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被割裂的中国旅游营销

被割裂的中国旅游营销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以前也说过,你们做的这个“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价值时代”系列访谈有视角,有特点,有影响,是值得我们深度探讨的一个话题。我觉得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中国旅游品牌营销都是割裂的,都是一个个的口号,实际上这是对旅游真正的特质没有把握清楚。
被割裂的中国旅游营销_中国旅游营销新价值时代

旅游为什么要进行品牌营销,因为旅游本身是一种眼球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是一种无形产品的体验,又带有服务产品的特质。它的这种特质决定了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认为,旅游品牌营销最核心的有两件事,就是内优产品和外树形象。但是,我们过去的旅游营销没有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品牌形象和品牌产品两张皮。很多地方在几个字的定位上花很大力气做文章,但没有形成很好的游客转化,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重形象宣传而轻产品营销。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刘锋

中国旅游品牌营销五大缺失

孙小荣:作为中国旅游规划界领军人物,你在旅游品牌策划及营销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战经验,你认为理想的品牌营销应该是怎样的运作形态,或者说什么样的品牌营销才能真正成为驱动一个区域整合化、集约化发展的动力?

刘 锋:从整个产业格局来看,旅游品牌营销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以前也说过,你们做的这个“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价值时代”系列访谈有视角,有特点,有影响,是值得我们深度探讨的一个话题。那么,首先我想谈旅游营销的重要性。

旅游为什么要进行品牌营销,因为旅游本身是一种眼球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是一种无形产品的体验,又带有服务产品的特质。它的这种特质决定了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认为,旅游品牌营销最核心的有两件事,就是内优产品和外树形象。但是,我们过去的旅游营销没有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品牌形象和品牌产品两张皮。很多地方在几个字的定位上花很大力气做文章,但没有形成很好的游客转化,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重形象宣传而轻产品营销。

孙小荣:也就是说形象没有很好地统领产品,产品也没有很好地支持品牌形象。形象或许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果缺少具象化的产品支持,游客意识中仅仅是一个形象概念,而不是可供体验的产品想象空间,而促使游客进行旅游行动,并产生旅游消费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

刘 锋:这个矛盾比较典型,我觉得现在的旅游营销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是缺乏市场调研,也缺乏真正落地的营销规划。营销策略的设计,更多地还是凭经验,凭感觉,或者就是领导拍板,模仿别人,缺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系统营销方案,充其量就是零敲碎打,想到哪儿就打到哪儿;

第二个是重促销缺营销,还是一种推广卖东西的概念,而不是从市场到市场这样一种闭环的系统思维;

第三个是同质化严重,没有真正彰显特色和个性,缺少更加针对细分市场,更加精准,更加差异化的营销措施;

第四个是停留在资源导向型的营销理念,比如“什么之都”、“什么之乡”等都是这些,而不是产品导向、市场导向、文化导向或服务导向的情感营销,真正能够拨动客户心弦还是基于文化、心理的情感营销;

第五个是缺乏整合联合,单打独斗的特征明显,比如日本的营销方式就是整合营销,他们不会拿出一个孤立的景区做营销,而是把比如温泉、购物、特色美术馆、艺术馆、餐饮等产品整体打包,进行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多个要素的综合性、立体化营销。

我觉得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中国旅游品牌营销都是割裂的,都是一个个的口号,实际上这是对旅游真正的特质没有把握清楚。我认为旅游本质就是一种异地化、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体验,所以旅游卖的是综合性、集成式的一种体验。我们过去是按照传统的观光旅游的思维来理解旅游营销,现在旅游越来越常态化、生活化、泛在化,那么就需要大区域整合营销。

中国旅游品牌营销三大趋势

孙小荣:现在进入一个旅游业全新发展时代,有这样几个特征:一个是大众化、散客化颠覆了原来的旅游产品供给模式;一个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冲击,颠覆了旅游品牌营销模式;第三个是大数据、智慧旅游让不管是旅游营销,还是旅游体验都更加精准化、精细化。那么,在这种持续的动态变革中,你认为当下或未来的旅游营销有哪些新趋势?

刘 锋:我觉得总体而言有三大趋势:第一个是从分散到整合;第二个是从粗放到精准;第三个是从平常到精彩。从第一个层面来看,现在的营销太分散,是孤立式的,割裂的,孤岛式的,点状思维的,需要以整合思维进行顶层设计,不管是国家旅游形象,还是各省市的旅游形象,都应该有一个“金字塔”的品牌结构,在这个“金字塔”结构里,有形象,有产品,有服务。做营销一定得让游客知道,到了某个地方后,到底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住什么买什么,还有一些什么特色的内容,才会更加有吸引力;从服务层面来说,要让游客知道怎样更便利地到达某个地方,体验消费的大致价值,可以找哪个旅行社,打哪个电话,求助于哪个服务平台等等,这些内容都要有机地整合到品牌的“金字塔”框架里。

孙小荣:你认为国内的旅游品牌有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或者比较接近这种“金字塔”体系化营销的?

刘 锋:“好客山东”实际上就是按照这样的“金字塔”体系实现了几个纬度的整合,比如首先有全省的标志性景区,然后把17个地级城市的品牌酒店、特色产品,还有海岸线、十大文化旅游区等进行了系统整合,我觉得是很成功的。所以,“好客山东”不是个虚概念,它有一系列子品牌、子产品、子文化、子服务等全方位的支撑,真正以游客为中心、为导向来梳理整合的,那么这种具象化、立体化的呈现和营销,就能够打动游客。这也是我做旅游品牌营销时经常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和策略。

孙小荣:实际上品牌、产品体系的梳理我觉得各地都在做,而且做得比较完善,这个体系的构建是规划机构给各地做规划时必须要完成的内容。所以,不管是看各地的旅游规划文本,还是听他们讲当地的旅游发展情况,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如何去营销。到了这个环节,基本上大家就都乱套了。也就是说,体系梳理容易,但体系化营销非常困难。

刘 锋:体系化营销的确不容易做好,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实现从粗放到精准的营销。现在我们有互联网,有大数据,有新媒体,相对过去而言,比较容易进行市场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研判,找出目标客户群潜在的区域、消费偏好、行为特征等,然后依据这些来研判和选择精准的营销方式和手段。

现在有很多地方在进行各种尝试,比如通过百度、各种OTA,还有蚂蜂窝、穷游等各种平台抓取信息和数据,来判定一个景区究竟到了多少人,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这里停留多久,都到了哪些地方,有些怎样的消费,采用了怎样的支付方式等。那么基于这些信息数据,就可以选择适合某个细分群体的精准营销渠道,比如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这些微营销手段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在这种自媒体营销平台上,容易形成口碑营销。原来我们关注更多的是行前营销,现在这种便捷的、灵活的营销手段,把行前、行中、行后很好地联动起来,能够实现多渠道、多层面、多频次的持续营销,如果做好,就会形成产生一定品牌忠诚度的口碑营销。

孙小荣:我觉得自媒体或者新媒体营销,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文火慢炖”似的营销,它们能够实现品牌营销的常态化,需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但是,不管是旅游管理、经营部门,还是游客,大家还是比较喜欢轰动式的营销。比如像万达“汉秀”这样的新品牌或新产品出来之后,要求以很快的速度短时期内获得品牌影响力,可以说是只争朝夕,它就不适合这种“文火慢炖”。实际上,在信息泛滥时代,大家更关注那种一鸣惊人的轰动式营销。

刘 锋:这是第三种营销的变革,就是从平常到精彩。你说得很对,轰动式营销是在整个品牌营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际上是品牌营销中一种更高的艺术。怎样更快地跳出来,更深刻地获得市场影响力是非常关键的。

我原来写过一本书叫《旅游景区营销》,这几年来也一直在做“旅游营销36计”系列讲座,总结了很多方法技巧,比如说定位,很多地方就是定位不清,没有体现差异化,所以导致营销混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无锡灵山大佛,刚开始定位是“华东第一大佛”,这是典型的观光定位,大家来看看大佛就满足地离开了,回头客很少。那么,从经营者的角度思考,就是怎样能把游客变成香客,让香客产生多次重游?后来换了个定位——“如来如愿”,你只要来了就会如你愿,这就变成了宗教朝拜、修身养性、休闲度假的概念了。也就是说,这种定位给了游客一种来了还想来的心理导向和情感暗示,那自然,无锡灵山的游客保有量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为把游客从一次到灵山演变成了无数次到灵山。这就是一种定位思考的策略。

孙小荣:这也是一种情感定位,或者说是情感营销,它跟游客在文化心理,或者说是精神情感层面产生了一种互动。所以,我认为一个好定位,胜过很多次好营销。一流的定位配三流的营销能够成功,但是三流的定位配一流的营销不一定能成功。

刘 锋:没错。类似的案例还有南岳衡山,过去南岳衡山卖的山岳景观的“秀”,但实际上南方的山都是很秀,所以南岳衡山很难脱颖而出。后来分析衡山的客源市场,发现珠三角、港澳来的游客特别多,他们都很有钱,都希望身体健康能够长寿。根据这个主要客源市场的游客心理,衡山的定位调整为“寿岳”,就是依托“寿比南山不老松”打“长寿”概念,它就具有了非常强烈的市场感召力。

所以我说从平常到精彩营销,最关键的就是品牌定位,要确定一个能够跟游客产生文化情感共鸣,符合目的地核心文化竞争力,又有自己独特性卖点的形象定位,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出彩。形象定位出彩了,品牌营销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带一路”要和而不同

孙小荣:前面我们谈了一些理论,下面我们从两个具体的案例来谈下省域品牌的营销。一个是贵州,“贵州模式”国家旅游局作为典型推了好几年,我知道贵州“国家公园省”的规划是你们做的;另外一个就是福建,你们去年做了“清新福建”的三年品牌营销策划,这个策划文本我也看过,我想请你谈下这两个省的品牌营销。

刘 锋:贵州和福建这两个案例,确实很有代表性。贵州“国家公园省”的规划是我们2012年编制的,福建的规划和营销策划是2013年到2014年编制而成。这两个省的形象定位出来以后,应该说还是比较符合他们的地域文化特质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总体上兼顾了资源、市场和游客感应这三个维度的认知,在市场上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在业界也得到普遍的认可。

我认为省级旅游品牌形象的定位,有时候确实是可遇不可求,不是说通过海选或者专家策划就能够做出来的,很多地方都是经历很多次海选以后依然没有很好的效果。

像“清新福建”,我认为这个定位不仅仅体现了福建良好的生态特质,比如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空气质量特别好,依山傍海,海岸线长度排在全国前列,五百平方米以上海岛数排在全国前列等优势,除此之外,“清新福建”还代表了当下的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还有福建走在经济发展创新前沿等内涵。那么“清新福建”这个定位就既有福建生态、文化层面的清新,又有新时代精神的一种清新。再加上这几年全国雾霾特别严重,所以“清新福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跟市场需求形成很好的呼应,所以它很快脱颖而出,得到广泛的好评。

孙小荣:你前面刚谈到旅游品牌营销体系构建的问题,那么“清新福建”的品牌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刘 锋:“清新福建”是有具体的“清新产品”支撑的,比如我们提出的“清新福建四季行”、“清新福建四大特色游”、“清新福建特色商品”、“清新福建空气指数”等,尤其是福建选了50个景区,把每天的空气质量在互联网上发布,社会反响特别好。另外,我们还依托微信、微博平台,利用微电影方式,整合传统媒体,策划诸多线下节庆活动,用全媒体营销来支撑“清新福建”这个新形象、新概念,统筹全省,打营销组合拳,目前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孙小荣:现在“一带一路”是热点,贵州和福建一个是“南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你认为未来他们应该如何借势“一带一路”谋发展,又不失自身的品牌特色。

刘 锋:关于“一带一路”我总体的看法是不要盲目跟风。“一带一路”是国家的整体战略,每个省实际上都跟这个整体战略有关系,如果大家都一窝蜂往这个上面去靠,难免会出现同质化,处理不好不仅借不上力,反而弱化了地方的特质。

那么关于贵州和福建,我觉得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总体品牌形象不变,根据关联优势,与“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巧妙嫁接。比如福建,我认为毫无疑问一定要打响“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个品牌,抢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这个优势,但只能作为“清新福建”这个总体定位的支撑,形成有机的叠加效应,这对于“清新福建”这个品牌“走出去”,在海外产生影响力,无疑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孙小荣:最后,想请你对本次访谈做个简短总结。

刘 锋:还是回到我前面提到的核心问题,就是旅游品牌营销不仅仅只考虑品牌形象,还得考虑产品支撑,如果形象和产品不对应,品牌营销的有效转化会非常困难。我们入境游的下滑在很大程度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旅游形象海外营销不给力,一个是我们自身的产品不能满足海外游客的体验需求。当然,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性问题,我相信再过一二十年,我们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品质真正强大起来,中国旅游综合吸引力自然会有本质的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