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忠于君主的人得不到君主的信任

先忠于君主的人得不到君主的信任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先胜”——奠定胜利的基础谋略运筹是一项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活动。然而成功或胜利的获得,不仅依赖于谋略家对信息的把握,更有赖于他们通过主观努力,营造达于胜利彼岸的态势。采取行动前是否为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谋略家高明与平庸的分水岭,也是决定谋略成败的关键。

5.“先胜”——奠定胜利的基础

谋略运筹是一项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活动。成功或者胜利,是一切谋略家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成功或胜利的获得,不仅依赖于谋略家对信息的把握,更有赖于他们通过主观努力,营造达于胜利彼岸的态势。孙子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讲的就是必须在奠定了胜利基础的前提下采取行动。采取行动前是否为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谋略家高明与平庸的分水岭,也是决定谋略成败的关键。“先胜”的具体表现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敌方的,它包括扰敌意,乱敌心,弱敌阵,夺敌谋等等,如《六韬》上所说的十二种“文伐”方法,就属此类。一类是针对己方的,如孔子所说的“足食、足兵、足信”,墨子所说的去“七患”,商鞅所说的“本于政胜”,孟子所说的“得道”等等,皆属此类。与前一类方法相比,中国谋略家们更重视后一类方法的运用。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是否搞好了自己的内部事务,看做是谋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以七患居国img75,必无社稷img76;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img77。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img78

《墨子·七患》

注:①患:忧患、灾祸。②城:四周作防御的城墙。郭:外城。沟池:护城河。③边:为敌之误。④四邻莫救:四方邻国不来救助。⑤尽:耗尽。⑥财宝虚于待客:金银财宝因招待宾客而空虚无存。⑦仕者持禄:担任官职的人只求保持俸禄和地位。⑧佼:通交。⑨修法讨臣:为了讨罚臣下,制订法律。⑩慑:畏惧。拂,争辩切谏。img79君以为圣智而不问事:君主自以为神圣而聪明,凡事不询问下属。img80安强:安定、强盛。img81谋:策划。指邻国图谋进攻。戒:警戒。img82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所信任的人并不忠于君主,忠于君主的人得不到信任。img83菽:豆类。事:任用、使唤。img84赏赐不能喜:赏赐不当,不能令人欢心鼓舞。img85诛罚不能威:用刑不当,不能形成威力,使人畏惧。img86居:应为“君”。img87社稷:国家的代称。img88国倾:国都倾覆。img89当:在。

译:墨子说:一个国家有七种祸患。哪七种祸患呢?里城、外城、护城河不足以防御敌人进攻而大修国君的宫殿,这是一患;敌国的军队已攻到边境,四周邻国不来救助,这是二患;赏赐无才无能之人,人民的劳力耗费在无用的事情上,金银财宝因招待客人而空虚无存,这是三患;担任官职的人只求保住官职和俸禄,游谈未仕的人只顾结交朋友,图谋个人私利,国君为惩罚臣下而制订法律,臣子怕触犯刑法而不敢犯颜切谏,这是四患;君主自以为神圣而聪明,凡事不询问下属,自以为国家安定、强盛而懈于防备,四周邻国图谋进攻它而不知道戒备,这是五患;君主所信任的人并不忠于君主,忠于君主的人得不到君主的信任,这是六患;国家的粮食不足以供百姓食用,衣物、玉帛也不足以供他们使用,大臣不能为君主尽心尽力,赏赐不当,不能令人欢心鼓舞,刑罚不当,不能形成威力,使人畏惧;这是七患。

治理国家时有此七患,国家必然灭亡,守卫城池时有此七患,敌人一到国都就倾覆。七患在哪里,哪里便要遭受祸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注:①兵:武器,指军备。

译: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讲求信义。”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人民不讲究信义,国家就站不住了。”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谷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img90。以天下之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img91。”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至于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发展趋势等条件,古人往往认为非人力所能及,或者用迷信观点来理解,笼统称为“天时”。②城:指内城。郭:指外城。③环:围,包围。④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甲,甲衣(古代作战时士兵用以保护身体的军服)。⑤委:放弃。去:离开。⑥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⑦固国:巩固国防。山谷:山河。⑧威天下:震慑天下。⑨至:极点。⑩畔:同“叛”,背叛的意思。img92顺:归顺,服从。img93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取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寇战。民习以力难攻,故轻死。

《商君书·战法》

注:①私斗:与本乡人争斗;寇战:与外寇战争。商氏之法,私斗有刑,寇战有赏。

译:一般说来,战争的策略必须以政治上的胜利为根本目标。有政治上的胜利,人民才不争夺。人民不争夺,才不逞个人的意志,以君上的意志为意志。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君的政治,是使人民在乡里械斗就胆怯,和敌人作战就勇敢。人民习惯于用力量攻打凶险的地方和强悍的敌军,所以没有怕死的心情。

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法,错法而俗成,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行三者有二势:一曰辅法而法行,二曰举必得而法立。故恃其众者谓之葺,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诈。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禽也。故曰:强者必刚斗其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

《商君书·立本》

注:①错:通措,设立。②用:指使用民众。具:具备。③势:力量,条件。④葺:以茅草覆盖房顶,指“恃众者”好像以茅盖屋,虽多但不坚固。⑤备:设备,指战守的工具。饰:修整。⑥誉:名誉。目当做臣。誉臣即有名誉的大臣。⑦刚斗其意:应为刚其斗意,即言坚其斗志。其斗二字传写误倒。⑧备:是无往不利的意思。

译:一切国家用兵,取得胜利,有三个步骤:当军队没有出动的时候,要建立法度;法度建立以后,才能养成风俗;风俗养成以后,使用民众的条件才能具备。必须把这三件事推行到全国,然后军队才可以出征。推行这三件事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国君依靠法度,法度从而得以贯彻;第二是国君措施得当,法度从而得以确立。至于依靠士卒众多,那叫就像以茅草搭盖房屋并不坚固;依靠武器的精良,那叫做投机取巧;依靠大臣的名望,那叫做骗术。国君对于这三项,依靠其中的一项,他的士兵就要被敌人俘虏了。所以说:强国必须坚定人民的斗志;人民有斗志,才肯尽力作战;人民尽力作战,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无敌于天下。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

《商君书·画策》

译:古代帝王能够制胜天下,必定先能够控制他的人民;能够战胜强敌,必定先能够统治他的人民。因此统治人民的基础在于控制人民。

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注:①自得:自己的政治得当。②自胜:战胜自己的私心。

译:国君依靠别人,天下人就要离开他;依靠自己,就能取得天下。取得天下的国君是自己先能措施得当;能够战胜强敌的国君是自己先能克服私心。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孙子·虚实》

注:①佚:通“逸”,安闲,从容。②趋:急速、仓促。③劳:困顿、疲惫。④致人:招来敌人,意指调动敌人。

译: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方的就从容主动,后至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故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使敌人自动上钩,是以小利引诱的结果,使敌人不能到达预定地域,是其要害受到攻击的结果。所以敌人休整时就能疲惫他,敌人给养充足时,就能消耗他,敌人静处不动时,就能调动他。

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

《管子·七法》

注:①存乎:注意于。存:存心,用心。依文意“财”字当做“材”。材,指制器的材料。下面几个“材”同比。②论工:讲究技术精良。③器:指兵器。④政教:政治教化,这里指军中的号令。⑤遍知天下:指了解各诸侯国地形险易、将帅工拙、士卒勇怯、物力大小等等。⑥机数:指时机和策略。机,机宜。数,术、方法。

译:治军的方法:注意于积聚材料,力求材料的充足无敌于天下;注意于讲究制作技术,力求制作技术的工巧无敌于天下;注意于制造兵器装备,力求兵器装备的精良无敌于天下;注意于选拔士卒,力求士卒的精锐无敌于天下;注意于军队的政治教化,力求政治教化的优越无敌于天下;注意于军事训练,力求军事训练的娴熟无敌于天下;注意于普遍地了解天下各国的情况,力求了解天下各国情况的细致无敌于天下;注意于领会时机和策略,力求领会时机和策略的深刻无敌于天下;所以,军队还没出国境,就已经在八个方面无敌于天下了。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军形》

注:①可胜:被战胜。

译: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打败,而等待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不被敌人打败,主动权在于自己,可能战胜敌人的机会,往往是敌人自己提供的。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却不能肯定战胜敌人。因此说:自己是否有取胜的条件是可以预知的,但敌人是否有可以利用的弱点,则不能由我确定。敌人未提供可乘之机,我便采取守势,敌人有被打败的迹象,我便发动进攻。防守是因为取胜的力量不足,进攻是因为力量绰绰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隙可乘,善于进攻的人,像在万里云天上运动一样,随意进取。这样才能既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故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于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征

《孙子·军形》

注:①忒:音特,差错。②措:置办。指为了获胜而采取的措施。③胜败:战胜必败之敌。④征:征伐。

译:预见胜利不超过普通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战争取得胜利而天下都说高明,也不算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轻细的毫毛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不等于眼明,能听见巨雷声音不能说耳灵一样。所以,那些被称为善于作战的人,获得胜利是因为具备能轻易获胜的条件。因此,善于作战的人尽管取得胜利,却既不需要获得足智多谋的名声,又不要人们称道他依靠勇猛建功立业,因此,他战胜敌人是完美无缺的。之所以完美无缺,是因为他为争取胜利而采取的措施,打败了必然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战胜敌人的机会。总之,胜利之师先奠定取胜的基础,然后才与敌人作战。败军之师则先寻求作战,然后才寻找胜利之道。善于用兵的人修明道义,严守法度,因此能发动战胜必败之敌的战争。

用兵之法,无恃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九变》

注:①恃:依靠。②其:指代敌方。

译:用兵的法则,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不来侵袭上面,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不要指望敌人不敢进攻,而要靠自己周密准备,使敌人无隙可乘。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孙子·九地》

注:①信:通“伸”。②国:都城。③隳:音灰,毁坏,毁灭。

译:能建立王者之业的军队,征伐大国使其军民来不及聚集,威力加于敌国,可使其无法与别国结盟。因此,不必争相与哪一国结交,不必争着充当盟主,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敌国施以强大的压力,就可以攻城拔寨,毁灭敌人的国都。

武侯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

对曰:“立可且见,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人,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己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吴子·图国》

注:①起:吴起(?—381),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②立可且见:立即可以知道众人都一致的看法。“且”,本义是多的样子,引申为“众”。③岂直闻乎:难道有相反的见解吗?“直”,相反。④有司:“有”,词汇前缀,表词性。“司”,主管单位或上级。⑤是:肯定。

译:魏武侯说:“我想听你讲讲布阵必定稳定、防守必定坚固、作战必定胜利的方法。”

吴起回答说:“你马上就能听到众人一致的看法,难道我还会有相反的见解吗?国君能够使贤德的人担任高官要职,使品行低劣的人不被重用,那么阵势就已经稳定了,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亲近上司,防守就已经牢固了,能使百姓都称赞他们的国君而非议邻国国君,作战实际上已经取得胜利了。”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欢,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让以和,人自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司马法·严位》

注:①决:决断是非。②专:专一。引申为忠贞不贰。③堪:能承担,承受。④自予以不循:指事情处理不好,就把责任归于自己。“予”,许。“不循”,事有不顺于理。⑤说:通“悦”。

译:对于所有民众,执政者应该用仁爱去关心他们的危难,用大义去激励他们作战,用智慧教他们决断是非,用勇力率领他们战斗,用诚信赢得他们的忠心,用利禄去吸引他们勤奋工作,用功劳勋名去鼓励他们争取胜利。所以,执政者心中所想应不离仁爱,行为要符合大义,要有利用物力的智慧,要有担当重任的勇气,要能赢得民众的长期信任。有了功劳就谦让,就能使上下和睦,人心也自然融洽,有了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就能使人人都争当贤者。人们心情愉悦,就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量土地肥: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用,犹合符节,无异故也。

《尉缭子·兵谈》

注:①.:贫瘠。②符节:古代朝廷用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

徵信。

译:度量土地的肥瘠情况建立城邑。建立城邑要与土地的情况相适应,城邑的规模要与人口的多少相适应,人口的多少要与粮食供应相适应。三者都相适应,就内可以固守国土,外可以战胜强敌。在外战胜敌人,在内周密准备,两种策略交替使用,就像符节相合一样,不能有丝毫差错。

明赏赍、严诛责,止奸之术也。审开塞,守一道,为政之要也。下达上通,至聪之听也。知国有无之数,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强之体也;知彼动者,静之决也。

《尉缭子·原官》

注:①赍:馈赠。②开塞:法令合理为“开”,不合理为“塞”。③一道:一以贯之之道。指政令保持连续性。④仂:余数。

译:明确赏赐制度,严格惩罚制度,这是禁止奸邪的方法。审察法令是否合理,保持法令的连续性,这是治理政务的要领。下情能够上达,上情能够下通,就能全面了解情况。通过计算财物余数,就能知道国家财富的多寡。知道敌军的怯弱程度,要依靠自身的强大,明白敌人将要采取的行动,要依靠自身的冷静判断。

欲战先安内也。

《尉缭子·踵军令》

译:准备作战应当先安定内部。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赋重敛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

《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害。”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苛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和,令主失忠。”

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理乃理;主聘严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黄石公三略·上略》

注:①饰躬正颜:指表面上假装正派。“饰”,装扮,“躬”,弯身,“正颜”,正派貌。②强宗:豪门大族。③葛藟:葛藤。“藟”,音垒。④比周:集结朋党。⑤取容:讨取欢心。⑥伐功:归功于自己。⑦旧齿:指年高德昭之人。⑧严穴:指隐士。⑨负薪:泛指社会地位极低的人。

译:《军谶》上说:“君主暴虐,臣僚就会苛刻,赋税又重又繁,刑罚无度,民众就会互相残害,国家将要灭亡”。

《军谶》上说:“实际上贪婪,表面上廉洁,骗取声名荣誉,窃用国家财物私施恩惠,使君臣消息不通,假装正派以便获得高官重爵,这是欺世盗名的开端。”

《军谶》上说:“百官拉帮结派,各自重用亲信,招揽举荐奸邪之徒,压制德才兼备的人,违背公道,谋求私利,同僚相互毁谤,这是祸乱的根源。”

《军谶》上说:“豪门大族结党为奸,没有官职却地位尊崇,淫威十足无人不恐惧。就像葛藤相互缠绕一样,施舍小恩小惠,树立私恩,篡夺权柄,欺侮民众,国内议论纷纷,群臣却敛口不言,这是致乱的根源。”

《军谶》上说:“世代相沿作奸作恶,侵夺盗窃当地官吏的威权,一举一动只求便利自己,歪曲国家法令条文,以危害他的国君。这是国家的奸贼。”

《军谶》上说:“官多民少,卑贱相等,以强凌弱,朝廷没有恰当的管理措施,灾祸波及到君子,国家就会遭受祸害。”

《军谶》上说:“喜爱好人却不任用他,厌恶坏人却不疏远他,有德的人隐居不出,不肖之徒占据官位,国家就会受到危害。”

《军谶》上说:“地方势力强大,帮派势力窃据要津,卑贱之人欺凌尊贵之人,势力越来越大,君主不忍心废除他们,国家就会遭受祸害。”

《军谶》上说:“奸臣当权,全军将士都告发他。擅作威势,行动违背众意,进退失据,苟且行事以讨好国君,独断专行,一切功劳都归于自己,诽谤品德高尚的人诬蔑有功之人。善恶不分,一切以自己的口味为标准。积压政事,扣压上级命令,推行苛政,变更古制,改易常法。国君任用奸臣必然要遭受祸殃。”

《军谶》上说:“奸雄互相吹捧,蒙蔽国君的眼睛,诽谤与称颂同时盛行,堵塞国君的耳朵,各自庇护亲信之人,使国君找不到忠臣。”

所以,国君审察不同的意见,就能看清事物的端倪。国君聘用儒士贤才,奸雄就会逃遁,国君任用年高德昭的人,一切事情就会得到治理,国君聘用隐士,人才就会得到重用,征求意见达到了普通百姓这个阶层,就能建功立业,不失掉人心,德政就会传播于四方。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曰阴贿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刑,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八曰贿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必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危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伪之。阴内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img94而与天下图之。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六韬·文伐》

注:①文伐:指不用武力而凭借文事征伐敌人。与“武伐”相对。②好事:惹事生非。③因:顺从。④一人:喻朝廷。⑤中:指朝政。⑥严:尊敬。⑦内、外:“内”指内臣,“外”指外邦。⑧大偷:喻大灾难。“偷”本义为盗窃。⑨内:同“纳”,⑩时与大势:经常向他鼓吹(采取行动的)时机已到。img95上察:即上察其势。明刘寅《直解》曰:“‘上察’”以下,疑有阙文误字。”

译:周文王问姜太公说:“依靠文事攻伐敌人的方法有哪些?

姜太公说:“依靠文事攻伐敌人的方法有十二种:一是根据敌国君主的喜好,顺从他的意志,他就会产生骄傲的思想,必定惹是生非。如果我能因势利导,一定能除掉他。二是亲近他的宠臣,以便减轻对我的威胁。敌人君臣离心离德,朝政必衰,朝廷无忠臣,国家必有危险。三是秘密贿赂他的左右近臣,与他们建立深厚友情。这些人虽然身在朝内但心向外邦,这个国家必定遭受祸殃。四是向他输送淫靡的音乐,以便增强他的好色之心,赠送大量珠宝玉器,提供美人供其娱乐,低声下气的奉承他,听从他的安排,顺从他的命令,这样,他就会不思进取,养成奸邪的操行。五是尊敬他的忠臣,少送礼物贿赂他们。稽留他的使者,但不要进行实质性的交涉,如果他迅速改派了使臣,我们再给以诚恳的答复,使后来的使臣亲近我,信任我。他们的君主也将会重新与我友好相处。假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谋划如何去战胜他了。六是收买他的内臣,离间其外邦。他的才臣帮助外人,再加上敌国入侵,其国很少有不灭亡的。七是要想他对我深信不疑,必须重礼行贿。收买他左右最宠爱的人,私下许诺给他们好处,使他们荒废政务以至国库空虚。八是用重礼贿赂他的臣子,使他们与我通谋,通谋后再给好处。他们得到了重利必然信任我,这就叫“反复亲近”。“反复亲近”日积月累,他们必然会为我所用。自己有国家却帮助外国。这个国家必然灭亡。九是用崇高的词汇去称颂他,不要用艰难的事情去磨练他。向他鼓吹他已具有统领天下的条件,他听了必定会相信,进而自尊自大,感到荣耀,以圣人自居,这样,他的国家必然有大灾难。十是以低微的身份去侍奉他,他一定会信任我,从而使我了解实情,按照他的意见办事,如同亲生兄弟。既然了解到他的情况,就可以秘密策划战胜他的措施,时机一旦成熟就行动,他的灭亡就像天要灭掉他一样自然。十一是闭塞他的耳目。大臣没有不看重富贵、害怕危险和犯错误的。我私下向他的大臣许诺投靠我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偷偷运去贵重的宝物,收买他的豪杰之士,我们积蓄丰厚但表面上要装得很贫穷,秘密搜罗才智之士,使他们谋划取胜良策,结纳勇猛之士,使他们斗志凌云。这些人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成了我的忠心党徒,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闭塞敌人耳目的方法。国家耳目被闭塞,怎么能算是国家呢?十二是培养奸臣以便迷惑他的心智,输送美女淫乐以便惑乱他的志向,赠送好马良犬使他身体疲惫,经常向他鼓吹采取行动的时机已到以便引诱他轻举妄动,然后综合观察他的实际情况,与天下人共同谋划征伐他。以上十二种措施实施完备,才可以发动武力征伐。这就是所谓上察天时,下察地利,征候已经看得见了,才兴兵讨伐他。”

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蔄则胜离矣。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吕氏春秋·决胜》

注:①因:这里是凭借的意思。②加:指加兵于敌。③胜则不可穷矣:当做“则胜不可穷矣”。④神:指用兵神妙。⑤可胜在彼:能够战胜敌人,在于敌人虚怯谋失。⑥不胜:当做“可胜”。⑦瀍:古“专”字。专一,集中。⑧柢:当做“抵”,抵通“img96”,用角顶撞。

译:凡用兵,贵在善于凭借。所谓凭借是指利用敌人的险阻作为自己坚固的要塞,利用敌人的谋划达到自己的目的。能够明察所凭借的条件再采取行动,那胜利就不可穷尽了。胜利不可穷尽叫作“神”,达到“神”的境界就不可战胜了。用兵贵在不可被敌战胜。不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不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虚怯谋失。圣人一定能把握自己的主动权,一定不会依赖敌人的过失,所以,掌握着不被战胜的策略,以此同可以战胜的敌人交锋,像这样,用兵就万无一失了。凡用兵获胜都是敌人犯有过失的缘故。战胜犯有过失的军队,一定要隐蔽,一定要潜藏,一定要蓄积力量,一定要集中兵力。做到隐蔽就能战胜公开的敌人了,做到潜藏就能战胜暴露的敌人了,做到蓄积就能战胜力量分散的敌人了,做到集中就能战胜兵力分散的敌人了。各种依靠齿角爪牙抓取、顶撞、撕咬猎物的野兽,在它们使用齿角爪牙的时候,一定先要隐身藏形,这是他们成功取胜的原因。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吕氏春秋·顺民》

注:①乘:车辆。春秋时甲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②说:喜欢。

译:先王治理国政首先依顺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德政获得民心而建立功业名声的古代大有人在。失掉民心而建立功业名声的,不曾有过。

获得民心是有方法的。无论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的小邑,民众无不有所喜悦。做民众喜悦的事情,就获得民心了,民众所喜悦的事情难道很多吗?这是获得民心的关键。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于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故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知强弱之势,此必胜之本也。

《淮南子·兵略训》

注:①附:归附。②下畔其上:臣下背叛他的国君。畔,同“叛”。③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德泽、大义完全能够含怀天下百姓。怀,含怀。④当天下之急:面对天下的急事。当,面对。

译:战争的胜败,根本在于政治。政治上能够控制他的百姓,臣下能归附他的国君,那么军队就会强大;百姓控制了政事,那么臣下就会背叛他的国君,那么兵力就会减弱。因此德泽、大义完全能够含怀天下的百姓,政务措施完全可以应对天下的急事,选用举荐贤才完全能够得到贤人的心愿,计谋思虑完全能够知道强弱的形势,这是取得胜利的根本。

太宗曰:“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靖良久曰:“诚如圣语,大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譬如弈棋,两敌均焉,一著或失,竟莫能救。是古今胜败,率由一误而已,况多失者乎!”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

注:①多方以误之:用多种方法使敌人犯错误。②弈棋:下围棋。著: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著。

译:太宗说:“我看兵书千章万句,都出不了‘用多种方法使敌人犯错误’这一句罢了。”李靖思索了很久后回答说:“的确像陛下所说的那样。大凡用兵作战,如果敌人不犯错误,那么我们的军队又怎么能够战胜他们呢?譬如下围棋,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如果有一着失误了,竟然不能够挽救。这说明古今战争的胜利、失败,大概都是与一次失误有关,更何况多次失误呢!”

天道无灾,不可先来,地道无殃,不可先唱,人事无失,不可先伐。四时相承,水旱愆和,冬雷夏霜,飞虫食苗,天灾也,山崩川涸,土不稼穑,水不润下,五菜不树,八谷不成,地殃也;重赋苛政,高台深池,兴役过时,禽酒色荒,远君子,昵小人,用兵好征伐,人殃也。必见天灾,又睹地殃,傍观人殃。不则天,不可动,不法地,不可行,征伐不和于人,不可成。天赞其时,地资其财,人定其谋,尽见其阳,妙察其阴,先睹其迹,后知其心,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求胜。故曰: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以此观之,胜负易见矣。

(唐)李筌:《太白阴经·庙胜篇》

译:苍天有道,风调雨顺,无灾无害不能人为发难;山河无恙,五谷丰登,不能轻率举事;人无过错,事事顺达,不能无事生非,起兵征战。春夏秋冬,四季相承,水旱相连,冬雷夏霜,气候反常,飞虫食苗,是天灾;山崩地裂,河湖干涸,土地贫瘠,水源枯竭,五菜不生,八谷不成,是地殃;重赋苛税,统治残暴,筑高墙,挖深池,差役繁重,时令失机,声色犬马,贪酒好色,疏远君子,亲近小人,穷兵黩武,这是人祸啊!这样一定会遭天灾、遇地荒、逢人殃。不合时令的不能妄动,不合地利的不能施行,征战讨伐不得人和,不能成功。上天赞助他们以天时,土地资助他们以财力,人们为他们谋划筹算,透彻地观察阴阳变化,先观测事物的蛛丝马迹,然后洞悉人的心态,所以说这就是常说的‘军队获得胜利,在于先有了获胜的条件才与敌交战,军队遭遇失败,在于先与敌交战,再寻求取胜之道。’所以说:没有交战的时候已预计不能获胜,是因为运筹不够;还未交战,已预计能获胜,是因为运筹充分。多运筹则胜,少运筹不胜,更何况不运筹呢!由此看来,胜负之事,显而易见,全在于运筹。

为国者当示人以难犯之意,不可示人以易窥之形。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大学格物致知章》

译:执掌国政的人应该让外人知道侵犯他的国家是困难的,不可以让外人看出容易侵犯他的国家的情形。

今吾藏战于守,未战而常为必战之待;寓胜于未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彼虚声以耀我,我以静应而轻功;彼诚匿形以诱我,我有素备。而不可以乘;胜败既不能为吾乱,则固神闲而气定矣。

(宋)辛弃疾:《稼轩诗文抄存》

注:①待:准备。②轻功:少花精力。③匿:躲藏,隐蔽。④乱:不太平。这里可以理解为“隐患”。⑤固:这里可以理解为“一定”。

译:现在,我们把打仗的准备寓于防守之中,不打仗但做好一定会打仗的打算;未战时就为胜利创造好条件,尽管暂时还没有胜利,但一定能胜利;敌人虚张声势想扰乱我们的视线,我们就可以用静以待敌的方法来养精蓄锐;如果敌人以假象来引诱我们上当;我们平时已有了准备,敌人就没有可乘之机了。既然胜败我们不用担心了,就一定会神态安详,气色平和。

用兵之道,必先固其本,本固而战多少败。何谓本?内是也。内欲其实,实则难破。何谓实?有备之谓也。

《明太祖实录》卷四八洪武三年春正月甲辰

译:用兵的道理,在于必须先稳固自己的根基,根基稳固就会在多次战争中少遭失败。根基是什么?就是内部。内部最好是治理得坚实,坚实才难以被攻破。什么叫“坚实”,就是说的有周密准备。

用兵而求胜,则自胜先之矣。夫兵者,彼此相角,利害相形我欲胜敌,敌亦欲胜我们。我角之,敌得而应之,我形之,敌得而反之,则奚以胜何也?彼求胜敌,非求自胜也……自胜之谓治,以治角乱,彼不得应,以治形乱,彼不得反也。始于自胜而终至于不可胜矣。

(明)叶向高:《兵以治为胜论》

注:①自胜,战胜自己。

译:要想在战争中战胜对方,首先要战胜自己。大凡战争,就是敌对双方兵戎相见,双方的利害冲突表面化。我们想战胜敌人,敌人也想战胜我们。我们发动进攻,敌人必然应战,我们显示出了态度,敌方也要显示自己的态度,和我们对着干,那么难以取得胜利,为什么呢?因为那只是只求战胜敌人,不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能国家太平,以太平强盛的国家去攻打动乱的国家,敌方不能应战,太平强盛的国家表现出的意愿,动乱的国家是无法反抗的。因此以战胜自己开始,而以不被敌人战胜告终。

兵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手,有先声。师之所动,能使敌沮谋者,先声也;居人己之所并争,而辄蚤一筹者,先手也;不倚谋而击决利,而能预算必胜者,先机也;于无争止争,以不战弭战,当未然而寝消之者,先天也。先为最,先天之用尤最,能用先天者能道会径矣。

(清)揭暄:《兵法百言上·智篇》

注:①沮:阻止,毁坏。②谋:奸计。③未然:事态还未发生。④寝消:止息,消失。

译:用兵有先天、先机、先手、先声四种境界。军队一出动,就使敌人的谋略不能得逞的为先声;占据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并且棋高一着的为先手;不靠奸计而攻击争利并且预计到必定胜利的为先机;不用争取就已获得,不用战争就能消弥战争,当事态还未发生就能使之止息的为先天。争先是重要的,掌握先天的妙用是更重要的。能够运用先天之法的人就能够掌握战争的全部规律。

攻者为客,守者为主,胜在守乎?攻者生地,死者守地,胜在攻乎?曰:胜无定在,制胜在人。援不可恃,守不可恒,凡破军禽敌之道,先在自治。吊死问伤,所以恤下;积薪誓死,所以厉士;鬻财犒军,所以劝勇;托神设誓,所以固众;设像朝阙,所以激忠;诛除反仄,所以伸威,声言援至,所以安困;开门出击,所以壮气,此制胜之本也。出如脱兔,动如发机,此制胜之术也。

(清)魏源:《城守篇·制胜上》

注:①禽:通“擒”,俘获。②反仄:叛乱。

译:进攻的一方占据的是客位,防守的一方占据的是主位,获胜在于防守吗?进攻的一方能够扩大地盘,防守的一方只能保守地盘,获胜在于进攻吗?回答是胜利没有固定的归属,获得胜利全凭人为。援兵不可依靠,防守不可能永久,任何击破敌军俘获敌人的道理,首先在于治理自己。凭吊死者,慰问伤员,是为了体恤部属,堆积柴草焚烧表示誓死决心,是为了激励士卒;发放财物搞劳军队,是为了激发勇气;托靠神灵设坛起誓,是为了团结众人;摆设偶像加以朝拜,是为了激发忠心;诛伐、清除叛乱,是为了树立威信;声称援兵将要到来,是为了安定处于困境的部队;大开城门出击,是为了壮大气势。这些是制胜的基础。出动像奔跑的兔子,行动像触发了机簧,这是制胜的方法。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注:①习:屡次。②享:祭献;上供。③蓺:音艺,种植。④貔貅img97:均为传说中的猛兽,此处用兽名为军队命名。“貔”,音疲,似熊。“貅”,音休。img98:音除,一种野兽。⑤禽:同“擒”。

译:轩辕时期,神农氏的统治力量日渐衰弱。于是各路诸侯混战,老百姓受到残暴战争的摧残,然而,神农氏却无力征伐。在这时候,轩辕就多次兴兵,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诸侯,诸侯们都来做他的宾客,但是蚩尤最为残暴,没有谁去征讨。炎帝也想侵犯欺侮诸侯,这样,诸侯们都投奔了轩辕。轩辕就修养自己的品德,整肃军队,理顺五气,种植五谷,安抚万民,扩展四方疆域,并教练出威武的军队,凭此与炎帝在阪泉郊外展开战斗。经过多次战斗,终于打败了炎帝。后来,蚩尤反叛,不遵守神农氏的命令。这时黄帝(即轩辕)招集诸侯之兵,与蚩尤在涿鹿郊外展开大战,终于杀死了蚩尤。诸侯们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郑简公谓子产曰:“国小,迫于荆晋之间。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子产曰:“臣闭其外也已远矣,而守其内也已固矣,虽国小,犹不危之也,君其无忧。”是以没简公身无患。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

注:①子产:即公孙侨、公孙成子〈?—前522〉,春秋时著名政治家。②荆:指楚国。③不虞:没有意料到的情况。

译:郑简公对子产说:“我国很小,被迫在楚国和晋国之间生存。如今城墙不坚固整齐,兵器甲仗不完备,不能应付意外事件。”子产说:“我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关心外面的事情了,但一心在整治国内事务,现在内部已经巩固了,虽然国家小,仍然没有危险,请你不要担忧。”一直到简公去世,也没有发生祸患。

是时朝廷皆以预明于筹略,会匈奴帅刘猛举兵反,自并州西及河东、平阳,诏预以散侯定计省闼,俄拜度支尚书。预乃奏立藉田,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又作人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较盐运,制课调,内以利国外以救边者五十余条,皆纳焉。

(唐)房玄龄:《晋书·杜预》

注:①以散侯定计省闼:以无具体官位但有较高职权的身份在省中决策。②藉田:即籍田,古代帝王征用的田地。③排新器:朝廷新制之量具较旧制为大,故杜预废除不用,以减轻百姓负担。

译:这时朝野都认为杜预筹谋精明,恰逢匈奴统帅刘猛起兵,从并州向西到达河东,平阳,于是皇帝下令让杜预在省闼中决策统筹,不久正式拜为度支尚书。杜预于是划定征地,建立巩固的边防,陈述军国大事。他又派人废除新制量具,建立永久的后勤基地,重新审定谷价,计划盐运,制定税收。在内利国利民,在外镇边抚邦等五十多条奏议都被采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