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用绣与欣赏绣

实用绣与欣赏绣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地区满绣,刺绣的题材呈多样化趋势。刺绣的针法、颜色表现也日趋考究,形成了日用绣品与欣赏绣品的分类,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欣赏绣品的刺绣名人。《绣谱》将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她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这是继倪仁吉《凝香绣谱》、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技法专著。

刺绣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展,主要应用于服饰、实用日用品、贺帐礼品等。它对服装的装饰贯穿了中国漫长的衣着文化历史。从周礼服制开始,上至皇家的衮冕,下至百姓的袍襦,上衣、下裳、裙裤、内衣,到服饰的冠帽、手套、鞋袜等几乎所有的穿戴多见有刺绣装饰。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常服边纹饰、明代的团花和马面、清代的挽袖和补子等。装饰于服装不同部位的刺绣有着不同的花样和形式。“领口”多饰以如意云纹、花卉图案等;“腕袖”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上衣”多见于胸前刺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凤穿牡丹花等。(图1-3、图1-4)

民间实用物件的刺绣同样丰富多彩,将祈福纳祥、驱恶避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设计于刺绣的纹样中,装饰于枕顶、绣帕、香囊、荷包、褡裢、帐幔等生活日用品上,体现出普通百姓的生活情趣与风俗习惯。(图1-5)

图1-3 刺绣领子《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历代服饰卷(上)》

图1-4 清代刺绣服饰《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历代服饰卷(上)》

图1-5 清代刺绣小件

图1-6 羌族云云鞋《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历代服饰卷(上)》

图1-7 满族枕顶刺绣纹样

此外,苗族、羌族、满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不仅在题材和技法上各具特色,而且拥有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格和民族个性。云贵苗绣是民族刺绣中的佼佼者,纹样丰富多彩,针法多种多样,绣工之精湛、绣品之绚丽,令人叹为观止。羌绣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挑花刺绣为羌族妇女所擅长,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精于挑绣。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实用物件(图1-6)。东北地区满绣,刺绣的题材呈多样化趋势。满族女子从小习女红,绣品精细,以平绣、平金、戳纱、铺绒等为主,以萨满文化为主题的“枕头顶”刺绣最为精彩(图1-7)。西北地区的回族刺绣以白色为底绣制素净的花草,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宗教特色。青海土族刺绣色彩鲜艳、浓重,绣品以锁绣为主,太极纹绣花腰带、辫筒、钱褡等绣品风格独特。藏族的堆绣唐卡,在彩色绸缎中填入填充物绣制,纹样以佛像、佛经故事、法器、花卉为主,构图饱满,色彩对比强烈。

欣赏画绣肇始于魏晋南北朝与唐代的佛像绣制。宋以后,以绘画为蓝本的刺绣欣赏品得以发展繁荣。刺绣的针法、颜色表现也日趋考究,形成了日用绣品与欣赏绣品的分类,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欣赏绣品的刺绣名人。

卢眉娘,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载:“永贞元年(805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

管仲姬(宋元时期,1262—1319年),名道升,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元代书画家赵孟之妻。不仅善书画,还精通刺绣,传说管仲姬常住寺中书写经文,并绣《十八尊者图》,共16幅,供于寺内。(图1-8)

明代嘉靖年间在上海崛起的露香园顾绣的代表是缪氏与韩希孟。韩希孟,湖南人,工画花卉,善刺绣,绣品神韵生动,被称为“韩媛绣”。其丈夫顾寿潜曾拜董其昌为师学画,别号“绣佛斋主人”。韩希孟本人也工于花卉,以宋元名迹为绣稿,运针如笔,使画理与刺绣融为一体,汇成绣本《韩希孟宋元名迹册》。韩希孟将董其昌的题赞、印记和顾寿潜题跋的墨迹也一一加绣,达到了诗、书、画、印、绣结合的最佳境界。(图1-9)

倪仁吉(明清时期,1607—1685年),字心蕙,自号凝香子。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金华征献录》一书中称赞倪仁吉的绣艺云:“染色既工,又运针无迹。”遗作有《五福图》《种树图》等。最令人称绝的是倪仁吉的发绣,她的传世之作《大士像》,神貌端庄宁静,传达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神的气质。倪仁吉将她的刺绣经验总结,编著为《凝香绣谱》一书。

丁佩(清嘉庆、道光年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她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著有《绣谱》。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绣谱》将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绣谱》议论精详,条分缕析,总结了刺绣工艺的技法及其美学特点,对于当今的刺绣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沈寿(清末民初,1874—1921年),苏州吴县(今吴中区)人。沈寿吸收绘画中的明暗原理,注重物象的逼真,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创造出仿真绣法。1915年,其作品《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一等大奖,沈寿遗著《雪宦绣谱》,为我国重要的刺绣理论著作,是她30余年实践之经验实录。全书分8章,记述了各种技法,并附有“线色表”。

(清末民初,1869—1939年),字图珊,号迦陵馆主,无锡荡口镇人。1915年,绣作《蹲在稻草堆的公鸡》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她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这是继倪仁吉《凝香绣谱》、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技法专著。

杨守玉(现代,1896—1981年),江苏武进人,是乱针绣的创始人。以类似素描的线条组织形式,反映出西洋画的艺术效果。看似杂乱的长短交叉线条,通过分层加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绣法,一改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方法,创出了新的独特风格,取名为“乱针绣”。

图1-8 观音像 元 管仲姬 发绣和丝绣结合绣《历代织绣》

图1-9 祥凤 明 顾绣 《历代织绣》

欣赏绣品追求绘画之审美,但又通过丝线这一特殊媒介,传递出有别于绘画的工艺之美。至明清时期形成了我国的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刺绣工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繁荣,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各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绣种。刺绣在材料、工具、技艺以及纹样组织等方面也不断丰富,出现了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晋绣、秦绣、辽绣、汉绣等28个手绣绣种。(图1-10、图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