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产阶层与富豪阶层的区别

中产阶层与富豪阶层的区别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城市中产阶层住宅福利的提升之路一如“中产阶层”这一哲学存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诸多的争议。而就阶层归属而言,中国的城市中产阶层面临的是另一种危机:在经年累月的生活方式中所累积的阶层认同似乎在住宅面前不堪一击。住宅福利的现实困境成了中产阶层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以阶层认同危机的形态不断蔓延。
问题的提出_城市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与阶层认同

住宅福利已然重要,然而中国当前城市中产阶层住宅福利的提升之路却举步维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住宅福利的提升之路一如“中产阶层”这一哲学存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诸多的争议。无须去辨析“中产”“中产阶层”抑或“社会中间层”等诸多词汇在语境中的细微差别,将其视为构成社会整体的一种客观存在,当这个社会阶层遭遇住宅福利困境,其生存状态充满焦虑和危机时,诸多的问题就变得具体而真实。

为何一套房子会消灭一个中产?为何中产阶层在购买住房之后住宅福利并未明显提升而生活质量却明显下降?为何在中国城市之中会催生出诸如“集资房”“市场运作房”等偏离住宅商品化目标的特殊住宅产品?为何政府要出台政策清理小产权房?为何中产阶层就莫名奇妙地成了“夹心层”?在突然“被中产”到一夜之间成为“被消失的中产”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与住宅福利相连的某种玄机?本研究始于这一连串的质疑,旨在发现住宅福利与中产阶层认同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在解决这些疑问的过程中探索提升中产阶层住宅福利和阶层认同的可行之路。

在当今中国,经常可以见到“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之类的言论。许多中产阶层都在购买商品化住房之后,因为背负沉重的还贷压力而备感生活质量下降,自身的阶层认同也随之下降到沦为“赤贫”。也有学者明确指出,中产买房已经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1]。审视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发现:住宅和居住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支付能力的问题,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学意义更加突出。社会学对于阶层的考察给居住打上了阶层分化的烙印,同时也是对不同阶层所呈现的不同住宅福利状态的一种有效注解。

综观中国的住宅消费市场,就会发现其中的阶层分化已经相当明显。一部分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城市居民被边缘化,住宅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奢侈的话题,现实的住房状况更是沉重得让他们不愿意提及;而一部分称为中产的居民或如前所言被住宅的压力降低生活质量,或在买与不买的煎熬中等待明朗的政策;至于那部分可以消费得起豪宅或拥有多套住宅的富裕阶层,他们也在为其住宅消费而承受莫名的道德压力。所以就住宅而言,无论哪个阶层都有现实的困扰。

当社会中的居住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优惠、富裕阶层可以随意购置商品住宅的时候,中产阶层就处在了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既无法从政策中获益,也没有足够的住房支付能力,于是中产阶层被称为“夹心层”,成为整个社会住宅福利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

而就阶层归属而言,中国的城市中产阶层面临的是另一种危机:在经年累月的生活方式中所累积的阶层认同似乎在住宅面前不堪一击。

许多城市中产阶层在所谓的“中产”标准面前觉得自己是突然“被中产”了,“中产”的阶层身份如同被外力所贴上的标签:贴上时莫名所以,失去时同样也在一夜之间。“被消失”莫非真的是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宿命?中产阶层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共识已然达成,培育城市强大的中产阶层的呼声仍振聋发聩,但“被消失”的阴霾如同无法承受的房价一样不断扩散开来,“脆弱的中产”“出逃的中产”“焦虑的中产”等等成了与“中产”不相称的限定词。“中产”曾几何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生活愿景:处于社会结构的“上层”与“下层”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即是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一种告慰。现如今却四处潜藏危机,房子成了摧毁中产阶层信仰的利器。住宅福利的现实困境成了中产阶层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以阶层认同危机的形态不断蔓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社会政策转型的呼声也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而日渐高涨,中国的住宅政策也同样面临着转型的需要。以推进住房商品化进程而进行的住房制度改革目前也进入到政策张力减弱、政策潜功能逐步显现的阶段。经过近二十年的房改,人们已经基本接受了住宅的商品化属性,然而住宅商品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国民住宅福利的提升,居高不下的房价成了住宅商品化进程直接的副产品,住宅的福利属性被重新提起。

对住宅属性的争论过程一直在继续,由住宅是完全意义的福利品到住宅是商品然后回归到对住宅福利属性的探讨,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使人们对住宅属性的认识回归其本质状态:住宅具有商品性和福利性的二元属性。住宅福利不是福利住宅,而是全社会成员在居住需求上更好的生活愿景,在这一愿景之中,处于社会结构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不能被排除在外。

在上一轮的住房改革之中,高收入群体可以通过直接购买住宅产品来提升自身住宅福利,进而从现行的住宅商品化改革进程中获益;那么在这一轮住宅政策的转型过程中,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需求需要被重点关注,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提升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迫切需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专家学者认为: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是中国特色福利制度发展的新阶段[2]

从狭义角度定义社会福利的“小福利”概念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需要,在小福利概念范畴下,福利受惠群体仅限于弱势群体,其他社会群体的福利需求被忽略,福利内容也受到明显的局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府对民生需求的持续重点关注,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社会成员共同的基本福利需求为标准划分社会福利的内容,促进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消减福利依赖与社会成员因福利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为“大福利”这一新阶段的发展趋势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是对于这一趋势的顺应:住宅福利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作为住宅福利供给重要主体的国家和政府有必要在促进全社会住宅福利的全面提升上有所作为。

由此,对中产阶层住宅福利的研究始于中产阶层沦为“夹心层”的现实困惑,这种研究既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向新阶段迈进的趋势,也顺应了中国住宅社会政策转型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由小福利转变为大福利的上行过程中,在住宅政策由住宅产业政策向住宅社会政策转型的下行过程之中,为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研究提供了两相交汇的制度空间和政策背景,中产阶层成了这两个过程的交集。如何解决现实的居住困境成为中国城市中产阶层亟须解决的难题,在不上不下的中间状态中如何寻找住宅福利提升的出路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本研究旨在为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提升寻找可能的出路,以期在制度变迁和政策转型的背景下发现提升中产阶层住宅福利的可能模式,同时发现住宅福利与中产阶层阶层认同之间的作用机制,在提升住宅福利的同时提高中产阶层的阶层认同,更好地体现中产阶层的中坚作用。

上文初步探讨了研究中产阶层住宅福利的制度背景、政策需求与现实需要,也初步勾勒了研究的主题,在此进一步明晰研究主题,将整个研究聚焦于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与阶层认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回答“为什么一套房子会消灭一个中产”这一命题。

命题中包含着“房子”和“中产阶层”两个核心概念。“消灭”或“被消灭”是一种动态过程,也是一种可能酝酿危机的潜在状态,它将这两个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引发思考和追问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房子消灭了怎样的中产阶层?是用什么样的手段消灭的?理顺这种逻辑关系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着手:第一,命题中中产阶层的实质;第二,命题中房子的所指;第三,命题中消灭的隐喻。将研究纳入福利社会学范畴之下,结合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和住宅社会政策转向等社会背景,这种逻辑关系可以概化成从这样三个层面来加以澄清:

第一层面:中产阶层是何以“被中产”的,也就是探讨中产阶层身份的获得过程。在这里,中产阶层概念的边界可能是模糊的,但构成中产阶层的特定群体是清晰的,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名实之分,可以选择特定的中产阶层群体,借其“中产阶层”之名研究其“被中产”之实。描述其“被中产”的过程,初步探索这种标签化过程中住宅福利的标签作用。由阶层理论向住宅福利现实过渡。

第二层面:中产阶层住宅福利的现实困境与阶层认同危机,即住宅福利是如何作用于中产阶层而导致其陷入“被消失”的危机的。通过对中产阶层住宅福利现实困境的社会学阐释,探索住宅福利与阶层认同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分析危机的潜在后果。由住宅福利现实回归到对阶层的理论分析。

第三层面:住宅福利困境的解决与阶层危机的消解。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中产阶层如何摆脱“被消失”的命运,既提高住宅福利水平又提高阶层认同这二者并行不悖,关键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从福利社会学福利供给理论的角度寻找困境解决与危机消解之路。

城市中产阶层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中坚作用在国外社会学理论和具体的城市发展实践中均得到有力的论证。中产阶层占社会多数的橄榄型或者说菱形的社会结构是最稳定的。

中国的中产阶层虽然承载着众多的争议,学界关于中产阶层的衡量标准和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数量一直争论不休,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阶层的存在对于城市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城市社会进步的作用不容小觑。

中间等级起缓冲地带或者防震垫的作用,缓冲地带和防震垫不知不觉地接受、缓和和分散在事态迅速发展时不可避免地引起对整体的结构的种种震荡[3]。中产阶层是存放社会财富之水的蓄水池[4]。中产阶层对于中国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缓冲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让更多的底层人群看到向上的希望。同时,中产阶层出于对自身未来的自信,也会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消费人群,反过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诠释者,是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然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过高的房价与中产阶层捉襟见肘的购买力形成了强大的落差,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逐渐消失,这样的局面给城市发展带来了隐忧。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对于城市中产阶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于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发展现实,研究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解决中产阶层的住宅问题,提升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这不仅是对于这个阶层在城市发展中所承担的功能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于其生活方式的一种坚守,更重要的是对于普遍福利时代需求的一种回应。住宅福利是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产阶层作为福利受众也不应排除在外。住宅改变着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个阶层住宅福利现状、需求以及相应的政策研究切合当前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对于住宅而言,学者们在其各自的专业领域均有研究,经济学将住宅作为一种商品纳入精确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之中;政治学则将住宅视为一种表征权力工具的集体消费品,为政府究竟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而争论不已;人文地理学将住宅视为一种可以厘定地域差异和区域分野的次生资源;文化学和历史学一直在寻求住宅沿革和住宅形式的人文象征意义;社会学把对住宅的研究与阶层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社会经济地位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各个学科在住宅领域都有其精到之处,但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单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似乎无法涵盖住宅丰富的社会内涵,将对住宅的研究纳入整个对住宅福利研究的框架之中则可以达到较好的均衡,也更能满足对于住宅研究所需要的包容性,从而将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整合起来。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福利所需要涵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当我们把福利的概念由小福利扩大到大福利的概念,将福利界定为使人们生活得更好的一种状态或者说一系列的举措的时候,对于住宅福利的研究就需要提上日程。一系列有关住宅福利的问题都需要结合现实做出回答:居住对于现今的中国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住有所居”会不会是一种奢望?住宅福利的累积传递是不是会影响到社会阶层的格局?住宅社会公平能否实现?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需要从对住宅福利的研究开始,也只有把这些问题纳入住宅福利研究这个框架之中的时候,回答才具有实践意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住宅福利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对社会发展的推进这些功能将一一彰显,关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也可以在住宅福利的研究中加以分析,诸如此类的研究都将充实福利社会学的研究实践,使福利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在现实中不断拓展和推进。

对于住宅福利的提升,现有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否足以支撑整个体系?对于解决中产阶层住宅困境的固有看法是否存在误区?研究结论所指向的中产阶层住宅福利提升的可能途径会怎样影响政策构建?这些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是福利社会学理论在我国现实国情中的运用和发展,是对福利社会学分支领域中国本土化的探索和有益理论补充。

注释

[1] 殷智贤.混搭中产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景天魁,毕天云.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阶段[J/OL].理论前沿,2009(11)-09-15].http://www.sociology.cass.cn.

[3] 盖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2010两会观察.解决收入分配的关键是培养一个稳定、健康的中产阶层[EB/OL] .搜狐网,2010-03-0.-05-03].http://news.sohu.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