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者根柢编辑功夫

学者根柢编辑功夫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者根柢编辑功夫——我心目中的《甘肃社会科学》汪晓军一1981年的暑假,我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做业余编辑,每天要从十里店乘公交车去南关十字上班。那时的甘肃《社会科学》,还时常发表有一定分量的书评。所以,在我心目中,《甘肃社会科学》始终是一本有学术水准、有研究水平,能给我这样的文化工作者多种启迪和丰富滋养的杂志。
学者根柢编辑功夫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学者根柢编辑功夫

——我心目中的《甘肃社会科学》

汪晓军

1981年的暑假,我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做业余编辑,每天要从十里店乘公交车去南关十字上班。假期里3路车乘客不多,座位宽裕,乘客心神安定,陌生人也会友好交谈。一次,回学校的路上,一位面相和蔼、中学教师模样的中年人,向我亲切地打招呼:“你是师大的学生吧?放假了不回家,在做什么呀?”就这么聊上了。这位中年人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做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刚从地区中学调来不久。我马上想起中文系教授郑文先生在课堂上的一句话:“中学老师里藏龙卧虎啊,大家不可小觑!”对这位老师肃然起敬,赶紧表示敬仰之意。这位老师神情平和,笑笑说:“我们也算同行呢!”他对我这一代大学生赶上了好时代十分羡慕,勉励我好好学习,积累工作本领,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西关十字到十里店的挺长一段车程,我们聊得很愉快。从那以后,我在学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留心寻找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我那时的主要兴趣,是儿童文学创作,连带准备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毕业论文,开始浏览《社会科学》,直接原因就是我有幸认识了一位编辑这本杂志的老师,有一种亲切感;另一个间接原因,是我的老师孙克恒先生多次告诫我,在练习创作的同时,要多学习些理论知识,奠基长足发展的后劲。我恪守此训,也仗着年轻,但凡理论书刊,不管读懂读不懂,都要囫囵吞枣翻上一气,《社会科学》里关于文学艺术的文章,我大致读过一遍,有的文章果然对我写毕业论文有些启发。那时候,出版物上尚不时兴责任编辑署名,所以,我在3路车上认识的那位老师,虽然以后在黄河边散步时也能遇见,还会打打招呼,却始终不知道姓甚名谁。现在想起来,心里多少是有些遗憾的。

1982年春天,我毕业分配到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社会科学》是我在社阅览室取阅最多的杂志之一。那时候让我羡慕不已的是,我偶尔会在上面读到我的出版社同事的文章!有的文章发表不久,还可能被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耀,发表文章的同事,在单位里很是风光的。

那时的甘肃《社会科学》,还时常发表有一定分量的书评。而写作书评和发表书评,是出版社考核编辑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要是有书评刊登在甘肃《社会科学》上,就能获得最高等级的考核得分,因此,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样,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也很重视这本杂志。只是,我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评论的研究,一直处在浅层次的学习模仿阶段,总也写不出有新意有水准的书评或文章,也就无缘登上甘肃《社会科学》的大雅之堂!眼看着不时有同事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文章,我尽管有些悻悻然,却也明白自己的差距所在,只能勤勉而踏实地用功。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我至今没有能够在《甘肃社会科学》上发表文章,这本杂志确实是在引导我的阅读、思考、写作,而我自己也在一天天进步,居然也还取得了一些成果。

所以,在我心目中,《甘肃社会科学》始终是一本有学术水准、有研究水平,能给我这样的文化工作者多种启迪和丰富滋养的杂志。至今我还在不间断地阅读这本杂志,受益良多。

由于经常参加编辑业务研讨培训和其他相关活动,与省内出版界的同行们逐渐有所联系、有所交往,《甘肃社会科学》的几位负责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是王步贵先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先生还是甘肃省期刊研究会的负责人之一,我多次参加过由他参与召集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位前辈内敛含蓄、亲切和蔼,我的出版科研文章尽管稚嫩肤浅,王先生还是鼓励有加,让我充满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我很感谢他,多年不见了,偶尔想起,总在感念中。

第二位是董汉河先生。董先生才华横溢,热情爽朗,在20世纪90年代,或学术研讨,或职称评审,或杂七杂八的会议,时常能见到他的身影、聆听他的高论。董先生是研究西路军史实的专家,我那时恰好对西路军的故事颇感兴趣,计划写一组西路军河西走廊苦难经历的短篇小说,便逮住机会向董先生请教,董先生总是不吝赐教、侃侃而谈。可惜,我那一组小说最终没有写下来,每次见到董先生,我还隐隐有些愧怍。

第三位是朱智文先生。结识朱先生,是为了他的一本学术著作的出版,当时,甘肃人民出版社将他的著作列为重点选题,并推荐参评一项国家级大奖。朱先生学问扎实、风华正茂,记得我们出差北京,同行相聚,其中竟然有他的学生向他致敬。后来我才知道,他还是《甘肃社会科学》的社长、总编,而此时的《甘肃社会科学》开本变大、印张增加,学术分量显得厚重了。对于这位学者同行,我自然很是敬佩。

第四位是胡政平先生。胡先生是2001年与我同一批获得编审职称的,当时在出版界颇有名气,原因是他是第一个获得正高职称的县志编纂人员,评审委员会对他的工作业绩和史志研究水平十分赞赏。最近几年,我们同为甘肃省新闻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学术考核组专家,他审读论文的认真细致,考评答辩人员的严谨负责并循循善诱,令我感佩不已,让我私底下也不敢偷懒。由是,每次翻阅《甘肃社会科学》,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位主编不苟言笑、锁眉凝神的影像。

从甘肃《社会科学》到《甘肃社会科学》,这本学术刊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里,且不说有多少大家学者在这里发表高论卓见,让我辈从事实务工作的人时常获益,也不说有多少中青年学人从这里起步,稳步成长,有些已经是声名赫赫,仅就是从刊物自身的发展看,《甘肃社会科学》也成为本省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高地,对于甘肃省社会科学各门类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如此,这本杂志不唯在形制上大器浑厚,它的学术视野、学术水平也愈来愈有气象。这是30年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结果,所谓锲而不舍,水到渠成。

我以为,《甘肃社会科学》的质量水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学者根柢,编辑功夫”。这里的“学者根柢”,是指这本杂志的编辑人员全都是学有专长的专业人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良好学术环境,也促使他们在各自的研究方向有所建树;而“编辑功夫”,则是有感于他们眼界开阔,时时追踪学术前沿,热心向全国一流学者约稿组稿,留意青年学者的新颖之作,使杂志的重要稿件保持着一定的思考前瞻性、观点新锐性、现实针对性,避免了同类杂志容易出现的冬烘气和迂腐之气。

以“学者根柢”打底,以“编辑功夫”见长,我相信,这本杂志必然会越办越好,丰富厚重,浑然气象,不仅让这座引领甘肃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地基围更宽广,而且可以竖起高标的塔尖,在全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亮显光芒!

作者简介:汪晓军,生于1960年,男,编审,曾任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读者》杂志社社委会主任,现任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