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助勾践功成名就,携西施逍遥江湖

助勾践功成名就,携西施逍遥江湖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助勾践功成名就,携西施逍遥江湖——范雎蠡传春秋时代,周朝王室衰微,霸国迭兴。范雎蠡在帮助勾践灭掉吴国后,深知勾践为人,与他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便悄悄地带着西施和家眷离开越国,逍遥江湖。同时辅佐勾践的大功臣文种,不听范雎蠡劝告,贪图禄位,后果然被勾践处死。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越王勾践如获至宝,待为上宾,并拜二人为大夫。

助勾践功成名就,携西施逍遥江湖

——范雎蠡传

春秋时代,周朝王室衰微,霸国迭兴。当时,北有齐、晋,南有吴、越,相继称霸。越国本是僻居东南一隅的弱小国家,后来竟然成就了一番霸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像齐桓公重用管仲一样,越王勾践重用了谋士范雎蠡。范雎蠡在帮助勾践灭掉吴国后,深知勾践为人,与他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便悄悄地带着西施和家眷离开越国,逍遥江湖。他以经商为主业,“三致千金”,成为后世商人的神明。同时辅佐勾践的大功臣文种,不听范雎蠡劝告,贪图禄位,后果然被勾践处死。这生动表明,像范雎蠡这样既能成就大业又善于自保的谋士,在历史上是难得一见的。

范雎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淅川西北)人。他出身于“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的布衣之家。当时的楚国,贵族当权,君主无为,吏治腐败,国势渐衰。年轻的范雎蠡眼见楚国受制于吴国和秦国,不免忧心如焚。他虽然出身卑微,却具贤圣之资、独虑之明,不肯结交权贵,常常出入陋巷,浪迹民间,过着倜傥不群的清苦生活。为了不苟同于世俗,也为了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忌,他假装癫狂,隐身待时。

楚平王时,文种为宛邑令(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天,文种来到三户访求人才,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蹲在一个洞穴里,他身旁还有一条狗对着文种狂吠。随从人员怕文种感到寒碜,忙叫人拉起衣服,将年轻人和狗遮蔽起来。文种制止说:“不用挡了,我都看见了。今天我瞧这里有圣人之气,行而求之,来至于此,但不知这位年轻人是谁?”随从人员忙答道:这个人就是“疯子”范雎蠡。文种早就听说过范雎蠡的名字,并得知他虽时痴时醒,但内怀独见之明,是个非凡人物。今日得见,分外高兴,赶紧下车拜见。但范雎蠡表情淡漠,并不理睬文种。

文种深知,“士有贤俊之资,必有佯狂之讥”。范雎蠡“佯狂倜傥负俗”的行为,更激起了文种的兴趣。于是他便派一名官员拿着请柬去拜见范雎蠡,范雎蠡仍然佯装狂痴。无奈,文种只好自己驱车再次拜见范雎蠡。范雎蠡见文种真心诚意,就向哥哥、嫂子借了衣服、帽子,会见了文种。二人一见如故,“抵掌而谈”。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www.guayunfan.com)一天,文种对范雎蠡说:“先生才识高远,为什么不想法求取功名,而混迹在寻常百姓之中呢?”

范雎蠡答道:“一个人有了知识和才能,如果仅仅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富贵,那是很可耻的,而且也是最容易的,但是这并非我的志向。我的志向要有利于楚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情愿一生与草木同朽。”

不久,范雎蠡打算离开楚国到越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以实现自己扶越制吴助楚的方略。他劝文种与其同往。范雎蠡说:“天命千年一次,黄帝是第一位受天命的君王。他掌握天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霸王之气就在大地之中,关键在于人们自己去奋斗争取。伍子胥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去辅佐吴王的。吴国和越国同风同俗,各国中有希姜望称雄争霸的不是吴国,就是越国。如今楚国最大的敌人就是吴国,而能牵制吴国、削弱吴国的只有越国。如果我们帮助越国,抵制吴国,吴国就没有余力来攻打楚国,楚国就能摆脱秦国的控制,强盛起来。故而,他为他,我为我,我们两人一起到越国去吧。”经范雎蠡一说,文种立即“捐弃官位,相邀而往”。

一、会稽献策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逝,其子勾践继承王位。吴王阖闾闻讯,遂决定起兵讨伐越国。这是因为,彻底消灭越国,北上伐齐伐晋,称霸天下,是吴国的既定战略。加之越王当初不肯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反而派兵帮助吴王的兄弟夫概内讧,因此,两国结下仇恨。故而,吴王阖闾便不顾国丧不兴兵的规矩,不听伍子胥的劝阻,调集3万精兵,亲自统率,去攻打越国。

新继位的越王勾践挂孝抵抗。两国兵马相遇于槜李泌(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70里处)。勾践瞧吴国军队阵脚整齐,一时不易突破,便采取智攻。勾践先派300名死囚,排成三行横队,每人相距三步,每队间隔三步,光着膀子,把剑搁在自己的脖子上,列队走到吴军阵前,一齐高喝:“大王英明,越国必胜!”随着一阵阵卟卟声中,一个个人头滚落在地,一注注鲜血势如涌泉。吴军从未见过这种古怪的阵法,彼此议论纷纷,心惊胆战。前面的在看尸首,后面的则不明情况,争向前拥,一下子乱了阵脚,严整的队伍散乱了。越军乘机猛袭过来。吴军没有防备,一下子全乱了。吴军死伤过半,3万精兵一下子垮在了槜李泌。吴王阖闾也在战斗中负伤。阖闾因年迈有伤,加之输在一个娃娃勾践手中,又气又急,又羞又愧,回到军营后不久,大叫几声“勾践”,便气绝身亡。

阖闾死后,伍子胥立夫差为吴王。夫差当政之后,励精图治,一心要复仇雪耻。他派人站在宫门口,在他每日吃饭和临睡的时候,扯开嗓子喊道:“夫差!尔忘越王杀尔之父乎?”夫差即泣而答曰:“不,不敢忘!”以此天天提醒,警惕其心。

吴王夫差拜伍子胥为太师,伯嚭为相国,孙武为元帅,大力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他命令伍子胥等在太湖操练水兵,自己则在陆上训练兵车。

面对磨刀霍霍的吴国,越王勾践心知自己在军队、土地、人才等各方面都比不上吴国,因此寝食不安,忧心如焚。

正是在这个时候,范雎蠡和文种一起从楚国来到了越国。越王勾践如获至宝,待为上宾,并拜二人为大夫。

范雎蠡入越后,勾践抱着很大的希姜望与范雎蠡进行了慎重的谈话,寻求兴越灭吴的良方。

范雎蠡侃侃而谈:“当务之急是要广纳贤士。商汤得了伊尹,灭了夏朝;周武王得了姜尚,灭了商朝;诸侯之中秦穆公重用百里奚,齐桓公重用了管仲,晋文公重用了狐偃,他们才能称霸诸侯。吴国呢,有了伍子胥、伯嚭、孙武,所以才强盛起来,战胜了楚国,又威压齐国。”

“到哪里去求取贤士呢?天下有名的贤士都已为人所用了啊!”勾践迷惑不解地反问道。

范雎蠡答道:“吴国有人才,孙武不就是吗?楚国也有人才,伍子胥、伯嚭不都是楚人吗?但做国君的应该善于发现人才。事实上,有其名的,不一定有其实;有其实的,不一定有其名。早先的姜子牙并不出名,不过是个垂钓的老人,而周武王用了他伐纣灭殷;伊尹和傅说或为小臣,或为奴隶,而商汤和夏王用了他们便称王天下……”

勾践希姜望范雎蠡能提供兴越灭吴的锦囊妙计,以便尽快灭掉吴国。没想到范雎蠡却大谈特谈用人的重要性,勾践大失所姜望,觉得范雎蠡这个人太迂阔,因此对范雎蠡有怠慢之意。

吴王夫差经过三年的准备,于公元前494年,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由五湖(即今太湖)取水道直攻越国。

越王勾践闻讯后,立即调兵遣将,准备与吴军决一死战。这时大夫范雎蠡忙劝谏道:“大王且慢!吴国君臣上下都牢记着兵败君亡的国仇家恨,立志报仇,至今已有三年了。他们胸怀义愤,万众一心,其势不可挡。我看大王不要匆忙出师迎战,还是据城坚守为好。”

大夫文种也劝说:“依臣之见,吴兵势盛,不宜力敌,只能智取。我有一计,就是先卑辞厚礼,向吴军求和,麻痹他们的斗志,等到他们松懈下来,再出兵奇袭,定能一战成功!”

勾践本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哪里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他轻慢地说道:“你们二位的主意也许稳妥些,但不是太显得怯懦了吗?二位不要再多说了,我的主意已定,不想更改了!”

听了这话,范雎蠡、文种面面相觑,无法再劝谏了。于是勾践征调越国3万壮丁,编成军队,浩浩荡荡直向五湖进发。

吴、越两国大军在五源的椒山之下相遇了。双方立刻摆下阵势,擂鼓呐喊,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吴王夫差精神抖擞,三年来一直压抑着的仇恨此时全部迸发出来。他高高地站在战车之上,亲自擂鼓指挥。大将伍子胥久经战阵,勇猛无敌。吴国将士见吴王和大将都舍生忘死,他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

越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四散奔逃。越王勾践气得两眼冒火,便亲手杀死了几个退却的将领。可是兵败如山倒,溃败的大军像退潮的海水,哪里拦阻得住?范雎蠡见败局已定,无法挽回,便也随着败军撤了下来,然后拥着发疯似的越王驱车逃出了乱军。

吴军乘胜追击,长驱直入越国。勾践边战边逃,他的骄妄之心开始由于大败而变得绝姜望了。他狼狈地逃到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才止住了脚步。他爬到山顶,眼姜望败鳞残甲,吓得连话都说不成句了。大夫范雎蠡临变不惊,分外冷静。他赶忙把残兵败将收拢到山上,清点了一下,数万精兵只剩下5000余人了。

勾践看了看身旁盔甲不整的兵将,再往山下姜望去,吴兵又漫天盖地涌来,早把会稽山团团围住。直到这时,勾践才如醉方醒,凄然感叹道:“自从先王到如今,30年来,从未有此大败。我悔不该拒绝了范雎、文二位大夫的忠言,今天才落到这种地步呀!”

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上,眼看着自己好像鱼游釜底,无路可逃了。但他还希姜望能在绝境中寻出一条生路,便向大夫范雎蠡讨教说:“全是因为我没有听从大夫的忠言,才落到这般田地,想起来,我实在惭愧呀。可是,难道先王辛辛苦苦建立的越国,就要这样毁在我这个不肖子孙手里了吗?请大夫给我想个挽救危亡的办法吧!”

范雎蠡叹了口气,说:“时至今日,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挽救越国的社稷了。只是不知大王肯不肯同意。”

“我已经穷途末路,还有什么同意不同意的!您说吧,只要能挽救我的国家社稷,我什么事都愿意做!”

“那就是卑辞屈节,用尽一切手段向吴王求和。”

“卑辞屈节,我是可以做到的。”勾践垂头丧气地说,“可是吴王心怀报仇雪恨之志,如今胜利在姜望,他怎么会答应求和呢?”

“大王不必担忧,这事我早已深思熟虑过了。”范雎蠡笑了笑说,“吴王夫差虽年轻气盛,却是外刚内柔,貌勇实怯,十分重视自己的名声,我们派人求和,其虚荣心已满足一半。吴国的太宰(最高行政长官)伯嚭,既贪财又好色,而且忌贤妒能,招权纳贿,是个为了自己眼前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的家伙。他虽然与相国伍子胥同是楚国人,靠伍子胥推荐,当上大夫,却对伍子胥百般谗言。而吴王夫差呢?他尽管尊重伍子胥,但在尊重中又有些惧怕;他虽然对伯嚭不太敬重,却很亲昵信任,言听计从。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派人暗中会见伯嚭,结其欢心,订立盟约,太宰伯嚭言于吴王,吴王一定应允,子胥闻讯劝阻亦晚矣,和局可定。”

君臣们商议了一番,决定派文种携带重礼去买通太宰伯嚭。于是文种带了军中的全部珍宝求见伯嚭。伯嚭在军营里接见了文种,他架子很大,瞪着眼睛坐在那儿,动也不动。文种卑微地跪在地上,低声哀求道:“越王无知,得罪了上国,如今已悔恨不及,情愿举国充当吴王的臣仆。可是又唯恐吴王记恨前仇,不肯接纳。我们君臣思来想去,认为只有太宰您德高姜望重,既胸怀坦荡,不念旧恶,又是吴国心腹大臣,一言九鼎,力可回天。所以越王先派小臣求见太宰,请您在吴王面前多说些好话。”

文种说罢,两手高举着礼单,挪动着双膝。伯嚭接过礼单,一见上面既有黄金碧玉,又有妙龄美女,心里十分高兴,可是脸上仍然故意做出冷冰冰的样子,装腔作势地说:“越国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那时越国的一切财富,还不都是我们吴国的?”

“太宰考虑得既对,又不完全对。越兵虽败,可是会稽山上还有劲卒万人。常言道:困兽犹斗。吴王如不准求和,被困越兵拼死一战,也未必没有转机。而且,即使再吃了败仗,越国君臣索性把府库珍宝烧个一干二净,然后逃亡到国外,贵国还能捞到些什么呢?再退一步说,即使越国的珍宝都为吴国所得,但恐怕大多要被吴王独吞,分到太宰您名下的,也是少得可怜了。而现在呢,虽然名义上越王是委身于吴王,实际上是委身于太宰。只要您促成和议,越国君臣将永远感恩戴德,今后再有贡献,先送太宰,后送吴王。太宰您觉得怎样做更合适呢?”

文种一席话,正说到伯嚭心坎上。伯嚭点了点头,说道:“好吧!我明日引你去见吴王。”

第二天,伯嚭带着文种去见夫差。文种跪在夫差面前,低头行礼说:“君王,您逃亡的臣子勾践,派了小臣文种向您祈求:请您把勾践收做臣子,把他的妻子收做侍妾吧。”伯嚭在一旁插话说:“大王如果赦免了勾践之罪,越国就会把金银财宝统统奉献给大王;如果大王不肯赦免,说不定勾践会把妻子杀掉,放火烧毁金银财宝,然后带领残兵同吴军拼命,这样,吴国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而且还可能会有损失。”

夫差终于接受了伯嚭的意见,撤兵回国,但提出了一个屈辱性的条件:越王和他的妻子必须到吴国做三年臣奴!

伍子胥听说后,极力劝阻,夫差仍执迷不悟。子胥悲叹地预言:“越国10年生聚(聚集物力),10年教训(训练军队);20年后就能把吴国灭掉!”

范雎蠡心知文种此次求和必定会成功,但吴王也会提出让越王感到耻辱的条件。为了让勾践镇定地面对现实,范雎蠡用越王的宝剑在石头上刻写了9个大字:

待其时,忍其辱,乘其虚!

二、忍辱三秋

勾践得知吴王夫差允其投降,但要他为奴三年,犹如五雷轰顶,气得说不出话来。文种劝慰道:“大王不要哀伤,更不要绝姜望。过去商汤曾被夏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也曾被商纣王关押在羑里,但他们不是都终于安然返回,振兴邦国,成了一代贤王吗?齐桓公曾流落莒国,晋文公更是奔波异邦,但他们也终于回国,成就了霸业。大王只要能够忍辱含辛,永远不失信心,就一定能安然归来,复国兴邦的!”范雎蠡也劝道:“当今越国绝无还手之力,犹如一个伤重了流血过多的人,只要稍一动弹,就会气绝身亡的!”

勾践听了,渐渐止住了悲哀,对群臣嘱托道:“我就要去吴国了,想委托范雎大夫代替我治理国政,请范雎大夫不要推辞。”

范雎蠡忙行一礼,谦和地说道:“我本是楚国人,能够得到大王如此信任,实在感到荣幸之至。但是说起治理国家百姓,我的才能实在不如文种大夫。而应对敌国,随机应变,我似乎比他更合适一些。我希姜望大王重新考虑一下,让文种代行国政,我伴随大王同去吴国。”

勾践想了想,认为范雎蠡的分析是对的,便答应了他的提议。

启程的日子到了。勾践和夫人换上一身平民穿的旧衣,在范雎蠡的陪伴下离开了国都。文种率领群臣和越国父老忍痛含泪,一直送到钱塘江畔。

到了吴国都城,勾践先派范雎蠡把携来的十名美女、数箱珍宝送到伯嚭府上。伯嚭收下了美女和珍宝后,立刻在府上接见了勾践。

勾践见了伯嚭,低声下气,弯腰躬背,一再感谢伯嚭的庇护之恩。伯嚭见一国之尊对自己这样卑躬屈膝、感激涕零,心中万分得意。

范雎蠡在旁边赶忙说:“太宰的恩德,不光我们君臣永世不敢忘,就是越国百姓也子子孙孙万代铭记。将来托太宰的福,我们能够返回越国,一定要年年贡献,岁岁请安,报答太宰的再造之恩!”

伯嚭满脸堆笑,信口说道:“你们回国的事包在我身上啦!”

第二天,伯嚭带着勾践夫妇拜见了夫差。夫差把他们发落在阖闾坟墓旁边的一间石屋里。这石屋一半埋在地面下,一半露于地面上,阴冷潮湿,终年不见阳光。

越后常做噩梦;勾践则变得沉默寡言,偶尔发出一声粗重的叹息;而范雎蠡呢,则很坦然。他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他所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吴王觉得勾践已臣服于他;怎样才能加深吴王君臣的矛盾,诱发伯嚭和伍子胥的争斗;怎样才能充分利用伯嚭达到麻痹夫差的目的……

石屋栖身后,勾践君臣白天被武士押着去打扫马厩、铡草喂马和擦洗车轮,晚上回石屋向阖闾祈祷。夫差每次坐车出去,也总是让勾践给他牵马。范雎蠡则跟着他做奴仆的工作。为求得夫差的欢心,范雎蠡把养马的一些诀窍传授给勾践。不久,勾践喂养的马便毛皮光亮,膘肥体壮,夫差非常高兴;范雎蠡又把擦洗车辇的办法教授给勾践,经勾践擦拭的车辇光亮照人,夫差更加高兴了。

勾践在吴国软禁两年多以后,伍子胥向吴王提议杀死勾践,被伯嚭阻拦下来。而勾践听从了范雎蠡的劝告,一直忍耐着吴王的恶语讥诮,低头干活,不言不语,日夜忙碌,为夫差剁草养马,清扫马圈,擦洗车辇,真是百依百顺。吴王也暗中派人察看勾践的情况,想知道勾践是否已真心臣服于他。那回报的人总是称赞越王并没有因为干这样污贱的差使而有什么怨言,连不高兴的脸色也没有。而范雎蠡对勾践、越后也始终保持着臣子的礼节。

夫差有些不相信,一天,他登上宫中的高台,随意观览四周风景,正好瞥见勾践夫妇和范雎蠡手脚不闲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当勾践夫妇歇息的时候,范雎蠡就端坐在旁边,毕恭毕敬地执臣子之礼。夫差看了一会儿,不禁叹道:“勾践不过是个小国之君,而范雎蠡也不过是一介寒士,可是他们身处穷厄之时,君臣之礼还是如此分明,不肯含糊。我倒真有些怜悯他们呢!”

文种时常打发人给伯嚭送礼。伯嚭老在吴王跟前给勾践说情。此时,伯嚭正在旁侍候,听了吴王的话,赶忙顺水推舟地说道:“是啊,他们三年如一日,恭谨勤劳,毫无怨色,确实已经悔过自新了。愿大王以仁义圣贤之心,对他们实行一些宽赦吧。”

“好!让太史挑个吉日良辰,我就赦免他们回国去!”

伯嚭回府之后,立刻派人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勾践,希姜望勾践不要忘记自己的功劳,以后好厚厚地报答他。勾践高兴得喜形于色,坐立不安。范雎蠡却说:“大王不要高兴太早了。伍子胥知道这消息,一定会节外生枝,从中作梗的。另外,大王即使高兴,也不应该在外表上显露出来。”

事情果然被范雎蠡说中了。伍子胥听说吴王一高兴就草率地决定放勾践回国,不由心中大怒,赶忙到宫中去劝谏。因此,夫差也犹豫起来,过了几天,赦免越王的事谁也不提了。

不久,夫差得了病,这一病就是两个多月。待在石屋里的勾践和范雎蠡十分着急。一天,范雎蠡悄悄对勾践说:“夫差这样的昏君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难得了,伍子胥几次劝谏他不要留下商汤、周文王那样的后患,他简直像头又顽固又愚蠢的驴,就是听不进去忠言。此人如果死了那就糟透了。我已经了解过太子友,那是个很有头脑的年轻人,而且很尊敬伍子胥。要是他当了吴王,我们的性命就难保了!”

“那可怎么办才好呢?”勾践吓得变了脸色。

“我有一个办法,或许能挽回危局,只是不知大王肯不肯采用。”

“事已至此,我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你快把主意说出来吧!”

“我认为,您最好要求去探视吴王的病体。病从口入,结于内脏,征兆在便,您用舌尖尝尝他的粪便,观察他的气色,再编上一套话,拜贺他早日康复,以此表示您对他的始终不渝的忠诚。这样,如果顺利,他也许当即就同意放您归国,如不顺利呢,那就等他病好了,再由伯嚭吹吹风,我们也一定能获得自由。到那时,我们如同虎归深山,哪怕壮志不酬!”

勾践一听让他去尝仇人的粪便,不光是埋汰恶心,还直冒火。但他终于横下了一条心,皱着眉头叹道:“为了能活着回去,就是再下贱的事我也得去干呀!”

第二天,勾践就托人向伯嚭表示,要问候吴王病体。伯嚭对夫差一说,夫差就答应了。勾践拜见夫差时,恰好夫差刚刚解完大便,勾践便按照范雎蠡教他的话说道:“罪臣少时曾从师名医,他教我品尝人粪便可推断病情吉凶。请大王恩准罪臣一试吧!”

说着,勾践走近屎盆,用手指把粪便抹进嘴里。勾践虽然恶心得五脏都要翻出来,但是面不改色,犹如馋猫尝腥一般。他咂咂嘴,装着凝神细辨了一会儿,跪下就给夫差磕头,道:“恭喜大王,您的病很快就要痊愈了。”

夫差高兴地从床榻上支起身子。勾践又说:“大王的粪便味苦而酸,正顺应春夏的时气,可见病患不能损坏大王的万金之体!”

夫差感动得声音发颤,他用不屑的神情看着身边的伍子胥说:“把越王安顿在宫殿里,不要让他洗车喂马了。要范雎大夫也从石屋里搬出来陪越王同住。等我的病一好,你随我送越王夫妇回国。”

“只要大王早日康复,”勾践泣不成声地说,“罪臣情愿在吴国侍奉大王,已经无心返还越国了。”

在范雎蠡的策划下,由于勾践处处小心侍奉夫差,再加上伯嚭不断地向夫差报告越国国内十分平静,没有一点反叛吴国的迹象,夫差对勾践的臣服深信不疑,他觉得越国对吴国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于是下诏放越王回国。

公元前491年,夫差亲自送勾践夫妇回国。临行前,吴王夫差对勾践说:“今兹赦归之后,越国永为吴国之附庸。不许练兵,不许筑城堡,岁时贡献,不许稍缺!”勾践急于苟全性命,徐图报仇雪耻之计,只得一一应许。吴王笑其懦怯,召见范雎蠡:“寡人曾闻‘贤妇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灭绝之国’。如今越国已亡,先生何不弃越归吴?果如此,寡人一定委以重任。”勾践唯恐范雎蠡变节,暗自坠泪。只见范雎蠡委婉地推辞说:“罪臣尝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臣在越国不能辅助勾践行善,以致得罪大王,如今侥幸不死,臣已十分满足了,岂敢攀求富贵?”

三、强越削吴

范雎蠡的一席话,使伍子胥更加看出了“放虎归山”的危险性,预感到吴国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在吴国的三年,范雎蠡与勾践患难与共,相依为命,使勾践感到范雎蠡的良苦用心,更加欣赏范雎蠡的才能。回到越国后,勾践便让范雎蠡负责统军治兵,而让文种治理国家的政务。

范雎蠡很注意统兵策略,会稽一战,使将卒的士气一落千丈。越王回国后,军营情绪依然低落,而范雎蠡胸存韬略,信心百倍。他知道越国战船和战车技术比其他诸侯国高出一筹,便用了两年时间不遗余力集中训练了一支舰队、一支车队。然后,请勾践和文武大臣进行检阅。这次检阅使君臣上下英姿焕发,士气倍增,看到了越国的希姜望。

阅兵后,范雎蠡对勾践说:“越国军队的剑术和弩术比不上吴国,要想办法弥补这两个短处。我听说南林(今浙江省山阴县南地区)有许多人善于使用剑戟,其中有一个青年女子的剑术很好,不独在那一带闻名,连全越国都知道她,大王可派人把她请来教授剑术。”

女剑侠被请来后,越王想试试她的剑术,便问她能敌几人,她毫不介意地说:“能敌十人。能敌十人,也就能敌百人。”越王派了十个身高力大的剑士手握真剑,而让女剑侠握着竹剑与之比试,女剑侠几个回合便轻易得胜。勾践一见,高兴地对范雎蠡说:“夫差定死剑下。”

之后,范雎蠡选出一批青年由越女亲自传授剑法,然后再由这批人去教其他人,一教十, 十教百……为了让将士们学好剑术,范雎蠡还特地建了一座“剑城”作为剑女教剑的地方。

后来,范雎蠡又请了一个名叫陈音的楚国人到越国,这个人因善于使用弓弩而出名。越王考验后,就下令在剑城让陈音传授弩术给所有官兵,因为当时越国没有弩术。

陈音教授了约3个月,所有的越军都会使用弓弩了。不幸的是陈音不久病逝,范雎蠡十分惋惜。他请求勾践把陈音厚葬在都城以西的一座山上,后来这座山就叫作“陈音山”(今浙江省山阴县西南)。

范雎蠡在统兵的同时,常和文种讨论治越之术。他认为,对一个弱小的国家来说,重视粮食生产乃为治国之道,因为民以食为天。他还不避王者之忌,常对越王说:“政策要取信于民,须要有一个从言到行的过程。上行则下效,因此要从‘上’做起。”由于勾践复仇心切,范雎蠡的一切逆耳忠言,他都能听进去,而且能付诸行动。为了不让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勾践把自己卧室里的锦绣被褥撤了,换上柴草,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枚苦胆,每当起床或吃饭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这就叫作“卧薪尝胆”。为增加人口,勾践还颁布了免谷税令和奖励生养的政策。例如,上了年纪的男人不准娶年轻的姑娘;男子到了20岁,女子到了17岁,还不成亲的,他们的父母要受一定的处罚;快要临盆的女人必须报官,好派官医去照顾她;添了儿子,国王赏她一壶酒、一头猪;添个女儿,国王赏她一壶酒、一头小猪;有两个儿子的,官家给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官家给养活两个。每到播种、收获季节,越王还亲自到地里和百姓一起耕作,为的是让百姓们加劲种地,多收粮食。勾践的妻子也亲自养蚕、织布。7年之内国家不收捐税。由于勾践带头,勤俭治国,臣下也到陇亩间劳动,百姓更加勤劳,越国的农业日渐发达起来。

范雎蠡还建议越王广辟财源以充盈国库。他听说会稽有两处鱼池,经过考察后,便对勾践说:“蓄鱼3年,其利千万,越国当盈。”越国渔业因此发展起来,对经济的复兴起了很大作用。

范雎蠡一方面辅助勾践厉兵秣马以振军威,发展农业以强国力;另一方面,他时刻不忘贿赂吴王、伯嚭,打消吴国的戒心,并消耗吴国的实力,使吴王在懈怠中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范雎蠡在吴国侍奉吴王时,经常看着吴王穿着华丽的衣服,便向勾践献计说:“您应该派越后率领一批宫女,用我们越国最好的葛麻,织成最美丽的布,做成最时髦的衣服进贡给吴王。”

“我们送给吴国的东西太多了!”勾践埋怨说。

“不忍失其小者,必失其大!只要无失于国,这些东西又算什么呢?夫差唯一喜欢的是别人向他臣服,对他表达忠心,否则,他就滋长疑心。这就是他亲近伯嚭疏远伍子胥的原因啊!且忍人所不能忍之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为,否则,这三年屈辱就白受了。”

勾践终于同意了。范雎蠡号召国中男女去山里采葛,越后也领着一批宫女在都城东边十里附近的山中采葛,后来这座山被称为“葛山”。

不久,越后、文种带着葛布10万匹和越后亲自为吴王、吴后、伯嚭织绣的葛袍向吴国进贡。吴王收到礼品后十分高兴。最使他得意的是越后亲手织成的葛袍,上面用各种彩线绣着越国的山川花草,构图生动,颜色鲜艳。夫差感叹道:“越王、越后真是有良心的人啊,只有他们才真正臣服于我。难为他们待在一个偏僻、贫困、弱小的地方,我要给越国加封1000里土地。”

文种受了加封的土地回来,又告诉勾践,吴王准备营造姑苏台。范雎蠡、文种献计说,给吴国送一批又长又粗的楠梓木料。

夫差收到木料,更加高兴了。为了不使大材小用,吴王改变了姑苏台的设计,把工程扩大了十几倍,花了3年的时间才完成,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姑苏台建好后,吴王在国内广搜民女。文种闻讯后向勾践献计说:“夫差乃好色之徒,今若选才色俱全之妇女数人,贡献于吴王,使其溺情声色,不理朝政,然后可以得志。”君臣商议已定,便密访国中女子。探访数月,未能得当,勾践焦灼万分。范雎蠡亲自微服易行,渐渐入诸暨之境,迤逦向苎萝村而来,走到若耶溪边,见一浣纱女西施,盈盈而立,明眸皓齿,秀眉天成,婀娜欲绝,似长夜之明月,犹下凡之天仙。乃以千金聘之,经过亲自教练后送到吴国。夫差马上被西施艳丽如仙的美貌迷住了,他天天在姑苏台上饮酒作乐,弦管相随,流连忘返。西施经常在枕边为越王说好话。这样,夫差对越国一点戒备也没有了。

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继位的晏孺子年幼无知,大臣争权夺利,国内混乱,就打算兴兵伐齐,意欲夺取霸主地位。消息传到越国,文种对勾践说:“我看吴王对越国已不存戒心了,请大王让我去吴国借粮,顺便试探一下吴王对我们的态度。”范雎蠡对文种的想法十分赞赏,他补充说:“我们把借来的好粮食存在国库以备军用,把国库的陈粮散发一部分给百姓。就说是从吴国借来的,这样百姓就会更加痛恨吴王,就会支持我们攻打吴国。”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文种很快就借回了粮食,并对勾践说:“看来吴王果真对越国不存戒心了。”

公元前485年,吴军又要攻打齐国,范雎蠡听说后对勾践说:“我们应该出兵帮助吴国!”

勾践犹豫不定,文种插话说:“我几次去吴国,都听到为了进攻齐国的事,伯嚭和伍子胥矛盾很大。伍子胥反对出兵齐国,他一贯主张消灭越国,认为越国才是心腹之患。”

范雎蠡接着说:“只要我们帮助吴国把齐国战胜了,伍子胥就会在吴王面前彻底失宠,如果吴王不把他杀了,他也会自杀的!如果伍子胥死了,就再也没有人挑拨吴越的‘友好’关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时机讨伐吴国。”

勾践果然派兵3000支援吴国。吴国势力本来就强,加上越国的支援,军威大振,齐陵一战,齐军被打得一败涂地。正在夫差高兴的时候,伍子胥却泼了一盆冷水:“攻打齐国,只是捡了一个小便宜,好比石板上耕种,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越国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大王若不加防备,不出三年,吴国就要变成一片废墟!”

没等夫差开口,伯嚭便指责伍子胥:“你表面上忠于大王,背后却私通齐国为自己打算!大王上次伐齐,你就反对;现在胜利了又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你,你就会反叛作乱!”

夫差听了伯嚭一番话半信半疑,便故意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到齐国后,预料到吴国终究得有一场大祸,便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大夫鲍息。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夫差,夫差大怒道:“贱臣果然背叛寡人!”

当日晚上,夫差闷闷不乐地回到宫里,同西施说起伍子胥的事。西施对夫差说:“怪不得他老拦着大王去打齐国哪,原来是给他自个儿留着退身!俗语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王要是不用他,还留着这种外心人干什么!像这种人连本国的人他都屠杀,楚平王的尸首他还用鞭子抽哪!难道他还能怕你吗?”夫差在西施的手里就像算盘珠子,随着她的拨动而上下。伍子胥回国后,夫差派使者给伍子胥送了一把名字叫“属镂”的宝剑。伍子胥拿着属镂叹息了半天,想到自己帮助夫差的父亲称霸,又力劝立夫差为王,如今却死在夫差的剑下,顿时感慨万千。他手捧宝剑,对使者说:“我死后,你告诉夫差,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姑苏城的东门,我要看着越兵攻打过来!”说完,伍子胥就伏剑自杀了。吴王听说了伍子胥临死前的话大为生气,叫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丢入江中,并气哼哼地说:“看你怎样瞧着越国的兵马杀来!”吴国人哀怜子胥的一片忠诚,为他在江边建了一个祠堂,并把祠堂所在地叫作“胥山”。

四、灭吴雪耻

伍子胥自杀后,夫差把吴国的政事委托给伯嚭,自己只管在姑苏台上日夕流连荒荡,不复以他事萦其念虑。勾践自从返回越国后,没有一天不想着灭吴雪耻。归国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488年,越王召见范雎蠡谋议伐吴之事。范雎蠡献计说:“我听说谋国破敌,动兵出击,一定要看准时机。孟津之会的时候,诸侯认为可以伐纣了,周武王却认为时机还未成熟而婉辞了诸侯的请求。当今吴、楚结仇,构怨不解;齐虽不亲,姜尚能求吴之困;晋虽不附,还可以为吴效劳。内臣谋而决断其策,领国通而不绝其援,这正是吴国兴霸诸侯之时。我听说峻高者坠,茂叶者摧,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今吴国欺凌诸侯,号令天下,不知德薄而怨广,更没有想到有一天威折而军溃。请王按师整兵,待其败坏,随后袭击,那么兵不血刃,士不旋踵,吴国的群臣就成俘虏了。”

过了两年,到公元前486年,越王勾践又召范雎蠡询问,说:“我想与你计谋报复的事,可以吗?”范雎蠡答道:“还不行。蠡听说,上天不成全,只有等待,强求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王不要过早地强取!”

又过了一年,勾践再次召见范雎蠡询问道:“去年我与你谋攻吴,你说还不可以。现在吴王耽于淫乐而忘百姓,耗竭民力,违逆天时,听信那些专说别人坏话的人,憎恨出谋献计的人,远离规劝过错的人。因此,能人不出,忠臣灰心,大家都阿谀奉承,不再提出不同的意见。君臣上下,都在得过且过地混日子。这样,该可以攻吴了吧?”范雎蠡道:“人事方面可攻的迹象是出现了,天时方面可攻的征兆还没有显露。王请暂且再待一段时间。”

自公元前486年,夫差为了进攻齐国,动用了大量的人工开挖运河,直通淮河,贯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这样就可以利用运河率大军从水路进攻齐国了。到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率大军,在艾陵(今山东省泰安市)大败齐军,吴王夫差打了胜仗,更相信水上进兵的方便。他就征发了比上回更多的民工挖掘运河,北通沂水,西通济水。这样,吴国的大军从吴都坐船,一路可以从运河直上北方。勾践这时又召范雎蠡询问是否可以伐吴了,范雎蠡答道:“吴国逆乱的迹象开始产生,但天地败吴的征兆还未见。如果先行征伐,其事非但不能成功,而且还要受到危害,大王暂且再等待一会儿吧。”

在吴国内外交困的公元前483年初,越王勾践又召范雎蠡询问道:“前几次我与你商量伐吴,你都说还不可以。现今吴国又发生灾荒,总可以伐吴了吧?”范雎蠡答道:“天时的征兆已经出现了,人事方面还没有发展到尽头,大王姑且再等一下。”越王勾践这一次发怒了,他喝道:“有这样的道理吗?你是在欺骗我吗?我与你说人事,你回答我说天时;现在天时到了,你又回答我说人事。为什么?”范雎蠡答道:“请大王不要责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配合,然后才能成功。现在吴国的灾荒刚刚发生,人民恐惧,其君臣上下知道资财不足以支持长久,他们还可以同心致死,与我国决战,这样对我国还是有危险的。”

到了九月,越王又焦急地问范雎蠡说:“俗语道:‘一桌丰盛的酒席不及一盘熟食来得解饥。’今年时间又晚了,你打算怎么办?”范雎蠡答道:“没有君王的催问,我也早就想来请示了。我听说抓住时机,就像救火、追捕逃犯,应当快步奔跑,唯恐不及。”停了一下,范雎蠡又悄悄地对勾践说:“我听说吴王将北上会诸侯,精兵都跟着吴王出走了,国中空虚,太子留守,所剩的都是老弱残兵。要是我们现在就出兵去攻吴,吴兵方出境不远,听说越国袭其后,调过头来杀个回马枪还是不难的。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再出去。”

公元前482年春天,夫差率主力北上,只留下老弱残兵和太子友守卫。消息传到越国,范雎蠡对勾践说:“灭吴的时机到了。”

于是,越国以受过短暂训练的流放罪人2000名作为敢死队,以经过长期训练的军队4万人为主力攻打吴国。吴国留守的老兵弱卒碰到了越国的精锐部队,当然不堪一击。勾践一战之下,把太子友也杀了。

夫差正在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与诸侯会盟,接到甚急密报,却不敢声张,为了防止消息泄露,影响结盟当主,夫差把知情的七个信使全杀了。以陈兵叫阵威胁手段逼晋、鲁、卫三君在盟约上签字,尊其为盟主。之后,夫差匆匆忙忙班师从江淮水路而回。沿途不断传来姑苏城破,万人被斩的消息,军士心胆俱碎,丢盔弃甲,狼狈归国。但经过长途跋涉,士兵远行疲敝,皆无斗志,且粮草匮乏,天凉无衣,无法再战。夫差只好派伯嚭带着厚礼向勾践求和。范雎蠡对勾践说:“吴国现在实力姜尚存,主力部队休整两天就可以迎战,而我们又不能在两天内消灭他们,停战讲和为上策。”双方议和条款是:越吴永为平等之国,越不再臣吴;吴归还越从阖闾以来所占土地、百姓;归还越贡送的宝物;吴每年向越送犒军之礼,数目如越往昔送吴数量。于是,勾践便退兵回国了。

黄池之会后,夫差得了一个霸主的虚名,但部队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加上几次伐齐,国力越来越弱。夫差灰了心,天天陪着西施饮酒解闷,索性连政事也不管了。而越国经过10年生聚, 10年教训,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国力大增,军事实力也越来越雄厚。

公元前477年春,勾践、范雎蠡、文种带领5万大军偷袭吴国。两国在笠泽(今上海松江区)交战,吴军大败。然后,越军乘胜追击,节节胜利。夫差出城迎战时的6万大军,入城时只剩下万余。可叹伍子胥精心训练出打遍中原无敌手的精锐之师,朝夕之间便毁于昏君之手。

公元前475年,越军攻到姑苏城,将吴军团团围住。夫差打发王孙雄上越国兵营求和,情愿当个属国。王孙雄来回跑了六七趟,勾践坚决不答应。到公元前473年,吴军兵疲粮绝,夫差没有法了,只好叫伯嚭守着城,自己带着王孙雄逃到阳山(今江苏省吴县市西北)。范雎蠡、文种的兵马接连不断地攻打。伯嚭抵挡不住,先投降了。越国的兵马追上夫差,把他围困起来。

夫差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他使出了离间越国君臣关系的一招。他让卫士扯下一块布,然后亲笔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向越军大营。越兵拾到这支箭赶快送到了范雎蠡和文种那里。打开布条一看,只见上面歪歪斜斜写道:“常言道:‘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灭,谋臣亡。’两位楚人,何不存吴一线,以留后路。”范雎蠡和文种在关键时刻当然不会犹豫彷徨,接受这种挑拨。他们写了一封回信,也用箭射了出去。夫差拿来一看,上面写着:“你杀害忠臣,听信小人,专凭武力,侵犯邻国;越国杀了你的父亲,你不知报仇,反倒放走了敌人……你犯了这么些罪过,怎么能不死呢?22年前,老天爷把越国送给你,你不要;如今老天爷把吴国送给越王,越王怎能违背天命!”夫差念着,心如箭穿,流着眼泪道:“孤不诛勾践,忘先王之仇,为不孝之子,此之所以弃吴也。”

王孙雄劝道:“臣请再见越王而哀恳。”夫差想想说:“孤不愿复国,只求为附庸,世世事越,子去说吧。”王孙雄裸衣跪行到勾践面前,恳求道:“孤臣夫差,当年在会稽山得罪大王,当时夫差不敢违背天命,使大王得以复国。如今大王大驾光临讨伐孤臣,孤臣惟命是从……但孤臣私下的心愿是希姜望也能像会稽山赦免越王一样,请越王赦免孤臣的罪。”勾践不忍心看着王孙雄那副可怜的样子,准备答应他的请求,范雎蠡忙劝阻说:“当年在会稽,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现在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大王难道可以违逆天意吗?谋划了22年,而在一朝就将计划抛弃,这是上天也不会同意的。如果上天赐给的,你反而不取,一定会受到报应,就像树木一样,这次被斧头砍伐的树干,下次就变成伐树的斧柄了……”

勾践说:“你说得很对,但我实在可怜吴国的使者。这样吧,孤心不忍加诛,告吴王,孤封他到甬东的岛上去(今浙江省舟山群岛),给他500家侍人,终养天年,以报他未杀孤之德。”王孙雄只好将此意转告给夫差。夫差苦笑着说:“要是不废去吴国的宗庙,让吴国当个属国也就罢了,想不到要把我迁走,我已经上了年纪,何必再受这份罪!”瞬间又仰天大笑道:“灭吴者,非越,实寡人也!愿天下诸侯以我为鉴!愿越王善待吴国臣民,莫以夫差为伍!”王孙雄等人哭劝夫差不要自决,到甬东再图。夫差到了国破家亡之境地,死心已定,对王孙雄说:“悔不听子胥之言,破败如此。吾无颜和子胥黄泉相见。吾死后,将军用衣巾掩吾脸面。呜呼!孤去也!”说罢,拔剑自刎。王孙雄挥泪脱下自己的衣裳,将夫差的脸面盖上,叩了三个头,自刎在夫差身边。剩下的几十名卫士,也都拔剑自刎,顷刻之间,血流成河,一代霸主就这样长眠在阳山之上。可悲耶?可叹耶!

勾践攻进姑苏城后,坐在吴王夫差的朝堂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吴国相国伯嚭得意地站在那儿,等着受封。勾践对他说:“你是吴国的太宰,我哪儿敢收你做臣下哪?如今你的国君在阳山,你怎么不去呀!”伯嚭只好垂头丧气地退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五、功成身退

勾践灭吴之后,北上经营,争夺中原,很快就使许多诸侯国都来朝服他。周天子命他为诸侯之长,军队横行于江淮之间,声名大盛。《吕氏春秋》载,勾践“残吴二年而霸”。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大的成功,使勾践逐渐骄横起来。范雎蠡看出了这个苗头。自公元前496年左右,也就是勾践刚即位时,范雎蠡从楚国来到越国,一直辅佐越王勾践,“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为兴越灭吴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勾践称霸中原,又加命范雎蠡为“上将军”。但范雎蠡是一个谙于世故的人,他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果继续留在越国,对他将是不利的。同时,他从20年的经验中看出,勾践这个人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臣下。可以与他一起共度忧患,难以与他一起同享安乐。在忧患的日子里,他能礼贤下士,共商复国大计;在安逸的日子里,他会变得粗暴,猜疑臣下,以致做出意想不到的事。因此,既然功成事遂,不如趁早急流勇退。于是他想伺机离开越国,到别处去谋生。

公元前470年前后,当范雎蠡与越王勾践出征北方回国以后,范雎蠡给勾践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大王辱于会稽,耻于石室,臣所以相随不死者,欲隐忍兴越。今吴已灭,中原诸国已尊王为霸,天子加封大王为伯。恳请大王免臣之罪,乞无用骸骨,老于江湖。祝大王万寿万福,越国繁荣昌盛。”勾践读罢信,泪湿衣裳,就召范雎蠡来,对他说:“国中的士大夫赞扬你,国中的人民称颂你,寡人赖将军之劳,才有今日;越国百姓赖相国之功,始人旺谷丰;寡人正欲图报,将军为何弃寡人而去呢?大将军收回奏简吧!”范雎蠡恳求其愿。勾践说:“孤私下有句话告诉你,你如能留下来不走,孤将与你分国共享;你如决意要走,我将杀掉你的老婆孩子。”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雎蠡一眼看出,“共分越国”,纯系虚语,便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大王,妻何罪?死生由王,臣不顾矣!”

事后不久,范雎蠡怕夜长梦多,匆匆不辞而别,带领家属奴仆,驾扁舟,泛东海,离开了风尘弥漫的越国。

范雎蠡出走后,勾践把离都城18里的苦竹城封给范雎蠡的儿子。在此之前,勾践已经把离都城12里的麻林山下的田地封给了功臣们。为了表示不忘功臣,勾践又叫手艺高超的工匠铸了一个范雎蠡的铜像在宫廷中,每天以礼相待,与之共商国家大事。每隔十天,即令大夫们向他朝拜。

在范雎蠡即将离开越国的时候,曾对好友文种说:“你也和我一块走吧,越王将会杀你的。”文种自认为有功于越王,对范雎蠡的话不以为然。范雎蠡走后,又托人带给文种一封信,信中写道:“少伯致子禽,我听说天有四季:春天生长,冬天杀伐。人有兴盛和衰亡的时候,发达到了极点必然会走向反面。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而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是贤人啊!蠡虽不才,但还知道何时可进,何时该退。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伴君如伴虎,功成需抽身。勾践为人,长颈鸟嘴,眼睛像鹰,走步似狼,嫉贤妒功。可与之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子今不去,祸必不免!”文种读完,将竹简扔进火炉,仍然将信将疑,并没有立刻离开越国。为了安全着想,只是称病不再上朝。不久,就有人在勾践面前讲文种不朝是蓄意谋乱,勾践以此为借口,准备除掉才智出众的文种。

一天,勾践以探视病情为由来到文种家里,临走时,对文种说:“你教给寡人伐吴的七个好计策,今只用其四已破强吴,其余的三个计策,你带着去为孤的前王用于地下,再谋取吴的先人吧!”勾践走后,文种发现勾践在他坐过的椅子旁留下了一把属镂之剑,仔细观看,正是当年夫差赐伍子胥自杀之剑。文种这时才后悔没有听从范雎蠡之言,捧剑叹道:“走狗不走,只好让主人烹了。我没有听从范雎蠡的话,真是该死!”忽又笑着说:“这把宝剑杀了伍子胥,又杀了我。它把我们结成了‘刎颈之交’,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百世之后,忠臣必定会以我为鉴的。”说完即伏剑而死。文种死后被葬于越国国都西面的西山上,后人称之为“种山”,即今浙江绍兴市内的卧龙山。

范雎蠡出走后的下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有人说他追寻伍子胥沉江而死,似不可信。也有人说,范雎蠡载西施共泛太湖,这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英雄救美人式的民间传说。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改名经商。

范雎蠡从越国出走后,来到了齐国定居。他唯恐树大招风,引来不测,便隐姓埋名,更名为鸱夷(一种皮革制的小酒囊)子皮。把自己比成盛酒的革囊,可大可小,舒卷自如,能屈能伸。

定居齐国后,范雎蠡举家同心协力,躬耕于海滨,开垦荒地,从事渔牧生产。他整日与农夫、商贾滚在一起,高谈养鱼养畜经,阔论市场行情,十分忙碌,十分愉快。他会医术,饲养五畜,无一死亡。几年间,积累了数十万家产。齐国宰相陈成子听说鸱夷子皮很贤明能干,便请他做官。范雎蠡感叹道:“我当官到卿相,种地得千金,这是布衣出身的最高境界了。如果长久受尊名,这是不明智的。”于是,他送回齐国的官印,又把财产散给亲友乡邻,悄悄地离开了海边。

他听说齐国西南接近宋、卫两国的陶(今山东省定陶县)是当时天下的中心,四通八达,人口密集,三国交界,需求旺盛,是经济和贸易的会聚点,也是经商的好地方,便带了部分财产在陶邑城外五里处的陶山定居下来,以经商为业,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朱公。因住在陶地,人称陶朱公。他平时经营农牧生产,但主要通过买贱卖贵、囤积居奇等方法,与时逐利,积累了大量资金,成为天下首富。19年间,范雎蠡又三掷千金,把财产分出许多以接济贫困的朋友和同乡,真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范雎蠡还总结出诸多致富的成功经验,如:“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其意是说,谷贱伤农,谷贵损商。损商,则财政匮乏;伤农,则农业萧条。农商俱利,各尽其能,物价平稳。因此,范雎蠡主张用“平籴”、“平粜”的办法,调节市场,即在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物价,繁荣市场。同时,他提出经商活动中,也要有备无患,如:“水则资本,旱则资舟。”即洪水期准备天旱商品,天旱时筹划防涝物资。他还提出“积蓄之理”的经商原则,即经营的物品要完好,商品不要长期积压,易腐败之物不要囤积居奇。要掌握好“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原理,顺其自然,待时而动,乘时出击,从而加速资金周转,生财获利。

范雎蠡不但经商有术,还乐于助贫,向农民百姓传播生财之道。公元前460年,他总结民间养鱼经验,结合自己的养鱼实践,写下了《养鱼经》,向百姓推广“凿池养鱼”之法。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里高度评价说:“朱公收利,未可顿求,然依法为池养鱼,必大丰足,终大糜穷,斯以无赀之利也。”鲁国有个猗顿,是个穷读书人,他闻朱公致富,便前去问成功的办法。朱公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牲。”于是,猗顿大养牛羊,后成富翁,与范雎蠡并称“陶朱”、“猗顿”之富,驰名天下。

范雎蠡73岁时,在陶寿终正寝。后人把他定居的地方称作“定陶”,即今日定陶县名之来历。

范雎蠡,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智士能臣。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春秋时期,他大胆探求天人关系,不拘旧说,提出了阴与阳、刚与柔、兴与衰等矛盾互相转化的可贵命题。他无论是国事、家事还是天下事,样样精通,所以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他总是得心应手。司马迁在《史记》中尽管没有为范雎蠡专门立传,却把《越王勾践世家》的后半部留给了范雎蠡。“故范雎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由衷的赞叹,令后人叹羡不已。

(金 河 张 磊)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四一,《越王勾践世家》;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吴越春秋》。

吴起杀妻求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