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续了多年文物大河家桥建成通车后

续了多年文物大河家桥建成通车后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文物古迹自保安族入华定居青海同仁起,就有许多相关遗迹及所用器物流传至今。现存的遗物有“重建保安、万历二年”八字匾额一块。[14]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文物古迹_保安文化概要

第七节 文物古迹

自保安族入华定居青海同仁起,就有许多相关遗迹及所用器物流传至今。如在青海同仁地区有民居遗址,清真寺遗址,从军生活中的保安堡遗址、火炮、碑刻等相关物证,还有此期间的生产生活用品用具,以及服饰、刺绣、纺织品等,被相关文物部门鉴定收藏。

迁居甘肃河州大河家时期,有更多的器物遗留于世,数量、种类繁多的生产、生活器具、工具等,也被文化部门收集或个人保存。石质品主要有碑刻、水磨盘、榨油磨盘等;金属制成套铁匠、银匠生产工具;农作工具如木锨、耧犁等;运输工具木轮车、渡船;纺织生产器物有织褐机;生活用品如前代瓷碗、陶制沐浴桶;金属制如铜碗、烛台、油灯;木制盛物盒,雕花木炕桌;国外舶来品如运输旅行箱、刀具,餐具等;宗教用品如不同版本的《古兰经》、圣训等书籍;形如念珠的“太斯比合”,以及各类文书、凭证、照片等。

一、古城堡遗迹列举

(一)保安城

元代色目人中的保安族先民最早于保安城地区屯戍驻守,保安城是保安族的发祥地。保安城位于今青海同仁县保安乡保安村,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修在保安营的旧址之上;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时,又易址重修。现存的遗物有“重建保安、万历二年”八字匾额一块。重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根据《循化志》记载,保安城周长684丈,东西两面各长224丈、南北两面各长118丈,高2.5丈,基厚2丈,收顶1丈。城墙顶部筑有高约5尺的女儿墙,南北各开一城门,上建有城楼,城墙四角各建有碉楼,城南门外配建有门朝北开的瓮城一座。保安城扩建时所筑城墙的部分还留存完好。

保安城坐落于隆务河中游东侧,东北距隆务镇约15公里。它北临隆务峡,东临尕楞口,自古是通往西宁至河州的关隘。早在元代初期就有驻军守备。明代洪武年间,此处为重要的军事要点,明代前期此处又设立隶属于贵德厅的保安站,明万历年间此设驻军防护的保安堡,清代改设保安营,置隶属于循化厅的保安都司衙门直至清末。

(二)铁城山保安堡

铁城山堡位于今青海同仁县保安乡保安村处,在保安城西的铁城山上。堡城依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状。东墙长350米,北墙长140米,南墙长210米,西墙长170米。堡城仅开西门。墙体夯土筑成,现残留高度5米~7米,墙基宽约5米,夯土层约为13厘米。堡北城墙上仍有女儿墙的痕迹。蒙元时期,铁城山周围成为蒙古军中包括中亚色目人探马赤军的住房营地。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在铁城山上建立保安堡,派兵驻守,藏语称驻守铁城山的士兵为“安加”。清代以来,是保安“营务人”长期防守的军事要塞。

1986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列此遗址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保安族古迹列表

表6-1[31] 保安族古迹一览表

img17

(续表)

img18

(续表)

img19

(续表)

img20

(续表)

img21

(续表)

img22

(续表)

img23

(续表)

img24

(续表)

img25

(续表)

img26

三、保安族现有主要文物

(一)部分现存文物

表6-2[32] 保安族文物一览表

img27

(续表)

img28

(续表)

img29

(续表)

img30

(续表)

img31

(续表)

img32

(续表)

img33

(二)其他文物

黄河扯船。保安族从青海同仁迁徙定居到临夏大河家后,往来于黄河两岸间,也曾用扯船为渡河工具,扯船渡河历史延续了100多年。1986年大河家桥建成通车后,存留的黄河扯船遂成为历史文物。[33]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建国后保安族农业生产取得的主要成就。

2.试对保安族工匠分类及其技术特点作简要介绍。

3.试述保安腰刀制作的工艺流程及其主要价值。

4.保安族有哪些特色建筑和应用器物。

5.试列举保安族历史文化主要遗迹。

【注释】

[1]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8~179页。

[2]《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23页。

[3]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0页。

[4]《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5]《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37页。

[7]《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38页。

[9]《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34页。

[10]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9页。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40页。

[12]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2~43页。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1页。

[14]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15]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1~194页。

[16]同上,第247~281页。

[17]《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23页。

[18]王梓杞主编:《甘肃少数民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0~321页。

[19]《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48页。

[21]《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48页。

[23]《保安族简史》编写组编:《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35页。

[24]董克义主编:《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43~248页。

[25]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0页。

[26]《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27]郝文明主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52页。

[28]《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14页。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保安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30]董克义主编:《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234~239页。

[31]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69~376页附录四。

[32]迈尔苏目·马世仁著:《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77~387页附录五。

[33]马少青编著:《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0~61、195~2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