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间生育风俗,你知道多少?

人间生育风俗,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向尚未生育的家庭送去某种物品,以兆得子,故名。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举行。一种祈求生育子女的活动。现已成为苗族民间欢聚、进行文体活动的节日。汉族民间祈子风俗。正午,会首便将木刻童子抛入会场,赶会者争相抢夺,抢得童子者,人们将其披红挂彩,在当日晚,送往亲友中艰嗣之家,送童子者皆受到热情款待。流行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江淮地区尤为盛行。山神庙大殿内塑有送子娘娘女神。拜睡佛 汉族生育风俗。
祈子风俗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祈子风俗

百子图 一种画(或绣)有众多小儿嬉戏,以祈子孙众多的图。挂、贴百子图,为汉族民间的一种祈子风俗。流行于中原地区。系由婚礼中置百子帐演化而来。由来甚早。清翟灏著《通俗编·祝诵·百子图》引《天禄志余》:“唐宋禁中大婚,以锦绣织成百小儿嬉戏状,名百子帐。”明解缙有《题百子图诗》;张居正有《应制题百子图诗》。

望春 汉族民间生育风俗。流行于安徽南部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地。“春”代表希望,有人丁兴旺、家族发达之意。立春前数日,出嫁女回娘家省亲,立春日必须从娘家返回。返回时,得乘青舆、着青衣,行动必张伞,还得恰恰在立春那个时辰跨入家门。俗传这样即可将“春”带入家门。出嫁女望春之后,传说即可得子。

送子 旧时汉族民间生育风俗。流行于黄河、长江流域等地区。向尚未生育的家庭送去某种物品,以兆得子,故名。地域不同,“送子”时间和具体做法亦不同。安徽沿江地区,在夏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儿童结队到田野摘采南瓜,饰画瓜为婴孩形,或于瓜上插泥人,送至新婚不久的人家。“南”与“男”谐音,俗传妇女接受南瓜,宜生男孩。所受人家要热情相迎,并以月饼、瓜果相回赠。“送子”队伍为壮声势,群执火把,敲十番锣鼓,所受人家以声势越大越喜。皖南山区除送南瓜外,还有送子母芋头的。将瓜或芋头送至新婚者房中,藏于被内,即使泥水淋漓,沾濡床褥,求嗣心切的新婚人家,也不得恼怒,只能倍加热情地招待。苏北淮安等地,则是在夏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以前。所送对象是老年无子或成婚多年而不生育者。送纸糊红灯笼或淮安城东门外麒麟桥头的烧砖。先择吉日,备柬通知所受人家,送时,约集十数人,锣鼓喧腾,鞭炮齐鸣,受者要远迎于门外,并需将所送之灯或砖悬于望子者床中,以酒筵款待送者,将来如得子,尤要重礼相谢。

送瓜 亦称“偷瓜送子”。汉族生育风俗。流行于湖南、贵州等地。一种祈子活动。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举行。凡娶妇数年不育者,在节前数日,其亲友从邻里的菜园中窃冬瓜一个,以彩色绘成面目,又用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送瓜时,推一位年长福分好者抱瓜,鸣锣放炮,送至其家。抱瓜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要设盛筵接待。其妇得瓜,即剖食之,民间以为吃了可得子。

奥道 苗语音译,意为“踩坡”、“踩山”。苗族民间生育风俗。流行于云南屏边等地。一种祈求生育子女的活动。每年夏历正月初举行。一般由两三家无子女者发起,在前一年的年底到半山树上扎一有红布和青布的竹竿,确定花山范围。届时附近男女老少携带饭菜前来,主办人备酒招待远道前来参加者,男女青年赛歌、吹芦笙、跳舞、谈情说爱,异常热闹。相传主办的夫妇用踩花山竹竿作床,以竿上的青红布作衣服,认为可以求得子女。现已成为苗族民间欢聚、进行文体活动的节日。

娘娘会 汉族民间生育风俗。流行于四川的川西一带。一种向神求子的庙会。相传东岳大帝有妻妾3人,主管人间生育,人称“三婆娘娘”或“子孙娘娘”。人们每年来庙集会、进香,称“娘娘会”。通常在夏历二月二十二日举行,也有在“童子会”之后举行的。届时人们前往当地东岳庙,特别是艰嗣之家在上一年“童子会”上得到木刻童子后,应验的,要来谢神。民间久不生育的,则来烧香祈子,希望“三婆娘娘”或“子孙娘娘”赐福于己。会上还举行演戏娱神、拜祭庆祝等活动。会后,将东岳大帝、三婆娘娘的木偶(或坐像),抬着出驾游行于街衢。

请灯 又称“送灯”。汉族民间祈子风俗。流行于广东广州一带。上元节向庙里请灯,告诉司祝喜欢哪一盏,便用红柬写上“某宅敬请”字样,故谓“请灯”;元宵后3天,司祝派人挨家挨户把人们所请的灯送去,谓之“送灯”。因“灯”与“丁”同音,据说这样便可添丁。

麒麟送子 汉族祈子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湖南尤盛。从前民间认为麒麟为仁义之兽,为吉祥的象征。俗传积德人家,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称,湖南一带,“妇女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麒麟送子”。

拴娃娃 民间祈子风俗。流行于北京等地。《北平俗曲·逛城隍庙》:“百子堂内分外的热闹,娘娘殿上供比山高,抽空儿还把那娃娃套。”道观大都供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等神。神座和送子娘娘身上放着很多泥塑小男娃娃。婚后不育的年轻妇女,由婆婆或姑姨等长辈陪同,到送子娘娘等神前,磕头烧香,祝祷布施之后,从神座上偷偷拿一个小泥娃娃,揣在怀里,默默念着“跟妈妈回家”,头也不回地直接往家奔,藏于卧室。凑巧生个儿子,就要到庙中还愿,磕头布施之外,还得买几个泥娃娃再偷偷放在神座上,供后来者拴去。

童子会 汉族民间生育风俗。流行于四川的川西一带。一种向神求子的庙会。相传东岳齐天大帝有妻妾三人,主管人间生育,人称“三婆娘娘”或“子孙娘娘”,民间常往东岳庙求子。会期各地不一:有的在夏历正月初九,有的在二月,也有的在四月初一到十五,通常在东岳庙举行。届时,由会首主持,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先由得子者酬还木刻童子。“童子”用坚硬的檀木制成,长约3尺、1尺或半尺不等。童子全身涂抹油彩,会首收得童子后,便将其供奉于“三婆娘娘”神像前“开光”,认为这样童子才会有灵气。正午,会首便将木刻童子抛入会场,赶会者争相抢夺,抢得童子者,人们将其披红挂彩,在当日晚,送往亲友中艰嗣之家,送童子者皆受到热情款待。

抱泥孩 汉族民间生育风俗。流行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江淮地区尤为盛行。夏历三月十五,古庐州(今合肥)、寿州(今寿县),妇女纷纷前往四顶山(在今合肥肥东境)烧香。山神庙大殿内塑有送子娘娘女神。送子娘娘身边放着香火道人捏的无数泥孩,专供未孕妇女抱取,谓之“偷子”。抱取者,要给香火道人以“喜钱”。若抱取者得子后,则须将泥孩披红挂绿,敲锣打鼓再送至原抱取处,谓之“还子”,要加倍为送子娘娘焚香、施舍钱财。他地大体如此,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

拜睡佛 汉族生育风俗。流行于江南地区。妇女欲求得子生养,除礼敬观音者外,还有顶礼参拜各名山大刹之裸衣侧卧而面露笑容的卧佛的,故名。此俗原由印度随佛教而传入,为崇拜生殖神之遗风。更有求子心切的妇女于夜间去睡佛前神台上或神台前地上睡一夜的,倘梦中与睡佛交,便自信必得生儿女。

娃娃大哥 经拴娃娃得子后,对小泥娃娃的称谓。汉族民间育儿风俗。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求子妇女拴娃娃后,所生孩子,排行第二,长兄的地位留给小泥娃娃,叫做“娃娃大哥”。这时需给他塑一较大的泥像,随着其弟妹的成长,娃娃大哥的泥像也由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老者。弟妹有了子女,它就是娃娃大爷(即伯父)、娃娃大舅。人们吃饭时,做母亲的总得给其一份饭菜,待如真人。市集上有“泥娃娃铺”的泥塑行业,专做泥娃娃的加大、改形生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