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克卢汉:媒介的发生与延续,“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媒介的发生与延续,“媒介即信息”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即信息”《理解媒介》让麦克卢汉一举成名。他的著名论断“媒介即信息”,暴露了他一直为人所诟病的特点:迷恋直觉、不清晰。要弄懂麦克卢汉的论证,就像“去给大象穿裤子”[摘自詹姆斯·凯里:《麦克卢汉:理论的发生与延续》]。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将生物学和物理学用于感官,由此勾勒出自己的历史观。不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做政治分析,麦克卢汉都对他的新媒介推崇备至。

“媒介即信息”

《理解媒介》(1964)让麦克卢汉一举成名。他的著名论断“媒介即信息”,暴露了他一直为人所诟病的特点:迷恋直觉、不清晰。麦克卢汉是研究文学出身,半路出家转攻技术问题,他喜欢在论证过程中搬弄引语,辅以草率的想象,而不是严谨的调查。要弄懂麦克卢汉的论证,就像“去给大象穿裤子”[摘自詹姆斯·凯里:《麦克卢汉:理论的发生与延续》(Mac Luhan:généalogie et descendance d’un paradigme)]。麦克卢汉的中心思想借鉴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的观点。他俩同在多伦多,交往甚密(详见詹姆斯·凯里关于北美技术学派理论发生学的著作),但麦克卢汉比他的启迪者走得更远,也比马克思走得更远。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Misère de la Philoso-phie)中提出,社会关系与生产力紧密相关,因此也与技术间接相关,比如,手推磨可能标志着封建社会,蒸汽磨则标志着工业资本的社会。麦克卢汉的单一因果论认为,传播手段(这里说的是最广义的传播,从运输到艺术都包括在内)建构社会不是出于经济动机,而是出于感官需要。感觉和认知的手段是人类感觉工具的延伸,反过来也影响工具使用者的个性,因为手段和手段的使用者属于同一个范畴。“技术的效果不在想法或概念的层面,而在意义关系和感知方式的层面——技术所向披靡,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感知的方式”。不论货币的用途如何,生活在被货币控制的世界和生活在摆脱了货币的世界不是一回事:“通过促进开放和交流,金钱重组了人们的感官生活。”(《理解媒介》)同理,印刷图书(因其形式而非内容)将个人与知识的关系强加于人,使个人主义的需求更迫切。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将生物学和物理学用于感官,由此勾勒出自己的历史观。冷媒介(口头交流、手稿、电视等)被定义为低分辨率媒介,即信息含量小。冷媒介往往需要使用者大量投入,他们必须主动投入才能获得表达空间:电视内容贫乏,人们往往集体观看,结果人的意识就被剥夺了;口头交流也是如此,因为辩论需要每个人都投入……与之相反,热媒介(电影、广播、书籍等)被定义为内容丰富的高分辨率媒介,只留给使用者很少的参与空间,仿佛媒介内容那么丰富,使用者不得不少参与:我们看电影和读书的时候大多默不作声。根据媒介的交替发展,麦克卢汉把近几个世纪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借鉴了奥古斯特·孔德的理论):部落时代,特征是使用口头媒介,交流充分,参与积极;印刷时代,特征是不再依赖口头传播,结果导致线性、自省和个人主义;电子时代,即我们正在进入的时代,视听传播迫使人们部分回归口头传播和部族时代。

说到这里,麦克卢汉摇身一变,以先知自居:他预言电视将带来革命。电视集口头传播与视听为一身,是涉及多种感官的媒介,更刺激,也更包容,会让人产生欲望,去参与无边无际的共同文化,即“地球村”——在那里,每个人都会和所有人发生关系。不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做政治分析,麦克卢汉都对他的新媒介推崇备至。他对新文化做过欢欣鼓舞的分析,也讲过视听营销课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1960年尼克松与肯尼迪竞选总统的电视辩论的分析。麦克卢汉认为,辩论对肯尼迪有利,因为肯尼迪形象优雅,外表与电视的“冷”相符,尼克松则太“热”,在广播中效果更好(同理,倘若当年就有电视,希特勒恐怕也不会得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