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时间:2022-04-1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委对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由之前的“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逐步调整为“以菜为主,大力发展肉、蛋、奶、鱼等副食品生产”。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区委高度重视扶持、培养农村专业户。通过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培养、扶持专业户等措施,南岸区的农村商品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委对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由之前的“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逐步调整为“以菜为主,大力发展肉、蛋、奶、鱼等副食品生产”。传统农业生产格局被打破,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农业商品生产的产业结构开始逐步形成。

1979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农村社员可以发展家庭副业,搞自留地,生产队也可以发展多种经营。1981年全区农村社员增加划拨自留地454亩,划生猪饲料地2117亩,基边地、鸡啄地[2]231亩,促进了畜牧业和家庭副业的发展。全区农村不断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菜地和鱼池,发展禽畜,增加生猪、奶牛喂养。1984年,在区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筹资71.2万元,展开了南岸区首批蔬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巩固,更为农业产品商品化和农村专业户的大量产生创造了条件,营造了氛围。

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区委高度重视扶持、培养农村专业户。1982年,区财政拨出2.65万元专款,共扶持专业户23户,其中养鸡12户、养奶牛5户、养鱼4户、种花2户。1984年2月,区委、区政府在《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分析,由于社会上对专业户存在不正确认识,干部有三怕:一怕“两极分化”,二怕“冲击计划”,三怕性质起变化。专业户有四怕:一怕政策改变,好景不长;二怕税收负担过重;三怕“红眼病”遭黑整;四怕被问罪,担心坐牢。因此,对全区农村各类专业户,出现了“干部不大管,看起不顺眼,自己怕危险”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专业户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意见》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法规,切实保护专业户的合法权益,为专业户撑腰壮胆,对破坏专业户生产,盗窃专业户财产,危害专业户人身安全的刑事犯罪活动,要依法严惩。要为专业户的产、销穿针引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专业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984年3月,区委召开全区农村专业户代表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造声势,推动专业户的发展。4月3日,区委、区政府在《关于扶持农村各种专业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放宽土地自主使用权,支持农民离土离乡,允许资金、劳力、技术合理流动,保护专业户的合法权益,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等。通过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培养、扶持专业户等措施,南岸区的农村商品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

由于区委、区政府的扶持,南岸农村涌现了一批以商品生产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第一批专业户大多是有文化、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他们成为南岸区20世纪80年代农村商品生产的骨干力量。涂山公社花木专业户钟前亨、文峰公社养鱼专业户黎代福出席了四川省农村科技致富经验交流会,荣获“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称号。至1985年,全区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1384户,产值1151万元。农村经济开始出现了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的趋势。(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