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是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新闻活动传受双方的心理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就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选择、数量的控制必须纳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总体框架之中,自觉地掌握传播新闻的主动权,能动地传播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和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是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新闻活动传受双方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虽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心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但是在新闻活动中,他们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是客观物质世界(即感性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他们的心理活动便打上了直接作用于他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新闻活动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认识主体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体与社会体的统一。客观世界在他们身上引起何种反映,不仅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性质,也取决于反映者本身的自然结构(主要指人脑神经系统)及其社会属性。因此,新闻活动传受双方的心理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一、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

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用列宁的话来说,我们知觉、表象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象”。[2]

(一)新闻传播者的心理

新闻传播者是从事采集、写作(制作)、编辑、播出新闻的人。其中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制新闻,他们直接接触的是客观世界(主要是社会现实)。记者凭着感觉器官、脑,真实地反映客观刺激物,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写消息、通讯须再现人和事的原貌;采制广播新闻须记录真实的音响;拍摄电视新闻须录制真实的画面;写新闻评论则一定要有现实存在的特定的某一个或某一类评论的对象。

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记者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的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记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当中,采写出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真实的新闻。任何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合理想象、夸大渲染、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等现象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原理的。

引起编辑在编排稿件中产生的种种认识活动的主要客体是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稿件(包括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在播出(或主持)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编辑已编好的稿件。虽然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对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记者、通讯员提供的精神产品,但是他们在新闻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二)新闻受众心理

新闻受众心理因媒介不同分为读者、听众、观众。在新闻活动中引起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来自由新闻传播者所提供的媒体世界。新闻媒体是新闻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媒体凭借文字(或声音或图像)等有序的符号群来刺激新闻受众。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业的发展和电子媒介的普及,广播、电视逐渐成为家庭的“第五壁”。新闻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几乎充满了人类整个生活空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这个信息环境对于人们的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闻受众是生活在感性的物质世界和媒体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中,他们在接受媒体信息时,往往以积淀于内心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参照,认知、验证、评价媒体世界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真伪、美丑、善恶,从而产生相应的一系列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

二、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晚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对记者来说,在采访中他所接触的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如人、事)刺激信号,即客观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采访、制作,记者、编辑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信号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在内的一系列符号群。而新闻受众在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时的神经活动过程正好与记者写作时的神经活动过程相反。受众通过接收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在大脑里还原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从而间接地在头脑中再现了新闻事实。在受众头脑中再现的新闻事实和记者采访时所直接接触的新闻事实之间是不是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新闻传播者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的动机和技巧。

三、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

虽然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其内容都取决于客观现实,但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接收客观刺激。新闻传播者选取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新闻受众接收何种新闻报道,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需要。他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这说明,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他们头脑中的映象。

(一)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

新闻机构是新闻传播者群体的代表。而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的新闻机构又代表着不同党派、集团或阶级的利益。这就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选择、数量的控制必须纳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总体框架之中,自觉地掌握传播新闻的主动权,能动地传播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和成果。在这个总框架内允许记者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工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一种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活动过程。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Kelley)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方式寻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对环境事件的理解和预期”。他说:“人类由他创造的各种半透明的模式或样板去观察世界,然后试图去适应构成这一世界的现实。……让我们把这些供人们试用的大小模式取名为不同的构建吧。它们就是解析世界的各种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构建,便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由不同的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都会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分。

在各种新闻文体中,尤以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的主观认识。因为新闻评论就是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的评论对象去论说的。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的选择性。

(二)新闻受众的选择性

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海量的信息”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如关掉收音机、电视机或网络)。不论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如何,新闻信息所形成的舆论力量有多么强大,有时也会显得无能为力。

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造成的不同的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这正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各自的选择性紧紧围绕着新闻的基本特性

新闻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新异性、时效性和公开性等。受众之所以选择新闻节目,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新闻中获得在戏剧、小说、诗歌等精神产品中所得不到的具有新闻特点的信息。其目的在于消除头脑中的不确定因素,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为据,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

基于受众的这种需要,新闻传播者的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新闻的几个特性进行。大至主题的提炼、篇章结构的布局,小到一个标题、一个音响、一个镜头、一个字的使用,无不千方百计、处心积虑地追逐新闻的真、新、快、短等特点。中外许多记者为了获得独家新闻,亲赴事件发生的第一线,即使身处险境,甚至丢掉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