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盆缘构造”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

“盆缘构造”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

时间:2022-01-26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二维与三维定量对比的基础上,说明盆地边缘构造沉降逐步减小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结合图7-7观察盆缘构造前后陆内克拉通盆地的层序旋回的变化,近物源端以“T”形分布为主,向盆地方向层序样式过渡为“TH”形;在同一距离轴线上,层序样式有“T”形过渡为“H”形。在同一距离轴线上,相对模拟原型高位体系域所占比例相应增大,促进层序样式的转变,反映出沉积物向物源区迁移的影响。
“盆缘构造”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_陆内克拉通盆地“

7.3 “盆缘构造”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

通过计算机层序模拟,为定量观察盆地边缘构造沉降前后的层序迁移变化,在二维模拟结果中,引入岩性剖面并提取虚拟井位剖面进行对比,从中提取湖岸线的迁移以及层序边界进行定量说明;在三维模拟结果中,选取重点井位的岩性剖面,对剖面进行等时划分,分别定量对比SQ1、SQ2及SQ3的同期迁移情况。在二维与三维定量对比的基础上,说明盆地边缘构造沉降逐步减小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

7.3.1 二维层序模拟中湖岸线与层序界面迁移的对比

通过计算机层序二维模拟,在岩性剖面中可观察到,其中的岩性粒度与沉积相剖面中所表征的古水深范围关联较好,即水深越浅对应岩性粒度越粗。岩性剖面中的泥质条带可识别性较强,根据其迁移变化,在30km、40km、50km、60km以及70km处设置5口虚拟井位,并根据体系域划分层序旋回与模拟原型进行对比,如图7-6所示。在虚拟井剖面上提取层序边界与层序旋回,并将其与模拟原型叠置定量对比边界的迁移与层序的变化。

7.3.1.1 二维层序模拟中湖岸线迁移的对比

根据上述模拟过程中湖岸线的迁移特征,对比图7-6(A)、(B),SQ1层序内湖岸线迁移变化较小,SQ2层序内不存在湖岸线突变的非加积水进过程,SQ3层序内原先负向迁移向正向迁移转变,3个层序中湖岸线的变化反映出在盆缘构造的影响下,沉积物向物源区相对模拟原型存在迁移。结合图7-7观察盆缘构造前后陆内克拉通盆地的层序旋回的变化,近物源端以“T”形分布为主,向盆地方向层序样式过渡为“TH”形;在同一距离轴线上,层序样式有“T”形过渡为“H”形。在同一距离轴线上,相对模拟原型高位体系域所占比例相应增大,促进层序样式的转变,反映出沉积物向物源区迁移的影响。

img71

图7-6 盆地边缘构造减弱前后的虚拟井位岩性剖面对比图

img72

图7-7 陆内克拉通盆地层序样式基本类型图

(据周雁修改,2004)

7.3.1.2 二维层序模拟中层序界面迁移的对比

在图7-6(C)、(D)中按层序所对应时段分别提取盆地边缘构造活动减弱前后的SQ1—SQ3层序边界与层序旋回,将其分别叠置进行同期定量对比(图7-8~图7-10)。

图7-8中,盆地边缘沉降所新产生的可容纳空间对应SQ1层序影响较小,在构造影响作用的湖平面持续减小,使得层序界面在与湖盆的交汇点向下迁移,出现沉积减少区;同时沉积物供应减小的作用使得在前缘坡折带近盆地中心端出现新增沉积区。在综合作用下,SQ1层序相对模拟原型的退积作用不显著。

图7-9中,盆地边缘沉降所新产生的可容纳空间开始对层序产生影响,SQ2层序对应沉积向构造沉降所产生的空间迁移,层序界面与盆缘的交汇点向物源区存在明显迁移,且层序间界面的迁移距可达13km,其中SQ1层序中迁移距为负值,即向盆地方向迁移。该阶段随着沉积叠加,沉降空间开始对沉积的叠加、迁移产生影响,整体向物源区迁移趋势明显增加。

图7-10中,盆地边缘沉降所新产生的可容纳空间进一步增大,对层序迁移产生的影响相应变大;在层序叠加的影响下,SQ1层序明显向沉降所产生的空间迁移、扭曲,层序界面与盆缘的交汇点向物源区相对前一阶段存在小距离的迁移,而对应层序间界面的迁移距则可达17km。整个模拟过程层序向物源区迁移幅度逐步增大,内部层序因沉积空间逐步增大,在上部沉积叠置影响下,下部沉积层序形态发生扭曲,相对模拟原型向物源区的迁移趋势保持不变。

img73

图7-8 盆地边缘构造减弱前后的SQ1层序边界迁移对比图

img74

图7-9 盆地边缘构造减弱前后的SQ2层序边界迁移对比图

7.3.2 三维层序模拟中岩性剖面对比

参照模拟原型重点井位的岩性剖面,并结合沉积物在空间的分布特征,选取对应的岩性剖面与模拟原型进行比照(图7-11)。

img75

图7-10 盆地边缘构造减弱前后的SQ3层序边界迁移对比图

img76

图7-11 盆地边缘构造活动减弱条件下重点井S209—S208连井岩性模拟剖面

在盆地边缘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对比模拟原型,同一剖面处层序厚度明显减小,与沉积物供应减小情况相似;沉积过程中,因受限于原先底形的影响,主体沉积向中西侧迁移,造成SQ2层序中砂体分布极不均匀,近楔形向物源区尖灭;SQ1与SQ3层序厚度在原剖面中较薄,以沉积细砂岩及泥岩为主,往西侧迁移过程中,SQ3层序沉积厚度相应增大,且以中细砂岩为主;各自层序内,自下而上粒度呈现为逐步变粗的正粒序,总体呈现为逐步变细。SQ1—SQ3层序砂体仍具有依次向物源区退积的特点,对应尖灭点如图7-11中白色圆点所示,因构造沉降的综合影响,SQ1层序砂体在S117附近尖灭,相对模拟原型负向迁移,SQ2层序砂体继续向北退积,过S142井近7km处尖灭,SQ3层序砂体继续向北退积,其中SQ1层序尖灭点与SQ2层序尖灭点间相距约为28km;在构造沉降的综合影响下,可容纳空间相对增大,近物源端地形落差进一步减小,使得SQ1—SQ2层序间尖灭距相对模拟原型增大。通过三维模拟,说明在盆地边缘构造沉降的影响下,可以形成“溯源退积”的层序构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