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秦始皇与十二铜人_历史趣事

秦始皇与十二铜人_历史趣事

时间:2022-06-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与十二铜人_历史趣事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解的历史之谜。其次,用如此多的兵器,仅造十二铜人,可知每个铜人的“身材”非同一般。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采用这种方法铸造而成。↑永乐大钟·明秦始皇为何要造十二铜人了解了十二铜人的铸造方法及过程,有好奇者又会发问:作为秦朝开国皇帝,秦始皇应该多多干正事才对。至此,秦始皇将铜人的数量定为十二,其寓意便是“统一天下,千秋万代”。

秦始皇与十二铜人_历史趣事

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解的历史之谜。他在灭掉六国、一统天下之初,曾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造十二铜人,这便是其中之一。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这十二铜人?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或阴谋?现在,这十二铜人又在何处呢?

十二铜人缘何而来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了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天下初定,秦始皇自然不敢懈怠,不然实在有负“始皇帝”这一名头。为了进一步把政权牢牢攥在手中,他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辅助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谓“两手抓,两手都很硬”。这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将全国各地的兵器都弄到咸阳,用它们铸成十二铜人。关于此事,贾谊的《过秦论》有如此记载:“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www.guayunfan.com)关于这十二铜人,史料中所记载的称谓有“金人”及“钟”等。之所以称作“金人”,是因为铜乃黄色;而称作“钟”,则是因为铜人为空心,像钟的样子。然而天下如此多的兵器,难道仅能铸造十二铜人?这数量是不是有点忒少了?首先表明,秦始皇之所以将铜人数量定格在12,是有特殊含义(此点后表)。其次,用如此多的兵器,仅造十二铜人,可知每个铜人的“身材”非同一般。

这十二铜人,在阿房宫的殿前两侧一字排开,每个都身着夷狄人的服饰,面貌威严、身材高大。关于它们的高度,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是“高三丈”;二是“坐高三丈”,即坐姿呈三丈之高(站起来的话,起码也有五丈吧);三是“有大人长五丈”,意思是其中较大的铜人,有五丈之高。根据史料中的这些说法,聪明的你不难推测出铜人的高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三丈,合现在8.12米;另一种可能是五丈,合现在13.7米。无论是三丈还是五丈,这些铜人确实“高大”。素有“东方小巨人”之称的姚明,身高2.29米,如果我们仅仅遵从“三丈”之说,就可以想象:三个姚明头足相顶立起来,还比最小的铜人矮半截!

铜人既然如此之高,那“体重”自然不轻。关于铜人的重量,史料中记载有“重各千石”以及“钟小者皆千石也”等说法。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这十二铜人的大小及重量是不一样的。当然,千石之说也仅仅是泛指。小铜人有千石之重,那么大的起码在千石以上。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秦朝的“石”这一重量单位——1石合当时的120斤,而秦朝时的1斤相当于现在的256.26克。以此计算这些铜人的重量,最小的按一千石计算,合现在的30751.2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铜人也足有30吨。

通过以上了解,有人会忍不住发问:如此高、如此重的庞然大物,不是1个,而是12个,在2000多年前冶炼技术还不发达的秦朝,那帮古人是如何捣鼓出来的?

↓阿房宫前殿全景及十二铜人

说到这里,就很有必要提一下北京大钟寺的那口“永乐大钟”。它因铸于明朝永乐年间而得名。这口大钟高5.9米,重约50吨,一直是世界上公认的“钟王”——《大英百科全书》把它排在世界著名古钟之首。考古学家通过研究认为,此钟是采用“地坑法”铸造。据此,考古学家推测,秦朝十二铜人的铸造,采用的应该也是这种方法。

地坑法,是事先在地下挖好大坑,然后依着坑壁造好模子,接着将熔化的铜水注入模子进行铸器。铸器成型后,将其拖出坑即可。但是,相对那些小的铸器,将其从坑内拖出并运走,虽不能说小菜一碟,但对我们那些聪慧无比的先人来说,至少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而对于秦朝铜人及“永乐大钟”这种庞大无比的铸器,想把它们从坑里弄出来再运走,可就是大难题了。对这一问题,铜人及永乐大钟的铸造者事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将地下的大坑“移”到地面上。具体做法是,先在地面上筑建一个巨大的台子,然后在台子上做模子,再注入铜水铸器,铸成后将模子拆除,铸器就可以想办法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模子,如此反复——咱们先人是不是很聪明呢?

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采用这种方法铸造而成。

↑永乐大钟·明

秦始皇为何要造十二铜人

了解了十二铜人的铸造方法及过程,有好奇者又会发问:作为秦朝开国皇帝,秦始皇应该多多干正事才对。铸造那12个庞然大物,劳民伤财不说,又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此等“闲事”,“始皇帝”竟然干得出来?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帝王中,秦始皇可以说是最具争议的一位。一方面,他作为千古一帝,统一中国,让我们竖大拇指;另一方面,他制造了焚书坑儒等诸多历史惨剧,让后人呸了又呸!他以左脸英雄、右脸暴君的两副面孔,于阴晴不定中做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非我们凡人所能猜度,因此留下了不少历史之谜。这十二铜人的铸造,便是其中之一。

在对秦始皇铸造铜人之动因的追溯上,首先,12这个数字就非常耐人琢磨——这个数字所蕴含的寓意,从一定程度上或许能说明秦始皇铸造铜人的初衷。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这里,我们重点要说一下“十二地支”。何谓地支?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地球本身在太阳系中通过运行与各个星球之间互相产生干扰的关系,无形中有一个力量在支撑着,这就是地支。说得简单一点,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就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同时,大地又被分成东、南、西、北四个“面”,每“面”又分出两个方向,即“四面八方”,而“四面”与“八方”合起来,也是十二。可见,在中国古代,十二这个数字,寓意着“大地”。而拥有了大地,即拥有了天下。十二这个数字,也暗含了秦始皇当时已经统一天下的现实。另外,一年有四季,一季有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十二个月的循环往复,即“千秋万代”。至此,秦始皇将铜人的数量定为十二,其寓意便是“统一天下,千秋万代”。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目的意在消除不同的意见和思想,进一步维护集权统治,但结果收效不大,反而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作为一位封建帝王,秦始皇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像一场永无尽头的接力赛一般,世世代代传递下去。他有这 样的千秋大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为了实现这一“大梦”,他采用种种政治手段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这是比较实际的做法。以铸造十二铜人来保佑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除了有些象征意义,其他方面就实在有些虚妄了。

目前,对秦始皇铸造12个铜人的原因,有关学者经分析史料,得出以下几种说法。

一、“收缴兵器”说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灭六国、统天下之后,虽自称“始皇帝”,有着“天下之尊”的威望,但当年吕不韦专权的阴影,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如何能使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不落入犬辈之手?如何能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千秋万代?这些都是秦始皇无时不在思量的问题。那么,要坐稳江山,首先要解决的事情就是收缴和销毁流散民间的各种兵器。但这无疑是一个劳民伤财的庞大工程。此外,如果这样做,总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吧?史料中记载,当时民间童谣传唱:“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这首童谣是什么意思?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在古代,“渠”有“大”的意思,“渠去一”,即“人”字;“显于金”,意思是依附金器就能显赫;而“百邪辟,百瑞生”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即百邪回避、福瑞丛生之意。所以,整首童谣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秦始皇想要世代繁荣,必须多造金器,这样就可以百邪回避、福瑞丛生。这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童谣,对当时心存忧虑的秦始皇来说,可谓瞌睡遇到了枕头,他听后自然是龙颜大悦。古代很多皇帝都假借上天旨意来行事,说这是顺应天意。于是,他下令收缴全国各地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铸成十二铜人。实际上,秦始皇收兵器铸铜人,完全是出于巩固自己统治的考虑。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比较完整的帝王陵。据说此陵由丞相李斯主持设计,大将章邯监工,历时38年才建造完成。

二、“迷信”说

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是因为迷信昏了头,为了所谓的“祥瑞”才铸造了铜人。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秦始皇讲迷信可谓千古有名,也可以说是千古笑谈。他曾封泰山,禅梁父;访神州,求仙人;轻信方士之言,为了搜寻长生之药,可谓不计代价、乐此不疲。《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临洮这个地方,出现了12个身着夷狄服的巨人,他们身高五丈,穿的鞋有六尺长。这件怪事,是上天对秦始皇的警告,让他不要恣意妄为、残酷暴虐,不然就会遭受报应。但到第二年,秦国非但没有发生灾祸,反而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因此,秦始皇便认为那12个巨人是天兆祥瑞,便下令销毁天下兵器,浇筑十二铜人。

这一史料记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动因,似乎有一定的说服性。但有学者提出了疑问:秦始皇讲迷信是不假,在迷信的态度下,他可以为了所谓的“天兆祥瑞”铸造十二铜人。但他可以收缴天下一般的铜料来作为铸造的原料,为什么非要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呢?这个问题,还真是有点费解啊!

三、“防止民变,粉饰太平”说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要铸造十二铜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为了防止民变;二是显耀自己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粉饰太平。

也许,等到条件成熟、秦始皇陵墓可以开掘的那一天,我们能有幸目睹十二铜人的真容,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惊喜和震撼!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些统治者为了防止民变,加强政权,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而收缴兵器则是措施之一。《左传·襄公十九年》中记载,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曾经“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而作为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不可能不考虑民变的问题。因此,他先后采取了不少措施来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缴天下兵器作为措施之一,被秦始皇采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过,秦始皇在做这件事时,表现得比较滑头,以铸铜人为借口,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并把民间的兵器收缴了。这可谓始皇铸铜人,意在缴兵器。

通过一些学者对以上史料的分析,可以说秦始皇为了“防止民变,粉饰太平”而铸铜人的说法,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云纹玉杯·秦

十二铜人今何在

通过以上的讲述及分析,我们大概了解了十二铜人的来由及铸造动因。最后,肯定有人会这样问:这十二铜人现在何处呢?

说到铜人下落的问题,就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了。因为,到目前为止,这“十二铜人在与不在”首先就是个问题。如果不在,它们是如何消失的?如果在,又会在哪里?这些问题,谁都无法说清。还是只能从猜测中寻求解答。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人可能已经被焚毁在了历史的硝烟中。一部分人认为是毁在了西楚霸王项羽之手,因为当初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之后,移恨于物,曾经火烧阿房宫。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火三月不灭”,可以想象这场火有多大。而在这场大火中,那十二铜人有可能与阿房宫一并被烧毁。但这一说法,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证据不充分,所以不足为信。

还有一些历史学者通过研究史料,认为十二铜人分别毁于东汉大奸臣董卓和前秦皇帝苻坚之手。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锯、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晋人潘岳的《关中记》中也有这样记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把这两段话综合起来,关于十二铜人的下落,脉络就很清晰: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这个“败家子”将10个铜人销毁做了铜钱,而另外的2个,被下令运到了长安城清门里;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也打起了这2个铜人的主意(他是不是也想用它们来做铜钱,不得而知),于是颁旨将它们运到洛阳。在搬运过程中,由于铜人太过沉重,运到霸城时,实在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历史推进到东晋十六国,后赵的石季龙——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官盗,又把2个铜人运到了邺城;最后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时,又把2个铜人运到长安销毁。至此,这12个存于世间有几百年之久的铜人就彻底消失了。

针对此事,建安年间王粲所著的《英雄记》中有这样评述:“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至董卓而铜人毁也。”可以说,如果十二铜人果真已经被毁,董卓当属罪魁祸首。

关于十二铜人的下落,除了上述两种说法外,还有一种比较乐观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因为十二铜人所象征的“祥瑞”之意,使它们成了秦始皇生前的最爱。因此,秦始皇的陵墓造好以后,这十二铜人可能和其他陪葬品一起,被移置于陵墓中了。这个说法是否属实目前还无从得知。鉴于目前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中国对秦始皇陵墓的挖掘工作还不能展开,因此这一说法还无法得到验证。但是,让我们抱着美好的愿景,祈盼这一说法确实属实。这样,当等到条件成熟、秦始皇陵墓可以开掘的那一天,我们或许有幸能目睹十二铜人的真容,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震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