干羽:古代舞者所执的两种舞具。相传舜攻有苗不克,归而讲求道德礼乐,舞干羽,感化有苗。

〔5〕烝烝:淳厚,美盛。乂:治理,安定。瞽瞍:舜父。前三句见《尧典》,赞美舜感化了他的父母兄弟。后一句见《大禹谟》。

〔6〕《孟子》曰:全句意为:象虽受封,但无实权,不能为恶。

美文共赏

传说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弟弟,多次企图加害舜,但都没有成功。舜即位以后,反而封他为鼻国国君。作者借苗人翻修象祠一事,引出一番议论。象之所以被祭祀,是因为在圣人的感化下改恶从善,宣扬“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即君子应该修身树德,以德感化天下之人。文章具有激励人改过向善的积极意义。

作者从具体的事实作出抽象的推断,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构思巧妙,见解独特。

本篇名句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我由此更加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可感化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