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的袍服,你知道多少?

古代的袍服,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篆古地图《说文》:“袍,从衣,包声。”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袍服来看,与《礼记》所要求的相合。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左衽之袍,这就是“裤褶”。铭袍,又称“异文袍”,它在常服上加一些图纹。穿一身合适的旗袍,能体现妇女的庄重、娴雅。“赐锦袍”就是典故之一。李白人称“锦袍仙”。“绨袍”也有典故,绨袍表对旧情的怀念。再有“缊袍与立”也是典故。

小篆

古地图

《说文》:“袍,从衣,包声。”袍,长衣服的通称。《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释言》、《毛传》皆曰:“袍,茧也。”《玉藻》:“纩为茧,缊为袍。”袍中絮新绵称纩(kuàng),絮旧绵的称缊(yùn)。《广韵》以为缊袍有衬枲麻、乱麻的。缊袍为贫者所服,何逊有诗:“旷日无豆饭,方冬缺缊袍。”

深衣

古代袍是通服、便服,也用于礼服。不加绵的夹衣称袷(jiē劫),单衣写作“”(dān),衣作中衣。中衣是穿在祭服、朝服里面或是贴身穿的单衣。商周时期衣为深衣,深衣上衣下裳相连按一定规矩裁制。庶人穿短褐,儒者服深衣。袍从纩袍、缊袍、龙袍、蟒袍、道袍、戏袍,到今天的中式长袍,词义扩大了。

袍出现也早,许多文物可证。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商代小铜人,穿的是龙袍,龙袍是礼服,也是权力的象征。此外,新疆哈密五堡出土的有西周毛布长袍。山西侯马出土的有雷纹条花长袍。再说《论语》中讲“衣缊敝袍”。《后汉书·舆服志》讲到“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便五时色”。五时色,即不同时节服不同色彩衣服。五时衣,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曲裾袍

古袍形制有曲裾、直裾两种。裾(jū居),指衣服的前襟。曲裾是我汉民族的袍式之一,起自商周,延及西汉,曲裾袍交领,右衽,袖肥大。衣襟从腋下向右向身后旋转而下。这就是《方言》所说的“绕衿(同襟)之谓帬”。《方言》中,帬在陈、魏解作帔,关东谓之。《说文》说是下裳。直裾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袍式,也是交领、右衽。

西汉袍服升为朝服,但仍是上衣下裳的深衣制,色彩重红色,其次是青绿。形制依然是宽袍大袖。《礼记》:“要(腰)为三袪。”就是说腰围是袪的三倍,袪是袖。“缝齐倍要(腰)。”说下摆的宽大,是腰的一倍。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袍服来看,与《礼记》所要求的相合。东汉袍式趋于统一,曲裾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左衽之袍,这就是“裤褶”。裤褶是左衽骑服,宽袖。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装。起于汉末,始于胡服。裤褶的流行,既是服饰的多变,也是民族服饰的融合。服饰确是多变,先秦是宽袍大袖,到赵武灵王的变革,改为紧身窄袖。到魏晋时期又是宽袍大袖。“一袖之大,可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不过还要作社会分析,当上层社会宽衣博带的时候,劳苦民众,多数还是紧身小袖。因为这样便于劳动。葛洪在《抱朴子·讥感》中说“事物屡变,如衣冠服履,袖袂裁制。日月改易,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为同快”

隋代帝王袍色尚黄,但还允许他人着一些冷黄,如柠檬黄之类。这也改变了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的旧例。汉文帝尚赤,隋尚黄。把一种颜色,视为神圣,这本身也是一种图腾现象。

唐代帝王尚黄,而且垄断了黄色,不准任何人服黄。其用意很明显,表示帝王的崇高、神圣不一般。至于袍服形制,唐有襕袍,缺胯袍,铭袍多种。襕袍是一种公服。《类篇·衣部》:“衣与裳连曰襕。”《水浒传》第84回:“欧阳侍郎襕袍拂地,象简当胸。”襕为士子官员所服,襕袍始于北周。缺胯袍就是直裾长袍,左右开衩。铭袍,又称“异文袍”,它在常服上加一些图纹。有山,有动物等。可谓明清“补子”的起源

宋代袍有“直掇”,直掇袍的背后,中缝直通到底,为无襕长衣,居家长服,也称道袍。《水浒传》第5回:鲁智深痛打了强占民女的小霸王,然后对刘太公喊道:“拿我直掇来,洒家穿了说话。”宋代一般袍服较长,广身、紧身;广袖、窄袖都有,妇女一般不穿袍,歌舞例外。

明代袍服讲究精美,装饰也多。帝王、高官有龙袍、蟒袍。文武官员们有补服,补服又称品服,品服可表身份等级。品服是在袍服上加一种徽饰,用金线、彩丝绣成。比如洪武二十四年,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武官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

清代著名的有旗袍,原为满族女子的袍服,也就是旗人的袍服。本是直筒式,两侧开衩,袖窄小,领较低,后逐步增高。袍身修长,能显妇女的形体美。穿一身合适的旗袍,能体现妇女的庄重、娴雅。有说旗袍一出,一改中国妇女的旧式装束,不仅中龄妇女爱穿,青年学生也爱穿,它为妇女的服式解放,立了一功。

袍的掌故不少。“赐锦袍”就是典故之一。唐帝王常给臣下赐袍。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年间赐陆长逊锦袍。杜甫也接受过赠赐,他在《端午赐衣》诗中说:“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称长短是说长短合身。李白人称“锦袍仙”。唐代还常赐远来使臣以锦袍。所以当时的扬州每年要向朝廷贡锦袍二百件以上。“绨袍”也有典故,绨袍表对旧情的怀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战国时期范雎使魏,遭魏国贾须鞭笞,受辱。后范雎为秦相,意欲东伐,贾须使秦,范雎乔装贫贱改名张禄。贾须念旧,怜其寒,赠之以绨袍。后贾须得知范雎为相,惶恐谢罪。范雎因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释放了贾须。再有“缊袍与立”也是典故。《论语》:“(孔)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盐铁论》:“原宪之缊袍,贤于季孙之狐貉。”说到狐貉,想到王士禛在《分甘余话》中说的。清初袍服以紫貂为贵,康熙以来,以玄狐为贵。

注:

①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1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葛洪《抱朴子·讥惑》卷26 608页,商务印书馆发行。

③清张英《渊鉴类函》15册,北京市中国书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