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影片《普通人》:家庭困境与道德回归

奥斯卡影片《普通人》:家庭困境与道德回归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获奖原因分析1981年,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再度爆冷,初执导筒的好莱坞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凭借影片《普通人》击败了获奖呼声极高的马丁·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最终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评选总是带有浓重的时代气息,与《愤怒的公牛》等其他获得提名的影片相比,《普通人》无疑是当年最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

《普通人》:家庭困境与道德回归

背景资料

英文名:Ordinary People

编剧:朱迪斯·格斯特

   阿尔文·萨金特 南希·多德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主演:唐纳德·萨瑟兰

   伊丽莎白·麦克盖文

   蒂莫西·赫顿

出品: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

荣誉:1981年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配角共4项大奖。

img89

1969年,年过而立的罗伯特·雷德福因出演电影《虎豹小霸王》蹿红影坛。紧接着1973年,在《往日情怀》和《骗中骗》两部影片中的精彩演绎使他成为20世纪70年代首屈一指的好莱坞巨星。1981年,罗伯特·雷德福创立圣丹斯电影学院。三年之后,罗伯特·雷德福又一手创办圣丹斯电影节。时至今日,圣丹斯电影节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

内容简介

杰瑞特一家住在美国芝加哥郊区,这本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丈夫卡尔文是个收入颇高的律师,妻子贝丝是个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长子帕克和次子康纳德外出划船,帕克不幸溺水而死。从此,整个家庭愁云笼罩。一向偏爱长子的母亲在帕克死去的那一刻也把对丈夫和次子的爱一同深埋。她在家庭中的所为如同例行公事一般显得冰冷无情。自杀未遂的康纳德活在哥哥死亡的阴影和母亲的冷漠中,依旧郁郁寡欢,无法走出精神的困境。丈夫卡尔文夹在妻子和儿子中间,他一方面包容着妻子的冷漠和无情,另一方面也关心着康纳德的生活起居。他劝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希望能够通过心理治疗让儿子彻底走出困境。

img90

在心理医生的悉心开导和女友的帮助下,康纳德终于走出阴影,恢复了正常。然而,笼罩在家庭中的乌云仍未散去。当卸下负罪感的康纳德睡前拥抱母亲的时候,母亲贝丝的回应冷漠僵硬。她满脸的无所适从与不情愿都被丈夫看在眼里。卡尔文终于意识到妻子的偏执冷漠才是阻碍家庭重建的最大障碍,同时他也意识到他们的夫妻感情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次日清晨,母亲贝丝因感到在家中孤立而选择了出走,影片在康纳德和父亲的深情相拥中结束。

获奖原因分析

1981年,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再度爆冷,初执导筒的好莱坞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凭借影片《普通人》击败了获奖呼声极高的马丁·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最终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愤怒的公牛》与小金人擦肩而过固然让喜欢马丁·斯科塞斯及该片的观众觉得可惜。然而,如果将《普通人》放置到历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作品中分析比较则不难发现,这一意料之外的结局似又在情理之中。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评选总是带有浓重的时代气息,与《愤怒的公牛》等其他获得提名的影片相比,《普通人》无疑是当年最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作为美国电影第一奖,奥斯卡奖评委手中所握的“艺术”标尺显然与美国的社会思潮和大众趣味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在经历了对自由狂放的人生的追求之后,开始重新正视并思考传统和社会的伦理。“过去的‘垮掉的一代’到了80年代已成为美国社会中产阶级最坚实的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大多结婚生子,并对过去由于自己背弃传统道德伦理规范和极端自由放纵所带来的恶果进行严肃的反思。以‘节制’和‘审慎’作为中心语汇的新保守主义,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可而日益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潮。”[1]在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家庭伦理片在美国电影中的重要位置开始凸现,并因引领“道德回归”潮流而受到奥斯卡奖评委们的青睐。在《普通人》之前,《克莱默夫妇》首开美国当代家庭伦理片先河,并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奥斯卡金像奖。在《普通人》之后,同样是关注家庭问题的《母女情深》《雨人》等影片再次先后捧走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小金人。这些影片的出现及其成功不仅表明了美国社会特别是电影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家庭问题,同时也证明了美国人需要这样的影片去探讨他们的家庭所面对的问题。

影片《普通人》被认为是一部经典的家庭伦理小品,透过一个普通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困境引出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观念日趋淡薄的主题,层层揭示出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平静外表下的重重矛盾。影片从主人公康纳德的噩梦和种种反常的行为开始,抽丝拨茧般为观众拆解出一个满是伤痕的家庭。长子的离世是这场家庭危机的直接导火索,弟弟康纳德因哥哥的离世而深感自责,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向来偏爱长子的母亲则因长子的离世而对次子康纳德变得异常冷漠;父亲一方面同样要承受丧子之痛,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把家庭带回正轨,在儿子与妻子的夹缝中努力寻找平衡并竭力维系家庭的和睦。本来是一件不幸的事,也许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忘掉,但是母亲的冷漠却将意外引向了一条不归路。三个本来相爱的人,只因母亲的冷漠而无法沟通、彼此折磨。在对这场家庭危机的表述中,导演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母亲这一角色。实际上,母亲的冷漠才是这场家庭危机的根源所在。影片打破了传统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将艺术作品中习见的严父慈母替换为慈父严母,这种家庭角色的错位表现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反思家庭问题的视角,并提示观众,维系一个家庭,需要彼此爱的付出。

img91

作为一部家庭伦理片,影片以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生活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和矛盾,格局虽小,但却极富情绪感染力。影片在情节的建构上,摒弃了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外部戏剧性冲突的做法,转而追求一种更加真实自然的表现方式。外在的戏剧性冲突被转化为一系列心理的内在冲突,戏剧性冲突蕴含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场景、动作的展示中,一切显得生动、细致而富有生活气息,更贴近于现实世界本身。然而,在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却蕴含着能够令观众感同身受的“人之常情”。影片将主人公一家成员之间的冷漠和矛盾归结于一次灾难之后的心理阴影,事实上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最艰难的日子并不是儿子过世的悲痛,而是出事后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变化,自责、痛恨、反悔、漠视,各种各样的情感交错在一起,使得原本和谐的家庭逐渐面临分崩离析。虽然片中故事并非所有普通人都能经历,但它所反映的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却足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影片关于父亲形象的塑造最令观众动容,片中的父亲没有什么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的壮举,导演也无意刻意塑造一位伟大的父亲,但却在不经意之间,通过生活中琐碎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了父亲的伟大。对于长子的离世,他虽然也很痛苦,但他却选择了坚强。他没有让自己永远沉溺其中,而是竭力帮助妻子和儿子脱离怨恨和自责的情绪。作为一部具有批判意识的作品,影片并没有通过大团圆的结局想象性地解决这一生活的困局。儿子康纳德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终于解开心结而重新拥抱生活,而母亲则始终不愿意正视问题并选择了出走以寻求解脱。母亲的出走增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同时也让影片的反思主题趋向深入。

img92

除却内容本身,影片的表演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方面。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本片获得两项最佳男配角和一项最佳女主角提名,饰演次子康纳德的蒂莫西·赫顿最终摘得当年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的桂冠。演员们以精准的表演将家庭生活中饱受折磨、身心疲惫的生活状态演绎得入木三分,同时也为本片最终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加分不少。

(任庭义)

【注释】

[1]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