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大理绣娘的故事

大理绣娘的故事

时间:2022-07-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文化一线牵——大理洱源白族刺绣调研侧记_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物永兆芸 张 蕾 符安旭 赵鸿基每一个绣品的身后都会掩藏着一个特别的故事,当然每一个故事的背后也都拥有着一些令人感动的瞬间,而这些感动瞬间的背后都将表现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对于传统白族刺绣,她也掌握了老人传承下来基本的刺绣手艺。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滇池通讯社社员。

民族文化一线牵——大理洱源白族刺绣调研侧记_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物

永兆芸 张 蕾 符安旭 赵鸿基

每一个绣品的身后都会掩藏着一个特别的故事,当然每一个故事的背后也都拥有着一些令人感动的瞬间,而这些感动瞬间的背后都将表现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对于生活的热爱。我们的团队,来到了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的陈官村,开始寻找绣娘的专属故事,寻觅她们背后的那些感人瞬间,从而来感受每个生命对于世界的热爱。

孙和元奶奶

从做绣娘到当“经长”,都游刃有余(www.guayunfan.com)八月的大理洱源,雨水丰沛,正午时分,偶尔散落的阳光里有着雨后泥土沁人的气息,颇有初秋来袭之意。当我们在一户充满田园风味的农家小院见到今天的采访对象孙和元奶奶时,都被她爽朗的笑容吸引了,还有她那可以摆满三尺方桌的绣花鞋,针脚细腻,每一双都堪称巧夺天工,着实让人惊叹。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便在小院里的梨树下坐定,话题自然是从孙奶奶的绣花鞋谈起。

“这绣的是荷花,村里有大片的荷花塘,好看着呢,我就爱绣这荷花,也熟悉它的样子。”孙奶奶指着绣花鞋头上的花朵给我们介绍着。说起绣花,奶奶的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不仅是荷花,牡丹、野菊花、牵牛花、四叶草,我都能绣!”奶奶嘴角扬起的笑意,似有姑娘的娇羞。72岁的孙奶奶身体还很硬朗,家里的青年劳动力都外出干活了,她则在家里喂起了牛、煮起了饭、打扫起了院子,把这个小院布置得整洁利落。闲暇时间,便会拿出针线,背靠小院的梨树安静地绣着,一双双的绣花鞋在她的巧手下逐渐成形。

不仅如此,我们从村民那里听说孙奶奶还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领经人”,会在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上带领村民们诵经祈福。对于这个特殊的身份,孙奶奶尤其虔诚和严谨。她介绍说,整个村落一年大约有三十多场的诵经祭拜仪式,而每一场祭拜仪式,她必定参加,诵经祈福在她看来是自己回报村落所能做的最大贡献。

刘国昌奶奶

由于绣得好,年轻时拿绣品和别人换工

孙和元奶奶说像她这样爱好刺绣的人在陈官村还有很多,于是我们开始在村里继续寻找。走在村里窄窄的土路上,偶遇了一个可爱的小妹妹,和她聊了会儿,惊奇地发现原来她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绣娘刘国昌奶奶的孙女。随后她便带着我们一起到了刘奶奶家,妹妹今年刚考上大学,一进屋便开始跟刘奶奶撒着娇,要奶奶多给她绣几双绣花鞋垫,送给即将认识的新同学作为见面礼物。

平日的奶奶家很是热闹,经常会有村里的刺绣爱好者找上门来请刘奶奶帮忙绘图,拥有绘画又会绣花技艺的刘奶奶可是村里的大红人。在我们强烈邀请下,害羞的刘奶奶总算是动笔了,现场一气呵成画了一幅牡丹花,很是漂亮。听到我们的赞赏,奶奶满脸笑意地说道:“年轻时候我还用这个跟别人换工呢!我给他们画花绣鞋,他们来给我做农活。”而现在的刘奶奶也会卖一些鞋垫香包给那些找上门来的顾客,赚来的微薄收入用于祭祀的开销,她虔诚的信仰和质朴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洱源之行平添了许多感触。

陆花阿姨

村里四十余岁绣娘,更爱十字绣

除了一群较为年长的奶奶们,我们还走访一些较为年轻的绣娘家庭。像这位四十余岁的陆花阿姨,近年来绣了十多幅的十字绣作品,卖出的作品带来了近三万元的家庭收入。而对于传统白族刺绣,她也掌握了老人传承下来基本的刺绣手艺。但如果根据个人喜好和现实价值取舍,她似乎更偏爱十字绣,这样的选择并无对错之分,也并不影响多元文化的存在共融,共生共存或许才是发展与生存的要义,有幸我们在这样的走访中见证并记录了下来。

◎永兆芸:女,20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张蕾:女,201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符安旭:男,2012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赵鸿基:男,201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