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区别,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区别,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时间:2022-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这种减缓经济波动的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自动变化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的稳定器。财政政策是指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变动或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所作出的决策。就是说政府应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主动采取增加或减少财政收入以及减少或增加财政支出的决策。

政府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财政收入和政府财政支出不仅是分配社会产品的手段,而且其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即当经济膨胀过热时,政府财政具有抑制膨胀、冷却降温的作用;当经济衰退滑坡时,政府财政具有减缓衰退的作用。从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看,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高涨,就业人数增多,公民的收入增加,纳税档次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将超过国民收入增长幅度,从而税负加重,投资成本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会逐渐放缓;反之,经济衰退,就业人数减少,公民收入减低,纳税档次下降,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幅度会超过国民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税负减轻,投资成本降低,经济衰退会有所抑制。

从财政支出方面看,经济繁荣,失业率下降,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性的政府转移支付减少,从而公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受到制约,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反之,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性的政府转移支付增加,从而公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得以保证,经济衰退得以缓解。

因此,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波动变化对国民经济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这种减缓经济波动的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自动变化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的稳定器。

政府财政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适用于经济中的轻微波动,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则需要采用政府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变动或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所作出的决策。使用政府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就是说政府应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主动采取增加或减少财政收入以及减少或增加财政支出的决策。当经济过热、需求膨胀、物价上涨时,政府应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抑制需求,避免通货膨胀;反之,当经济衰退、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政府则应减少收入,增加支出,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遏制衰退,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所谓的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实行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往往会冲击政府财政,打破国家预算的平衡。国家预算(national budget),简单地讲,就是国家的财政收入(fiscal income)和财政支出(fiscal expendure)计划。如果政府财政收入大于政府财政支出,则会出现财政预算盈余(fiscal budget surplus),即政府的税收收入大于政府购买支出与政府转移支付的部分,用公式表示就是

BS=TA-G-TR

=t×Y-G-TR

其中,BS表示预算盈余;TA表示税收收入;G表示政府购买;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

如果政府财政收入小于政府财政支出,则会出现财政预算赤字,即政府税收收入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与政府转移支付的部分,用公式表示就是

BD-BS=G+TR-TA

=G+TR-t×Y

其中,BD表示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

如果政府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则财政预算平衡,即政府的税收收入等于政府购买支出与政府转移支付,用公式表示就是

TA=G+TR

t•Y=G+TR

或     BS-BD=0

因此,当经济膨胀过热,政府实行减少支出、增加收入的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时,会产生预算盈余;当经济衰退萧条,政府实行增加支出、减少收入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会产生预算赤字。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预算盈余联系起来,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预算赤字联系起来。但预算赤字不一定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预算盈余也不一定由紧缩性财政政策引起。从前面几个公式中可以发现,在政府的财政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也会由于收入的变动而使预算盈余和预算赤字发生变动。当收入水平提高时,税收增加,会引起预算盈余增加,预算赤字减少,最终可能导致预算盈余;当收入水平下降时,税收减少,会引起预算盈余减少,预算赤字增加,最终可能导致预算赤字。

所以,不能简单地将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作为衡量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标准。为了衡量财政政策的扩张与紧缩,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按照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计算的预算盈余。用公式表示就是

BS*=t×Yt-G-TR

式中:BS*代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Yt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的差别在于计算税收的国民收入不同,前者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而后者是实际国民收入。

BS*-BS=t×Yt-G-TR-(t×Y-G-TR)

=t×Yt-t×Y

=t×(Yt-Y)

所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的差额取决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国民收入的差额。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大于实际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小于实际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

用扩张性的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调节经济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主要包括改变政府购买、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和改变政府税收。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就是在经济衰退萧条、失业率升高、社会总需求不足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反之,在经济繁荣高涨、社会总需求过旺、物资紧缺、物价上涨时,政府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控制需求,平抑物价。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就是在经济衰退萧条,失业率升高,公民收入水平下降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反之,政府则降低转移支付水平。改变政府税收水平,就是通过改变税率,特别是所得税税率,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在经济衰退萧条,失业率升高时,政府应降低税率,采取减税措施,给公民提供宽松的生存环境;反之,政府则应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经济的过热膨胀。

各种不同的财政政策手段,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考察它们对经济的不同影响,需要借助乘数概念,包括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前面曾介绍过,下面分别予以公式推导。

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变动的比率。若以ΔG表示政府购买变动;ΔY表示收入变动;Kg表示政府购买乘数,则

Kg=ΔY/ΔG

或    KgdY/dG

根据Y=C(Y)+I+G,假设政府购买G全部来自借款,从而税收T为零;政府购买G的变动不影响利率r,从而不影响投资I,则对Y=C(Y)+I+G进行全微分,得

dY=(dC/dY)dY+dG

其中,dC/dY是边际消费倾向,即dC/dY=b

所以    dY=b×dY+dG

整理,得

所以

Kg=1/(1-b)

因此,政府购买乘数Kg等于1减边际消费倾向b的倒数或等于边际储蓄倾向(1-b)的倒数,其数值为正数。

由于政府购买乘数的作用,政府购买的变动ΔG会引起多倍的收入变动ΔY。

因为

Kg=ΔY /ΔG

所以

ΔY =ΔG•Kg=1/(1-b)•ΔG

例如,若边际消费倾向b=0.8,则政府购买乘数Kg=5,若政府购买G增加200亿元,则国民收入可增加1000亿元。若政府购买G减少200亿元,则国民收入要减少1000亿元。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若以Δ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变动,ΔY表示收入变动,K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则:

KTr=ΔY/ΔTr

根据Y=C+I+G,当政府转移支付存在时,式中的C成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的函数。根据定义Yd=Y+Tr,其中,Tr为政府转移支付,因此

Y=C(Yd)+I+G

Y=C(Y+Tr)+I+G

假定投资I和政府购买G不变,对上式进行全微分,得

dY=(dC/YddYd

dY=(dC/Ydd(Y+Tr)

其中,dC/dYd是边际消费倾向,即dC/dYd=b。

所以

dY=b(dY+dTr)

整理,得

dY/dTr=b/(1-b)

所以

KTr=b/(1-b)

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乘以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其数值为正。

由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作用,政府转移支付变动ΔTr引起多倍的收入变动ΔY。 因为KTr=ΔY/ΔTr ,所以ΔY=KTr×ΔTr,ΔY=[b/(1-b)]×ΔTr

例如,若边际消费倾向b=0.8,则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1/(1-0.8)]×0.8=4。若政府转移支付Tr增加200亿元,则国民收入增加量ΔY=4×200=800亿元。若政府转移支付减少200亿元,则国民收入减少量ΔY=4×200=800亿元。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比例税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这里只分析后者。若以ΔT表示税收变动,ΔY表示收入变动,Kt表示税收乘数,则

Kt=ΔY/ΔT

KtdY/dT

根据Y=C+I+G,当净税收T存在时,C成为个人可支配收入Yd的函数。又由于Yd=Y-T,因此

Y=C(Yd)+I+G

Y=C(Y-T)+I+G

假定投资I和政府购买G不变,对上式进行全微分,得

dY=(dC/dYddYd

dY=(dC/dYd)d(Y-T)

dY=(dC/dYd)(dY-dT)

其中,dC/dYd是边际消费倾向,即dC/dYd=b,所以

dY=b(dY-dT)

整理,得

dY/dT=-b/(1-b)

所以

Kt=-b/(1-b)

因此,税收乘数Kt等于边际消费倾向b与1减边际消费倾向b之比的负值,或等于边际消费倾向b与边际储蓄倾向(1-b)之比的负值。可见,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基本相同,但符号相反。这表明收入会随税收绝对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税收绝对量的减少而增加。

由于税收乘数的作用,税收的变动会引起多倍的收入变动。

因为

Kt=ΔY/ΔT

所以    ΔY=Kt×ΔT

Y=[-b/(1-b)]×ΔT

例如,若边际消费倾向b=0.8,由税收乘数Kt=[-1/(1-0.8)]×0.8=-4。若政府增税ΔT=200亿元,则国民收入减少ΔY=-4×200=-800亿元。若政府减税ΔT=200亿元,则国民收入增加ΔT=-4×(-200)=800亿元。

比较以上分析的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交付乘数KTr和税收乘数Kt,可以看到Kg>KTr>Kt。因此,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对出现经济活动的效果大于政府转移交付水平的效果;而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对宏观经济活动的效果大于改变税收水平的效果。可见,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最有效手段。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效量增加或减少时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假定政府支出全部都是政府购买,并且增加的政府支出等于增加的税收,若以ΔG代表政府购买变动,ΔT代表税收变动,ΔY代表收入变动,Kb代表平衡预算乘数,则

Kb=ΔY/ΔG

由于增加的政府支出和税收都会影响收入水平,因此,收入的变动ΔY等于政府支出变动ΔG引起的收入变动Kg×ΔG与税收变动ΔT引起的收入变动Kt×ΔT之和,即

ΔY=Kg×ΔG+Kt×ΔT

因为

Kg=1/(1-b)

Kt=-b/(1-b)

所以ΔY=1/(1-b)×ΔG+[-b/(1-b)]×ΔT

又因为ΔG=ΔT

所以ΔY=1/(1-b)×ΔG+[-b/(1-b)]×ΔT

=[1/(1-b)-b/(1-b)]×ΔG

=ΔG

因此 Kb=1,即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可见,由于平衡预算乘数的作用,等量政府支出与税收的变动引起的收入的变动,等于政府支出G变动。

从前面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政府购买增加200亿元时,国民收入增加1000亿元。税收增加200亿元时,国民收入减少800亿元。政府购买和税收同时增加200亿元,政府预算是平衡的,但国民收入却增加200亿元,并且增加的数量与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变动的数量相同。

前面分析的各种乘数反映的是在市场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的效果。但在IS-LM模型中我们发现,任何财政政策在引起IS曲线移动的同时也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因此,考察财政政策时,还必须引入货币因素,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

图15-7 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变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如图15-7所示,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的均衡利率和均衡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购买ΔG时,IS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至IS′,并与LM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的均衡利率和均衡国民收入分别是r1和Y1。由于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民收入由Yl增加为Y1′,这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同样,如果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国民收入的下降。

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倾斜程度。一般的,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平坦,即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对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小,财政政策效应小;反之,IS曲线陡峭,即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大,故其财政政策效应大。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平坦,斜率的绝对值小,反映的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就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强,较小的利率变动就会引起较大的投资变动;反之,IS曲线陡峭,斜率的绝对值大,反映的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就小,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差,较大的利率变动仅能引起投资的较小变动。因此,当政府采用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利率上升时,前者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大,国民收入增加少,因而财政政策效应小;而后者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小,国民收入增加多,因而财政政策效应大。

如图15-8所示。图(a)和图(b)是两个不同的IS—LM模型。其中,IS1和IS2是两条倾斜程度不同,即斜率不同的IS曲线,IS1的倾斜程度小于IS2的倾斜程度。LM1和LM2是两条倾斜程度相同LM曲线。IS1和IS2分别与LM1和LM2相交于E1和E2点,E1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E2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2和Y2,并且r1=r2,Y1=Y2。在这两种情况下,当政府采用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ΔG,尽管IS曲线都会向右移动ΔG•Kg,但因IS1和IS2的倾斜程度不同,IS曲线移动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也不同,前者为Y1Y1后者为Y2Y2,Y1Y1<Y2Y2。前者的财政政策效应小,后者的财政政策效应大。

图15-8 财政政策效应和IS曲线斜率

当IS曲线不变,LM曲线平坦,即LM曲线的斜率小,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大,即财政政策效应大;反之,LM曲线陡峭,即LM曲线的斜率大,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小,即财政政策效应小。因为LM曲线的斜率反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LM曲线平坦,斜率小,反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LM曲线陡峭,斜率大,反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对于前者利率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货币需求的较大变动,亦即货币需求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利率和投资的较小变动。对于后者,利率的较大变动只会引起货币需求的较小变动,亦即货币需求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和投资的较大变动。因此,当IS曲线向右移动,即政府增加支出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时,前者引起的利率上升幅度较小,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小,故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幅度大,财政政策效应大;后者引起的利率上升幅度大,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大,故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幅度小,财政政府效应小。

如图15-9所示,图(a)和图(b)是两个不同的IS—LM模型。IS1和IS2是两条相同的IS曲线,LM1和LM2则是两条不同的LM曲线,LM2比LM1陡峭,即LM2的斜率大于LM1的斜率。IS1和IS2分别与LM1和LM2相交于E1和E2点,E1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1和Y1,E2对应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r2和Y2,并且r1=r2,Y1=Y2。当政府实施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ΔG时,尽管IS1和IS2曲线都向右移动相同的距离ΔG•Kg,但因LM1和LM2曲线的倾斜程度不同,即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也不同,前者为Y1Y1,后者为Y2Y2,Y1Y1>Y2Y2。故前者的财政政策效应大,后者的财政政策效应小。

图15-9 财政政策效应与LM曲线斜率

因此,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果对利率上升仅有轻微的影响,并且利率的上升对投资的下降抑制作用较小,那么,这项财政政策的效应大;反之,财政政策效应小。而这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同样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同时考察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与单独考察产品市场两种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如图15-7所示,撇开货币市场不谈,即假定利率水平不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使均衡点E1移动到E2,增加国民收入为Y1Y2。但引进了货币市场的分析后,均衡点移动到E1,增加的国民收入仅为Y1Y1。这是因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同时也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利率将上升,投资将下降,从而反过来抑制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长。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投资下降、需求减小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与财政政策效应相同,挤出效应的大小也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倾斜程度,即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平坦,斜率的绝对值小,则挤出效应大;反之,IS曲线陡峭,斜率的绝对值大,则挤出效应小。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平坦,利率的绝对值小,反映的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就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强,较小的利率变动就会引起较大的投资变动,当IS曲线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上升时,利率对投资抑制作用大,故挤出效应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小。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呈同方向变动。

如图15-8(a)所示,IS1曲线比较平坦,政府支出产生的挤出效应大;图(b)中,IS曲线比较陡峭,政府支出产生的挤出效应小。

当IS曲线不变,LM曲线平坦,即LM曲线的斜率小,则挤出效应小,反之,LM曲线陡峭,即LM曲线的斜率大,则挤出效应大。因此,LM曲线的斜率反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LM曲线平坦,斜率小,反映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利率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货币需求的较大变动,亦即货币需求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利率与投资的较小变动,政府购买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小,产生的挤出效应小;LM曲线陡峭,斜率大,反映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利率的较大变动只会引起货币需求的较小变动,亦即货币需求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利率与投资的较大变动,政府支出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大,产生的挤出效应大。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呈反方向变动。

如图15-9(a)所示,LM1曲线比较平坦,政府支出产生的挤出效应小;图(b)中,LM2曲线比较陡峭,政府支出产生的挤出效应大。

以上分析的是挤出效应的一般情况。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在流动性陷阱中和在古典情况下,挤出效应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如果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状态,政府支出产生的挤出效应则微不足道。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从长期看,增加政府支出会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利率下降到如此低的水平,致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此利率水平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这时不论政府货币当局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会导致利率的下降。“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

在流动性陷阱中,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引起利率的升高,不会抑制投资,财政政策效应最大,挤出效应不存在。

如图15-10所示,处于流动性陷阱的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斜率为零,这表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即货币需求的再大变动也不会引起利率的变动。因此,当政府实施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时,IS曲线向右移动至IS′,而利率保持不变,投资不受影响,从而不产生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效应最大。

图15-10 流动性陷阱下的挤出效应

图15-11 古典情况下的挤出效应

在古典情况下,LM曲线是一条垂线,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会引起利率升高,不会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效应为零,挤出效应最大。

如图15-11所示,处于古典情况下的LM曲线是一条垂线,斜率为无穷大。这表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即货币需求的微小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无限变动。因此,当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时,利率升高,私人投资下降,挤出效应达到最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