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凝土结构》作者简介及教材简介

《混凝土结构》作者简介及教材简介

时间:2022-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后担任“混凝土结构”、“特种结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材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本教材是在1978年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改写和修订而成的,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教材建设总结:我担任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的《混凝土结构》教材的主编已有10多年了,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地方。

混凝土结构

img104

主编姓名:程文瀼

出版时间:2000年

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教材形式:文字教材

适用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获奖情况: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

作者简介:

img105

程文瀼教授,1936年生,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后留校,1988年被评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先后担任“混凝土结构”、“特种结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混凝土结构》;主编全国自学教材《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主编《混凝土结构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编著《混凝土楼盖》、《楼梯、阳台和雨篷设计》、《特种结构》等书籍。

先后从事混凝土构件刚度与裂缝的研究和建筑结构抗震、减震和风振控制的研究,担任中美合作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研究”的中方负责人,任东南大学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是东南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的主要创建人之一。2002年“土木工程结构震动控制理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土木工程结构减震防灾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经其指导获硕士学位的有48人,获博士学位的有23人。

教材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学大纲编写的,主要是供土木工程中主修建筑工程,选修桥梁工程的本科大学生学习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桥梁工程课程用的教科书。

本教材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属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讲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构件;中册为《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属专业课教材,主要讲述楼盖、单层厂房、多层框架、高层建筑和砌体结构;下册为《混凝土桥梁设计》,属专业课教材,主要讲述公路桥的总体设计、设计原理,梁式桥、拱式桥和桥墩设计。

编写本教材时,注意了以教学为主,少而精;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在讲述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规范和工程实际;注意与其他课程和教材的衔接与综合应用;体现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有一定数量的例题,基本上每章都有思考题和习题。

教材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本教材是在1978年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改写和修订而成的,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①教学对象明确,紧扣教学大纲;②突出6个重点内容(正截面受弯、矩形截面偏压、单向板楼盖、单厂排架计算、多层框架的近似计算、梁式桥),讲清4个难点内容(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措施、矩形截面小偏压、内力重分布、内力组合);③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规定,但不照搬;④反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本教材的主要创新点是:①移走了“拦路虎”——第3章按近似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把它移到中册,并与原来分散在各章中的楼面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内容合在一起成为新的一章——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②讲清了以往没有讲清的内容,主要有截面弯曲刚度的定义、裂缝宽度的定义、无梁楼板不存在荷载向两个方向分配的问题等;③在高层建筑中突出了剪力墙的内容。

教材使用情况:

使用效果:虽然同类教材已有20多种,但大家认为“还是三校合编的这本老教材好”。

使用学校: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常州工学院、贵州大学等150多所学校,是同类教材中使用得最多的一本。这本教材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印刷数量最多的书籍之一,并且每年的印刷数量稳定增加,这表明本教材是受到大家认可和欢迎的。

教材建设总结:

我担任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的《混凝土结构》教材的主编已有10多年了,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地方。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我深深地体会到担任主编的责任是很大的,是写好教材的关键。这本教材是由三校十多个人编写的,虽然开了会,统一了认识,但交到我手上的稿件,“各唱各的调”,实在叫我哭笑不得。大家都是教授,又是兄弟院校,很客气的,“不好意思改”的思想一度冒了出来。但是教育部、建设部和校领导的重托,任课老师的期望提醒了我,我仿佛站在讲台上,成千上万的学生抬起头看着我。于是我鼓起了勇气,不再讲情面,大刀阔斧、认真细致地一遍又一遍修改成文,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归结起来,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下了功夫:一是统一步调,把各章节的内容组织好,该删的删,该补的补;二是内容的叙述要正确、清晰;三是文字、例题、习题不能有错。我认识到主编就像乐队的指挥,必须切实地负起责任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把教材编写好。

我的第二个体会是“教材必须对路”,就是要搞清楚读者对象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担任主编时,正好是由建筑工程专业改为大土木专业的时候,这本教材该怎样写,是否要把公路桥、铁路桥、矿井支架等内容放进来,而这些新内容所依据的国家规范又是各不相同的,怎么办?大家众说纷纭,一时把我搞糊涂了,脑子里一盆糨糊。经过调查研究,我认识到:①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大概是180多所,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建筑工程专业转型的;②混凝土桥主要是指公路桥,铁路桥大多是钢桥;③混凝土公路桥的设计规范是跟着建筑工程的设计规范走的;④我让建筑工程毕业的硕士生做公路桥设计,他看了一点资料后也能独立完成。由此,我就确定了本教材的读者对象是主修建筑工程,选修桥梁的本科大学生。

第三个体会是“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是贯彻教材“少而精”的关键。什么是重点呢?①本课程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②对其他内容有很大影响的基本理论和概念;③工程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怎样突出重点呢?①着重地写它;②在其他章节和习题、例题、思考题中反复地提到它;③在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课程设计、考试中反复提到它。对重点内容要做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综合应用,要做到像歌词“月亮代表我的心”那样张口就来、终生难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不宜过多,最多不要超过五个。对教材中的难点必须认真研究,仔细琢磨难在什么地方,要把“开锁的钥匙”找到,才能一针见血地解开疙瘩。例如,在我们的这本教材中,“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措施”一直是个历史性难点,许多同类教材也想讲清楚它,但由于没有“找到钥匙”,用了很多文字还是没有讲清。经过研究,我认识到关键是要讲清楚“斜截面承受的弯矩值是与斜截面末端处正截面的弯矩是相同的”,这样一来,这个难点一下子就被突破了。

第四个体会是要处理好教材与设计规范、科研的关系。设计规范一改,我们的《混凝土结构》教材也得跟着改。于是有人认为,既不要按照中国规范写,也不要按照外国规范写,可以脱开规范,讲清基本理论和概念就行。相反的,也有人过多地在教材中抄录规范条文,把教材变成规范的缩影。我们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是不恰当的。设计规范是当前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的总结,是工程设计的法律性文件,《混凝土结构》既是基础教材又是专业教材,不能脱离规范,但设计规范是为生产服务的,而我们用的是教材,因此不能照搬。于是在编写教材中,我们就采取了在总体上符合规范,在基本理论和概念上符合教学要求的原则。在处理教材中科研内容方面是有教训的,开始时为了教材的先进性,安排了不少科研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例如,在“材料的性能”这一章中,讲了不少有关混凝土与钢筋性能的“本构关系”,冲淡了材料基本性能的教学内容。我们写的是教材,不是专著,也不是为科研服务的参考书,材料性能对科研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但对教材来讲,抓住最基本的材料性能则是最要紧的。因此,应该是在讲清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反映当前科研的新成果和新动态。

第五个体会是教材应该不断地吐故纳新,删去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使教材充满朝气和活力。《混凝土结构》是本老教材,陈旧的内容比较多,但由于习惯上的原因,往往没有被删去。在我们的教材中“单层厂房”这章是由我执笔的。过去由于缺乏钢材,所以单层厂房都是用混凝土屋面梁或屋架和大型屋面板做的。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钢材供应不紧张,制作和运输也方便,且重量轻得多,所以现在屋盖都用钢结构的了。因此我就把这一章中有关混凝土屋盖的内容全部删去,理由有两个:一是能掌握单向偏压就很好了,二是规范上给出的计算方法是有欠缺的。考虑到当前钢管混凝土柱和型钢混凝土柱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且工程应用也很广泛,所以增加了一小节来简单介绍这两种新型柱。另外,也密切关注国内外混凝土结构的新发展和新成就,把成熟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以丰富教材。

第六个体会是要时刻把教材放在心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修改,精细雕刻。我经常把教材放在包里,出差到外地时也把它带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找一找哪里还有问题,哪里还需要改进。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席《建筑结构》杂志召开的编委会扩大会,在与贵州大学老师的交谈中,知道她是用这本教材上课,就诚恳地听取她的意见。她认为在教材一开始就讲“按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不易被学生接受,成了“拦路虎”,希望能放到教材的后面讲。可是这个问题是老问题,几十年来就是这样写的。后来,我与天津大学的老师研究后,认为应当改进,把这一章移到中册的开头,使教材的面目焕然一新。有些兄弟院校老师对我说:“最好在中册里放上‘砌体结构’一章,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买书的经济负担。”经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协调后,就把中册的名称改为《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工作中,我认识到要写好一本教材是很不容易的,比如在交稿前已经反复校对了,但书出来后,总会有一些错误,特别是例题中的计算数字常有错误。所以绝对不能大意,一定要反复修改,精细雕刻。教材就像一棵树一样,需要不断地修枝、浇水、施肥。

最后一个体会是主编应该与参编人员进行很好的沟通,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厚待人。有许多章节的改动是相当大的,甚至是我重写的,但我从来不把这些记在自己的名下。我认为搞好团结是写好教材的保证,由于这本教材,也使我们四个兄弟院校——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相互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