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战国七雄秦国君主

战国七雄秦国君主

时间:2022-04-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彻头彻尾的“拿来主义”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就因为能为我所用。东方来的这些所谓的“客卿”,在秦国眼里都不过是工具,是可用而不可靠的。韩国的这个“疲秦之计”,只不过是让秦国暂时放慢了东进的步伐,对秦国本身来讲,并不见得伤筋动骨。“逐客令”的下达,自然和吕不韦事件有关,但说到底,是秦国对东方这些客卿的不信任达到了极点。

彻头彻尾的“拿来主义”

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就因为能为我所用。相反,虽然很有才能,但不愿意为我所用的人,或者虽然为我所用,但又朝三暮四,不能忠诚如一的人,对秦国来说就不是人才了,而是敌人,那就势必除之而后快。于是,一方面重视人才,另一方面又迫害人才,构成了秦国人才政策的两条路线,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孟尝君来说吧。公元前299年,秦国当时在位的是秦昭王。他听说孟尝君名满天下,是一位明星级人才,就拿本国的王子泾阳君当人质请孟尝君来秦国。孟尝君到秦国后,昭王厚待孟尝君,并封他做国相。可昭王手下的人却说:“孟尝君生在齐国,又在齐国当国相,你对他再好,他的心思也不会在你这里,他心里想的还是齐国。你封他这么大的官,给他这么大的权,他如果想着法子为齐国谋利而损害我们秦国的利益,那秦国可就要倒霉了。这样的人尽管很能干,但不能为我国所用,还不如没有。”秦昭王感觉这话说得有道理,于是脸色一变,不仅撤了孟尝君的官,还把他押进大牢,企图杀掉,以免后患。不要忘了,秦国还有一个泾阳君在齐国当人质呢!如果秦王杀了孟尝君,难道就不怕齐国杀了泾阳君?可对秦国来说,这些都无所谓,齐国如果想杀泾阳君,那请自便,这根本不能成为束缚住秦国手脚的理由。

我们在这里已经看出了秦国的用人风格。东方来的这些所谓的“客卿”,在秦国眼里都不过是工具,是可用而不可靠的。能为我所用就用,不能为我所用就杀。暂时有用暂时不杀,什么时候没用了再杀,没有一点人情味儿。

始皇帝元年(公元前246年),秦国东进中原,占领了周王室的旧地荥阳,大军开到韩国边境,韩国危在旦夕。韩惠王为了能够自保,设下了“疲秦之计”,想诱使秦国将人力、财力用于大办水利,以解燃眉之急。于是,他派了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星夜兼程,赶赴秦国,说服秦国在北部群山间开凿一条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的渠道,用来灌溉关中沃野千里的土地。当时的关中连年干旱,军用粮草供应不足,秦兵无法继续东进,秦始皇正在为粮草而苦恼,郑国的建议正中下怀。秦王求利心切,不惜耗费巨大的资财,挑选了精壮劳力,投入“西水东调”的工程。(www.guayunfan.com)修建这条渠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时间长,耗资多,不可能马上见到效益。韩国的这个“疲秦之计”,只不过是让秦国暂时放慢了东进的步伐,对秦国本身来讲,并不见得伤筋动骨。而就在这条渠修到一半的时候,秦国识破了郑国的意图,要杀掉他。于是郑国上奏始皇说:“你们现在要杀了我,没有关系,其实,我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了,因为你们为了办水利工程,没有出兵打韩国,等于说是我让韩国的灭亡推迟了几年。不过,你们要知道,这个水利工程一旦完成了,可是秦国子孙万世的利益啊!”

听完了郑国的话,秦始皇改变了主意,当场释放了郑国,让他把修渠的工程继续下去。工程完成后,秦国增加了四万多顷的农业生产土地,环境改善,经济增长,国家社会更加富庶,为统一六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条长达三百公里的渠道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郑国渠”。

这里,仍然是秦国功利主义的用人政策在起作用。郑国没有打算效忠秦国,却替秦国修下了造福后代的郑国渠,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对秦国来说,管你什么主观客观,只要能给秦国带来实惠,我就重用你。如果你不可靠,等用完了再卸磨杀驴。据说,郑国修完了水渠后,果然被处死了。

同样命运的还有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专攻国家的富国强兵之道,颇有见地。当年,有人把韩非子写的书籍呈给秦始皇,始皇读后,豁然开朗。特别是《孤愤》、《五蠹》这些篇章,更是引起了这位千古一帝的强烈共鸣。他大声赞道:“额滴神啊!寡人要是能够与这个人见上一面,游玩一场,那死而无憾了!”从那个时候起,秦始皇估计就把“韩非”两个字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就像曹操把张飞的名字写在了袍襟上一样。

秦始皇为了能够见到韩非,便急切地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本来没有任用韩非,在形势急迫的情况下,知道秦王欣赏韩非,就派他出使秦国。秦始皇见到韩非,开心得一塌糊涂。但高兴归高兴,欣赏归欣赏,秦始皇并没有因此就信任并重用韩非。可见,战国末年的秦国,君王已经将个人的喜好和国家的利益区分得非常清楚。后来,韩非多次上书劝秦始皇先打赵国,后打韩国,由此遭到了李斯和姚贾的非议,他们向始皇煽风点火说:“韩非是韩国公子,现在大王你要兼并诸侯,他肯定是向着韩国,而不会为秦国考虑,这是人之常情。大王你不用这个人,在秦国留得久了,再放他回韩国,那会留下后患的,不如编个罪名杀了算了。”(1)秦始皇听了觉得有道理,虽然感到可惜,但还是把韩非交给了法官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表忠心,可又没有机会觐见,结果,一代人才就这样囚死在了秦国的监狱里。

韩非客死秦国,很多人都认为是李斯和姚贾害死的。所以,后来秦二世胡亥杀掉李斯,也被认为是他罪有应得。其实,李斯、姚贾这些人怎么可能左右秦始皇的意志和想法?秦始皇之所以下令处死韩非,是有自己的考虑的。秦始皇极其欣赏韩非,认为他是大才,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人值得信赖。而韩非后来几次要求不要先攻打韩国,他的嫌疑就更大了。韩非和郑国不一样,郑国为秦修建郑国渠,贡献出来的是实物,是“物质成果”,对我有利还是没利,一目了然。所以,即使你不可靠,也没有关系,只要你的成果可用就行了。正因为这样,郑国虽然心里只有韩国,秦始皇也没有杀他,而是继续任用。但韩非就不一样了,他是个知识分子,有用处的就是他脑子里的那些思想。而思想是看不见的,动机是没办法捉摸的。韩非子的建议可能真的有道理,但是他心眼里到底怎么打算的,估计只有神仙老子知道了。韩非在监狱里几次上书向始皇表明心迹,秦始皇其实是心知肚明的。并不是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李斯在当中千般阻挠,不让秦始皇和狱中的韩非沟通交流。在秦始皇眼皮底下,李斯没有这个能耐,更没有这个胆子。

吕不韦被杀、韩国的“疲秦之计”败露之后,秦始皇曾经一时雷霆震怒,大下“逐客令”,把吕不韦的那些宾客全部削官夺爵,赶出了秦国。“逐客令”的下达,自然和吕不韦事件有关,但说到底,是秦国对东方这些客卿的不信任达到了极点。后来李斯上书,从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说起,历数秦国接纳客卿的成效,又说奇珍异宝、声色犬马这些物质享用的东西,也都是秦国从东方获取的。在李斯的苦苦规劝下,秦始皇这才取消了“逐客令”,而李斯就是在这个时候发迹的。

可是,李斯在这里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东方人士和奇珍异宝、狗马声色对等起来,实在有点自轻自贱。正如我们上面说的,物质的东西是冷冰冰的,没有思想,没有意志,永远被人役使,供人享用,是可以奉行“拿来主义”。可人不行,人有思想,有意识,内心深处可能对你忠诚,也可能不忠诚,不仅可以用自己的才华为秦国出力,但也可以用这种才华让秦国败落。因此,对于这些外国专家,秦国一直是心存芥蒂的。孟尝君、郑国、韩非这些人都不能被秦国容纳,商鞅、范雎、张仪、吕不韦、李斯这些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商鞅车裂,范雎退绌,张仪被逐,吕不韦被杀,李斯腰斩。这些人,打理国家是好手,却不会打理自己,下场不是身败,就是名裂。

李斯的话说对了,秦国就是把这些人当成了和奇珍异宝、狗马声色相同的东西,所以铲除起来没有一点顾忌。何况,这些东方专家为秦国效力,为的也不过是自己的功名利禄和身家性命,而没有忠君爱国的念头(沙丘之变,李斯为自保,竟将秦帝国的江山拱手让给了胡亥和赵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秦国虽然不拘一格纳人才,但在人才政策上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外国人教育成可用又可靠的人。这么大一个国家,竟然没有一人值得信任,这是秦帝国的悲哀,也是秦始皇的痛处。

教育是靠文化来完成的。权力和法律虽然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却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和观念。但是,秦国功利主义的国家气质决定了他对人文教化的漠视。秦国在招纳东方人才的同时,其实也注意吸收了东方的文化。可他借鉴东方文化,却是有选择性的。功利主义决定了秦国吸收进来的只能是产生于三晋的法家思想,而不是诞生于齐鲁之地的儒学。儒学重教育、轻功利;而法家轻教育、重功利。法家思想在秦国的扎根,让他骤然强大,而这种思想所造成的文化和教育的缺失,又让他忽然倒塌。而这,正是我们下面一章所要谈到的。

【注释】

(1)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