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学论文结构要紧凑语言要简练

法学论文结构要紧凑语言要简练

时间:2022-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往往是过分地强调论文得出的结论,而相对忽视了得出结论的理论前提假设以及具体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其实对于学术论文来讲,尤其是对于学术训练来讲,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应是论证过程。学术论文与一般教材或普及读物也具有明显不同。

写作要紧扣主题,突出重点和要点,以文章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资料和观点的取舍。不少学生由于花费了许多功夫来搜集资料准备论文,一旦用不上,觉得可惜,所以往往舍不得抛弃材料。这时就要从捍卫学术的尊严出发,拿出学术勇气:对于那些可写可不写、可引可不引的观点和资料,即使观点新颖,资料珍贵,也要一律忍痛割爱。要如鲁迅先生对待小说写作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先生劝别人修改文章,他自己的文章也常常是反复修改的。他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修改的地方有160~170处,《〈坟〉的题记》全文只有1000多字,改动也有百处之多。文章不厌百回改。契诃夫说过这样的话:“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可谓精辟!

其次,论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不同于记叙文、说明文等其他类型的文章。议论文从逻辑架构上讲,应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大的部分,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缺一不可。如中学做几何题一样,论文必须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什么是“已知条件”,要“求证什么”,以及“证明过程”如何,一定要脉络清楚,有条有理。不少学生在写作中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以下问题:自己论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即自己正在有意无意中采用什么样的理论模型(或换一个时髦的说法“研究范式”),该模型赖以成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种理论模型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他们一方面往往把未经证实的判断作为自己论述的先定基础,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专制的、落后的”等,另一方面也往往把某些理论模型,如马克思的阶级论,当成真理性的认识,不加反思地使用。

有些学生的论文只是一味自言自语,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何重要和正确,没有严谨的论证过程,更没有一点驳辩的因素在内,对于比较尖锐的不同意见避之犹恐不及,更不必说主动挑起论战,似乎别人都完全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其他任何学者都没有对该论述的问题发表过哪怕一句看法。论文实质上就是辩论文,它内在地要求作者与他人展开辩论,通过争论来求得真知。常见不少优秀的学术论文,如北京大学朱苏力教授的文章,自己主动为自己设立一个对立面,不断转换角色,进行争论,好像在“自我折磨”。这才反映了“论证”的本质。有些学生论文即使在论证中谈及别人的不同观点,也往往以“这是唯心主义”、“那是不可知论”、“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等说法一笔带过,类似用贴“黑标签”的简单方法来代替细致的分析。论证与一般日常争论不同,尤其强调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能强辞夺理,凭气势压人,更不能“上纲上线”。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

有些学生论文只有对自己观点的说明,而没有论证,理论性缺乏,在表达上也以叙述方式为主,实质上已经成了变相的记叙文[22]。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往往是过分地强调论文得出的结论,而相对忽视了得出结论的理论前提假设以及具体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其实对于学术论文来讲,尤其是对于学术训练来讲,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应是论证过程。如:你完全可以批评黑格尔的法学观点保守,但你必须是起码对其《法哲学原理》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分析后,才可以这样说。你也完全可以主张我国应该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但你必须对西方三权分立的制度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在衡量了其对我国司法现状将产生的利与弊以后,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缺乏论证过程的论文根本不能称其为“论”文!

此外,一般小说等文章重视文学色彩,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以及修辞的华丽,语言的幽默,如像声词、儿化词、感叹词、语气词以及歇后语等往往大量使用,而议论文则并不追求语言及结构的对称、美观,也不追求无谓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变化。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采用了大量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如把一篇关于网络赌球的论文主标题定为“足球向监狱的大门飞去”等),几乎把文章写成了抒情诗,这是不行的,因为它往往是用绮丽的辞藻来掩饰空虚的内容,“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丧失了论文所应有的严谨性和逻辑性[23]。当然,论文写作也不是一概排斥文采,“质胜文则野”,有文采本身是一件好事,然而讲究文采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做到“以意役文”,而不能“以文役意”[24],否则就本末倒置,“文胜质则史”了。

第三,论文是一种专业性的论说文,即学术性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察性上具有新的研究结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25]”社论、时评、杂文、书评、读书笔记、经验总结等一般的议论文也有不少论述的内容,甚至颇有新意,但是与学术论文具有明显的区别。不少学生容易把论文写成理论宣传型、教科书型或科学普及型文章,下面让我们把它们与论文进行比较分析。

学术论文与理论宣传文章区别如下[26]。①研究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社会政治、思想、生活中具有普遍性、时代性的问题,而后者的对象是科学领域中具有明显专业性、学术性的问题;②作者不同:前者为报刊评论员、政治思想工作者等长期做行政工作的人,而后者为具有系统的专业修养的专家;③读者不同:前者为社会大众,后者为同行专家;④论据类型不同:前者多为名人名言、中央文件、领导讲话、历史史料、生活事实等,而后者为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的数据和材料;⑤结构不同:前者注重清晰和有条理,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必须符合国家论文的格式要求;⑥语言不同:前者比较平白、大众化,注重情理交融,往往包含浓厚的感情因素,具有鼓动性,而后者则追求客观、准确、术语化,理论色彩很浓,不带主观感情色彩,具有“零度风格”;⑦写作目的不同:前者是现实意识形态的政治表现,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党的政策和策略的理解、解释和宣传,解决思想问题,重视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的关注,而后者在于反映科研成果,传播科研信息。

学术论文与一般教材或普及读物也具有明显不同。教材内容往往是很多学者多年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具有权威性,通常面面俱到,比较系统化,但没有一个中心论点,并不追求深刻,而是强调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理解。其写作风格往往是以真理的口吻进行居高临下的讲述,不容别人反驳或不理会别人的不同意见。普及读物则主要是介绍性内容,浅显易懂。上述两者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偏重陈述,而不是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和普及读物是介于记叙文和议论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而学术论文则是典型的论文,要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细致的论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剖析,提出自己的观念与见解。不少学者认为,学士论文要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我认为,既然是学术论文就不需要大众都能读懂,因为它的目的不在这里。同时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即使想“深入浅出”恐怕也做不到。事实上只有学问大家写的作品才可能做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