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婚媒人对新郎新娘好吗

二婚媒人对新郎新娘好吗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要1条大鱼,1腿或半只猪,1只大公鸡,1块咸肉,1甏酒,高升百响,及其他小红包。第三道婚事是准日。如果准备下半年结婚,那上半年就要“准日”。女方也随男方便,这是买嫁妆用的),两条云片糕。婚事的第四道程序也是最后一件大事就是结婚。届时男方上一天就要请来厨师吃上夜酒。
婚嫁习俗_新丰镇志

第二节 婚嫁习俗

一、婚事程序

旧时一般婚嫁,先由男方央媒向女方求亲(俗称:讨八字)。也有常做媒的人,尊称媒太太。她对周边方圆十里的男长女大、容貌性格经济条件情况了如指掌。按照门当户对观念,由她主动先向男女双方说合,自然是投其所好,天花乱坠。待两家都有点意思了,然后向女方讨八字。把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表示,用红纸写成8个字送男方,男方先把八字放到灶神亭里,费些时日将女方家情况打听一番,待感到门当户对,比较适合时,才把八字拿到寺庙去问佛,由寺庙僧、尼“详签”求好,再到小盲子(瞎子算命)那里去论命排八字,也叫合八字、合婚等。如无冲克,男方就通知媒太太向女方讨一个回音,征得同意后,男方就决定办第一道婚事,俗称“着日子”。定好何年何月何日,由媒人去通知女方。女方也访一个妁(第二个媒太太),到了定好的日子,两个媒人上午就到男方家,由男方买好一块猪肉(2至3公斤)俗称小篮头。男方要备3个红纸包,一大二小。大的称压篮头,解放前数在可买2斗至5斗米的钱(一元二角至二元钱)。两个小红纸包,叫压红礼,是给媒人的辛苦钱,每包2角至4角不等。男方还叫姑姑或婶婶背篮头,跟着媒人到女家。中饭后是回篮头,即女方打开男方家的篮头,与两个谢媒的红包,以折半数谢媒,称作对红。另回一块猪肉及两包云片糕,一棵万年青。回到男方也要请媒人吃饭。饭后,将糕和红纸包拿出来塞给俩媒人。媒人照例要客气推让一番,然后笑纳。过若干年,办第二道婚事,即对亲。迟早由男、女双方商定。届时男方由媒人去女方家接洽,有的一次就谈妥,有的则要多次。基本商定后,由男方叫风水先生看日子(选黄道吉日)。对亲时双方都要邀请亲戚好友来吃对亲酒,特别是女方,主要的亲戚必须全部请到。女方出嫁的嫁妆,有许多靠亲戚朋友送来。旧时约定俗成,娘舅买铜脚炉,姑夫买锡蜡签。其余亲戚朋友,送东西前要和姑娘的父母联系,以免重复,有买手照(小蜡签),有买铜面盆的,也有做被头、枕头的。因此对亲酒是不好随便吃的(俗称下秧酒)。男方要准备金、银首饰和聘礼,数额数十、数百元不等。还要1条大鱼,1腿或半只猪,1只大公鸡,1块咸肉,1甏酒,高升百响,及其他小红包(俗称花红礼)。所有这些,在吃对亲酒当日,由媒人和挑篮头的,搭船载到女方家。船要有棚,棚上挂一条红毡毯,鸣锣开到女家河埠,鸣锣停船。待女方出来喊媒太太上岸吃茶,船里媒人方可上岸。女方堂屋中间四方桌上,红利红包金银首饰当众看过,主人收下,对红对好,然后请吃茶点。酒宴开席时,堂屋东北角的八仙桌不可随便去坐,那是上席,由主人把自族的长辈和娘舅姑夫及两个媒人请到这一桌。这一桌,厨师要准备几个特殊菜肴。酒席用毕,船工、挑篮头、媒人落船回男方,女方主人就把准备好的回礼一一送到船上,有万年青、云片糕、佛祃、高升、百响等。红礼匣由媒人包在红毡毯里,女方要回一个红纸包(俗称鞋袜钱)。回到男方上岸款茶,看过回礼。晚饭后媒人要回去了,主人再拿出红包和喜糕等送给媒人相互道谢。

第三道婚事是准日(确定结婚日期)。如果准备下半年结婚,那上半年就要“准日”。由男方去看日子先生那里选一个黄道吉日,求得万事如意。准日的礼品不多,猪肉1腿,公鸡1只,鱼1条,用4个长盘每盘1件(俗称拿盘)。有一个盘内放的是红纸帖和3只封袋(其中1只正礼,一般60至80元,或百元以上。女方也随男方便,这是买嫁妆用的),两条云片糕。准备一条有棚船,甩上红毡毯,两个媒人坐船,两个摇船的兼挑篮头。准日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结婚的日期,因此一般不会做得太闹猛。媒人把礼物搬到女家,回礼也是简便几件:1盘干面条,1对锡饭盂,1棵万年青和几根吉娘草,还有红纸帖、红礼封袋、云片糕及纸祃香烛百响等。四盘回礼多有口彩,面条:夫妻长寿;锡饭盂:一世饭勿忧;万年青、吉娘草:大吉大利,万古长青,不忘养育之恩;纸祃蜡烛:保全家平安,糕点、封袋、百响表示步步高升代代相传。对其中万年青,吉娘草要在第二天烧饭正好饭锅滚时去种,(寓意兴旺腾沸)。婚事的第四道程序也是最后一件大事就是结婚(俗称好日)。因准日时只讲月令,不讲日令,故须再叫媒人来,告诉“好日”是几月几日,由媒人传话女方。定好黄道吉日,双方就每家每户通知亲戚好友到时来吃喜酒(俗称邀吃酒)。届时男方上一天就要请来厨师吃上夜酒。如果房屋小客人多,要叫“厂”(专门供婚丧喜事用的棚屋出租,用船装来给你在屋前场地上搭好),也有叫茶旦的,即租用壶炉如铜炊、铜罐、茶壶、茶杯等。男方要拿着猪肉、红纸包(大约一元钱)殷勤地到媒人家里“启媒”,邀媒人上夜来吃酒,娘舅、姑夫、氏族长辈每家一人也来吃晚饭(俗称待媒酒)。晚饭后请媒人核对礼包:1.六礼,16元、26元、46元、60元均可,只要有一个六字(六六顺之意);2.正礼,也是小数金额10多元、20多元即可;3.堂上,2元、6元或8元(是给新娘父亲的);4.抱舅,各家不一,按新娘同辈兄弟多少而定,有的还包括堂兄弟,有一人就要有1个红包,如果新娘只有1个兄弟,那要两个红纸包(俗称双抱舅),数额小于堂上;5.谢娘礼,红包大约2角或4角,还有一只小篮头,一块1—1.5公斤的猪肉(称肚皮痛篮头),是给新娘的娘的。娶亲前准备:男方租来一顶花轿,做新娘要穿花裙花衫珠花头面(凤冠霞帔,均是租用的);一只娶亲船,摇船的、抬轿的要事先落实,均须父母双全的小伙子;一个掌包先生,要能说会道,懂礼议规矩;两名小青年掮叉灯,两个10—12岁少年迎花烛,两个壮年男子陪花烛;另备蛋壳灯、吹打、放铳等器具。吃中饭后2点钟左右,全班人马发轿,起航。注意船、轿进场都须在青龙头位置,由掌包先生手提蛋壳灯在前引路。轿停场地中间,女家将大门紧闭。这时,接亲的吹打奏乐,炮手放铳,女方也放对铳,热闹非凡。待娶亲船一到,男方先把礼品搬进女方边屋,掌包先生要“叫开门”。里面有很多人把守大门,不会马上开,要掌包先生拿出红包(揽门之宝),从门缝中塞进,如嫌钞票太少,仍不肯开,并喊着升高点、升高点,掌包先生再加给小红纸包一二个,主人出面劝说几句,再给点糖,才开门。在女方的堂屋中间摆着几只八仙桌主人出来接礼,媒人和掌包先生把礼金红包一一打开叫主人过眼。有的主人对六礼嫌少,掌包和男方商量,再加一注钱。各行当就绪后,还要“遛喜钿”:1.门捐,是给管男婚女嫁的喜事的人,一个红包4—6角钱;2.裁衣师傅红包,“纫扣”、“纫卷”,每包4角至6角;3.红坊(厨师);4.对铳(放铳师傅);5.茶考(茶旦师傅或专门烧茶的);6.开面,喜娘给新娘做面,不用剃刀,用布线绷在两只手上,靠布线绞动,把脸上的毫毛拔光,称开面;7.暖炉,由喜娘将脚炉放上砻糠,放进轿内,称暖炉,凡此种种,每个红包均在4—6角。喜钿遛好后,开始送嫁妆。先送马桶,(称子孙桶),桶内有红鸡蛋、桂圆、荔枝、糖,接子孙桶的人可拿的;然后是两碗寿饭两双筷放在铜面盆里端出来;饭碗里有两块笋干、两个枣子、两根长梗菜,意即节节升高、多子多福、延年长寿;还有被头铺盖,掮在肩上送出来。嫁妆分大件、小件。每件均备红包,数额最多2角或以喜糖两颗敷衍。送毕,吹打得起劲吹鼓,敦催新娘上轿。而新娘往往要拖时,轿到男家太阳下山。新娘上桥前,由喜娘领着告别长辈换上绣花鞋,口衔由嫂嫂喂给的长梗菜饭,再由阿哥抱上花轿(新娘脚上不沾娘家泥)。先由女方送轿,在大门口转两个顺圈,短杠换成长杠,经前天心、后天心,送出宅基。再由男方队伍接轿,路途中间不准停轿(谓一帆风顺),抬轿有8个人可以调班。前面叉灯,后面吹打,浩浩荡荡。亲船先到,嫁妆已搬进新房。被头要由男方嫂嫂或姐姐铺,铺时要唱好口彩:外床摊里床,夫妻睡一床;被头摊得齐,养个胖弟弟。花轿一到由阿嫂来请弟媳妇,轿夫打开轿闩拉开轿衣,喜娘提着暖炉扶着新娘进堂屋。外面吹打、放铳,鼓炮齐鸣;里面掌礼先生请出新郎官,用两条红绿绸带打一个鸳鸯结,唱着口彩:红绿绸带鸳鸯结,夫妻恩爱到白头。将红绸带给新郎,绿的给新娘(男红女绿),并喊口令:“拜,兴!拜,兴!”拜过香案拜祖先,拜过天地拜长辈,再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进行“迎花烛”:由两个少年持烛两个大人扶烛,一对花烛共同点燃,在新郎新娘前缓缓行走。奏班吹喇叭,须从迎花烛开始,一直吹至进房花烛放到新房的上火桌上摆好止,中间不可停声。花烛队伍每走一武一二寸,慢慢地一武一步,新郎向后退,新娘向前走,喜娘扶着新娘后,闹客推着新郎背,挤得新郎新娘碰鼻头。吹打师父一口气要吹半个多小时,吹得嘴巴发麻,白沫胶胶。进房后新娘开金口,称“叫应”,由女喜娘牵引,先叫公婆后依辈轮次,凡是长辈都要叫,都得送红包(俗称挖腰子)。见礼毕,开始“饫花烛”:堂屋里摆起两只八仙桌,大蜡烛点燃,满桌子菜肴,两把椅子,新郎坐东,新娘坐西,由喜娘陪着。另有陪花烛的人,轮流饫给新郎新娘吃,边饫边唱口彩:“新郎官吃个肉圆圆,头生养个胖囡囡。”新郎官用手挡住不肯吃,就换一块鱼骨头:“新郎官吮点鱼骨头,头生养个大块头。”先劝新郎再劝新娘:“新娘吃上酒,养囡称能手。”劝得新娘酒滴满身,满堂大笑。一般皆用肉圆、枣子之类劝吃,容易即兴发挥。饫花烛时间花个把钟点才休。吃罢,新娘就要结缘,给长辈送喜果,内有花生、桂园、枣子、芽蚕豆等,给迎花烛的两个小人每人一串(叫串头喜果,用红布线将花生、黑毛豆、桂圆、铜钿、枣子串在一起,约一米长),男方娘舅姑夫也各给一串。喜娘跟着送糖茶,边送边要喜钿。喜娘能说会道:娘舅吃糖汤,外甥开米行;娘姨吃糖汤,猪猡养得壮……然后新娘通过喜娘和婆婆,对帮忙的人,摇亲船、抬轿子、掮叉灯、厨师、茶旦、奏班一一分送喜果。当夜,新郎睡在旧房,新娘睡在新房的地铺上,与女陪客睡一起,新床由亲朋小伙子睡。翌日一早,女家来斋灶,惯称“揹烟囱”。茶毕即回。新娘新郎即时忙于上门,上门的喜果都由女家操办,吃过中饭就回。下一天新郎官还要去谢两个媒人,各备一份礼。新婚3—7天,村上邻居老的少的白天晚上都要来闹新房讨喜果,由新娘应付。过了7天,新娘要参加劳动了,不再有讨喜果的人来。新娘对给红包的长辈,要做一双鞋子送去,一表返礼,二显手艺。

以上婚事程序,各村大同小异,十分繁琐,至民国后期,镇上有过改良,称为“文明结婚”,仪式如下:1.宣布结婚典礼开始;2.请双方主婚人就坐;3.双方介绍人就坐;4.双方证婚人就坐;5.新郎新娘入场;6.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7.新郎新娘用印;8.双方主婚人用印;9.双方证婚人用印;10.双方介绍人用印;11.新郎新娘交换饰物;12.证婚人发言;13.介绍人发言;14.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15.主婚人致谢辞;16.新郎新娘步入洞房。

文明结婚在下午1时左右开始,婚典结束就发晚宴。新郎新娘先向父母敬酒,然后向介绍人、长辈敬酒。在酒席上,父母、长辈都一一叫允一声(也是开金口,长辈也要给红包),酒席始,乐队热闹一阵。席毕,各自散去,新郎新娘送客赠喜糖。文明结婚比旧俗大有改进,但农村一般人家未予采用。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自由婚姻,旧俗大改。特别是贯彻第一部新婚姻法时,启发群众反对旧俗,实行一夫一妻制,童养媳回娘家。新丰乡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为了更好地贯彻新婚姻法,筹备了新丰乡第一届集体结婚仪式,由新丰乡乡长徐玉观带头动员了6对青年男女,在1951年元旦集体结婚,全乡人民群众都来观礼。通过集体结婚的集会仪式,更好地贯彻宣传新婚姻法,从此新丰乡大力提倡破旧立新,婚姻简办,厉行节约,反对讲排场和铺张浪费等,婚姻习俗朝健康方向发展。

二、姑娘婚嫁

姑娘攀亲后,从对亲开始,就要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做媳妇的手艺。俗话说“做新娘子”意思就要“做”,你要当新娘就要会做(懂技术),要跟着村上的好媳妇学习,主要是跟娘学习家务活。从洗衣服到烧饭做菜,特别是客人来往,要动脑筋能做得好看又好吃的菜。要会得种田拔秧,还要学好纺纱织布。旧时新丰四乡历来男耕女织,养蚕做丝缝缝补补纳鞋绣花是妇女的本分,都要苦学精练。因此,姑娘们须学针线,开始学做一只小小的小脚鞋,挂在毛厕内,乞巧唱:“请坑缸娘娘独脚仙教我姑娘好针线,有空教我18年,无空教我两三年”。还唱:“聪明姑娘只嫁两只手,笨姑娘嫁钱嫁物也是否。俗话说有钱人嫁妆搬煞人,无钱人只有嫁个人。”有钱无钱不少3件宝(俗称陪嫁3件宝):一是马桶,桶内放有染红的鸡蛋2—8只,表示代代(蛋蛋)相传,子孙兴旺;二是万年青,希望夫家大吉大利,万事长青;三是吉娘草,出嫁了不忘娘的养育之恩,常来娘家看看爷娘。塘北还有陪嫁1只小湖羊的习俗。新丰有一俗语“嫁姑娘嫁穷,讨媳妇讨红”。原因是姑娘出门三趟酒,只有下本并无收。而男方办酒宴,亲戚朋友都是送钱的,不会亏本。有道是出嫁姑娘檐头低三尺,特别是男方弟兄多,有比较,阿嫂嫁来好,如果弟媳嫁来差,进门后就会被看勿起,显得低人一等,因此姑娘出嫁,父母总是千方百计,就是挖空家底也要嫁像样点,所以造成嫁姑娘嫁穷。

三、婚俗方式

旧时除了男娶女嫁婚事外,尚有下列几种婚姻:

1.“招赘”即招女婿,不是女嫁男娶而是男赘女招。女家主婚,一般来说都是独生姑娘,或者尚未有一个小弟弟,经济条件也比较好的。招女婿办理婚事,除了娶亲不用轿子叉灯,嫁妆不嫁马桶外,其他的行行当当也都要做全。

2.“再醮”即为寡妇再嫁。结婚后丈夫早亡,她要再嫁,得婆婆公公同意,由外人介绍,男方简办酒席,不必举行婚礼就可成为夫妻。寡妇带去前夫的子女,俗称拖油瓶。

3.“拜孤孀”。以前年轻丧夫之妻叫孤孀娘娘,丈夫死后妻子要守节3年,才能为夫除灵。在这三年里,别的男人用强制的方式将孤孀娘娘占为己有,叫做拜孤孀。拜孤孀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才能被社会认可,否则也会激起社会公愤。亡人五七过后,孤孀被某一男人看上了,该男人就邀集一班人帮办。侦察到孤孀在家,欲拜的男人便手拎一块烧熟的肋条肉或烧熟的一个猪头,备好香烛百响高升,带领一班人突然闯进家去。一班人各有分工,进去后各就各位,男人拉住孤孀的手,帮手们把孤孀拥到其丈夫灵台前,强制揖拜,同时外面百响高升齐放,这样,拜孤孀仪式告成,两人就算结亲,原来的公婆也只能默认了。但是去拜求的男人如果没有拖住孤孀,孤孀从后门溜走了,孤孀的公婆可以把送来的肉丢到场外头,这意味着拜孤孀失败,去的一班人不得胡作非为,只能另找机会再拜。在旧社会,孀居女人根本没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保障,总被封建势力所包围。拜孤孀的男人都为鳏夫(俗称独头巴巴),且家庭贫困,所以尚能得到社会同情。而寡妇毕竟不多,几条村庄供不应求,往往出现抢拜场面。过去的年轻孤孀,面前有4条路:守寡、改嫁、叔接嫂、被人拜。此俗至解放时已不见延续。

4.“劫夺婚”也称掠夺婚或佯战婚,以强行劫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的目的。新丰四乡也叫抢亲。所谓抢亲,一般是假抢真婚,因此是旧时普遍被接受的一种婚姻习俗。一般有几种形式。一是:男女双方订婚后,因男方经济发生困难,无法娶亲,就以抢亲的形式成婚,以省去一大笔彩礼和举办婚事的花费,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抢亲一般都在当地的庙会场合进行,事先跟“新娘”暗中约好,在庙会上一把抱住,抢到家中,然后让媒人到女家送上一点钱作为彩礼,通知女家已经成亲完毕。二是:女方未订婚却已怀孕,任何未婚的男子都可以抢,理由是姑娘不规矩(有私囡),就不值钱。三是:抢怀孕的寡妇成亲,本族未婚男子有优先权。解放后这种旧俗早已废止,抢亲已成为历史陈迹。

5.“接河泥膀”也称做垫郎头,或叫垫车轴。一般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男子到女家,而女方是有子女和公婆的,有点家产但并不富裕的人家。因一家有老有小,就是没一个主要劳动力。在女方与公婆思想统一的情况下,托人物色一个能劳动的男人,来挑这家子的重担。约时由介绍人领来女方,略备菜肴与介绍人或男方陪来的人,共进午餐,就算成亲。

6.“叔接嫂”。兄死后弟接嫂为妻,一切婚礼费用全部免去。

7.“续弦”。妻死再娶,俗称“讨接弦”。

8.“童养媳”。旧时穷家女孩年龄在二三岁便被领养到婆家。由于重男轻女,女孩家长不愿抚育而将她送出,男家亦因娶童养媳可节省婚娶费用,而将就之。娶了童养媳,到一定年纪,任其生儿育女做人家,一切费用全节省了。

还有一种阴婚(俗称抱牌位拜堂)。已经订过婚的男女,女方病故后,男方又要娶妻时,就必须先将死去的未婚妻的牌位用船载来,然后再把新娘子载来结婚。有的是,男女双方订婚后全已死亡,到一定时间,也可鬼成亲,请来媒人和亲友吃酒,由男女双方弟妹抱着牌位拜堂,拜好堂后,两个牌位摆到男方的家堂里才算了事。这种阴婚习俗解放后已彻底废止。

四、婚娶禁忌

受封建迷信影响,在婚娶中有许多禁忌,成了人们不成文的规定,自觉遵守。在新丰一带,有如下几种禁忌:

(一)合八字禁忌

一是年龄忌。如“女大三,屋脊坍”,“男大六,犯六冲”。因此,农村青年找对象,年龄成了第一关。其实,这是盲子算命瞎说,有时他会因人而异,如“女大三,屋脊坍”,也可说成:“女大三,抱金山。”

二是生肖忌。对生肖看似很讲究。如男属猴女属猪,称“猴配猪,不养子”;属羊不能和属猴相配,忌称“羊牵活狲”;鸡不配狗,称“鸡扒狗搭”。

三是克星忌。姑娘命硬,是“克星”,要“克公克婆或克夫”的,就将八字退还女方。所以旧时男女婚配一定要先合八字。八字,是传统的生辰纪录方式,如某人公元2002年11月30日凌晨2时出生,折算成农历为壬午年辛亥月壬寅日辛丑时出生,抽去年、月、日、时等字眼,得:“壬午辛亥壬寅辛丑”八字。改用公历后,人们对传统纪年逐渐陌生,便简化为八字中夹杂以数字纪月、日的方式,如上例,也可记作:“壬午十月廿六丑时”。算命先生根据“八字”,推测吉凶祸福与相生相克,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排新床禁忌

一张新床,龙翔凤翥,如何安放,十分讲究,安置新床,谓之“排新床”。

排新床,一要看“日子”,请算命先生挑一个“喜日”;二要请木匠,对木匠要招待好,否则他会做“液倒”,即一些迷信的“小动作”,将会对新婚夫妇带来不利。

(三)担花轿禁忌

1.青年小伙子有资格抬花轿的:必须爷娘双全,而且要先抬过棺材后才能抬花轿。俚语云“先抬棺材后抬轿,一生一世无懊恼”。

2.轿到来,新娘进门,新郎、公、婆要避开,为“防热面冲”。据说如果“热面冲”了,新婚后夫妻将会不和睦。更忌有喜娘娘坐到新娘的床边,冲犯新娘“红颜”,导致日后生活不幸福,子孙少。

(四)拜堂时辰禁忌

拜堂须在黄昏,禁忌白天拜堂成婚,“拜堂不见天,老来做神仙”。因此,发轿、开船去女家迎亲,女家总是不肯早上轿、早落船,要拖时间,让你们回到男家时候天黑。此俗有来历,据《白虎通义·嫁娶篇》记载“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意思拜堂到黄昏时最好)。

(五)进轿、停船禁忌

花轿进女家时,须从东南方进宅,称“青龙头”。亲船不可停在女方河埠头,怕财气运走。亲船起程时篙子不可当头撑旱地,要往左右二边撑在水里为吉。以上禁忌,有些陋俗早已销声匿迹,有些习俗至今仍在流传,新丰镇周边地区农村基本相同。

五、婚后习俗

(一)新娘子回门

新婚满一年,新娘要去娘家回门。做很多尺糕,再买一些糕点(俗称包扎),叫一个人帮忙挑篮头,由娘家分给村坊四邻每家4块。回送一篮尺糕,称吊篮头。

(二)娘家转回门

新娘回门后,娘家及有关亲戚要转回门。除肉馅团子外,娘家还要买风菱、橘子、甘蔗,将红皮甘蔗切成3寸长,这些东西拿到女婿家,也要分给村坊四邻。

(三)望山头

在蚕上山后第三天开山棚通气,小夫妻要买两条鲞鱼回到娘家望山头,祝娘家蚕茧丰收。两条鲞鱼,寓意茧子想采双斤头(1斤大眠采2斤茧子)。蚕歌:夫妻双双望山头,茧子要采双斤头。

(四)讨夏衣

新婚后第一个夏天来临之前,姑娘要来讨夏衣。有首民谣:知了叫,老蝉啼,姑娘归(方言音居)来讨夏衣。夏天将至姑娘回娘家看看娘是不是在做夏衣,看无非是讨,故称“讨夏衣”。其实爷娘都有准备,早已买来衣料,请来裁衣师傅做夏衣了。

(五)送夏衣

姑娘讨夏衣,为娘就得送夏衣。娘把做好的夏衣,连同一把拔秧伞、一根经田绳、一只拔秧凳,还有一篮肉粽,一起送去。石榴花开送夏衣,老夫妻俩笑眯眯。此俗沿袭至今,所送衣物,日渐高档。

(六)歇夏

为了回谢爷娘送夏衣,姑娘要到娘家歇夏。歇夏要做蝴蝶米花(也称油馓子),面粉皮子,经过制作,放到油锅里氽成淡黄色时捞起,像一只蝴蝶,吃起来既爽又香,大人小孩均喜欢。做上两箩筐,请人挑到娘家,分与四邻,此俗形成于清初年间。

(七)出田角

入冬农闲,娘再次看望女儿,备上尺糕团子,称为“出田角”。至此,属于姑娘婚后的头年的一切礼节全部完成。

六、婚俗变化

旧时婚俗十分繁缛。解放后提倡新婚姻,新风俗。

1950年,国家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一些先进青年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主,新丰乡在乡长的带头下,举行了第一届共有6对夫妇参与的集团婚礼。不是集团结婚的夫妇,婚事也有所从简。在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好多农民家无斗米,野菜、草根充饥。遇婚事也不设酒宴,只是对娘舅、姑夫草草招待一下。1963—1965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婚事逐渐铺张起来,坐花轿、请吹鼓之风大盛。1966—1976年,一场文化大革命搞得天翻地覆,破“四旧”,立“四新”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婚事有了重大改革,青年男女,符合年龄,只要到公社去办一个结婚登记手续即可。时髦一点的,拍一张黑白结婚照。花轿全砸了,吹打师父已不敢营业,提倡“新娘走着来”,路稍远者,坐一条披红挂绿的水泥船,由小姐妹陪伴,不拜堂,不铺张,封建陋习基本革除,婚事办得比较健康。在婚宴上常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大多由大队团支部组织)前来宣传演出,酒宴不丰,场面也十分闹猛。1978—1990年,在农村一度又盛行花轿,迎亲水泥船改为轮船、汽艇,交通便捷的地方开始出现轿车迎亲。吹打师父又活跃起来,一些封建旧俗有所抬头,酒宴铺张浪费十分严重。1990年至今婚事现状总的趋势健康文明:1.婚姻自由,自找对象;由媒妁撮合成自荐介绍人,婚姻由被动变为主动。2.不信神,不忌克。3.符合法定年龄到镇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部分青年自觉履行晚婚晚育,计划生育。4.简化婚事程序,不搞“着日子”、“对亲”、“准日”等,因而也不设酒宴,仅在结婚喜庆当天,男、女双方各设一次宴席。5.不坐花轿,也不乘水泥船,几乎一律是轿车。6.不拜堂,而是到景点摄影、拍录像;婚宴上照相机、录像机十分忙碌。7.有的青年喜欢搞旅游结婚,近者南京、北京,远者新、马、泰也有。值得关注的是:1.设宴高档宾馆,山珍海味,水陆毕陈。2.轿车七辆八辆,有的滥用公车,虽是新房近在咫尺,也必招摇游驶。3.聘礼五万、十万。讲排场,摆阔气,相互攀比。4.农村个别农户,暗底里仍有算命问卜之类。5.离婚率越来越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