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常交往中的礼仪

日常交往中的礼仪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称呼礼节是在社交活动中称呼他人表示礼貌和尊重的习惯形式,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称呼习惯不同。3)握手礼仪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彼此握手,这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礼节。在日常生活和商业往来中,掌握好握手的礼仪将有助于缩短你与对方的心理距离,显示你的诚意和关切。握手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礼仪礼节也是相当丰富的。
日常交往中的礼仪_公共关系学

7.1 日常交往中的礼仪

7.1.1 见面与介绍

礼仪是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礼仪的节度谓之礼节,也是礼貌的具体体现。公共关系人员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公众打交道,日常交往非常多。

1)称呼与问候

日常交往中,与人碰面打招呼、登门拜访或电话交谈、书信往来时,常常要碰到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

称呼礼节是在社交活动中称呼他人表示礼貌和尊重的习惯形式,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称呼习惯不同。在我国,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称呼差异也很大。在国际上,称呼更是千差万别。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称呼礼节正逐渐趋向国际化。一般来说,在国家机关、内地,以及较为熟悉的环境中,相互间可以称“朋友”“同志”“老师”“师傅”等。而在沿海城市,在涉外场合或正式的社交活动中,无论是国际交往活动,还是国内活动,男子一般称“先生”,女子称“女士”(已婚)或“小姐”(未婚),对地位较高的官方人士可称“阁下”,如“部长阁下”,对君主制国家习惯称国王、王后为“陛下”,对有爵位、军衔也可以姓名加上其爵位和军衔。如“该隐伯爵”“丹尼上校”。在国内,现在也流行姓氏加上其职务、职称,如“陈局长”“李教授”等。除此之外,对称呼的要求还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根据对方身份、年龄、职业等确定相应的称呼。

②内外有别。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称呼。

③上下有别。对上级或长辈要用尊称,对下级或晚辈,要用习惯称呼或服务称呼。

④主次有序。在若干人交谈的场合,要注意称呼顺序。基本原则是:先外后内、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

问候是对相识者或初识者表示关心的一种礼节,问候在具体的时间、环境、事务中有所不同,对男女老少、身份不同的对象也有区别,准确地把握这些不同和区别,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一般来说,对国内熟悉的朋友、同事的问候内容可以宽泛一些,如“近来可好?”“工作忙吧?”,等等。特别密切的关系,还可以问候一下家中长辈、夫人、孩子的情况。一般相识,不期而遇,一声“您好”足矣。在紧张繁忙的情况下,即便是熟人,除非有特殊情况,只需礼节性地问候也就够了。在涉外场合,除与工作、学习等方面有关的内容可以较为详细问候外,涉及个人私事方面的问题,一般不要问及,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

[案例]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在着手写陈伯达传记时,必须采访陈伯达,采访时究竟怎样称呼陈伯达,叶永烈颇费了一番心思。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叶永烈辗转反侧,明天见到了陈伯达到底该叫他什么呢?叫他陈伯达同志,不合适,因为陈伯达是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叫他老陈,也不行,因为陈伯达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而自己才48岁。究竟应怎样称呼他呢,突然叶永烈灵机一动,称呼他陈老,这是再恰当不过的称呼了。果然,第二天采访时,叶永烈一声“陈老”的亲切得体的称呼,令陈伯达听了感动万分,眼里充满了泪花。由此可见,一个得体的称呼可真谓交际的“敲门砖”啊!

2)介绍礼仪

介绍是社交活动中相互认识的环节,在交往中掌握介绍时的礼节,同样可以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常见的介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我介绍;另一种是他人介绍。

自我介绍,即把自己介绍给他人。第一次与素不相识的人见面又没有别人介绍自己时,要进行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可以用口头介绍,也可以借助名片介绍。介绍是交往的重要步骤,初次见面要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必须注意介绍的规范。介绍前,首先要引起对方的注意,比如,可以说“您好,请允许我打扰一下”等,将对方注意力引向自己后,再作介绍。其次,在讲话时,声音音量要适中,吐字清晰,语调要热情友好,充满自信,不卑不亢,眼睛注视对方,含笑致意。另外,除了口头自我介绍,还可以利用名片自我介绍。名片介绍的方法是先说明自己的单位,然后双手将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可附带说一句。“请多关照!”接受别人的名片,要注意用双手,接过来后郑重地看一遍,最好要复述一遍名片上的名字和职务,然后郑重装好,切不可接过后马上收起来或随意一放了事。在接到别人的名片后,如果自己带了名片,应及时双手递给对方,如果自己没带名片,可说句“对不起,我没带名片”,然后口头自我介绍自己的姓名、单位,表达交往的愿望。

在社交场合,经常会遇到为他人作介绍的情况。这时应遵循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按顺序进行。年长者、女士、地位高者享有了解别人的优先权,即应把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应注意的是,介绍时应先与优先权的一方打招呼,表示一种敬意,然后再介绍。如:“李小姐,请让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王先生。”介绍两位素不相识者,除介绍他们的姓名以外,还可简单地提一下被介绍人的特点、特长。介绍时应注意,不要颠倒介绍顺序,随意介绍;不要用手指指点被介绍者,而是手心微向上,手掌自然平伸。介绍别人或被别人介绍时都应站立起来,表情自然,不要用一只手递接名片,更不要在接到别人名片时,不屑一顾地放于桌上或草率地塞进口袋。

[案例]

约翰·梅森·布朗是一位作家兼演说家。一次他应邀去参加一个会议,并进行演讲。演讲开始前,会议主持人将布朗先生介绍给观众。下面是主持人的介绍语:先生们,请注意了。今天晚上我给你们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我们本想要求伊塞卡·马克森来给我们讲话,但他来不了,病了。(下面嘘声)后来我们要求参议员布莱德里奇前来,可他太忙了。(嘘声)最后,我们试图请堪萨斯城的罗伊·格罗根博士,也没有成功。(嘘声)所以,结果我们请到了——约翰·梅森·布朗。听到主持人的这个介绍,约翰·梅森·布朗的脸顿时沉了下来。

主持人在连续介绍完三个因为各种情况而缺席的人后,才提到我们出席会议的嘉宾约翰·梅森·布朗。这难免让我们的布朗先生感觉自己只是制片方没有找到合适的嘉宾的一个替代品。试问感觉自己沦为“替代品”的布朗先生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3)握手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彼此握手,这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礼节。据说,这种礼节是古代西方人在见面时,为了表示自己没有携带武器,彼此摸摸手,以示友好而演变而来的。在日常生活和商业往来中,掌握好握手的礼仪将有助于缩短你与对方的心理距离,显示你的诚意和关切。握手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礼仪礼节也是相当丰富的。

握手是有先后顺序的。在身份高者、长辈和女性伸出手后,身份低者、晚辈和男性方可伸手相握。当然,如果男方是年长者,则应先伸手,年幼的女性才能伸手相握。

握手时应伸出右手,用左手与人相握是失礼的行为。当然,特殊情况如右手受伤时可以斟酌而定。不带着手套握手,不过在社交场合中女性可以例外。

握手时间应长短适宜,除非很亲近的人可以长久地把手握在一起,一般握一下即可。不应太用力,好像在与别人赛手劲似的。如果对方是女性,更不要长久或者用力地与之相握,以免引起对方的误解和反感。

握手还应注意一些禁忌,一般说来,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不要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与人握;不要交叉与人握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握手时不要心不在焉,东张西望。

握手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手的接触极富表现性,虽仅须臾之间,但却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程度和交往的愿望。总的说来,握手的要旨是:深情、高雅、得体,令人愉悦、信任和乐于接受。

[案例]

握手引发的尴尬——郑瑞是某单位的经理,有一天,他被邀请参加一场晚宴,此次晚宴规模巨大,聚集了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在宴会上,郑瑞被朋友介绍给一位曹女士。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他先把手伸出去了,可是那位曹女士居然没有反应,还在与一旁的朋友说说笑笑。郑瑞觉得非常的尴尬,觉得手不能再缩回去了,撑了大概20多秒,那位女士还是不配合,后来他一着急说:“蚊子!”转手去打莫须有的蚊子。这种场面让周围的人都不禁捏了把冷汗。郑瑞也是满脸通红地离开了。在社交场上,握手是最普遍的礼仪,员工在职场上要懂得握手的相关礼仪,充分显示自己的修养与对对方的尊重。

4)交谈礼仪

交谈是公共关系人员与他人沟通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言谈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但言谈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是要讲究艺术性的。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可有不同的说法,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妙语连珠,使人百听不厌,而有的人言语混乱、呆板乏味,使人兴味索然。要想在社会交往中发挥言谈的作用,使自己的谈话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1)交谈中传递内容准确清晰

言谈中要合乎语言规范。比如,说普通话应当力求标准,避免读音上的错误,只有把话说准、说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遵循统一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同时要把话说清讲明。言谈中思路清晰、明确精炼、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是进行有效传播的必要前提。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晦涩难懂、不着边际的语言是言谈的大忌。

(2)交谈应礼貌

说话容易,而要把话说得礼貌得体、委婉动听却并非易事。要使人对你的谈话产生兴趣,除了谈话内容外,还应注意谈话时的礼貌。

①尊重对方。被别人尊重的前提是尊重别人,这在与人交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个盛气凌人、口不择言,随意说话的人是不会被人喜爱和受到尊重的。在谈话过程中,注意倾听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在交际场合,能说会道的人并非就是好的交谈者,交谈是说与倾听两种行为方式的组合,会听,也是交谈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②学会礼貌用语。言谈中要注意基本礼貌用语的运用。礼貌用语具体有以下几类:敬语中如:“请”“谢谢”。初次见面称“久仰”,好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批评称“指教”,托人办事称“拜托”,求人谅解称“包涵”等。欢迎语中如“您好”“欢迎光临”等。还有例如祝贺语、问候语、征询语、应答语等很多礼貌用语需要积累与掌握。恰当的礼貌用语,可以表现出谈话人应有的修养,使对方产生好感与谈话的兴趣。

[案例]

老田鸡退二线

某局新任局长宴请退居二线的老局长。席间端上一盘油炸田鸡,老局长用筷子点点说:“喂,老弟,青蛙是益虫,不能吃。”新局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要紧,都是老田鸡,已退居二线,不当事了。”老局长闻听此言顿时脸色大变,连问:“你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新局长本想开个玩笑,不料说漏了嘴,触犯了老局长的自尊,顿觉尴尬万分。席上的友好气氛尽被破坏,幸亏秘书反应快,连忙接着说:“老局长,他说您已退居二线,吃田鸡不当什么事。”气氛才有点缓和。

(3)合理运用体态语言

交谈中,有时目光、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更能帮助人传情达意,而体态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不仅能影响交谈效果,而且能从细节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交谈时的目光和表情。交谈时,目光要平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易造成心里不平衡;要友好、轻松地看着对方的面部,可偶尔离开,但不能离开太久。面部的表情要随交谈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感激、同情、愉快、欣赏的表示,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以免给人虚假之感。其次,要注意手势的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往往可以加强交谈的效果,但幅度不宜过大,变化不要太快、太乱,否则会给人以不稳重的感觉。

7.1.2 探访、待客、迎送礼仪

1)探访礼仪

(1)应邀前行

拜访之前一般应有约在先,选择好宾主双方都感到比较合适的会面地点和会面时间,不能随随便便地去做“不速之客”,扰乱别人的安排或有违别人的心愿,自己可能也会徒劳往返。即使是到亲友家中去也是如此。如果亲朋好友邀请了您,就应当致谢,并具体商定时间。如果对方邀请你去拜访,一般不要拒绝,即使需要拒绝也要有充分的能使对方接受的理由。对外国人则千万不要提出去他的居所拜访,这是很不礼貌的。

(2)不可迟到

如果您已接受了邀请,就不要迟到。一旦宾主双方约定了会面的具体时间,作为客人就应如期而至,务求准时。如果因为极特殊的情况不能按时到达,要向主人说明原因并致歉意。事实上,不管什么原因迟到,总是不礼貌的。但是去得太早也是无礼的行为,因为你会占用别人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一般以提前1~5分钟为宜,迟到也不要超过5分钟。

(3)注意举止

到达主人家后,按铃、敲门应当短促,但要使对方听到声音。在台阶上或走廊里就要认真地把鞋擦干净。同时,不应把淋湿的雨伞、外衣拿进室内。如果没有马上请您就座,应当在一个地方稍站一会儿,不要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四处张望。俄罗斯人有句名言:“做客要和蔼可亲,而不要眼尖。”

(4)礼貌用餐

如果主人是请你来用餐,那么不要忘记,“好的客人最后一个开始吃,而第一个放下筷子。”不要毫不客气地向主人要求某些特别的、您所喜欢的菜或饮料。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原则是“在家里吃你想吃的东西,做客时则吃端上来的东西。”

(5)适时告别

用完餐后不应当立刻就走,但也不要失去时间感。如果当您在场时主人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需要马上去办,在偷偷地看表,那就意味着您该起身告辞了。

(6)联系慰问

拜访亲人和朋友,去祝贺他们家庭的重要事件或节日,通常要送花和礼品。要长期或永远离开故乡,则在上远路之前必须去拜访朋友和近亲。回来以后,应赶快和他们联系会面。

[案例]

有一位女校长,应邀去拜访一位事业上很有成就的50岁左右的女企业家。在办公室门外等待的时候,想到女企业家的名气和出色的业绩,女校长不禁感到有些紧张。当她被请进办公室,见到这位女企业家的时候,她心中的紧张感立刻就没了,并且还平添了几分自信。因为她看到这位胖胖的女企业家穿了一身超短的套裙,并且还穿了一双露着脚趾的凉鞋。顿时,她对这位女企业家的印象立刻大打折扣,之前对这位女企业家名气和业绩的敬佩感也随之消失了。

2)待客礼仪

(1)在客人到来之前充分准备

打扫清理好会客场所,备好茶水和饮料。可能的话事先了解客人的嗜好,准备饮料。清理好烟灰缸,置于客人桌前。

(2)热情待客

客人正式拜访时,主人一方应有相应身份的人准时在门口迎接,引导客人到会晤场所。在接待区应该让客人先行,但主人必须随时指引以防止客人不知所措。如果约定的人到达时你正在打电话,应该马上中止电话,与通话对方再约定通话时间。如果一些突如其来的紧急事情打乱了你接待客人的时间,需要客人等几分钟以上,应先向客人问候、致歉、提供刊物或饮料安抚客人,会晤开始时还要再次诚挚地向客人致歉。要为来访的客人提供挂放外套和雨具的设施,准备好充足舒适的座椅,请客人坐下后主人再坐下。如有其他客人同时来访,则应先予介绍,平等地对待所有来客,不可以表现出有亲有疏。

(3)愉快用餐

如果商谈内容可能延续到用餐时间时,应尽快结束谈话。如果有意请客吃饭,可以把时间拖到用餐时间,或者虽然想尽快解决问题,但事情到用餐时间依然没能解决时,则应请对方吃饭,假如对方谢绝,而事先也没有准备好,可以不必过分勉强。如果事情紧急,需要马上处理,可以请客人一起用工作餐,但事先最好征得对方同意。到外面用餐时,尽量选择一家客人满意又符合经济预算和时间安排的餐厅。与客人一起用餐时,应选择一些轻松的话题来交谈,如果客人坚持,也可以陪他继续讨论公务,但这样做不利于健康。

(4)礼貌对待不速之客

对于不请自来的客人,也应注意礼仪,在了解对方此行目的之前,应先做个好听众。可以问明对方的身份和来历,除非对方所述足可信赖,否则不应谈太多有关公司的事务,尤其是公司的机密。如果实在不便于接触,可以客气地实言相告,或另约时间。

(5)委婉谢客

当客人逗留时间过长,主人又对他的话题或对其本人不感兴趣时,也应尽力与之周旋,以婉转的态度小心应对,或暗示对方,时间已很晚了,明天还有重要的公务,使客人尽量自然意会,主动告辞。

[案例]

丰子恺是著名画家,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每逢来客人,他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因为用一只手,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小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一次,丰子恺在一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孩子们有礼貌、守规矩地吃完饭。饭后,他们中有人嘟囔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也不例外。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们个个都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成了有出息的人。

3)迎送礼仪

(1)迎客礼仪

在接待室迎接客人,公关接待人员应提前到达接待室。宁可等候客人,也不能让客人等候。看到客人来时,首先要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礼貌地招呼,以示欢迎。若是首次来访的客人,要很恭敬地问清来访者的姓名、从何处来,双方交换名片。若是经常来的客人,要亲切地叫出他的称呼,这会使客人产生一种朋友之情。随即请来访者坐下。(接待人员的位置宜在进门处;面对入门处远的是上座;背对入门处,离门近的是下座。端茶时也是需要从右边上座开始)。如果遇到工作繁忙,万不得已而请客人等候时,应诚恳地先表示歉意;“请您稍等片刻,我一会就来。”如果客人要找领导,对于熟悉、亲密的客人可尽快地通知领导,如若来意不明的客人则不要先表明领导动向。请示领导决定,领导拒见,则应挡驾,以沉着、冷静、有礼的态度婉言拒绝,并要征求客人的意见;是否要留话,是否要代理。另外,在接待中。对于来访者的伞、帽、包等物,要指明挂放处,有时可以帮助放置。

车站接客也是接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热情周到地做好接待工作,容易赢得客人的信任和合作。反之,客人人生地不熟,没有遇到接站的公共关系人员,自己艰难地寻找社会组织的所在地,那么他们必定会对社会组织产生埋怨情绪和不积极合作的态度,从而影响组织与公众建立和谐一致的关系,也有损于组织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接待人员做好接待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了解客人到站的确切时间,并提前到达候客车站。第二,为了方便识别要接的客人,事先要准备一块牌子,写上“欢迎您,××同志”或“欢迎××单位代表团”的字样。书写的字牌要工整、醒目,客人到站时能迅速接上关系,而不至于到处问询。第三,接到客人,公共关系接待人员应迎上前去,主动打招呼、问候,并真诚地表示欢迎,同时作自我介绍;若有名片,则应双手递上,有礼貌地交换名片,必要时应让客人检验一下自己的身份证和工作证,以便打消客人不必要的疑虑。第四,主动帮助客人提取行李,但最好不要拿客人的公文包或手提包,因为里面可能装有贵重物品。如果是残疾客人,还应事先准备好车辆,注意扶持。第五,陪同客人乘坐早先安排好的交通车辆,一同前往接待的住宿处,并帮助客人妥善办理住宿事宜。第六,在迎接陪同过程中,应热情回答客人的提问,如会议的日程安排、往返车票登记情况等,并要主动询问客人是否有私人活动的安排、是否需要帮助代办事情。第七,如果客人所乘的车、船、飞机未能准时到达,应主动关心推迟到达的时间,并耐心等候,不能擅自离去。如果客人因故改期也应主动联系,并对接待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接待客人来访时,要使客人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若客人产生被忽视了的感觉,则是接待的失礼。

[案例]

有一次,著名美籍舞蹈家孟建华来上海参加国际艺术节,应邀来到金沙江大酒店,参加舞厅的开张仪式并表演节目。当他第一次到达大酒店时,站在门厅的迎宾服务员立刻向他微笑致意,说:“您好!欢迎您光临我们的酒店。”第二次孟先生来酒店时,服务员已经认出他来了,边行礼边热情地说:“孟先生欢迎您再次光临,我们经理已有安排,请上楼。”随即陪同孟先生一起上了楼。时隔数日,当孟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大厅时,那位服务员脱口说出:“欢迎您三次光临,我们酒店感到十分荣幸。”事后,孟先生对酒店负责人说:“贵店的服务员很不错,不呆板、不机械,你们的服务水平很高!”这个事例告诫我们,无论对初到顾客,还是多次光临的客人,每次见面的第一句话,都要热情礼貌。

(2)送客礼仪

送客是整个接待工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送客工作做得好,可以强化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良好印象,做得不好,则可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因此,公共关系人员应高度重视送客工作,给公众留下一个完整的好印象。

[案例]

日本人的礼仪是举世公认的,在送客的礼仪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表现得谦和有礼。有一批企业家去参观日本工厂,参观结束后坐大巴离开时,工厂的领导、员工等都在门口恭送客人。每个人都是90度的鞠躬,很有礼貌。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参观团的一个成员看到:后面还有一个工人装束的人在鞠躬。这是一位接近退休年纪的老先生。此时所有的代表团成员都在跟工厂的领导道别,这一切本来与这位老先生无关,可是他依然以厂为家,以公司为荣,用一样的礼仪欢送贵宾离开。

①客人告别时,公共关系人员应婉言相留,客人执意要走,也要等客人起身告辞时,公共关系接待人员站起来相送。不能等客人刚说要走,公共关系接待人员便站起来送客,这是极不礼貌的。

②送客时,不论是送至电梯或车站,都要挥手道别,而且要等客人走远时再回接待处,要给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绪,而且要有礼貌地说“再见”,或对远地客人祝福“一路平安”等,以表示关怀。

③送客时不要坐着不动,或是只点头表示向客人道别,这样会使客人觉得你是摆架子。送客时也不能频频看表,心不在焉,或者东张西望,这样会让客人觉得耽误了你的时间而感到不安。

④来客如果带着礼物前来拜访,临走之前,留下礼物,主人应主动表示感谢,如果相互之间比较熟悉,礼物又不十分贵重,可以在道谢之后双手接过欣然收下。如果礼物比较昂贵,应该婉言推辞。

⑤送客时,要目送客人远去。如果客人回首招呼,主人应举手示意,频频点头。如果是送进电梯则要等电梯门关上再走。出门时,更不要马上关门或者马上把室内的灯熄灭,或站在门外议论客人,这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

[案例]

1957年国庆节后,周总理去机场送一位外国元首离京。当那位元首的专机腾空起飞后,外国使节、武官的列队依然整齐,并对元首座机行注目礼。而我国政府的几位部长和一位军队的将军却疾步离开了队列。他们有的想往车里钻,有的想去吸烟。周总理目睹了这一情况后,当即派人把他们叫回来,一起昂首向在机场上空盘旋的飞机行告别礼。随后,待送走外国的使节的武官,总理特地把中国的送行官员全体留下来,严肃地给大家上了一课:“外国元首的座机起飞后绕机场上空盘旋,是表示对东道国的感谢,东道国的主人必须等飞机从视线里消失后才能离开,否则就是礼貌不周。我们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军队的干部,我们的举动代表着人民和军队的仪表,虽然这只是几分钟的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就很可能因小失大,让国家的形象受损。”

⑥如果到车站、码头、机场送客,则要事先为客人买好票。如果送客时下雨,应为来客提供雨伞等必要的雨具。送客是人际交往中常遇到的活动,通过送客不仅能显示主人的修养和诚意,也能影响与客人的感情。亲切而有礼貌地送客道别,能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显示公共关系接待人员良好的礼仪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