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运动前后应注意的事项

体育运动前后应注意的事项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锻炼中“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和体育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期间,经常观察自己身体状态和生理机能变化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 体育卫生与保健

学习目标

学完这一章后,你应该能够解释以下的关键概念和重要问题。

关键概念

●体育

●体育卫生常识

●医务监督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

重要问题

●体育运动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体育自我医务监督的方法有哪些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有哪些

●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有哪些

●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第一节 体育卫生常识

一、体育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

1.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人们在体育锻炼、训练或比赛前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准备活动对预防运动损伤、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有重要意义。人在运动前,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身体各器官的活动能力相对处于较低水平,运动时各器官系统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这一“静”一“动”之间必须有个过渡,只有通过准备活动,才能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2.放松练习

整理活动是指在体育锻炼后所做的放松练习。如调整呼吸和缓慢的全身活动,活动量不宜过大,达到使肌肉主动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的目的即可。这是因为人在剧烈运动时所引起的各器官的生理变化并不能随着运动的停止而立即转为正常。所以用整理活动来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趋于平稳、使心跳变缓和肌肉由紧张到放松,身体才能逐渐恢复。

3.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人在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这是因为人在进食后需要加强胃肠蠕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活动,以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饭后血液大量进入消化系统,使该系统循环血量增加。如果饭后立即运动,消化系统的血液就会被重新调节到运动系统中去,从而使胃肠工作能力下降,对食物消化吸收不利,长时间如此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4.运动时饮水要适当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了人体内的物质代谢、体温调节等生理过程。人体内的水分保持正常,才能保证身体健康。饮水要适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有所影响,从而导致运动成绩降低。饮水过多,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大量的水进入血液,也加重了心脏的负担。饮水过少,会使身体缺水,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易产生口唇发干、全身无力、精神萎靡、容易疲劳等不良现象。

第二节 体育的医务监督

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是指锻炼者在体育运动中,对自身的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和评定的一种保健方法,也是对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进行帮助和指导的重要措施。体育锻炼中“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和体育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期间,经常观察自己身体状态和生理机能变化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及时了解自己在锻炼过程中生理机能的变化,有助于调整锻炼计划和运动负荷,为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内容和方法提供了依据,也为医生的体格检查提供了参考。“自我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调节日常情绪变化

1.一般感觉

一般感觉是体内感觉信息的一种表现方式,它由体育运动产生的负荷刺激所引起。经常运动的人总是精力充沛,精神愉快。但患病或过度训练时就会出现身体软弱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易疲劳、易激动等不健康现象。在进行自我监督时,可根据自我感觉记录为良好、一般、不好等。

2.运动心情

运动心情的正常状态应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富有积极性和自信心。如果方法不对或过度疲劳,很容易对运动不感兴趣或产生厌烦。记录时可根据个人的心情记录为很想锻炼、不想锻炼、厌烦锻炼等。

二、有规律的睡眠与饮食

1.睡眠情况

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生长与发育,每天应至少保证8~9小时的睡眠时间。正常睡眠的表现是:入睡快、睡得沉。经常运动的人,其神经功能比较稳定,一般睡眠良好。早晨起床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全身有力。如果晚上失眠、屡醒、梦多、早晨起来就会没有精神,这说明训练方法不当或运动量过大,需要检查运动量是否合适。记录时应写睡眠的持续时间和睡眠状况是否良好。

2.饮食情况

食欲是一项十分敏感的反应人的机体情况的适应性诊断指标。经常运动的人,食欲好,饭量也较大。但如果过度训练,食欲就会减退,饭量也会减少。此外,运动结束后就马上进食,食欲也较差。记录时可写食欲良好、食欲一般、食欲减退、厌食等。

三、注意日常不良反应情况

1.不良感觉

参加剧烈运动后,由于身体过度疲劳,往往会出现四肢无力,肌肉酸痛等正常的生理现象,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恢复。但如果运动后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短、腹痛等,则表示运动方式不当或运动量过大。记录时可写头晕、恶心、气短、心慌等。

2.排汗量

运动时出汗的多少与气候、运动量、衣着、饮水量、训练水平、身体素质和神经系统的状况等有关。如果突然大量出汗,可能是过度训练,应适当调整运动量。记录时可写出汗适量、出汗增多、大量出汗等。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

一、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思想麻痹

思想麻痹是所有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例如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情绪等,都容易引发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不充分

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缺乏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使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功能没有达到运动状态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很容易造成肌肉损伤、扭伤;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运动的水平时就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不适当以及过量的准备活动往往不仅使身体功能没有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易使机体功能下降,导致运动过程中受到损伤。

3.体育基础相对薄弱

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身体素质较弱或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的需要,也会导致损伤事故的发生。

4.不良的气候变化

气温过高容易引起身体疲劳和中暑,潮湿高温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既影响视力,又使兴奋性降低以致反应迟钝,这些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5.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定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诱因两种原因。

(1)直接原因。

图3-1 造成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示意图

①身体条件。年龄:青少年时期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对外力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所以骨骼的突起部位、肌肉肌腱附着部位都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关节由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腔构成。关节囊包围在关节外面,关节内的光滑骨面称为关节面,关节内的空腔部分为关节腔。正常情况下,关节腔内有少量液体,以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关节有病时,可使关节腔内液体增多,形成关节积液和关节肿大。

关节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当肌肉收缩时,可作伸、屈、外展、内收以及环转等运动。在关节韧带受暴力损伤时,严重的会出现骨折,其次是扭伤、挫伤。

性别:男性身体内的平均脂肪含量是体重的13%,而女性则高达23%。就肌肉含量而言,女性相对少于男性,所以膝关节部位的运动损伤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

体格、技能:体内脂肪多、体重较大的人会减小肌肉发达度,因此身体的灵活性、耐力相应也较差,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尤其是在抵御造成创伤的暴力时,体重较大的人处于不利地位。很多情况下会造成肌肉撕裂伤。技术不熟练的锻炼者也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其他:在身体状况不良(慢性疲劳、贫血、感冒、痛经、睡眠不足等)的情况下,对意外事故缺乏敏锐的判断和快速准确的保护能力,也可能引发运动损伤。

②心理素质。从事冲撞性较强的运动(如足球)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持续时间不长,发生损伤的危险性就会增加。情绪不稳定、易急躁、急于求成,或在运动中因畏难、恐慌或害羞而犹豫不决的人,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③锻炼方法。体质的因素:有些体育锻炼者由于不顾自身的条件而选择不适宜的运动项目,结果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例如,年龄偏大的人进行足球运动或试图采用蛙跳增强腰腿部肌肉力量时,很容易出现膝关节损伤;柔韧性练习时,韧带肌肉被动训练过度易造成肌肉撕脱。所以体育锻炼要科学,并选择适合于自己身体条件的运动项目。运动量的因素: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运动频率过高等都极易导致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度训练是由于锻炼者接受的负荷量太大,使机体未得到充分恢复所致,其症状通常表现为:安静和休息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睡眠不佳(失眠、多梦、易惊醒等)、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无锻炼欲望、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下降等。如果过度训练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就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这样就增加了感染和慢性疲劳的发生率。

(2)诱因。

诱因即为诱发因素,它必须在直接原因(如局部负担量过大,技术动作发生错误等)的同时作用下,才可成为致伤的因素。

①各项运动技术的特点:由于各项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人体各部位的负担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各运动项目都易导致人体的易伤部位。例如网球运动易使锻炼者造成“网球肘”,长跑运动易导致锻炼者膝盖外侧疼痛,等等。

②解剖生理学特点:某些组织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在运动中易与周围组织发生摩擦和挤压。运动中由于相互间力学关系的改变,可导致负荷最大的组织发生损伤,如踝背伸60°~70°角发力跖屈时,跟腱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但胫后肌及腓骨肌则比较松驰,若突然用力踏跳,易发生跟腱断裂等运动损伤。

综上所述,由于各项运动都有其自身特殊的技术要求,加之解剖生理学的特点,在直接原因的作用下,各项运动中所发生的运动损伤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能,促进身心健康,而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会使锻炼者的身心都受到一定的损害,因此,防患于未然就显得特别重要。锻炼者应采取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从而使体育锻炼更健康、安全且富有成效。

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既要从思想上对预防运动损伤给予重视,并遵守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同时,也要加强身体的全面锻炼,强化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2)调节身体使之处于良好的运动状态。

(3)锻炼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不但能使体温升高、增加肌肉深部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的应激性和增强关节柔软性等,也能减少锻炼前的紧张感和压迫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损伤的发生。

(4)锻炼后应注意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是指在锻炼后通过放松方法使体温、心率、呼吸、肌肉的应激反应恢复到锻炼前的正常水平。

从预防损伤的角度来看,放松活动同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一样重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放松,可以防止锻炼后出现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同时,还有助于解除精神压力。

(5)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检查运动场地和器材,穿戴合适的服装与运动鞋。体育器材、设备、场地等在锻炼前都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锻炼者应根据运动的项目、脚的大小、足弓的高低选择一双弹性好的鞋子。

(6)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

(7)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

(8)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9)自我保护。

锻炼者除了认真作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外,还应了解和懂得初步处理锻炼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肌肉酸痛的早期可做温水浴、物理疗法或自然按摩。如果疼痛继续或者加重,应去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同时锻炼中应密切注意自身的身体反应,及早发现运动损伤的早期症状,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10)注意科学锻炼。

科学锻炼包括五大要素:全面性、渐进性、个别性、反复性、意识性。其中前三个要素对预防运动损伤较为重要。

①全面性是指锻炼者应对自身的体能进行全面训练,而不是单纯针对某一特定动作的反复练习。

②渐进性是指锻炼者应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和增加锻炼时间,以防机体一时不能适应而引发运动损伤。

③个别性是指锻炼必须因人而异。性别、年龄、体力、技术熟练程度不同,活动量和方法也应不同。

(11)加强易伤部位训练

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预防腰部损伤,应加强腰腹肌的训练,提高腰腹肌的力量。

三、运动损伤的现场处置

运动损伤也可称为软组织损伤,它可分为急性开放性损伤和急性闭合性损伤两种。

急性开放性损伤表现为疼痛、出血等。

急性闭合性损伤表现为疼痛、肿胀等。

1.在体育锻炼中常见的开放性损伤有擦伤、裂伤、切伤和刺伤、开放性骨折等

急性开放性损伤在运动创伤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擦伤。

①擦伤的原因与症状:皮肤表面受到摩擦后的损伤。

②处置方法。

轻度擦伤:伤口干净者一般只要涂上紫药水即可自愈。

重度擦伤:首先需要止血,然后可采取冷敷法、抬高肢体法、绷带加压包扎法、手指直接点压法。

(2)鼻出血。

①鼻出血的原因与症状:鼻部受外力撞击而出血。

②处置方法:应使受伤者坐下,头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塞住,并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一般即可止血。

2.在体育锻炼中常见的闭合性损伤有扭伤、挫伤、拉伤和韧带损伤等

急性闭合性损伤在运动创伤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扭伤。

①扭伤的原因与症状: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拧扭了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及肌腱。大多发生在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及腰部,不同部位的扭伤,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②处置方法:发生腰扭伤后,要停止活动,立即休息。如果不休息、不及时治疗,容易反复发作留下病根,变成慢性腰腿痛。躺在床上休息时,为了使腰部的肌肉放松,腰下可垫个薄点的软枕头,以减轻疼痛。腰扭伤后,用热敷疗法较好。并应注意适当加强背肌练习,也可去医院接受治疗。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垫高,先冷敷,两天后方可按摩或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皮肤青紫和疼痛,可把半斤陈醋炖热后用毛巾蘸敷伤处,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

(2)挫伤。

①挫伤的原因与症状: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

②处置方法:肌肉挫伤发生后要马上停止锻炼,根据情况及时处理。如果皮肤出血,就先用酒精或碘酒为伤口消毒,如果伤势部位红肿疼痛,可先用冷毛巾冷敷局部,防止继续出血。轻度损伤不需特殊处理,经冷敷处理24小时后可用活血化瘀叮剂,局部可用伤湿止痛膏贴上,在伤后第一天予以冷敷,第二天热敷。约一周后可吸收消失。较重的挫伤可用云南白药加白酒调敷伤处并包扎,隔日换药一次,每日2~3次,加理疗。

(3)拉伤。

①拉伤的原因与症状:拉伤是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是由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的。

②处置方法:可根据疼痛程度了解伤势的轻重,一旦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上敷上冰块或冷毛巾、抬高伤肢,保持30分钟,以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搓揉及热敷。肌肉拉伤的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韧带损伤。

①韧带损伤的原因与症状:韧带被拉长或拉断,会产生疼痛和局部水肿,关节有较小的不稳定性,根据伤势的严重情况甚至可能丧失运动功能。主要是用力过大、过度牵伸而导致的不同程度的韧带纤维或其附着处的断裂。

②处置方法:治疗方法主要是止痛与加快消肿,韧带损伤发生后,应进行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48小时后对伤部周围热敷或按摩。3天后对伤部热敷或按摩;严重者要对受伤部位制动,使韧带处于避免牵拉的位置,以便加速愈合或在损伤早期就使韧带断端进行良好的愈合。

(5)肌肉痉挛。

①发生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体育活动中大量排汗使体内电解质丢失。这些电解质在人体内的浓度水平与肌肉神经的兴奋性有关,当丢失过多时肌肉兴奋性增高,肌肉易发生痉挛。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天气炎热或进行了长时间的剧烈活动后。

第二,运动时,由于肌肉快速的连续收缩,放松的时间太短,导致肌肉收缩与放松的协调关系遭到了破坏,从而发生了肌肉痉挛。

第三,在寒冷的环境中若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就进行体育活动,肌肉会受到寒冷的刺激而引起肌肉痉挛。

第四,局部肌肉疲劳或有细微损伤时,也可引起肌肉痉挛。肌肉发生痉挛时,局部肌肉坚硬或隆起,剧烈疼痛,且一时不易缓解。

②处置方法:如已发生肌肉痉挛,可以牵拉或重按正在挛缩的肌肉,促使其放松和伸长,如小腿后部肌肉或脚底抽筋时,只要脚趾背屈,脚跟用力前蹬,并施以局部按摩,肌肉痉挛现象一般即可消除。

(6)骨折。

①骨折的原因与症状:运动中,身体某部位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撞击时,易造成骨折。常见骨折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不破,没有伤口,断骨不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骨折;另一种是骨头的尖端穿过皮肤,有伤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骨折。

②处置方法:对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纳,以免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对伤口作初步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骨折后肢体不稳定,容易移动,会加重损伤和疼痛感,可用木板、塑料板等将肢体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如一时找不到外固定的材料,骨折在上肢者,可屈曲肘关节固定于躯干上;骨折在下肢者,可伸直腿足,固定于对侧的肢体上。怀疑脊柱有骨折者,需早卧在门板或担架上,躯干四周用衣服、被单等垫好,避免移动,不能抬伤者头部,这样会引起伤者脊髓损伤或发生截瘫。昏迷者应俯卧,头转向一侧,以免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肺内。怀疑颈椎骨折时,需在头颈两侧置一枕头或扶持患者头颈部,不使其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

四、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指锻炼者遭受损伤后进行有利于恢复或改善功能的身体活动。对锻炼者来说,除严重的损伤需要休息治疗外,一般的损伤是不必停止身体锻炼的。而且,通过适当的、有目的的身体练习和功能锻炼,对于损伤的迅速愈合和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还有着积极的作用。

1.康复训练的原则

(1)伤后的康复训练以不加重损伤、不影响损伤的愈合为前提。应尽量不停止全身的和局部的活动。而且,伤部肌肉的锻炼开始得愈早愈好。

(2)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损伤的部位和特点来选择伤后锻炼的手段和内容,安排好局部和全身的锻炼时间和活动量。

(3)康复训练时的活动量的安排,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在进行损伤愈合过程中的局部锻炼时,其动作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间、负荷量的大小等都应逐渐增加。否则,会加重损伤或影响损伤的愈合,甚至会使损伤久治不愈而造成陈旧性损伤。

(4)康复训练应注意将局部专门练习与全面身体活动相结合。在损伤初期,由于局部肿胀充血、疼痛和功能障碍等,这时以全面身体活动为主,在不加重局部肿胀和疼痛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局部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逐渐好转或趋向愈合,局部活动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可逐渐增加。

2.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1)主动运动。这是由患者自己主动完成的一种训练,它包括静力练习、动力练习和等动练习。

静力练习时肌肉的收缩方式属于等长收缩,练习时肌肉保持在一个固定的长度上,关节不活动。

动力练习时,关节要产生活动,收缩时肌肉缩短,其产生的活动属于等张运动。

等动练习是利用一种特殊的器械“等动练习器”所进行的一种肌肉练习法。练习时肌肉以最大的力量,做全幅度的收缩运动。该练习依靠器械的作用,将运动的速度限制在适宜的水平上,使肌肉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张力,从而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它兼有等长与等张收缩两者的优点。

(2)康复训练适用于伤后的各类功能障碍。通过各种被动活动,使痉挛的肌肉得到放松,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得到牵伸,增大关节的活动度,恢复关节功能。

(3)主动运动可以增进肌力和耐久力,抗阻练习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与柔韧性,对伤愈后从事正常的锻炼时防止损伤也有益处。

五、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

1.止血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阻止血液从血管内流到体外或体内,称为止血带法。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

2.冷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最简便的方法是用冷水冲洗或把冷毛巾敷于伤处。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感觉,从而有止血、止痛和减轻局部肿胀的作用。

3.抬高伤肢法

抬高伤肢即将出血的肢体抬高至超过心脏的水平。抬高伤肢可以降低出血部位的血压,以减少出血,即便是已采用了加压包扎法,也仍应抬高伤肢。

4.压迫法

压迫法有指压法、止血带法、包扎法等。

(1)指压法:常用于动脉出血,在出血部位盖上消毒纱布后,用手指腹压出血部位,也可指压出血部位上端动脉管,以切断血流渠道。

(2)止血带法:可用布条、皮带、毛巾等物,在进行急救时先将伤肢抬高,然后在伤处上方缚扎止血,缚扎时最好在伤处加垫,其宽紧适中,以防肢体组织坏死。

(3)包扎法:主要用绷带包扎,并根据不同的部位和伤势用不同的方法包扎。

小 结

1.体育运动前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1)充分的准备活动。

(2)训练后的放松练习。

(3)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4)运动时饮水要适当。

2.体育自我医务监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调节日常情绪变化。

①一般感觉。

②运动心情。

(2)有规律的睡眠与饮食。

①睡眠情况。

②饮食情况。

(3)注意日常不良反应情况。

①不良感觉。

②排汗量。

3.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思想麻痹。

(2)准备活动不当。

(3)体育基础相对薄弱。

(4)不良的气候变化

(5)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定。

4.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1)既要从思想上对运动损伤的预防给予重视,并遵守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同时,也要加强身体的全面锻炼,强化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2)调节身体使之处于良好的运动状态。

(3)锻炼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4)锻炼后应注意放松活动。

(5)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6)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

(7)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

(8)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9)自我保护。

(10)注意科学锻炼。

(11)加强易伤部位训练。

5.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有以下几种措施。

(1)止血法。

(2)冷敷法。

(3)抬高伤肢法。

(4)压迫法。

思考题

1.平时你在运动前后,会注意哪些问题?

2.出现运动损伤你该如何处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