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十年俄罗斯强国战略之前景

未来十年俄罗斯强国战略之前景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俄罗斯的发展目标就是普京的强国战略目标。他对俄罗斯的衰弱痛心疾首,以强国为己任。普京的强国战略反映了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的心理诉求,也是他们这一代国家领导人的信念之所系。俄罗斯领导人曾多次强调,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传统利益区”和“切身利益区”。失去这些国家的支持,俄罗斯就会在地缘政治上远离欧洲中心,被边缘化。加强对独联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成为俄罗斯强国目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未来十年俄罗斯强国战略之前景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卷

挑战大于机遇:未来十年俄罗斯强国战略之前景

许志新

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发表题为《与BRICs共同梦想——通往2050年之路》的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40年左右的时间内,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BRICs”是四国的英文简称)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目前的G6(G7减去加拿大),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向这些国家转移,这将对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高盛公司的报告作为21世纪初世界发展预测热潮中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把俄罗斯发展问题纳入了世人观察的视野。

俄罗斯发展问题是对当今世界格局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之一,但也是不确定因素最多的问题之一。谈俄罗斯发展,必须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俄罗斯的发展目标,其机遇与挑战何在,受内外挑战的影响其发展进程和前景又将如何?

一、俄罗斯的强国目标

明确什么是俄罗斯的发展目标,是观察这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前提,也是检验其最终发展结果的标准。

俄罗斯的发展目标就是普京的强国战略目标。这一强国战略目标可以用“重新崛起”来概括,其特定的内涵是:第一,俄罗斯必须重新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建设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其基础;第二,维护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这首先要求它保持和加强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一)做大国、强国是俄罗斯的自我定位

俄罗斯的自我定位是:“在国际社会中确立牢固和权威的地位,这种地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大国、当今世界的一个势力中心的利益。”[1]“权威地位”和“一个势力中心”的含义,就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普京有强烈的大国意识。他对俄罗斯的衰弱痛心疾首,以强国为己任。他认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2]指出“没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武装力量,就不可避免地要处于依附地位”。[3]他确立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工作目标,2000年提出强国战略,2003年又提出在十年内争取经济总量翻一番的任务。普京的强国战略反映了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的心理诉求,也是他们这一代国家领导人的信念之所系。2001年6月,时任俄罗斯外长的伊·伊万诺夫曾引用末代沙俄首相斯托雷平的一句话来说明俄罗斯现时的战略:“给我们20年内部和外部平静的时间,俄罗斯将会令人耳目一新。”[4]

(二)俄罗斯的崛起离不开独联体

与独联体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俄罗斯的特殊国情。俄罗斯领导人曾多次强调,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传统利益区”和“切身利益区”。因此,“在原苏联范围内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问题,始终被俄罗斯领导层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最优先方面”。[5]俄罗斯负责独联体事务的副外长维·特鲁布尼科夫说:俄罗斯不会放弃在独联体的责任,否则,“我们的位置很快会被其他人所填补……我们不欢迎北约扩大到俄罗斯边境”。[6]

决定俄罗斯不能放弃独联体的根本因素是地缘政治安全因素。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将给俄罗斯带来四个恶果:①可能会永久性地失去传统帝国的疆域;②将失去与北约之间的“缓冲带”,身陷北约的军事包围之中,有可能极大地恶化国防形势;③即便北约承诺不在俄罗斯周边设立大型军事基地,但是,只要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地缘政治崛起的路径被封闭;④生活在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俄罗斯族人(共计2400多万)有可能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族际冲突加剧,大批移民涌向俄罗斯。

俄罗斯不能放弃独联体地区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国际地位与独联体紧密相连。普京说:“俄罗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最大的欧洲国家”。[7]俄罗斯的地缘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透过”独联体中的欧洲国家才能对欧洲发挥影响。失去这些国家的支持,俄罗斯就会在地缘政治上远离欧洲中心,被边缘化。这将是自彼得大帝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是俄罗斯人很难接受的。俄罗斯一贯视自己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没有我国的积极平等参与,尤其是在不顾及我国利益的情况下,任何重大的全球或地区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8]假如连独联体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遑论“欧洲大国”和“世界大国”?!

(三)俄罗斯的强国目标复杂化

由于俄罗斯与独联体“血肉相连”,关系到其核心利益,它不可能甩掉独联体而单独发展。加强对独联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成为俄罗斯强国目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结果,俄罗斯重新崛起这原本看似相对简单的事情,由于有了独联体因素而复杂化了。

首先,俄罗斯将因此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只要它不放弃对独联体的势力范围幻想,西方也就不可能解除对俄罗斯“帝国”的防范,而防范的途径就是通过北约和欧盟的双东扩争夺独联体国家,挤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生存空间。正是这种争夺,使普京的强国战略带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其次,这对俄罗斯经济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保持对独联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俄罗斯必须从经济上吸引独联体国家,成为独联体的“经济磁石”。第一,需要向独联体国家长期提供带有援助性质的经济优惠,如廉价能源等;第二,需要带领独联体国家实现共同经济进步,跟上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迅猛步伐。一个落后的经济体系不可能有凝聚力。对于尚未彻底扭转经济落后状态的俄罗斯来说,要做到后一点无疑是很难的。

二、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

俄罗斯拥有作为一个大国重新崛起的基本条件:横跨欧亚的广袤领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卓越雄厚的科技实力,矫矫不群的军事力量,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本,辉煌独具的历史文化,以及由1.43亿人口构成的相对庞大的消费市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为俄罗斯发挥大国作用提供了最佳平台。1999~2005年俄罗斯经济连续七年增长,年均增长6.6%左右,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的颓势。

(一)俄罗斯发展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

机遇之一:世界市场对能源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将对俄罗斯经济产生长期拉动效应。进入21世纪,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印度等国掀起了新一轮工业化浪潮,进入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周期。在这个周期里,世界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俄罗斯作为能源、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将因此而长期受益,特别是能源收入将为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基本保证。

机遇之二:普京加强国家治理的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与要求,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国内政治条件。长达十年的动荡与衰退为俄罗斯建立政治稳定创造了条件。否极泰来,大乱导致大治,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普京适逢其时,其集权式治理(或曰“可控的民主”)结束了政治和经济混乱,并很自然地被民众视为社会大治的代表。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的形成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与西方合作面的扩大有利于改善外部环境

“九一一”事件后,反恐、防扩散和维护地区稳定三个方面的要求,构成了俄美长期合作的基础:两国在反恐问题上形成新的共同利益;随着伊朗、朝鲜核问题的严重化,两国扩大了防止核扩散的合作范围;由于中东、伊朗、阿富汗和朝鲜半岛地区形势不稳,也需要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加强合作。俄罗斯与欧盟早已形成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俄罗斯与法国、德国结成“反战同盟”,极大地拉近了与欧洲的政治关系。俄罗斯与西方的争夺主要表现在独联体地区,但因在战略层面上互有需求,这一争夺将会被控制在不致引起双方关系破裂的范围内。

三、最根本的挑战来自经济

俄罗斯强国战略取决于其经济发展。俄罗斯政府已意识到,目前的资源型发展模式不仅受制于国际行情,存在极大风险,而且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提出要转向创新导向发展模式——使经济结构向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行业的方向变动。根据新制定的发展纲要,将大大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但是,未来十年,俄罗斯仍将以能源原材料生产国为其经济定位,对能源生产和出口的过度依赖将带来严重问题。

俄罗斯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基本态势:

(一)在科研人员的数量和基础研究方面俄罗斯仍是个科技大国,但是它不会成为世界的主要科技输出中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会占主导地位

其理由是:①起点太低。目前,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只占世界0.5%~ 1%,2004年机器设备的出口只占总出口的7.4%,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的状况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②科技投入虽有大幅增长,但仍属于低基数增长。③科研体制变化不大,科学研究与其成果推广之间严重脱节,新发明和新设计进入市场的比例极低。④在科技标准体系方面很难有“话语权”。俄罗斯的科技标准体系不同于世界通行的体系,为市场广为接受的可能性较小。在俄罗斯GDP增长中,出口的贡献率已连续多年在70%以上。在今后的发展中,出口的贡献率会下降,消费和投资的贡献率会上升,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仍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二)俄罗斯陷入投资不足的困境,很难改变其资源型工业结构

俄罗斯的投资要达到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所需的水平,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目前,俄罗斯的积累率20%~22%,投资率18%~20%。俄罗斯政府预测投资率2008年升至22%,2015年达到27.5%~28.5%。由于资金不足,俄罗斯将被迫奉行有保有舍的投资政策。①将确保对能源和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以保证能源产量和出口量,这是稳定经济和扩大积累的前提。由于能源产业面临生产能力饱和、老油气田枯竭、新油气田勘探开发不足、设备和基础设施老化、运输“瓶颈”等问题,即便是保持能源生产的稳定增长也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领域仍将是投资和引资的重点。②加工工业的现代化改造则可能完全扔给市场,其进展将主要取决于外资的引进情况。外资能否大量投向加工工业,将是衡量其投资环境是否改善的标准。这方面前景未可乐观,从中东欧国家的经历看,在外资流入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传统工业的大量破产。

在未来10年内,由于内需相对不足,以及在世界市场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拉动下,为了实现GDP翻番目标,俄罗斯还将追求经济的粗放增长。尽管俄罗斯政府会推行有利于改善结构的产业政策,鼓励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但其经济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还很难摆脱资源型特征。

(三)经济的“荷兰病”[9]加重

石油生产和出口增幅的缩小,以及石油价格波动,将会迟滞经济增长。

俄罗斯经济已经呈现能源原材料生产和出口部门高度繁荣、而其他生产部门相对萎缩的“荷兰病”症状。油价的高涨使俄罗斯石油收入大增,仅2005年的黄金外汇储备和政府稳定基金储备就累计增加了约900亿美元。外汇收入大增加重了卢布升值压力,2003~2005年实际升值率均在25%和30%以上。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将其压至两位数以下的政府目标已连续两年不能实现。其结果是:在石油收入大增的同时,2005年1~8月俄罗斯工业产值仅增长了4.1%,比2004年同期减少2.8个百分点;2005年俄罗斯GDP仅增长了6.2%,比2004年减少1.1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卢布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下,其他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俄罗斯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

俄罗斯资源型经济的潜力已接近极限,自然资源开采和出口基础设施的约束加重,石油增产的潜力缩小,如2003年和2004年石油产量分别增长11%和9%,2005年增幅降至2.4%,2006年增幅将不超过3%。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估计,如果对油气工业的年投资额不能超过200亿美元(2000~2004年均投资只有92亿美元),就不能保证产量和出口量的增长。而国际油价尽管在高位徘徊,但上涨余地业已缩小,并有缓慢下跌趋势。随着石油收入持平,经济增速也会放缓,俄罗斯将面临经济的质量增长和数量增长双双减慢的局面。如果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俄罗斯甚至有发生经济危机之可能。

(四)从按汇率计算的GDP角度说,俄罗斯将成为经济强国;但从实际增长的角度说,要实现经济翻番需要11~13年的时间

2004年俄罗斯的GDP5823亿美元,人均4000多美元,而2000年只有2598亿美元,人均1700多美元,四年时间增加了一倍多。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是卢布升值的结果。据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的报告,按汇率计算,俄罗斯GDP到2010年将达到1万亿~1.2万亿美元,2015年达到1.5万亿~2万亿美元。按照国际标准,经济大国的概念是GDP总额达到1万亿美元;经济强国的概念是不仅GDP总额达到1万亿美元,而且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目标是2010年成为经济大国、2015年成为经济强国,这两个目标应该可以实现。

购买力平价计算,2004年俄罗斯人均GDP占世界第61位(1.02万美元),超过巴西(8300美元)、土耳其(7500美元)、印度(3000美元)和中国(5600美元)。2015年,俄罗斯按购买力平价的GDP总额将达到美国的17%~19%(2003年为12.1%)和欧洲的24%~26%(2003年为16.1%);按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将达到1.66万~2.02万美元,相当于欧洲某些国家(如葡萄牙、捷克、希腊)2004年的水平。按此预测,2015年俄罗斯将从按世界银行分类的第Ⅲ类国家(按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0.5万~1万美元)过渡到第Ⅱ类国家(人均1万~2万美元),还可能进入第Ⅰ类国家(人均2万美元以上)的行列。

但是,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俄罗斯要在十年内实现经济翻番的目标却非易事,原因是它很难超过或保持过去七年所达到的年均6.6%的经济增速。我们估计,从普京2003年提出经济翻番任务后的2004年算起,俄罗斯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较好的情况下需要11年时间,即年均增长6.5%;在一般情况下需要12~13年时间,即年均增长6%或5.5%。

由上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由于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难以改变,俄罗斯经济很难有质的提升。②尽管俄罗斯会成为经济强国,但实际增长速度并不算快,且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现代化中心之一,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③俄罗斯仍将以能源原材料供应国的角色加入国际分工。它将进一步融入欧洲经济,其基本格局仍是用能源原材料换取欧洲的技术和投资;随着远东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的建成,它也将开始融入亚太经济。④“能源武器”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独联体内部,俄罗斯仍将以廉价能源拉住能源稀缺的国家;在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将促使欧盟追求对俄关系的长期稳定;在亚太,随着新的能源供应结构的建立,将会极大地减轻俄罗斯对远东安全的担心。如果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和巴伦支海大陆架能源的计划能取得如期进展,其世界主要能源供应国地位,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都将得到加强。

四、最直接的挑战来自独联体

(一)西方与俄罗斯对独联体的争夺将长期化

独联体地区成为俄罗斯对外斗争的主战场,与之相对立的,是欧洲、部分独联体国家、美国三者联合的力量。

外部世界对俄罗斯最严峻的挑战来自地缘政治领域。从2003年底起在独联体国家呈蔓延之势的“颜色革命”表明,独联体已经并将长期是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争夺的主战场。俄罗斯民族历史性的地缘政治大退却的终点何在,取决于它与西方在独联体的较量。

俄罗斯对外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矛盾在独联体地区相互交汇、殊途同归,从而使形势变得格外严峻:①与欧洲的地缘政治矛盾,其现实表现是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挤压与防范,以及通过欧盟东扩和“颜色革命”瓦解独联体。②与独联体国家主权发展的矛盾,其现实表现是俄罗斯要确保在独联体的特殊利益,而独联体国家则力图摆脱俄罗斯的束缚,实现对外关系的自由发展。正是在这两个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国对俄罗斯和独联体的政策:与欧洲国家一道挤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鼓励独联体内部分离倾向,防止俄罗斯“帝国”再度崛起并重新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在独联体地区与俄罗斯利益相对立的,是欧洲的地缘政治安全要求、独联体内部的离心趋势、美国的全球战略三者联合的力量。

独联体危机的内因是主要的。美欧的政策是以独联体内部离心趋势为基础、顺势而为的政策。如果说独联体内部的发展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分裂危机是长期的,那么,美欧与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争夺也将是长期的。

(二)独联体危机的实质是现代化危机

俄罗斯不可能带领独联体各国实现共同经济进步。“能源换安全”成为构建独联体内部关系的新模式。

独联体危机之所以内因是主要的,因其实质是现代化危机。独联体国家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俄罗斯作为一个尚未实现现代化的相对落后的经济体,不可能带领独联体各国跟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迅猛发展的步伐,实现共同经济进步。

其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普遍低度化,除能源外,独联体国家经济互补性下降、竞争性增强,俄罗斯很难成为凝聚独联体的“经济磁石”。与独联体各国相邻的是强大的欧洲经济和欣欣向荣的亚太经济,在俄罗斯不能成为现代化源泉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很自然地要从地缘经济这些相邻的方向上寻找国家发展的出路。独联体的分裂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分离,而经济分离必然会带动政治分离。“脱俄入欧”已成为独联体内多数欧洲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摩尔多瓦)的选择,这不仅是长期以来“去俄罗斯化”趋势的继续,也是这些国家在重新确定对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的归属。

由此,在俄罗斯与独联体的关系上表现出两个进程:第一,俄罗斯经济增长、总量不断扩大,但对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影响力却呈下降趋势;第二,俄罗斯坚持推进强国战略,但却难以制止独联体分裂、一些国家从中分离出去的趋势。

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现已改弦更张,变为在适度援助和加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获得安全保证,其途径主要是提供廉价能源和进行力所能及的资源开发。对于想加入北约的国家如乌克兰等,俄罗斯则以按欧盟价格提供能源、即免除价格优惠相威胁。俄罗斯正按“能源换安全”模式重新构建独联体内部关系。但是,“能源换安全”不可能解决独联体现代化问题。2005年底2006年初俄乌之间爆发“天然气危机”,俄罗斯未能扭转乌克兰“脱俄入欧”的发展趋势,这同时说明了“能源武器”的局限性。

(三)独联体名存实亡,分裂在所难免,个别国家有可能加入北约

独联体将演变为更小范围的地区组织。“俄白联盟”的实体化和国家化或是俄罗斯避免在欧洲政治版图上被边缘化的最低限度的保证。

随着西方力量大规模进入独联体,将形成俄、美、欧多种势力并存格局。除少数独联体国家明确奉行亲俄或亲西方的政策外,多数独联体国家固然不愿与俄罗斯为敌,但俄罗斯利用它们来反对西方也是困难的,它们将构成没有明确国际政治属性的“灰色区域”。

尽管存在着能源和其他经济联系的制约,独联体国家还不愿过分开罪俄罗斯,或者脱离独联体。但是,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国将奉行“欧洲优先”的发展战略,以加入欧洲经济和政治体系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它们首先会脱离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在独联体内部用双边关系取代集团关系,最后在经济上加入欧盟,在政治上或可能加入北约,从而脱离独联体。

独联体将名存实亡:所谓名存,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独联体组织形式和磋商机制还会存在;所谓实亡,是指它已失去了对成员国的约束力,并逐渐失去作为区域性国际关系主体而存在的意义。一些国家会分离出去,另一些国家会仅仅保持成员国的名义。在美国和欧洲的支持下,个别国家将会加入北约,其中当属格鲁吉亚的可能性最大。为了提高效率,独联体将演变为更小范围的合作组织,在目前的核心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中形成新的地区性国际关系主体。“俄白联盟”的实体化和国家化或许是俄罗斯避免在欧洲政治版图上被边缘化的最低限度的保证,这将是俄罗斯在失去乌克兰后所采取的地缘政治补救措施。这一进程进展如何,将主要取决于白俄罗斯受西方威胁的程度。

五、俄罗斯的三种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俄罗斯将坚持自己的地缘政治底线,压制独联体离心倾向,为此不惜与西方相对抗。

俄罗斯将以防止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作为自己的地缘政治底线,并采取各种正常和非常手段坚守这道底线。随着力量的恢复,它将从这道底线向上崛起。大国的崛起通常表现为地缘政治崛起。因地缘特点不同,它们的崛起都有各自独特的地缘政治路径。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逻辑决定了它必然加强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俄罗斯实际上别无选择,只要作为大国崛起,它就不可避免地会延续这一地缘政治逻辑。那种认为俄罗斯可以在“正常国家”的基础上重振大国地位的观点,忽视了地缘政治环境和崛起路径对它的约束。俄罗斯的困境正在于此:它希望与外界和平交往,希望被人视为“正常国家”;但它重新崛起所产生的地缘政治效应却使它不可能被视为“正常国家”,它与外界的和平交往不过是争取“外部平静的时间”——积蓄力量的时间。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和欧洲人对俄罗斯就不抱丝毫幻想,他们根本不相信什么“民主改造”的神话,所要做的就是切切实实地防范俄罗斯:用北约东扩挤压它的生存空间,用支持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打掉它的势力范围幻想,最大限度地削弱它重新崛起的地缘政治基础。

因此,俄罗斯只要还坚持目前的地缘政治阵地,就必须压制独联体内部的离心倾向,也就不可避免地与西方处于对立甚至对抗状态。这一强国战略方针所伴随的将是外部环境的恶化。在俄罗斯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民族主义势力是推动这一发展趋势的社会力量。

趋势之二:迫于强大的国际压力,俄罗斯放弃重新崛起的雄心,从而成为不再有“帝国”野心的“正常国家”。

俄罗斯放弃重新崛起雄心的前提是,它彻底放弃独联体。这将意味着它在欧洲政治版图上被边缘化,沦为二三流国家。这是俄罗斯人很难接受的。因此,这一过程必定是一个强制他们接受的过程,必定是强大外力压制的结果——使俄罗斯遭受新一轮地缘政治灾难,以至于它难以承受并对重新崛起彻底绝望。

这种外力已经出现,这就是欧洲、部分独联体国家和美国三者联合的力量。在全球化条件下,依据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技术、军事和人文实力,这股力量显得格外强大。不仅如此,这股力量还找到了挑战俄罗斯的现实途径,即吸收独联体国家加入欧盟和北约,从而形成对俄罗斯的包围,封闭其地缘政治崛起的路径。

这种较量同时也是意志力的较量。俄罗斯实际上有能力防止这种不利结局的出现。但是,过去十几年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俄罗斯一直谋求融入西方,缺乏敢于同西方抗争的意志力。只要俄罗斯抗不住西方的压力,那么,任何一个突破口都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白俄罗斯因“颜色革命”而倒向西方,俄罗斯将被迫远离欧洲中心,它或许会像当年的奥斯曼帝国一样,不再祈望重新崛起,偏安于一隅,展示给世人的将是从沙俄至今一个帝国盛极而衰、最后走向终结的过程。

这一趋势是一种投降的趋势,看似可能性不大,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在经历了与西方文化的长期对抗之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俄罗斯人已失去了文化上的自信,失去了意识形态的独立,且以欧洲文化为皈依。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不可能有坚定的对抗西方的意志力。在俄罗斯国内,右翼“民主派”和大部分寡头势力是推动这一发展趋势的社会力量。

趋势之三:俄罗斯再做适度退让,但退而不降,目的是缓和国际压力,争取发展时间。

这是介乎于第一和第二种趋势之间的一种发展趋势。个别独联体国家将加入北约,尽管俄罗斯会运用经济等手段阻挠这一进程。由于经济上得不偿失,多数独联体国家还不会加入北约。独联体有可能演变为更小范围的地区性组织。随着力量的恢复,俄罗斯将以该组织为基础,寻求地缘政治的重新崛起。这仍是一种用地缘政治空间换取发展时间的战略。

俄罗斯希望的是,随着北约的扩大,它将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即由“军事政治组织”变为“政治军事组织”,军事职能逐渐让位给政治职能,淡化对俄罗斯的威胁,俄罗斯的国防形势不致恶化。而西方所希望的,并不是给俄罗斯带来多大的实际威胁,而是封闭俄罗斯重新扩张的路径,使自己在地缘政治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

这种退而不降、争取发展时间的趋势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俄罗斯将致力于成为能为欧洲所接纳的地区性大国。它将努力构建与欧盟间的平等互利关系和与北约的合作关系,最终以军事、政治和经济大国的身份融入欧洲,成为与英、法、德相类似的地区性但带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其在军事和安全上的地位将高于英、法、德,而经济地位则较低;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实力的全面增强,俄罗斯将谋求成为世界性大国,实现对原有版图直接或间接控制,完成重新崛起的强国战略目标。

从目前情势看,第三种趋势似乎更有可能。在这种趋势下,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将呈如下态势:

第一,在社会发展上,经济上的自由化与政治上的相对集权并存。“可控民主”的长期化将使俄罗斯长期面对西方的压力。①在经济上,俄罗斯将继续贯彻自由化方针:除战略性资源外,将通过出售国有资产进一步实现产权向私人的转移;改革税制,进一步降低税负;通过行政改革,减少执行权力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市场经济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②在政治上,俄罗斯将坚持“可控的民主”。对内而言,通过“可控的民主”这种相对集权的统治形式,防止再度发生因盲目照搬西方民主而造成的混乱,为经济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外而言,“可控的民主”既是集中资源、实现赶超的手段,也是应对国际挑战、提高国家竞争力、在内外压力下保证国家统一的政治选择。从时间上看,“可控的民主”不仅是普京第二个总统任期的统治形式,在其任期结束后也还会继续下去。俄罗斯向“市场和民主”的过渡不是短时间所能完成的,其重新崛起也将是长期的,因此“可控的民主”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在“可控的民主”时期,俄罗斯将在制度和价值观方面拉大与西方的距离,并将因此承受西方的强大压力。西方会持续地对俄罗斯发动“民主挑战”,支持“民主”反对派,输出“民主革命”,干涉俄罗斯内政。

第二,在外交态势上,俄罗斯仍将与西方处于博弈状态。它将积极参与世界和地区政治进程,保持与美国利益交换的可能。①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俄罗斯需要扩大机器设备包括核电设备的出口,需要扩大武器出口,这些都将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战略利益相冲突。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说,由于面临来自西方的强大的地缘政治压力和“民主挑战”,俄罗斯需要保持和扩大国际联系:一方面争取同盟军以抗拒这种压力;另一方面也便于它插手热点地区事务,体现大国的作用和地位,必要时形成与美国的利益交换。

在外交的总体态势上,俄罗斯将回应西方强加给它的地缘政治压力和“民主挑战”。它将努力避免与西方正面对抗,但会坚守自己的安全底线。如果能够与美国达成利益交换的话,那么,它将首先满足对独联体的特殊利益要求。

总之,面对西方,俄罗斯仍将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它要守住目前的地缘政治地位是非常困难的,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性大退却尚未完结。从俄罗斯的发展的角度说,2006~2015年的十年将是关键的十年,这期间固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大于机遇。

(原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2005年年刊)

【注释】

[1]2000年6月28日普京总统签署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俄]《俄罗斯报》2000年7月11日。

[2]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3]普京:《改进国防工业综合体工作的十个主要方面》,《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4]伊·伊万诺夫:《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创新与继承》,[俄]《独立报》网络版2001年6月15日。

[5]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6]维·特鲁布尼科夫访谈录:《俄罗斯不会把自己在独联体中的位置让给任何人》,[俄]《新闻时报》2004年3月17日。

[7]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5年国情咨文。

[8]普京:《不同的国家,共同的任务——俄罗斯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前景》,[俄]《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10月20日。

[9]20世纪70年代,荷兰从北海石油出口中获取了大量收入,导致本国货币升值,从而破坏了传统的工业和贸易。此后,人们把那些原材料丰富的国家、因陷入对原材料依赖的惰性之中、导致一个部门繁荣而其他部门萎缩的现象,称之为“荷兰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