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孝经》、《春秋》的大作用

《孝经》、《春秋》的大作用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孝经〉、〈春秋〉甚灵》《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但后代的学者经过一番考证,认为是孔子七十二个弟子的作品。《春秋》记载了很多当时的历史事件,记述得很简单。所以,张燧认为,《孝经》和《春秋》还是非常管用的。由此,孔子说“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正是指出了这两部书在他思想中的重要性。

14.《孝经》、《春秋》的大作用

原文

陈眉公曰:《孝经》闺门一章,由周、秦而下,传汉至唐,列为二十二章。www.guayunfan.com开元间博士司马贞为国家讳,始黜之,而唐遂有马嵬之祸。则《孝经》闺门之教废也。王荆公谓《春秋》“烂朝报”不列学官,使先圣笔削之书,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而宋遂有夷狄北辕之祸。则《春秋》内外之防与复仇之教废也。孔子曰:“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二书抹去,祸及家国,宣尼之书可谓灵矣。故曰“畏圣人之言”。

——《〈孝经〉、〈春秋〉甚灵》

《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但后代的学者经过一番考证,认为是孔子七十二个弟子的作品。它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是强调孝的重要性。它开宗明义地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任何人都应该行孝,否则就是违反了基本的人性准则。为此,它还为天子、诸侯、公卿大夫、黎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人规定了行孝的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把孝与忠结合在了一起。把个人行为、家庭规范的孝推广到社会、国家层面。基本逻辑是,个人行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侍奉父母只是行孝的第一步,万里长征的开始,对父母好不算,还要对君主忠诚,这两点都做到了,你才算是个忠孝之人,这人生才算是有了点意义。

这一套学说很快就被君主们发现,它表面上看去最终是获得完美的自己,而在事实上却可以用来叫臣子们乖乖听话,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用吗?当然没有了,于是一代一代的君主们都把它奉为经典,作为士人们的做人法则。

不过,这里边也会有不合时宜的东西,碰到这种情况君主手下的文人们自然会帮忙修改修改。譬如说唐代的时候。唐朝胡风盛行,据说连皇室都有胡族的血统,因此,野性比较足。到唐玄宗的时候,他看上了儿媳妇,就直接拿来自己享用了。儿子没什么意见,老子也无所谓,不过大臣们就看不下去了。正好《孝经》里边有一章内容是这样的:“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于是编撰了《史记索引》的大臣司马贞觉得这一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当时,对皇帝的形象不好。于是,就动手删掉了。

张燧认为,这是明显的纵容,杨贵妃以太子妃的身份成为玄宗的贵妃,后来又跟玄宗的义子安禄山不明不白,甚至有传言她跟远方兄长杨国忠的关系也有些龌龊。而最终导致她被勒死在马嵬坡的正是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这就是典型的废除《孝经》的后果。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鲁国的史书,他周游列国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能够把自己的学说推销出去,于是只好把这套理论反映在书籍里,这就是《春秋》。所以,《春秋》可以说就是他的政治理论的化身,后代的士人们奉之为经典,从里边学习孔子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春秋》记载了很多当时的历史事件,记述得很简单。因此,虽然它地位很高,一直被奉为儒家经典,但到了宋代,又有学问又有权力的王安石说它不过是“断烂朝报”,就是差不多等于官方简报的东西,而且还断断续续不全面,不值得一看,于是便从学宫里边把它驱逐出去了。

张燧指出,正是这一行为给宋朝带来了夷狄北辕之祸,也就是宋朝被金朝攻破,迁都到南方还不得安宁的惨祸。为什么呢?《春秋》里边最主体的思想是尊王攘夷,夷狄与中原民族分得很清楚,它能教给人们的也就是防止夷狄入侵中原的指导思想,而《春秋》一旦被废,这一套学说也就不再被教授给学生,于是,被夷狄欺负也就正常了。

所以,张燧认为,《孝经》和《春秋》还是非常管用的。唐朝安史之乱和宋朝被金朝攻破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此,孔子说“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正是指出了这两部书在他思想中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